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云·印象

2018-05-14 12:46毛戟
歌海 2018年4期
關鍵詞:歌舞劇劉三姐花山

毛戟

她,1958年參加廣西南寧市群眾藝術文藝輔導隊,從此踏上了藝術人生的道路,迄今為止整整七十年,先后從事過舞臺演員、編劇、導演等工作,時光如水,她的心卻從未離開過那片舞臺。

她,就是國家一級演員,著名彩調表演藝術家,第一代舞臺劇《劉三姐》扮演者之一——馬若云。在她從事演員工作的生涯中,因為出演大型彩調歌舞劇《劉三姐》而揚名祖國的大江南北。1960年彩調歌舞劇《劉三姐》上京為國慶獻禮匯報,從一百個“劉三姐”中挑選出了她任《劉三姐》主演?!秳⑷恪吩诒本┭莩鰹闀r三個多月,好評如潮,轟動京華,就連當時中國文化部部長田漢先生都是在《劉三姐》劇演出了36場后才拿到一張票的!同年10月底,應全國各地群眾的要求,《劉三姐》在全國24個省市進行巡回演出,歷時2年,連續演出500場,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紅遍神州大地!自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彩調歌舞劇《劉三姐》演出共計1000余場,其中馬若云擔綱主演占演出場次的65%以上。1961年葉劍英元帥為馬若云題詩所云“來似江風去若云,歌仙蹤跡了無痕。菩提樹下高聲唱,又在紅棉花底聞”。

馬若云成功塑造了“劉三姐”之后,又在彩調舞臺上成功地塑造了《阮八姐》《二女爭夫》《五子圖》《神秘的女人》《竹花》《賣?!贰洱埥灐返热鄠€角色,并在壯劇《瓦氏夫人》、歌劇《江姐》以及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年輕一代》《春風楊柳萬千條》等劇中擔綱主演。在馬若云50歲的時候,她離開了她所熱愛的舞臺表演工作,轉向了舞臺劇編劇和導演,有人不解地問她:“為什么不演了?”她微笑著說:“應該多給年輕人機會,而且我希望在我的觀眾心目中只留下我最美好的舞臺形象!”這也許就是她對舞臺的另一種熱愛吧!

就這樣,馬若云在年過半百的時候重新在自己的藝術生涯中塑造了新的角色——舞臺編劇與導演??梢韵胂?,一個從小做演員、文化程度不高的中年女性要改行做編劇、導演,可謂談何容易!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需要付出多少的心血!但她一如既往地用“劉三姐”的勇敢精神去學習、去奮斗、去下鄉體驗生活……她將近40年的舞臺表演經驗與舞臺劇本創作充分地結合起來,創作了大量的優秀舞臺作品。20世紀80年代,在她創作及參與導演的作品大型彩調歌舞劇《花山情祭》面向社會進行公演時,獲得了群眾的一致好評,在桂林為外賓演出中達到了一夜演出兩場,連續上演20場的好成績。該劇本已經編入《廣西近代劇作家選集》。除此之外,她所改編的桂劇《啞背瘋》在第二屆中國戲劇節演出中獲得優秀獎。隨之,大型彩調歌舞劇《達妮》《洞天朵奴》、歌舞劇《邕州情韻》等優秀劇本陸續涌現。2015年以來,她又翻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編寫了以東晉時代“海上絲綢之路”為背景故事的《綠珠》。

我閱讀馬若云的作品,有幾個印象特別深刻。

第一, 她的作品貫穿著對人文主義的追求和對人性真、善、美的謳歌。前期作品《花山情祭》中,以花山巖畫為背景、以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為前提,通過對茶娃、勐雷、勒高等角色的詮釋,揭示了人類的無窮欲望,對權利、友情、愛情的追求與沖突以及善惡有報的信念。中期作品《達妮》則以神與人的愛情為主題,面對至高無上的神主,身為神人中的達妮寧愿忍受巨大的羽化成人的痛苦,也要追求自己的愛情,最終實現天人合一,善之為終。后期作品《綠珠》以東晉時代的“海上絲綢之路”為背景,重新詮釋了石崇與綠珠的愛情,揭示了綠珠對愛情和自由的向往和堅定的追求,正所謂不自由毋寧死;對石崇這個人物也做了全新角度的詮釋,世間本沒有絕對的善與惡,只是看善惡的種子在何種土壤里生長。

第二, 她的作品扎根于八桂大地,取材傳承于古駱越文化,在《花山情祭》和《達妮》這兩部以壯族文化為背景的作品中表現尤為明顯?!痘ㄉ角榧馈分苯尤〔挠趶氖非拔拿鞅4嬷两竦膹V西寧明縣花山巖畫,通過對巖畫中所展現的祭祀、打獵、捕魚、歡慶豐收等畫面進行創作和詮釋,為觀眾展示了可歌可泣的古花山愛情畫卷。而《達妮》則取材于壯族民間神話故事,在該劇本中,壯族特有的文化符號更是層出不窮,包括壯族的圖騰——青蛙,壯族文化中的面具、繡球、服飾等,其歌舞形式也主要來自于百越民俗歌舞與彩調藝術的有機結合。

第三, 她的作品將民族特色與時代潮流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在藝術界應該算是一句名言。還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一切向國外學習,國外的月亮都比中國的更圓更大,這在當時可不僅僅是一句戲言。那時,寧明縣花山巖畫還沒有開發,還遠不為人所知。馬若云卻逆勢而為,在桂林這個國際旅游城市,將花山巖畫、將壯族文化搬上了舞臺,展現在了中外游客的面前。事實證明,新穎的壯民族故事題材,與時代同步的燈光、服飾等舞美與舞蹈的完美結合獲得了觀眾的一致認可,這正是這部劇獲得成功的奧妙所在。數十年后,我們回頭再看,不能不為當年馬若云的超前眼光所驚嘆!而其隨后創作的大型歌舞劇《邕州情韻》則以民國時期的南寧為背景,圍繞著民國時期老南寧的衣、食、住、行,通過碼頭文化、騎樓文化等,向人們展示一幅幅老邕州的場景,一幅幅民國畫卷、邕州風情撲面而來,讓人回味無窮,可謂是展示老南寧文化畫卷不可多得的一部作品。

第四, 她的作品主要面向基層民眾,樸實無華,老少皆宜。馬若云藝術生涯之初便是立足于廣西彩調,而廣西彩調的起源就是來自于廣西民間百姓的自娛自樂中。因此,無論馬若云身處舞臺藝術的哪個角色,她都不忘其根本:藝術來之民間,也要回到民間。所以,在她的作品中沒有極力鋪陳的詞藻、沒有華麗的文采,而是用最樸素、最真摯的情感進行宣泄和交流。在她所引用和創作的詞曲中,也主要取材于民間俚語小調,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正如馬若云說:我的作品也許算不上陽春白雪,但是只要下里巴人能接受,那就好。

人生七十古來稀,馬若云的藝術生涯即將跨過這古稀之年,她笑說:七十不算老,只是中年而已,惟愿能為我的觀眾留下更多的作品,留下更美好的印象,則我心足矣!

猜你喜歡
歌舞劇劉三姐花山
這兒真美
“五花山”的由來
向往劉三姐的故鄉
出神入畫——全國知名畫家走進花山作品選登
中國兒童歌舞劇之與學校音樂教育價值再認識
教育戲劇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啟示
劉三姐對歌
注目“劉三姐”的命運
“新”“老”劉三姐之爭:歌仙哪能不唱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