?

從演員到編導

2018-05-14 12:46馬若云
歌海 2018年4期
關鍵詞:石崇劉三姐花山

馬若云 回族,一級演員,著名彩調表演藝術家,廣西第一代劉三姐舞臺劇扮演者,廣西紅十字金鳳凰藝術團團長。1958年參加南寧市群眾藝術文藝輔導隊,1960年參加廣西全區《劉三姐》會演,會演后任彩調歌舞劇《劉三姐》主演赴京匯報演出。擔任演員的同時,兼任編劇、導演,創作了大型彩調歌舞劇《花山情祭》、改編桂劇《啞背瘋》、編寫壯族歌舞劇《達妮》等。

自從與藝術結緣以來,我曾在數個劇種中扮演了數十個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主要角色,如彩調歌舞劇《劉三姐》中的劉三姐、壯劇《瓦氏夫人》中的瓦氏夫人、歌劇《江姐》中的雙槍老太婆、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中的女特務曲曼麗……通過塑造這些角色,我深深地覺得戲劇是一本潛移默化的教科書,要演好一個角色,首先要完成角色的塑造,就必須對角色做好具體的分析,如角色的出身、成長、個性形成直至舞臺行為的體現。通過在我數十年的舞臺藝術表演生涯中對不同角色的演繹和反復的磨練,使我對人性真、善、美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從中受到了教育,在提升舞臺演技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養。

人到中年,我卻更想做極具挑戰性的事:我想當戲劇編導。當編導自然需要具備更高的文化素養,而我不僅底子薄,只有初中文化水平,而且還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事業和家庭都要兼顧,丈夫工作忙,常年不在家,家庭負擔要我去扛,單位還有工作需要我去做……究竟如何才能完成我的編導夢,一時之間我蒙了,甚至產生了放棄的念頭。就在這時,廣西彩調劇團導演江波同志出乎意料地邀請我擔任他的副導演,就這樣,我開始走上了編導的道路,與江波導演一起排練了好幾部戲。江波導演放手讓我去做,并親臨現場關心指導,在他的幫助和鼓勵下,我逐漸在導演這條道路上站穩了腳跟,開始在團里獨立成功地導演了一些大戲。這時的我開始對自己重拾信心。

可是文化知識面窄,無法跟上工作的需要和時代的要求依然制約著我在編導這條道路上的發展。我一咬牙,開始了文化知識的補修,在有條理地安排好家務,照顧孩子上學的同時,我抽出了大量休息時間翻閱了眾多的中外名著、劇本及評論、百越風俗傳說、民間故事等?;厥桩斈?,至今不敢相信自己是怎么走過來的。那時,數年里我一天最多休息三、四個小時,周而復始,人老了,憔悴了,可是內心卻充實無比。當我挖掘到來自廣西的抗倭名將——瓦氏夫人的傳說時,直覺告訴我,這是一個好題材,值得更深入地采編。我激動地與當時廣西彩調劇團黨支部書記兼編導楊愛民同志進行了溝通,在劇團的支持下,我和楊愛民同志到了瓦氏夫人的娘家靖西縣、夫家田陽縣進行了采訪,并分頭寫成了簡單的故事,最早在《廣西日報》上進行了逐期刊登。我寫瓦氏夫人的故事,可以說是楊愛民老師手把手教我的,他教我的不僅僅是寫作,更是給了我一份自信,從此以后我更加努力地看書練筆,希望能盡早創作出自己的作品。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在一次采風中,我看到了神秘的花山巖畫,清清的明江、紅紅的花山魂牽夢繞地牽引著我開始了以花山為主題的劇本的初始創作。在劇團的支持下,我與傅錦華老師合作,展開對花山巖畫的素材收集。我和傅老師結伴前往寧明花山開始體驗生活,收集素材。我還記得,我倆第一次上花山時正值中午時分,烈日當頭讓人熱汗直流。但是當我倆抬起頭觀看那一幅幅花山巖畫時,天色突然大變,風起云涌、烏天暗地,崖壁與天色渾然一體,崖壁上那一組組、一個個的紅色小人仿佛活生生地飄在我們的頭頂上,各自訴說著他們的以往。我仿佛看到在那遠古時代,他(她)們憑借力量生存、憑借榮耀稱王、憑借愛情相擁。人性是善良和美好的,但是人身上也許殘留著獸性的貪婪和殘忍。人的本性就存在著真、善、美與假、惡、丑的沖突。就這樣,我從人性這個角度入手,開始了《花山情祭》的創作,我寫“人情”,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經過數次地反復修改,《花山情祭》正式上報當時的廣西文化廳,盡管得到了廣西文化廳直屬單位廣西文化創作中心全部專家的極力推薦,但人性這個題材在當時卻不是創作的主流思想,最終沒能得到廣西文化廳的支持,沒能在官方的支持下走上舞臺。對此,我很是沮喪,幾乎放棄了這個劇本,但是花山巖畫上的一個個紅色小人卻總是浮現在我的腦海中,讓我覺得,我有義務為花山巖畫、為廣西壯族文化去詮釋、去揚名、去展示。我憑借著這樣的信念去籌款并開始這部劇作的編排。幸運的是,在《花山情祭》這部戲面世的過程中,得到了許多機構和專家的支持。

在當時《花山情祭》就得到了廣西藝術學校的大力扶持,在1987年將本劇作為該校彩調畢業班的畢業演出作品進行籌備演出。此外,還得到了舞美大師王猛夫婦的支持,倆口子用很少的資金就完成了整臺大氣和超前的舞美設計及制作。更值得一提的是,該劇的面世,與本劇的導演龍杰鋒密不可分,當時龍杰鋒導演剛從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畢業回來,他對《花山情祭》這個劇本青睞有加,為了讓這部戲早日面世,他從1987年底開始到1988年底利用給彩調畢業班學生上藝術課的時間,完成了整個劇目的排練。就這樣,在大家的齊心合力之下,1989年春節期間,《花山情祭》終于走上了舞臺,在桂林這個國際旅游城市面對中外游客進行了旅游演出,從演出的第一天起,一夜就連演兩場,連演七天,場場爆滿。對此,當時桂林市文化局祝局長在會上說:“《花山情祭》演出的盛況,我不敢說是絕后,但可以大聲說,這絕對是空前的!”桂林演出后又接到去香港演出的邀請,但由于彩調畢業班學生面臨畢業分配,未能成行??梢?,人類有著共同的審美觀念,那就是真、善、美,而且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近年來我對漢晉時期四大美女之一廣西博白縣客家女綠珠為石崇殉情的故事產生了一些疑問。故事相傳東晉交趾訪使石崇用三斛珍珠購買綠珠回到洛陽,綠珠甘為人妾與石崇相處,在石崇被殺之時,綠珠跳樓殉情化鶴而去。根據史料所述,綠珠不僅能歌善舞,還是個才女,而傳說中石崇不僅是個貪官,還是個和海盜勾結搶劫民財的惡棍。兩者放在一起簡直就是風馬牛不相及,如何能做到以命相報?為此,我與不少同道中人進行了探討,并從三年前到圖書館、到博白縣、到網站上作詳細的查詢和訪問,結果得知石崇雖富可敵國,但史料上卻沒有記載他與海盜勾結的事實。而相反的,石崇還是東晉時期詩詞較多的作家之一,被稱為寫“昭君詞”的第一人,譽為東晉時期的第一才子。我以為,只有全面還原石崇的人格,綠珠的殉情才情有可原、可歌可泣。于是,我們便沿著人性的軌道,以真、善、美為尺度,測量綠珠、石崇的真愛,寫出了《綠珠》的藝術創意及故事大綱并交廣西新聞出版廣電局審核,現該創意與故事大綱已經得到了國家出版局授予的數項版權。

我的作品均以女性為主角,《花山情祭》中的駱越美女茶娃、《達妮》中的樂神達妮、《綠珠》中的客家女綠珠……她們均用真、善、美的心靈建造了一個美好的精神世界,在這個有情有義的世界里,她們即使脫胎換骨、獻出生命,也還是活得那么的從容、瀟灑,活出了自己。

莎士比亞說過“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的作品和我的藝術生涯在藝術的茫茫大海中只是滄海一粟,如果能偶爾被后人拾取,希望能對后來者有所助益,愿她(他)活出真正的自己。

猜你喜歡
石崇劉三姐花山
這兒真美
“五花山”的由來
向往劉三姐的故鄉
何預卿事
石崇斗富
石崇與王愷斗富
出神入畫——全國知名畫家走進花山作品選登
劉三姐對歌
石崇:奢我其誰
注目“劉三姐”的命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