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著古詩的路徑教古詩

2018-06-05 10:11黃綠鮮謝大山
今日教育 2018年4期
關鍵詞:古詩意境節奏

黃綠鮮 謝大山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它那凝練含蓄的語言、色彩明麗的畫面、深邃的意境、委婉的音韻給人以藝術的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民族的文化瑰寶。2017年9月全國統一使用的語文統編教材增加了古詩的量,可見古詩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近年,筆者聽了多所農村小學的古詩教學課,發現教師們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較深,課堂教學氣氛沉悶、呆板,缺乏應有的語文味、古詩味。我們的教師在古詩教學中還未走出多年前的套路,依舊唱著老歌重復著昨天的故事。怎樣才能走出古詩教學的桎梏呢?筆者以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遵循文體,解讀文本。古詩是一種以抒情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學體裁。它格式整齊,韻律感強,活用比喻、擬人、夸張、象征等多種表情達意的手法,它有固定的字數和句數,有節奏,有音韻美、意境美等特點。教學中,教師應緊扣古詩的文體特點,反復誦讀古詩,找到打動自己的點。然后走進詩人,收集詩人的作品風格,創作背景,歷代評論家對詩歌的賞析、評論,全方位去解讀詩人和詩歌,獲取一種立體的感知,再進行自己個性化的解讀,讓文本解讀落到實處。如,《別董大》這首送別詩作于公元747年(天寶六年),是當時高適在睢陽,與董大久別重逢,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作品勾勒了送別時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現了詩人當時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但沒有因此沮喪、沉淪,既表露出詩人對友人遠行的依依惜別之情,也展現出詩人豪邁豁達的胸襟。一讀到詩文,我們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全詩在文字上的凝練和格式上的整齊。研讀后發現教學中可抓“景凄生愁、別離勸愁”感悟知己這一文化意象,體會真情,讓學生在吟誦中細細品味詩歌的情感。

關注語言,感受韻律。古詩有著其獨特的語言形式,它只有固定的四句或八句,形式上整齊。它還講究節奏、押韻、平仄及意境等,這些特點給古詩賦予了獨有的韻律美。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在誦讀中去發現古詩的音韻之美。如謝永龍老師執教欣賞《靜夜思》的片段:

師(出示配樂古詩):請同學們一起來讀一讀。

學生齊讀。

師:閉上眼睛美美地背一背。

學生背誦。

師:此刻,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生1:我眼前仿佛看到了一輪月亮正在天空靜靜地照著大地,很舒服。

生2:我眼前仿佛看到了皎潔的月光,月光下李白靜靜地站著,在那兒思念故鄉。

師:是啊,這是多美的意境?。。ò鍟阂饩常?/p>

師(出示帶節奏的詩句):你注意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你會發現另一種美。

學生自己按要求練讀兩次。

生1:我發現了音樂美。

師:再讀一次,注意輕重緩急,抑揚頓挫。

生(再讀后):我發現有點像唱歌打拍子。

師:是的,像唱歌一樣,有節奏。(板書:節奏美)

師:再讀,注意一、二、四句最后的一個字,你會還有發現。

學生再讀。

生:押韻,押ɑnɡ韻,有種韻律在里面。

教師板書:韻律美

依托吟誦,積累感悟。吟誦是古人讀詩的方法,也是被歷史確證為行之有效的一種學習古典詩詞的方法。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闭f的就是吟誦的價值。確實如此,古典詩詞言近旨遠,韻味無窮,潛心誦讀才可以結合自身的文化積淀細細體悟、層層深入,“接近詩人詩歌創作的狀態,理解詩歌”。(王小毅《小學語文分類閱讀教學研究》)

1.要朗讀正音。讀準字音,才能把握詩歌的音韻,體會迭韻、轉韻對詩歌語言的影響,才能體會詩歌的音樂性。朗讀中正音應是學生還沒有進入意境前所采用的教學方法,而吟誦是一種介于讀和唱之間的“讀書”的辦法。

2.要掌握詩歌的節奏。詩歌是講究節奏和韻律的,只有出聲地讀才能讀出節奏和韻律感。古詩詞平仄相對的音律美,決定它的吟誦具有節奏性。如吟《別董大》根據古人平仄吟誦時可這樣:

—∣——∣∣—

千里黃云白日曛,

———∣∣——

北風吹雁雪紛紛。

∣——∣——∣

莫愁前路無知己,

—∣——∣——

天下誰人不識君。

劉國正先生回憶他的語文老師善于用美讀的方法時說,先生很少講,但“喜歡吟詠,吟到得意處,音節鏗鏘,聲震瓦屋。我也跟著吟詠,跟著鏗鏘,許多詩篇的妙是在跟著吟詠中體會到的”。因此,我們在教學時,首先自己進入角色,醞釀好感情,然后帶領學生一起進入角色。在教《別董大》時,先創設一個情景,在反復的吟誦中,環境的凄涼,董大的愁悶,高適的豪邁自然顯現,古詩記得牢,且久久不忘。

展開想象,營造意境。詩歌是詩人的情與景、心與物相互交融而成的,它是一種感性形象,需要感性認識和情緒體驗。意境是一種能令人感受感悟、意味無窮卻又難以明確言傳、具體把握的境界。古詩中的意境往往是由詩句中的一些意象組成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在充分細讀文本的基礎上,找到詩句中帶有特殊意義的字詞,指導學生在吟誦中找到這些意象,展開想象,把意象組合起來,營造一種意境,從而體驗古詩中那種難以言傳的奇妙之感。如教師執教《所見》時 ,可引導學生抓“牧童、黃牛、林樾、鳴蟬”這幾個意象,結合這首詩中的插圖,既要讓學生仔細觀察圖中的牧童,也要讓學生感知這幅圖中的整體環境。從而初步感知詩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所處環境:某個夏天的早晨,風和日麗,一個牧童騎著黃牛來到了一片茂密的樹林中,他身穿紅衣、頭戴斗笠、神采奕奕,此刻正盯著柳枝上的一只蟬兒,柳條正隨風輕輕飄動……這樣,學生已初步感知到一種美的意境。

巧妙選點,內化運用。學習古詩詞可以讓學生走進傳統文化的殿堂,探訪歷史,與古詩詞作者對話,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設置相應的語言訓練點,讓學生去恰當運用,在運用中提升表達能力。學了《送元二使安西》,可以創設:看到朋友即將遠行,餞行時你會對他說:“ ?!睂W了《長歌行》,可以創設:爸爸看到姐姐整天玩手機,他語重心長地告誡大姐姐:“?!睂W了《楓橋夜泊》,可以創設:聽到“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年的夜晚……”這首歌化用了張繼的詩句“?!逼匠_€要鼓勵學生在與人對話、演講、作文中恰當引用古詩詞。

整合主題,拓展延伸。主題學習主張以主題的方式整合課程和學習,優化學習效果,加深理解,促進遷移。小學教材中的詩歌主題鮮明,如思鄉、愛國、送別、四季等,這就為詩歌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教師要敢于打破單元束縛,圍繞主題大膽重組教材。運用孫雙金老師的“精讀一首帶讀一組”教學策略較為合適。孫老師執教的《送別組詩》,主學一首《贈汪倫》,自學兩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他根據詩歌的體裁特點、內容特點,結合課標推薦篇目,精讀一首,帶讀幾首,豐富其文化底蘊。

古詩,不僅僅是語言藝術,更是中國文化寶藏。在我們的教學中,應尋著古詩的蹤跡,反復吟誦,引導學生步入詩的意境,與詩人對話,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感情,讓課堂充滿靈動的詩意!

作者單位:重慶市酉陽自治縣教育科學研究所,重慶市酉陽自治縣桃花源小學

猜你喜歡
古詩意境節奏
花有自己的節奏
吃飯有個最佳節奏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擬古詩”之我見
品讀古詩
品讀古詩
意境的追尋與創造(外一篇)——錢起《省試湘靈鼓瑟》
品讀古詩
詩詞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則)
YOUNG·節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