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民族品牌彰顯時代氣息

2018-05-14 12:46全婕
歌海 2018年4期

全婕

[摘 要]新創壯族音樂劇《三月三》,是2018年南寧市武鳴區“壯族三月三”歌圩“壯鄉歡歌”文藝晚會系列品牌之一,用音樂劇的形式講述了大明山壯族地區“特吉掃墓”的故事。由南寧市武鳴區委員會、南寧市武鳴區人民政府出品?!度氯酚腥罅咙c:題材依托本土的壯族民間傳說;音樂強調民族化與時代性的有機結合;舞臺語言使用壯語演唱的音樂戲劇。

[關鍵詞]壯族音樂??;三月三;民族品牌

2018年4月18日晚,由南寧市武鳴區委黨委、政府主辦的2018年中國壯鄉·武鳴“壯族三月三”歌圩暨駱越文化旅游節“壯鄉歡歌”文藝演出在武鳴體育館廣場精彩上演?!皦燕l歡歌”文藝晚會是武鳴歌圩的品牌,每年都嘗試對主題挖掘、內容選擇和形式體裁上進行創新。今年這臺晚會是以壯族音樂劇的形式呈現,取名為《三月三》。編劇兼導演鄭天雄是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他長期從事文藝創作、文化藝術活動策劃,主創團隊主要以活躍在南寧市的知名音樂人、舞蹈編導為主,主要演員由曾經是廣西少數民族歌手班的歌手擔當。從當天晚上的演出現場可看出,主創為這部壯族音樂劇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們在題材、體裁、音樂、舞蹈、服裝、舞美等呈現方式上,進行了細致的探索和研究,最終拿出了一部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水平上都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作品。不僅增強壯鄉武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還彰顯武鳴文化的大格局??梢哉f,《三月三》可看、可聽、可回味。

一、依托本土 抒情寫意

南寧市武鳴區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是廣西“三月三”壯民族文化發源地之一。所以《三月三》的創作主要圍繞民間傳說為主線。就是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壯族民間故事題材,為編劇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文本基礎,也正因為如此,當地觀眾在觀看此劇時,能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一種深切的認同感。

五幕壯族音樂劇《三月三》講述的是上古時代,駱越族群板雒村發生的故事。在一次特大洪災中,人們流離失所、生靈涂炭,當地的村民陷入恐懼和絕望。大災過后,駱越族群寡婦婭邁(婭邁:壯語寡婦)上山挖野菜、撿野果充饑時在路上救了一條快死了的小蛇并拿回家照顧。婭邁把小蛇當做勒(勒:壯語兒子)一樣疼愛,婭邁與勒相依為命,這讓一些村民驚惶不已,人們認為勒會給村里帶來惡運而想著法子傷害它,但婭邁還是時刻小心呵護著勒。勒在人們的怪異眼神中長成了龍形人身的少年,取名為特吉。村民們對勒的存在深感不安,面對村民的恐慌和媽媽的屈辱,勒把砍掉尾巴變成人類當做最大心愿。而婭邁祈求勒長大后能制服圖額龍,佑護駱越族群才是命運的安排。勒感恩婭邁給了他生命與尊嚴,發誓降服圖額龍以報答母恩。轉眼已到三十年,圖額龍醒來再興風作浪,特吉經過殊死搏斗最后制伏了圖額龍,終成媽媽所祈求的駱越族群、岜始的守護神。普天同慶之時,了卻心愿的特吉含笑離開。奠禮上,特吉唱著深沉的感恩靈歌,背負龍母飛向祖山岜始。從此,每年農歷三月三特吉都會準時飛回龍頭峰掃墓。有了特吉和龍母佑護,駱越原野一派生機勃勃,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寧靜而平安的生活。所以今后每年三月三,給龍母拜山也就固定為駱越子孫祭祀龍母、春祈求福的日子,八月十五固定為秋報還愿的日子。

《三月三》的唱詞有的很有詩意,有的很口語化,有的很樸實,有的很抒情。如第四幕中特吉、達美演唱的《情難分》(壯族排歌)歌詞:

呃——

哥走了,妹回家,分了手,情難分

好比大河難斷水,好比縫線難離針

好比春貓聲聲難耐情,好比木棉紅紅難離根

哥妹分了,好比藕斷絲連情真真

哥妹分了,好比寒風吹眼淚紛紛

七竅難離首,人難離乾坤

毛發難離皮,手足難離血肉身

每一句句尾的最后一個字“分”“針”“根”“真”“紛”“坤”“身”都注意押韻,歌詞朗朗上口,旋律優美動聽。

但《三月三》在戲劇文本結構上還有些零散,不同場景的故事銜接有些突兀。特別是劇中某些劇情轉折的重點段落,情節交代不夠清楚,情緒鋪墊不夠,導致人物的內心轉折略顯唐突。人物形象有些單薄,特吉和達美唱段太少,兩人基本到第三幕才有大段的唱段,男一號特吉前三幕顯得無足輕重,出場太晚,戲份不足,戲眼不亮。從一條可憐單純的小蛇到一個長成龍形人身的少年,這其中的心理變化、性格轉變,都缺少點睛之筆。此外,作為音樂戲劇中最能展現戲劇沖突和人物內心情感的重唱段落,編劇和作曲在劇中幾乎沒有設計,有些可惜。

二、形式多樣 載歌載舞

音樂劇作為20世紀出現的新劇種(也是歌劇的通俗化發展方向),其涉獵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一般來說,音樂劇的風格是多種的,特點是多樣的,它的體裁具有寬泛性,它的內涵具有豐富性,這些都是從它誕生時起就一直存在著的。廣西的音樂類戲劇近兩年來已經在向多形式、多風格方向發展,如今年4月14日在廣西文化藝術中心首演的原生態世界民族音樂劇《壯源》和這次在武鳴壯族“三月三”歌圩上首演的壯族音樂劇《三月三》等,都是典型的代表。

坦率地說,《三月三》這部壯族音樂劇與壯族歌舞劇非常相似,雖然這兩個名稱目前在定義上并沒有一個評判標準。但是從整部劇的現場呈現來看,筆者認為用“壯族歌舞劇”這個名稱更為恰當。廣西的音樂類戲劇從彩調歌舞劇《劉三姐》開始到后來的民族歌舞劇《白蓮》都是以舞蹈加歌曲的形式展現廣西的故事。用載歌載舞的演繹方式表達劇情其實是廣西音樂類戲劇的一大特色。美國的百老匯音樂劇,實際上正是它本國的一種民族歌舞劇,而歐洲及日本的音樂劇,也同樣是以本國的民族歌舞藝術為基點而創作的,而我們的民族音樂劇或者民族歌舞劇創作又何嘗不能如此呢?

在這部劇中,民族性得到了“提綱挈領”式的展現,而民族音樂、民族舞蹈的技法亦得到了廣泛的應用??v觀全世界的音樂劇創作,大多都是以自己民族的民族歌舞,結合現代音樂劇的表現手法而創作的,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必然規律。說實話,創作者在此能夠以武鳴壯族“三月三”的故事作為整部作品的風格依據,這本身就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做法。而從另一方面來看,他們的選題動機和藝術著眼點亦都體現出了正確的方向,找到了與當地建設“壯族三月三”這個文化品牌有機結合的一個新方式、新載體。

三、現代氣象 民族格調

《三月三》最大的亮點是全劇能使用壯語演唱,并且主要演員都是來自廣西壯語區的“原生”歌手,如飾演山神的農正甫就是來自百色田東的山歌王,他對壯族嘹歌有很深的研究,經?;钴S于區內各地的山歌大賽。該劇能找到這樣的民間歌手來參與音樂戲劇的演出,實屬難能可貴,應加以扶持。我們從中聽到和看到的,都是廣西壯族地區富有代表性的民族語言、民歌音調和民族舞蹈。

《三月三》的最大優點是音樂創作。作曲家運用了很多廣西少數民族民歌的音樂元素,如壯族的唱天謠、嘹歌、排歌,京族海韻等,以及大量以民歌俚語為主要素材,圍繞作曲家自成一體的語言系統,將這些素材鑲嵌組接、化合妙用,并使其與帶有現代節奏的配器拼接結合,寫出了許多時代感和民族感兼備的唱段。如第二幕中,蒲老的《饒舌》一曲,其中融入了“壯語說唱”讓人眼前一亮。這種在音樂風格上結合流行音樂的說唱形式在前幾年廣西民族音樂劇《山歌好比春江水》中的一些唱段也使用過。但是兩部劇的舞臺語言不同,《三月三》是用壯語進行說唱,難度更高、內容更新穎、可看性更強。整部劇中民族音樂元素和流行音樂元素結合得毫無違和感,旋律好聽、朗朗上口,通俗易接受,符合大多數老百姓的欣賞習慣。

《三月三》音樂的主要特色,還體現在母親婭邁這個角色的所有唱段中,她的重要唱段都是篇幅較長、分量重,音樂給演員提供了非常自由的表演空間,可以說唱起來酣暢淋漓,聽起來感心動耳。劇中設計的唱段包含了大合唱、童聲合唱、對唱、獨唱等,體現了演唱形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雖然人們在其中找不到音樂劇中百老匯式的唱演風格,卻能品味出帶有廣西民族特色和時代氣息的音樂唱段。這就是《三月三》音樂的魅力,同時也是作為廣西音樂戲劇發展類型之一的有力佐證。

《三月三》中的舞蹈場面在全劇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某些場次甚至勝過了演唱和戲劇表演。所有的舞蹈編排同樣具有豐富的民族性,且表現手法并不繁雜,并融入了雜技、武術等特技場面,更吸引觀眾的注意。其中部分戲劇情節舞蹈場面化的處理,顯示出了廣西少數民族能歌善舞、生動活潑的民族朝氣。

在這種民族的、音樂類的戲劇作品中,題材、音樂、舞蹈的民族化,都應該是最本質、最重要的東西。我們要發展本地區的民族音樂劇,就要走以廣西特色為主的道路,在創作中將我們的地方戲曲、少數民族民歌、民間舞蹈及其它融為一體,大膽吸收國際化同類作品的表現手法,用現代的呈現方式來展現廣西本土的民族文化藝術內涵,如此才是廣西民族音樂劇發展之路。

總之,廣西民族音樂劇要想全面快速地發展,打破形式與風格的束縛是最為重要的。這是一個認識上的問題,也是一個實踐上的問題。我們的創作者必須明白,只有認清并努力做到這一點,廣西的民族音樂劇才能夠達到具有獨立風格的嶄新高度。

優秀的舞臺藝術作品是宣傳廣西壯族“三月三”文化品牌的一個重要載體。打造壯族音樂劇《三月三》這樣的音樂戲劇作品,不僅可以展示當地三月三的民族傳統、民俗風情和民族文化藝術,而且能把當地人民生命的底色用音樂戲劇的形式展現出來,讓更多的人都可以從中了解到廣西壯族“三月三”這一民族傳統節日的深刻文化內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