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教育視角下的大學生觀構建研究

2018-06-03 10:28徐志超路雪
關鍵詞:社會教育方法論

徐志超 路雪

摘 要:大學是特殊的教育階段。在這一階段,大學生不僅要在高校接受理論知識的教育,更要走入社會,接受社會實踐內容的教育。把脈大學生觀的文化變遷,異質多元中不時夾雜著亮點和噪聲,主流與支流交相輝映,高校與社會的教育評價共同構成了對大學生群體的基本看法。從社會教育的角度出發,結合社會發展與教育需要,進一步認識大學生觀形成與發展的內在規律,有助于準確認識大學生的基本要求,是更好開展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高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

關鍵詞:大學生觀;社會教育;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8)05-0089-04

大學生是青年的主體,是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大學生的發展和走向關系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社會主義事業能否興旺發達等。作為接受大學教育而還未完全走進社會的人,大學生是特殊的一群人。他們既與社會有著緊密的聯系,是具備完全行為能力的成年人,擁有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并承擔部分社會責任;他們又時常游離于社會之外,大學校園是他們的主要活動場所,接受大學教育是他們的主要任務。大學教育屬于學校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大學生教育,則不僅來源于校園,而且來源于社會,教育者不僅有高校教師,更有社會大眾。因而,對于大學生及大學生教育的看法,擁有發言權的不僅是高校教師,更是社會大眾。從時代性、社會性的角度出發,全面、準確地認識當代中國的大學生,建構具有人本性、現實性的大學生觀,新時期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任務。

一、社會教育視角下大學生觀構建的重要作用

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青年學生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培養什么樣的當代大學生、如何培養當代大學生,既直接體現了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也反映出社會的需要。全面、準確地認識當代大學生,構建具有人本性、現實性的大學生觀,貫穿于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對于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把握時代精神與塑造時代性格

時代的性格,即青年的性格。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當代大學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是黨和國家培養的高級專門人才。作為掌握新思想、新文化、新技術,著手創造新知識、新財富、新生活的特殊社會群體,大學生具有承前啟后的代際特征。作為青年的主體,他們是傳承社會文化的重要力量,是未來社會建設的生力軍,也是時代面容、時代性格、時代精神的重塑者。因為是“早晨的太陽”,是承接未來的一代,他們有著崇高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情感,最愿意關注現實社會及其未來的發展;因為是希望的一代,成長中的一代,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往往又有著一定的不成熟性、不穩定性。在這樣一種回望與前瞻的視野中,充分認識當代中國的大學生,關注他們活躍而未必深刻的思想、豐富而未必穩固的情感、自強而可能自我的心性、開拓而可能激進的行為,構建全面、準確的大學生觀,引領大學生在呼應時代的過程中重塑時代,是一種代際流動中守望時代發展的實踐精神。

(二)有助于承揚黨的歷史經驗與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回顧多年來我國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歷程,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盵1]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時代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戰略高度,“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新世紀以來,在世界風云變幻的發展格局中,在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面前,中國共產黨把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一項重要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共中央、國務院多次指出,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的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在這樣一種宏大的戰略思維下,準確認識當代中國的大學生,建構具有人本性、現實性的大學生觀,既是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更是承揚黨的歷史經驗,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戰略要務。

(三)有助于掌握教育節律與擔當育人使命

教育以人為本,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的人才有著自身的成長發展規律。這種人才培養的規律也正是大學生成長發展的教育節律。有什么樣的大學生觀,就有什么樣的教育行為選擇。如何真切地關心、關愛、關懷大學生的發展進步,直接取決于全社會對大學生的根本看法。當高等教育步履蹣跚地從“象牙之塔”中走出,在社會化大生產的機器聲中成為影響社會進步潮流的重要因素時,教育已由社會的邊緣走向社會的中心,已由精神貴族的勞作成為大眾的日常生活。隨著高等教育由教堂唱詩班中的伴唱躍變為唱響時代音符的主角,大學育人的功能與使命愈發顯得重要。在時代迅猛發展的主旋律中,大學生不僅是時代的新人,更是重要的社會公眾。由此,關心媒體、公眾和大學生的聲音的合流,及時了解高等教育的社會需求,成為高校教育者樹立清晰的學生意識,履行神圣職責的重要途徑。在這樣一種意義上,全面、準確地認識當代中國的大學生,建構具有人本性、現實性的大學生觀,具有拓展教育視野,回應時代要求,掌握教育節律,擔當育人使命的重要價值。

(四)有助于加強教育評價與改進思想工作

教育評價作為教育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調節教育運行機制、優化教育過程、檢驗教育效果的重要環節,也是促進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調節、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關乎青年學生健康成長,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的實踐活動,切實加強和改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準確、及時地開展教育評價,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預測、前瞻、導向、激勵、反饋、矯正功能,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隨著當代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迅猛發展,大學生培養的人才規格、人才標準發生著顯著的變化;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的數量、質量、結構發生著鮮明的變化;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元化、信息化、分層化程度的加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入了理一分殊、異質多元的新時期。在這樣一種嶄新的時代語境下,全面、準確地認識當代中國的大學生,建構具有人本性、現實性的大學生觀,既關乎樹立什么樣的教學觀、人才觀、知識觀、課程觀,也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要義。

(五)有助于化解評價沖突與優化價值導向

作為特殊的社會群體,大學生既是指點江山的主人,又是全社會目光關注的焦點。當代大學生置身于改革開放、民族復興的時代,承載著更為重要的歷史使命和社會期待。在文化多元化、信息網絡化、教育大眾化、社會分層化的時空背景下,他們仿佛是一群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正在被毫不恭謹地粘貼標簽,“有為的一代”“最有希望的一代”“思考的一代”“鳥巢一代”“垮掉的一代”“自私的一代”“叛逆的一代”“新人類”“兒皇帝”……這些林林總總的評價歧見迭出,或贊譽有加,或貶損無度。即便是在當前高校的實際工作中,由于疏于評價內容和方法的思考,滿足于高等教育目標的感性把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對大學生誤識錯讀的現象。這種動輒以理想化、隨意化、簡單化、污名化為取向的認識和評價,既經不起歷史和現實的考驗,也往往失之科學性、公正性、導向性。在這樣一種雜亂無序的評價環境中,準確認識當代中國的大學生,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科學嚴謹的方法應對評價沖突,優化價值導向,建構具有人本性、現實性的大學生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課題。

二、當代大學生觀形成與發展的基本要素

當代中國大學生觀的形成與流變,提供了全面、準確地認識當代中國大學生的一面鏡子。風云際會的大學生觀,從跟著感覺走到理性務實,從形象多面到多元自我,在生動地揭示大學生群體的總體性特征的同時,也一一展示出每個時代的鮮明特性。這一恢弘的社會文化景觀既反映出全面、準確地認識大學生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當前大學生觀在形成發展中存在著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與不足。這些都客觀上要求樹立高度的社會文化自覺,堅持以社會實踐為對象,以系統扎實的深入研究回應和引領大學生觀的形成和發展。

(一)在社會互動中全面準確地認識大學生

大學生觀的代際流變表明,大學生觀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鮮明的歷史性、時代性和發展性。社會上形成的大學生觀,實際上也并不是什么即興之作、應景之詞,而是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與高等教育發展相互作用的結果。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要求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進行多元化的評價,由于大學生是社會的晴雨表和風向標,各種社會問題在這個群體中表現得更為突出和明朗[2]。大學生的思想特征是整個社會現狀的綜合反映和縮影,大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往往深深地根植于社會之中。在當代社會迅猛發展、復雜多變的情形下,大學生具有思想敏銳、情感豐富、行為變化大、節奏變化快的鮮明特征,只有以發展的眼光,立足于當代大學生的開放發展,才能從他們的成熟過程和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中把握大學生思想行為的變化規律及趨勢。

因此,全面、準確地認識大學生,不是一個單純的教育問題,而是一個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命題。只有站在這樣一種認識的高度上,擁有廣闊的社會視野,才能避免以大學生的特殊現象代替普遍現象,以支離破碎的個案解讀代替大學生群體的總體性認識,才能在開放、包容、吸納的過程中堅持以歷史和發展的眼光看待當代大學生。

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是一個社會的系統工程,它是在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進行的。順利實現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需要充分發揮外驅力的激勵、引導作用。一定意義上,社會的大學生觀對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外驅力。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積極關注大學生的社會評價,通過系統地收集、運用有關信息,對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狀況和教育客觀效果在質量上作出判斷,并在此基礎上對大學生成長進行激勵引導,促進大學生成長發展。

(二)充分關注大學生的實際特點和發展要求

透析當代中國的大學生觀,可以發現其只重評價,而忽視引領。大學生觀,說到底,就是大學生是什么,大學生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角色形象。而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不是給予一個簡單的結論就能夠解決的,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從大學生的社會評價中掌握大學生的實際特點和發展要求。

綜觀當前我國的大學生觀,總體上表現為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標和具體標準展開的社會評價,這種評價反映了社會對大學生發展的要求,但由于忽視了大學生成長發展的差異性、過程性,存在著以整體代替部分、以一般代替個別、以數據代替本質、以現實代替未來的缺點與不足。以社會的要求為標準對大學生進行終結性評價,其結果往往會導致對大學生成長實際特點和實際需要的忽視,不利于發現大學生成人成才的內在需要和發展規律,也不利于發揮大學生觀的社會作用和教育功能。

第四代教育評價觀的理論提出者布盧姆認為,“讓被評價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評價結果,就是評價的最大效益”[3]。評價不是目的,讓被評價者認同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做出改進,獲得持續性發展,才是評價的全部目的。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顯現出許多新的實際特點和實際需要,堅持以關注大學生實際特點和發展要求為宗旨,對形成和發展大學生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在整合引領中形成和發展大學生觀

“聲一無聽,色一無文”,縱覽大學生觀的社會變化,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評價主體、不同的評價目的,帶來了大學生評價中的混雜現象。當代大學生生活在變動不居、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之中,經濟發展、政治改革、文化變遷與他們的生存發展有著復雜的系統關聯,他們的思想與行為是社會生活狀況的寫照和縮影,他們的身心發育、思想觀念、社會交往、認知沖突構成了一幅色彩班駁的生活畫卷。只有以一種全局的視野,從大學生生存、發展的社會系統中開展全方位、全過程、多角度的評價,才能在守一望多、多元整合中獲得當代大學生的整體認識和總體把握。

一方面,任何一種關于大學生評價的聲音都影響著大學生觀的形成發展,傾聽不同的聲音,是獲得全面的信息,形成對大學生的準確認識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全面的大學生觀是立體的、多維的,任何單一的信息源都可能有其明顯的閾限性、片面性。只有廣泛攝取大學生認識和評價的相關信息,才能全面、準確地認識大學生。尤其是對于大學生觀中的簡單化、污名化、隨意化所帶來的噪聲和污染,更需要積極引導大學生正確地予以認識和分析,通過加強理性的教育疏導、社會引導,引導大學生發揚優點,克服缺點,自覺培養群體意識,維護自身的社會形象,防止和克服大學生的感情用事,以偏激和憤青式的方式去回應各種社會評價。

通過整合和引領大學生觀的形成和發展,為大學生的發展創造良好輿論環境,使大學生評價成為一種有力的社會教育,是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大學生的成人、成才、成功的良好方法。

三、當代大學生觀構建的方法論原則

只有全面、準確地認識當代中國的大學生,樹立“以人為本,全面認識、動態把握、實事求是、正面引導”的評價觀,才能在“直面實踐、多元聚焦、過程評價、科學管理、注重激勵”中形成和完善大學生觀。

(一)以人為本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大學生迅速成長而又未必成熟的發展特點,堅持大學生評價的主體性、形成性、導向性原則,自覺轉換大學生認識與評價的視角、依據、標準,實現大學生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量化實證評價與質性人文評價的相互統一。堅持以人為本的評價取向,從當代大學生的利益和需要的實現方式、滿足程度來認識和評價大學生,有利于糾偏當前大學生評價中存在的以社會為本,忽視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過程評價的缺失和不足。隨著經濟社會的多元化、分層化發展,當代大學生越來越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越來越具有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易變性[4]。直面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關注他們在學業、就業、情感中的價值選擇、價值沖突,是形成大學生的準確認識,引導和激勵大學生自我評價的重要方法。

(二)全面認識

當前的大學生觀,客觀上存在評價主體多元但評價整合不夠、量化評價豐富但質性研究不夠、評價結論過多而聚類分析不夠、終結性評價過多而開放性評價不夠、現象評價過多而本質評價不夠等問題。全面認識當代中國的大學生,首先,要堅持評價主體和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充分關注家長、學校、學生、輿論、公眾、政黨、政府等不同組織和社會主體的評價,通過互動評價和信息交流的平臺,歸納、比較、整合學校評價、自我評價、媒體評價、學界評價以及其他社會評價,促進大學生評價的社會化、科學化、制度化;其次,要堅持評價內容、評價標準的多樣性和層次化,圍繞大學生的政治思想、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生理素質,從年齡、性別、家庭、地域、民族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維度建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在綜合評價與分項評價、集中評價與分散評價相結合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大學生觀。

(三)動態把握

動態把握即動態評價,它要求評價主體運用發展的眼光,克服靜態評價中結果導向的缺陷和不足,堅持在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中認識和把握對象。大學生處在人生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年齡階段,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定型,他們的思想、行為具有極強的敏感性、可塑性、波動性、易變性。構建完整、準確的當代大學生觀,須要確立人的發展過程式成長取向,結合大學生思想行為的背景與環境、歷史與現實、現象與本質、現狀與趨勢逐次認識當代大學生。要在過程評價中融入心理動態、認知風格、人際交往、社會文化、經濟環境、政治輿論等不同的評價變量,通過評價主客體之間的交流、溝通、反饋確立評價的診斷矯治取向,在發展性評價中把握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關鍵環節,使評價始終能夠為大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服務,從而在過程上得到大學生的深度參與,在結論上得到大學生的自覺認同。

(四)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是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要求,它要求一切從變化發展著的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勇于實踐,在主觀與客觀相符合、思想與實際相結合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當前的大學生研究中既存在著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浮光掠影的形式主義,也存在著放大優點、瑕不掩瑜的樂觀主義,還存在著夸大缺點、以偏概全的悲觀主義。形式主義的調查不可能獲得真實的信息,樂觀主義的調查不能敏銳地發現問題,悲觀主義的態度不僅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損害了大學生的社會形象,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和自信。構建完整、準確的當代大學生觀,必須端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態度,堅持評價的客觀性原則,使調查研究的過程始終以事實為依據,以服務為宗旨,以科學為保證。尤其是在現代信息社會條件下,應將大學生評價工作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體系,以科學的制度化考評分層推進大學生評價工作,并通過運用數據軟件和現代信息處理技術實現調查研究的定量管理和規范操作。

(五)正面引導

正面引導,即堅持積極導向、促進發展的方向性、前瞻性要求,在分析事物中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結合,分清主流與支流、正面與負面的關系,自覺克服負面評價、消極評價的不良影響。大學生處于成長發展的過程之中,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他們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思想方法、價值觀念尚處在搖擺、整合和優化的階段,在思想和行為上不可避免地兼具成熟與幼稚、長處與短處、優點與缺點。樹立大學生觀的目的不在于鑒定和選拔,也不在于警戒與規訓,而是通過關注大學生成長發展的要求和特性,把握大學生個體心理、社會心態和社會認知的變化,預防和干預大學生個人或群體中存在的不良思想行為,辨明和指正大學生成長發展的方向。樹立大學生觀,要堅持“看清主流,抓住本質,重在激勵”的思想方法,正確處理整體評價與部分評價、選拔性評價與診斷性評價、導向性評價與前瞻性評價的關系,實現評價原則與規范標準、逆向研究與正面引導、診斷評價與開放評價的相互統一。只有堅持正面引導的原則,才能防范和化解現象評價、負面評價、消極評價中產生的不利影響,使大學生觀的形成發展成為發掘個人潛能與智慧,推動教育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青年一代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EB/OL].[2013-12-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05/c_118437252.html.

[2]劉梅.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教育形態[J].思想教育研究,2011,(09).

[3][美]本杰明·布盧姆,等;邱淵,王鋼,夏孝川,等譯.教育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26.

[4]李喜平.美國社會教育對我國大學生人格教育的啟示[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猜你喜歡
社會教育方法論
漢學方法論值得關注
方法論視角下的制定法解釋
法本位的方法論闡釋
UAF的方法論意義
抓改革落實,習近平的十大方法論
論幼兒園社會教育與數學教育的融合
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
談小學階段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形式的結合與創新
中學技術學科STS的實施研究
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淺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