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對高校學生思想、行為影響的調查與對策研究

2018-06-14 21:00薛旭紅
參花 2018年5期
關鍵詞: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信

摘要:微信作為新媒體的代表,逐漸影響著高校大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不管是展示校園文化、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躍大學生思維能力,還是推送校內外時事新聞, 校園微信公眾平臺都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調查運城學院學生對微信的使用情況,分析微信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和消極影響,通過調查分析微信對高校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得出建立微信平臺與校園網絡的監管聯合機制、正確引導學生微信發言的方式方法,擴大和改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開展學校本體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積極構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關鍵詞:微信 高校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微信對大學生行為影響的現狀

微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載體,在運城學院的課堂實踐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掃微信二維碼評教和網上考試代替筆答,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國近代史等課程在微信公眾號上的視頻講解、案例再現。這些教學模式的轉變也反映出運城學院教學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步伐。

問卷調查顯示:1.運城學院使用微信的學生達到90%,在多媒體如此發達的情況下,仍有10%的學生未使用微信;2.從微信的使用率、在線時長來看,全天在線的人數達到了一半,13%的人每天在線1—2個小時,12%的學生每天在線2—5個小時,有事就上線的學生占25%;3.微信朋友圈信息可信度調查顯示,認為信息真實度高、值得信任的僅占12%,81%的學生半信半疑,發布和轉發信息考慮傳播影響的占到86%;4.微信使用原因調查顯示,與朋友交流便捷的占大多數,公眾號的影響占了39%,郵箱、QQ離線、語音占21%。對于借助微信與陌生人交談交往,表示不會與陌生人進行任何交流的學生占了40%,也有28%的學生表示,如果陌生人主動與其交談的話,也會接受;5.對使用微信后對生活有什么影響的調查顯示,和同學、家人交流更加便利占到了100%,微信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占到32%,沉浸在微信中、頻繁與陌生人進行交流的達13%;6.對于使用微信等網絡新媒體對學生有何影響,60%的學生認為手機和網絡對學生的生活非常重要,54%的學生認為手機和網絡占用太多的時間,認為手機成為課堂打發時間的工具的占22%,也有11%的學生認為使用手機上網有經濟壓力;7.關于微信給學生帶來的積極影響方面,80%的學生認為能及時了解生活娛樂資訊,認為提供人際交往圈子的占64%,63%的學生認為有助于學習,增長知識。關于帶來的消極影響方面,63%的學生認為微信造成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障礙,43%的學生認為浪費時間和金錢,40%的學生認為網絡資源泛濫且內容低俗,38%的學生認為沉迷網絡影響學業,35%的學生認為影響身體健康,16%的學生認為影響心理健康。

關于微信對學生學習的影響調查顯示,主要是上課分散注意力,很難去認真學習,有少部分學生上課會發朋友圈,但也有59%的學生表示對成績沒有影響;對于是否愿意用微信與教師互動的調查發現,50%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和教師交流;對微信公眾號的利用程度調查數據顯示,71%的學生覺得很方便、很有用;對于微信公眾號帶給學生哪些變化,主要是有助于文化交流,改變了學生的生活、學習、消費方式,26%的學生認為改變了價值觀,一半學生是為了緊跟時代步伐;對于“從學校層面開通微信公眾號開展學生主題教育活動和提供服務,你會關注嗎?”這項調查,78%的學生表示會關注,強烈關注和不會關注的很少;對于“通過微信網絡媒體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行嗎?”這項調查,32%的學生認為空間很大,說不清楚的占32%,10%的學生認為不可行;對于“微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這一問題,主要回答是能夠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能夠加強師生交流從而更好地開展工作,能夠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于“使用微信網絡自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哪些問題”這一問題,主要回答是監管不容易,太分散、不系統、內容良莠不齊。

二、微信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積極影響

(一)微信給師生交流提供了新的平臺。從微信的使用率來看,90%的學生都在使用微信,全天在線的人數達到一半,有事就上線的也有25%。這說明微信在大學生群體的普及率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除了少部分使用其他網絡交流工具的,其他的都在使用微信。從使用微信的目的來看,100%都是為了和同學及家人交流才使用的。從這些方面就能看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師生互動,不應該局限在傳統課堂中。借助大學生使用微信的高頻率性,可以讓輔導員及時了解和感知學生所想,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實踐證明,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借助微信這個平臺,輔導員能更好地了解學生所想,從而對癥下藥。

(二)微信讓正確的價值觀得到延伸。從使用微信的原因來看,有39%的學生是為了方便人際交往,使用郵箱、QQ語音的占了21%。另外,對于朋友圈信息可信度調查發現,會考慮傳播影響的占了86%。調查的數據中有81%的學生表示半信半疑,認為值得信任的占12%,這說明大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還不足。微信作為目前應用最的廣網絡交流工具,信息駁雜不清,但只要輔導員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及時揭露虛假信息,弘揚正能量,就能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微信拓寬了大學生的交際圈。根據運城學院總體統計,90%的學生都使用了微信。認為能提供交友交際的有64%,80%的學生認為能夠了解生活娛樂資訊,63%的學生認為能夠提供學習幫助、增長知識。從使用微信與教師交流方面,50%的學生都很愿意。大學生的素質教育進行了好幾個年頭,大學生的思想較之前已經變得開放、積極、活躍和前衛。部分大學生借助微信平臺結識了全國各地許多志同道合的同學。他們發表對未來的憧憬,抒發對幸福生活的感慨。也有的同學借助微信平臺廣結天下好友,積累人脈,為融入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微信讓部分不善交際的同學敢于嘗試和同學們交流了。認為微信成為生活一部分的占了32%,沉浸在微信中與陌生人頻繁交流的達13%。生活是多元化的,學生的性格也是如此。有的同學積極活躍,有的同學不善交流也不敢去嘗試。但有了微信之后,在輔導員給學生做輔導工作的時候,這些同學使用微信這個網絡工具敢于發言了。這是微信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積極影響。

三、微信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微信成為部分同學逃避學業的溫床。從微信的使用率來看,50%的學生全天在使用微信,微信成為生活一部分的占32%,手機成為課堂打發時間工具的有22%。這些都說明了部分大學生對手機、微信的依賴性。事物都有兩面性,從這么多學生沉迷網絡來看,筆者認為,使用微信的高頻性恰恰說明現代大學生精神世界空虛,不敢面對陌生同學,不敢面對交流場面,這些因素都導致了大學生愛玩手機、微信的局面。要想打破這個局面,用化敵為友這一招兒再好不過。建立微信教育新平臺,大學生踴躍發言,輔導員在其中起潤滑劑的作用。再結合線下的聯誼活動,帶動起整個學校積極向上的學習氣氛,這才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模式和根本。

(二)微信影響少部分學生的價值觀。63%的學生認為微信減少現實生活,造成人際交往障礙;43%的學生認為浪費時間和金錢;40%的學生認為網絡資源泛濫,內容低俗;38%的學生認為沉迷網絡影響學業;35%的學生認為影響身體健康;16%的學生認為影響心理健康。這些數據反映出大學生對微信的發展前景并不看好。一個新興事物的發展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現代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結合微信平臺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正確認識微信線上線下聯合機制,思想教育工作者也要正確運用這種機制,合理規范引導學生的思想,切不可貪功冒進,違背高校教育方針。

(三)沉迷微信對大學生人格以及健康的損害。在對沉迷微信的危害調查中,63%的學生認為減少現實生活,造成人際交往障礙;43%的學生認為浪費時間和金錢;40%的學生認為網絡資源泛濫,內容低俗;38%的學生認為沉迷網絡影響學業;35%的學生認為影響身體健康;16%的學生認為影響心理健康。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背后隱藏的是:大學生由于思想比較單純,不成熟,接觸了網絡、微信等新鮮事物后,發現網絡不需要與不喜歡的人打交道,從而沉迷其中。此外,因為大學缺少小學、初中、高中時代以老師和家長為核心的監督,在互聯網上自由任性,缺少法律意識,非常容易迷失自我、放縱自我。而且,由于網絡信息的沖擊,受西方自由思想的影響,特立獨行,愛出風頭,不好好學習。另外,由于長期沉迷網絡,對周邊事物淡漠,對親人情感淡泊,導致越來越自我封閉,甚至對所有事物都失去了興趣,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的性格。長時間的面對手機,日常作息生活規律被打破,飲食不規律,身體健康每況愈下。沉迷微信、手機給大學生帶來的精神和身體上的危害觸目驚心,這些危害猶如“精神鴉片”。

四、用微信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研究

(一)正確引導學生的微信發言方式方法。大學生的課外活動豐富多彩,許多同學心智還不成熟,無法正確辨別微信中他人傳播的信息。例如2017年5月,浙江嘉興某高校大學生微信朋友圈中出現一則標題為《蒼南某公園游樂場發生事故,2人死多傷》的文章,造成了同學們的恐慌。執法人員查實是該高校在校大三學生小林發布的消息。傳喚時,小林自稱是為了蹭社會熱點,沒想過后果。該事件提醒我們,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提高辨識能力和法律意識。

(二)建設學校本體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信平臺。鑒于大學生普遍使用微信的現狀,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采取行動,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用于和大學生交流。借助微信平臺這個新載體,輔導員可以發布時事政治熱點、國家政策方針以及學習生活資訊等,拉近與大學生的距離,更好地傾聽他們的想法。這樣就能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對癥下藥,保證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三)擴大和改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年齡超過40歲,不經常登錄微信,有些甚至還停留在手機只能打電話、發短信的階段。這就導致思想教育平臺漏掉了部分學生的真實想法。針對這種現狀,可以通過招募一些有經驗的青年工作者加入進來,通過與微信平臺動態結合,發展出一種新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通過制訂相關政策法規,提高工作者的管理水平和技能水平,發揮微信平臺的優勢。

(四)建立微信平臺與校園網絡聯合監管機制。目前,各個學校都投入大筆資金建設校園網,可以采用微信平臺結合校園網的形式,發展平臺規模,拓展受教育大學生的傾訴渠道,從而實現動態教育、定點教育。另外,要做好校園網絡熱點的安全監管工作。借助聯合監管機制,及時了解大學生使用微信的情況和思想狀況,合理引導校園熱點和政治熱點。讓大學生在正確的引導下發表積極向上的時事評論,從而帶動大學生整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激情。

總而言之,微信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消除負面影響,利用微信平臺的優勢才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石。更好的思想教育應該是微信平臺結合校園網絡的聯合監管機制。改變傳統方式,加強隊伍建設,利用微信平臺的實時交流功能優勢,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遍地開花、節節高升。

參考文獻:

[1]冀曉東.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法治與社會,2016.

[2]王森.微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5.

[3]楊賢芳.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4.

[4]田仲金.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對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基金項目:本文系運城學院2016年度思想政治教育項目“微信對高校學生思想、行為影響的調查與分析——以運城學院為例”課題(項目編號:SZ-2016004)。

(作者簡介:薛旭紅,女,碩士研究生,山西省運城學院音樂系,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責任編輯 葛星星)

猜你喜歡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信
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學習百年黨史”學習滿意度與行為意向研究
教育部開通高校學生資助熱線
微信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嚴懲誘騙高校學生參與傳銷的組織者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研究
微信
微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