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第一個綜合藝術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下篇)

2018-06-21 02:08舒鐵民
黨史博覽 2018年6期
關鍵詞:北京人藝

老北京人藝建立后的主要活動

大中型劇目的演出

老北京人藝建立后,為貫徹中央領導和北京市委的指示,作為首都文藝的主力軍,為探索和實踐我國新民主主義的劇場藝術,除排演優秀的保留劇目外,又組織藝術人員,深入生活,為創作新劇目進行準備。曾先后到八里莊、妙峰山農村和滿城等地參加勞動,體驗生活。建院后,陸續演出了以下大中型劇目:

《莫斯科性格》,四幕十場蘇聯話劇。原著:A.沙弗羅諾夫。翻譯:張艾丁、王金陵。導演組:劉郁民(執行)、盧肅、韓冰、殷振家。劇情簡介:蘇聯衛國戰爭勝利后,工人階級在加速戰后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某機床廠廠長波塔波夫由于驕傲自滿,目光短淺,只顧追求本廠的超額生產計劃,拒絕與有遠大眼光和創新活力的兄弟廠合作制造新產品。其后,在區委領導主持的會議上,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得到轉變。主要演員:徐苓、葉子、田莊、石一夫、于是之、管林、李曼宜、方曉天等。1950年2月2日至3月18日在北京劇場連續演出65場。

《勝利列車》,四幕話劇。編?。哄朱?、喬羽。導演:金犁、韓冰。劇情簡介:解放初期,某鐵路工廠為迎接“七一”黨的生日,趕造獻禮列車。由于廠領導的官僚主義,缺乏敵情觀念,只抓生產,不顧安全,所建的獻禮列車被潛伏廠內的敵特分子燒毀。敵人的破壞,給領導敲了警鐘,也教育了群眾。其后,大家齊心協力,揪出暗藏的敵人,經過七天七夜的奮戰,一輛嶄新的列車開出了廠房。主要演員:田莊、于是之、楊寶琮、金野、沈默、潘汝葳、葉丹等。1950年夏,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29周年于北京劇場演出。

《生產大歌舞》,四幕歌舞劇。根據冼星海作曲、塞克作詞的《生產大合唱》改編。改編:金紫光。配曲:梁寒光、陳平。導演團:焦菊隱、金紫光、韓世昌、白云生、侯永奎、馬祥麟,執行導演焦菊隱、金紫光。指揮:黎國荃。劇情簡介:以載歌載舞的形式,表現陜北邊區翻身后的農民,為豐衣足食、支援抗戰而自力更生,努力生產,在春耕、播種、秋收中的艱辛勞動,以及豐收后的喜悅情景。由劇院戲劇部和訓練部舞劇隊、昆曲隊全體成員參加演出。其中《二月里來》一曲由京劇演員出身的趙金蓉表演和演唱。1950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29周年,在北京劇場演出。

《王貴與李香香》,四幕九場歌劇。于村根據李季同名長篇敘事詩改編。作曲:梁寒光。配器:湯正方。導演:劉郁民、歐陽山尊。指揮:李德倫。劇情簡介:1930年,死羊灣的地主崔閻王逼死了王佃戶,將其獨子王貴擄去做了放羊工,又欲霸占王貴的戀人李香香。滿懷仇恨的王貴欲投向赤衛軍,被崔閻王抓來吊打至奄奄一息。李香香連夜找來游擊隊,解放了家鄉和親人,為農民分得土地。不久,敵人打來,王貴隨游擊隊撤離。崔閻王向農民反攻倒算,將拒不屈從的李香香搶到家中強逼成親?;檠缰畷r,游擊隊打了回來,李香香獲救,惡霸被捉,死羊灣重獲解放,有情人終成眷屬。主要演員:方曉天(飾李香香)、于村(飾王貴)、田莊、于夫、谷風、任群、潘英鋒、鄧宛生、鄧紹琪、曹孟里、哈得復、吳虹等。為慶祝1950年國慶節,此劇于10月1日起在北京劇場首演,郭沫若為此劇題寫了劇名。

《龍須溝》,三幕話劇。編?。豪仙?。導演:焦菊隱。劇情簡介:作者以解放初期北京市人民政府體恤民情,治理南城貧民區的臭溝——龍須溝的真實事件為題材,描寫龍須溝的一個窮家小院內的四戶貧民程瘋子、丁四嫂、王大媽、老趙等,在新舊社會中截然不同的命運。揭露舊社會的民不聊生,歌頌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關心群眾,為人民造福的新生活。主要演員:葉子(飾丁四嫂)、于是之(飾程瘋子)、黎頻(飾王大媽)、鄭榕(飾老趙)、韓冰(飾程娘子)、李濱、楊寶琮、李大千、英若誠、韓象治等。1951年1月26日,為慶祝北京解放兩周年,在北京劇場首演。

《長征》,三幕九場歌劇。編?。豪畈?、于村、海嘯。作曲:賀綠汀、梁寒光、鄭律成、杜矢甲、陳田鶴、李剛。導演:焦菊隱、劉郁民、李伯釗。配器:湯正方、陳田鶴、茅沅、金正平、葛光銳。指揮:黎國荃、李德倫。劇情簡介:以毛澤東詠長征詩為序曲,展現紅軍在毛澤東和朱德的領導下,以革命的樂觀主義和集體英雄主義的精神,沖破敵人的重重包圍,從江西瑞金北上抗日,沿途克服艱難險阻,終于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的歷史畫卷。劇中首次出現毛澤東的舞臺形象。主要演員:于村、于是之(飾毛澤東)、田莊、谷風、石一夫、方曉天、管林、潘英鋒、楊寶琮、黎虹、鄧紹琪、李稻川等。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30周年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24周年,于1951年8月1日在青年宮首演。10月1日,在中山公園音樂堂演出。

《中華民族大團結》,中型歌舞。編導:戴愛蓮、王嘉祥。編曲配器:舒鐵民、劉鐵山、陳平。指揮:舒鐵民。內容簡介:以舞蹈和歌舞組合的形式,表現我國各民族人民從數千年來的封建壓迫與民族歧視中站起來了,以新的精神面貌,歡慶自己的解放,歌頌毛澤東和共產黨,歌頌幸福的新生活和中華民族的大團結。1951年國慶節,與中央戲劇學院舞蹈團合作首演于中山公園音樂堂。

老北京人藝建立后不久,戲劇部為走向專業化,歌劇和話劇演員已分別建隊。但在初期的大型戲劇演出中,仍保留有文工團時期“一專多能”的現象,如歌劇隊演員參加話劇演出,話劇隊、舞劇隊,以至樂隊的成員也在歌劇中跑龍套。這種狀況隨著人員的不斷擴充,個人專業的最后定型,才逐步得到改變。

除上述大中型劇目外,由于劇院人才的不斷增加,特別是從海外和香港歸來一批西洋聲樂專家和人才,以及配合政治形勢(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宣傳婚姻法等)的需要,戲劇部和音樂部又陸續增加了一批中外聲樂和器樂曲目。同時,軍樂隊、舞劇隊和國樂隊也相繼推出了新的節目。由此,在純音樂會中,又新增了軍樂和民樂曲目,并首次向公眾推出音樂舞蹈晚會,大大地豐富了首都人民的文化生活。據海嘯當年記錄:“曾演出音樂會三十五場,歌舞晚會二十場,廣播錄音二十三次?!?/p>

為中央領導演出

由于李伯釗是長征干部,與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熟悉,老北京人藝經常被安排到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領導及機關工作人員進行演出。

1950年除夕,韓世昌和白云生在懷仁堂為毛澤東演出了《游園驚夢》。主辦方點名劇中要有“堆花”(指劇中出現的12個手持花燈的花神伴舞和造型的場景),舞劇隊的叢肇桓等參加了“堆花”的表演。同年,劇院為貫徹“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排演了工人創作的小型話劇《搞好團結鬧生產》。導演葉子曾帶領演員黎路、李濱、孟瑾等到新華印刷廠跟班勞動,體驗生活一個月,演出后受到工人的熱烈歡迎。李伯釗特意安排此劇到懷仁堂請毛澤東觀看。

此外,李伯釗還經常邀請黨和國家領導人、解放軍將領、文藝界名人,以及蘇聯朋友前來觀看劇院新劇目的排練與演出,征詢他們的意見,接受他們的指導。周恩來總理更是劇院的???。話劇《龍須溝》上演后,他前來觀看,并接見了全體演職員。歌劇《王貴與李香香》上演后,周恩來、彭真、郭沫若和蘇聯友人也前來觀看。

歌劇《長征》排演期間,劉少奇、朱德、周恩來、楊尚昆、聶榮臻、陳毅、呂正操、羅瑞卿、蕭華、陳錫聯、劉亞樓,以及郭沫若、茅盾、周揚、老舍、曹禺、趙樹理、張庚等前來觀看。有一次,周恩來偶然路過劇院排練廳,下車觀看排練,聽完音樂后才匆匆離去。其后,周恩來在看罷《長征》的連排后,在排演廳接見了演職人員并發表了講話。他說:“長征一開始并不順利嘛,只有在遵義會議之后確定了毛主席的領導,才有了正確的方向,勝利到達陜北?!?/p>

慰問巡回演出,接待內外賓

1950年10月,劇院派出杜矢甲、鄧友梅、王馨、關韜、賀高勇等,參加中央西南訪問團,分赴西藏、云南和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慰問活動。同時,戲劇部派出部分人員,由劉郁民帶隊赴江西蘇區慰問演出。

1950年10月,為慶祝十月革命節,劇院派出首席指揮黎國荃率隊員周恩清、李玨、徐光漢、田寶生、秦振亞、黨允武、卓明理、吳金寶、陳宗元等組成小型樂隊,參加由周恩來命名的中華雜技團(中國雜技團前身),隨丁里為總團長、盧肅為副團長的代表團前往蘇聯訪問和巡回演出。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出國訪問演出的藝術團體。該團在蘇聯巡回演出后,又到波蘭演出。

1951年3月,剛回國的中華雜技團和黎國荃等,又隨盧肅參加由團長廖承志,副團長陳沂、田漢等率領的中國人民第一屆赴朝慰問團到朝鮮前線進行演出。

1951年4月,訓練部(舞劇隊、國樂隊)由王嘉祥、舒鐵民帶隊參加以華北軍區政治部張副主任為團長的華北黨政軍民慰勞團(含革大文工團、電影隊等),赴滄縣、泊頭、馮家口等地慰問首批入朝后歸國休整的志愿軍66軍。

1951年7月,劇院派出鄭律成、程蕓平、李波、韓冰、張世威、羅堅、陳兆南、邵慶祥、周崧、金治平、羅昌遐、裴有春、王卿生、楊琨等參加由周巍峙任團長、歐陽山尊等任副團長的中國青年文工團,前往民主德國參加第三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大會結束后,文工團又到蘇聯、東歐進行訪問演出,全程歷時一年余。

1950年4月3日下午,為宣傳和介紹劇院,廣泛與首都文藝界朋友交流,李伯釗代表老北京人藝宴請首都文藝界著名人士,參加者有:丁玲、周揚、艾青、老舍、田漢、陽翰笙、程硯秋、金山、吳雪、廖沫沙、歐陽予倩、張庚、曹禺、鳳子、徐悲鴻、馬寒冰、周立波等。

1950年6月,由副院長金紫光陪同兩位訪華的印尼外賓,到劇院訓練部觀看舞劇隊學員的古典舞基本訓練和民間舞蹈表演。

1950年10月,李伯釗邀請觀看《王貴與李香香》演出的蘇聯著名電影導演謝·格拉西莫夫前來劇院進行座談。他即席發表了長篇講話。講話的原始記錄后經盧肅整理成文,題名《從〈王貴與李香香〉談中國新歌劇》。

派遣赴朝創作組和土改工作團,組織周末舞會樂隊

1950年12月,副院長歐陽山尊率領鄭律成、安娥、辛大明、劉白羽、魏巍、凌子風、李瑛等組成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創作組,赴朝鮮前線體驗生活,進行創作。鄭律成和魏巍合作譜寫了具有濃郁朝鮮風情的《親愛的軍隊親愛的人》,與劉白羽合作寫了《歌唱白云山》,與歐陽山尊合作寫了《中國人民志愿軍進行曲》《志愿軍十贊》。

1951年10月至1952年春,由副院長焦菊隱率領部分演員,隨全國政協組織的土改工作團分赴各地參加土改工作。于是之赴湖南,侯永奎、趙恕、藍蔭海等赴漢中地區,焦菊隱和李濱、楊寶琮、關韜、牛星麗、鄧友梅等赴淮北地區。

20世紀50年代初期,人們在一周的緊張工作之后,為豐富業余生活和同志間的交流,一些機關和單位經常組織周末舞會,或在本單位,或在其他場合(如北京飯店等),舞會上還有一些小型的節目表演。這在文藝界更是家常便飯,特別是在節假日的晚上。老北京人藝的音樂部曾組織一支小型的舞會樂隊,每逢周末到中南海紫光閣為中央辦公廳舉辦的舞會進行伴奏,一些演員也前去參加。在舞會上,偶爾會見到毛澤東、劉少奇和周恩來等人。他們在日理萬機的國務勞累之后,來這里獲得片刻的輕松與休息。

在一個周末的晚上,全院正在“大樓”(東四南大街143號)舉辦舞會時,輕車簡從的周總理來了。雖然周恩來經常來劇院,但大家如此近距離的接觸還是第一次。在舞會的間歇中,離開延安兩年多的周恩來想聽一曲陜北的信天游,在場的陜西歌舞團歌唱家劉燕平當即為周恩來清唱了一曲地道的《蘭花花》。此后,大家歡迎周恩來唱歌。周恩來說:“還是請你們的院長伯釗唱吧,她唱得好!”在周恩來的點名下,未曾在下屬面前唱歌的女院長,也放開歌喉唱了一首她在長征途中與陸定一合作的《打騎兵歌》。這次舞會給許多人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業余輔導,出版宣傳

為“培養千百萬文藝大軍,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每逢節假日,劇院均派人前往工廠、機關、學校、醫院進行業余文藝輔導,并與其他文藝單位聯合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業余的藝術學校和星海合唱團,使首都的業余文藝活動蓬勃開展。為宣傳蘇聯和我國優秀的音樂作品,普及音樂知識,曾編輯出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音樂叢刊》《音樂叢書》《樂隊指揮法》等。

老北京人藝在新中國藝術事業上的探索與創舉

劇院在李伯釗的領導下,始終“堅持毛澤東的文藝思想和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方向”,始終保持革命的精神和戰斗的傳統,為新中國劇場藝術的起步和藝術事業的建設,不斷地探索,大膽地創新,曾有過重要的貢獻。

首演蘇聯革命現實主義題材話劇,創演出場次紀錄的《莫斯科性格》

1949年9月,中國青年文工團在莫斯科進行參觀學習期間,李伯釗曾和部分藝術家拜訪了蘇聯作家協會,受到法捷耶夫等領導人的接見。為介紹蘇聯社會主義的戲劇藝術,法捷耶夫推薦了蘇聯作家A.沙弗羅諾夫的現實題材話劇《莫斯科性格》,此劇曾獲編劇與演出兩項斯大林文藝獎一等獎。它對即將從農村轉入城市工業建設的新中國而言,有著現實的教育意義。文工團回京后,李伯釗即派人翻譯此劇,并于年底投入排練。其中男主角——機床制造廠廠長波塔波夫由原魯藝戲劇系學生、抗戰勝利后曾任中原軍區文工團團長的徐苓飾演,女主角——紡織聯合廠的工會主席、波塔波夫的妻子格麗諾娃,則由新參加劇院的葉子飾演。葉子從事話劇藝術多年,1936年即演過《日出》中的陳白露,曾被譽為“話劇皇后”。但飾演蘇聯共產黨干部這樣的人物,對她來說太陌生了。老北京人藝演員李濱回憶道:“這是她在老人藝演出的第一個戲,也是她從來沒有演過的角色。如何塑造呢?她從《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書中找到了答案,故演出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著名戲劇家洪深看完戲后夸獎道:‘葉子的確是一位好演員,能把這樣的人物演得有感情,還有說服力,真是不容易?!睘槭勾藙≮呌谕晟?,在排練的后期,經葉子的推薦,李伯釗請來時任北師大文學院院長的著名導演焦菊隱對此劇進行排練加工。從此,焦菊隱與北京人藝結下不解之緣。

《莫斯科性格》自1950年2月2日在北京上演后,受到首都觀眾的熱烈歡迎,曾連續演出65場,觀眾達6萬多人,創北京話劇演出的紀錄。2月14日,中蘇兩國在莫斯科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全國各地掀起學習蘇聯“老大哥”、學習俄文的熱情。此劇率先在北京上演后,便傳向全國。

原創現實主義題材話劇,為新北京人藝風格的形成奠定基石的《龍須溝》

老北京人藝建立后的第一個新創劇目是現實題材話劇《龍須溝》,它體現了新中國劇場藝術,特別是話劇藝術所要堅持和發展的方向。關于《龍須溝》的誕生,據李伯釗回憶:“我記得在討論1950年北京都市建設計劃時,中共市委書記彭真同志曾這樣指示:首都的建設,應該有群眾觀點……要替生產者、替勞動人民著想,明顯地區別于反動政府的都市建設方針。讓我們首先消滅掉北京歷來統治階級從來不去,從來不管的骯臟臭溝——龍須溝?!睆拿绹鴼w來不到一年、出生于北京的老舍有感于新舊北京的巨大變化,特別是為貧民改造龍須溝的措施,激起了他的創作熱情。在李伯釗派來的助手金犁的陪伴下,老舍“在親自去看過這條奇臭的‘龍須和那條新的暗溝,并且搜集了那一帶人民的生活情形,與他們對政府修溝的反映,寫成一出三幕話劇,表示我對政府的感激與欽佩”。

李伯釗獨具慧眼,選擇了這一表現新中國首都建設,表現勞動人民新舊生活對比,贊揚人民政府為人民的《龍須溝》。她力排眾議,在全院熱火朝天地投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之際,在劇院第一部新創歌劇《王貴與李香香》的排練不受影響的情況下,堅持安排少數人員排練《龍須溝》,并繼續聘請焦菊隱前來執導。焦菊隱看罷劇本后評價道:“《龍須溝》是一個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結合的作品……又是一個格調很高的作品,沒有庸俗的套數,沒有冗長的描寫,沒有口號式的對話,沒有神出鬼沒的布局——所有的,只是一片生活,一群活生生的人物,和現實人物的內心思想與情感?!庇捎诶仙岬奈膶W劇本“差不多是一口氣寫完了三幕的,就難免這里那里有些漏洞”,焦菊隱也敏銳地感到“仿佛是一座嶙峋的粗線條的山,沒有生活經驗地去看,粗枝大葉地去看,表面上是一無所有,然而,這里面全是金礦”。為挖掘出“金礦”,他對劇本又進行了調整與修改,以達到“不僅實現原作者的意圖”,而且要“豐富它,發揚光大它”。

為創造完美的舞臺藝術形象、鮮明的人物性格、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焦菊隱要求演員前往那臭氣撲鼻、正在施工的龍須溝體驗生活,熟悉當地的貧民,長達兩個月。他還要求演員不論所擔任的角色大小,都要寫出心得體會和劇中人的“小傳”,交由他批注。其中,于是之不僅寫出了程瘋子的身世、思想感情和心理氣質,還由此揣摩出人物的外部特征,從而豐富了人物的形象。此外,導演又讓演員從龍須溝的生活素材中編排出一些小品,使演員在進入排練場之前已融入角色,排練場也變成了龍須溝的“小雜院”。焦菊隱在《龍須溝》的排練過程中,靈活運用中西方戲劇表演藝術的精髓,與中國話劇藝術相結合,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展現出一種獨特的、民族化的、生活氣息濃郁的話劇藝術風貌。

《龍須溝》的演員們在劇院“整理和吸收古典歌舞劇傳統”的方針之下,曾由北昆藝術家以傳統戲曲的方法訓練過形體,又向白鳳鳴、曹寶祿、連闊如等專家學習過曲藝的語音,還到天橋學習了各種老北京的叫賣聲。這些學習與準備,也為他們在舞臺上能得心應手地體現導演所追求的民族化與生活氣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話劇《龍須溝》演出后,因其內容貼近生活,藝術風格別開生面,加之京味十足,雅俗共賞,深受首都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堪稱新中國話劇藝術的第一部典范之作,也是新中國的一曲頌歌。

周恩來看罷此劇后,曾夸獎“幫了我們政府的大忙”,并推薦毛澤東觀看。彭真為表彰老舍的功績,特代表北京市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此后,《龍須溝》被拍成電影,舞臺劇也傳遍了全國,并被日本京藝劇團翻譯演出。

《龍須溝》的演出不僅使一些老演員,如葉子、韓冰等煥發了青春,也使一些青年演員,如于是之、鄭榕、英若誠、楊寶琮等展露才華。

以歌劇形式表現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首現毛澤東舞臺藝術形象的《長征》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描寫二萬五千里長征,為將親身經歷和感受到的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以史詩般的歷史畫卷展現于舞臺,李伯釗經過多年的醞釀與充分的準備,并征求各方面的意見,特別是許多長征將領的意見后,在繁重的日常行政工作之中,以堅強的毅力,創作了大型歌劇《長征》,首次在劇中出現了毛澤東的形象,開創我國以歌劇形式表現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和顯現革命領袖人物形象之先河。

李伯釗在《我怎樣寫〈長征〉》一文中談到創作動機時寫道:“因為我在紅軍中這么多年感受最深的有兩點:第一,紅軍是工農的兒子,自動來當兵的,他們都參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政治斗爭,獲得了革命的利益。這支革命軍隊的特質,表現在它與群眾如魚得水的關系上。它走到哪里,哪里的群眾就歡迎它,擁護它。第二,在紅軍隊伍里面,非常顯著的,有著說不出來那么好的一種人同人的關系和可愛的作風。士兵愛士兵,士兵愛官長,官長愛士兵……使全軍完全在政治思想上,活潑精神中,純真的同志關系中,融成一體。無論誰的英雄行為,成績缺點,疾病痛苦,傷亡損失都是集體所關心的事件。任何人的行動離不開集體。他們有共同的理想。因此,這支軍隊就能無敵于天下了?!弊髡咛岬綖槭裁床粚懗稍拕《獙懗筛鑴r寫道:“我舍不得我至今會唱的那些紅軍歌——江西的興國山歌、銅錢歌、竹片歌、砍柴歌等等……特別是《當兵就要當紅軍》《工農解放歌》。我發現這些歌就是全國紅軍共同的歌聲……紅軍長征,是多么富有生命力的史詩??!應該歌唱長征英雄,而英雄們的事跡本身就是一首動人的偉大的歷史詩歌?!弊髡哂謱懙溃骸拔乙獙憘ゴ蟮拿飨?,也就要寫紅軍中無數的英雄人物,平凡的戰士,因為他們都是毛澤東思想教養出來的?!弊髡哌€特意將已調往上海的著名作曲家賀綠汀請回來為這場戲創作音樂。

■ 建立新中國最早的西洋管弦樂隊 ■

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建立的專業管弦樂隊是華北人民文工團音樂部(后稱管弦樂隊)。它的前身是1946年7月成立于延安的中央管弦樂團,這是解放區組建的第一支西洋管弦樂隊。

1949年文工團進駐北平后,周恩來曾對李德倫說:“你們的樂隊我不敢說是第一流的,但一個樂隊,幾千里地用毛驢馱著樂器,從延安徒步到了北京,這可能就是第一個了!”文工團進城初期,即為北平新華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前身)錄制了對外廣播的開始曲——《新民主主義進行曲》。其后,管弦樂隊迅速發展,特別是以黎國荃為首的原中華交響樂團音樂家的加入,使樂隊不斷更新而走向健全和成熟。其職能除為歌劇伴奏外,也開始更多地排練和演出音樂會曲目。

老北京人藝建立后,在黎國荃、李德倫的指揮下,管弦樂隊除繼續演出中國作曲家的音樂作品外,又陸續排練和演出了俄羅斯和西歐作曲家的經典作品,并多次參與外事活動,為外賓演出。當年樂隊中的一些青少年,后來成為知名的音樂家,如卓明理、茅沅、杜鳴心、黃曉同、金正平、黃曉和等。

創建昆曲隊和舞劇隊,開學習和借鑒古典戲曲藝術之先河

北平和平解放后,為搶救瀕臨消亡的北方昆曲藝術,周恩來曾指示熟悉古典戲曲的金紫光,尋找已失散于全國各地的北方昆曲藝術家韓世昌、白云生、侯永奎、侯玉山、馬祥麟等,及其文武場班底共40余人,將他們全部招聘至華北人民文工團,組建成昆曲隊,隸屬于訓練部。金紫光在東來順宴請了大家,說明昆曲隊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古為今用,以北昆藝術家們的才藝,貫徹劇院“整理和吸收古典歌舞劇的傳統,試作豐富人民新歌舞劇的實驗”的方針,探索用這一古典藝術來培養我國未來的民族舞劇和歌舞劇人才。同時,北昆藝術家們也兼任戲劇部歌劇、話劇演員的形體訓練老師。此前,金紫光已聘請曲藝專家白鳳鳴、連闊如、曹寶祿等為戲劇部演員傳授曲藝,進行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的語言訓練。從此,借鑒民族傳統,向傳統戲曲學習,便成為老北京人藝堅持不渝的藝術道路。

新中國成立前,民族舞劇還是空白。1949年中國青年文工團在莫斯科大劇院欣賞了源于西方的俄羅斯芭蕾舞,這一藝術形式為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伯釗、金紫光等決定借鑒這一外來形式,探索我國的民族舞劇藝術,使其成為未來劇院的藝術品種之一。為實現這一設想,從京滬兩地招收三四十名熱愛舞蹈的青年學生(13歲至18歲,其中個別人有芭蕾舞基礎),在培養后備人才的訓練部創建專業的舞劇隊。一個連舞蹈藝術都是空白的劇院,設置舞劇隊,顯然是基于領導人的藝術理念和劇院方針的大膽舉措。

老北京人藝對舞劇演員的培養,是從舞蹈藝術起步的。在金紫光“古今中外熔于一爐”的理念下,除通常的政治、文化和音樂知識學習外,在專業上,為舞劇隊招聘了新疆維吾爾族和俄羅斯芭蕾舞蹈教師進行相關訓練。同時,向兄弟團體和民間學習其他民族舞蹈。最重要的措施,是借鑒北昆藝術,以北昆藝術家為啟蒙老師。昆曲是我國傳承至今最為古老的劇種,它載歌載舞的表演風格,程式化的舞蹈身段,以及規范化的基本功訓練方法,成為白手起家的舞劇演員古典舞訓練的基本內容。金紫光高瞻遠矚,將昆曲隊隸屬于訓練部,與舞劇隊共同生活,在韓世昌、白云生、侯永奎、馬祥麟、白玉珍等北昆藝術家的言傳身教下,學員們從踢腿、壓腿、下腰、拿頂、跑圓場等基本功做起。教學實踐中,馬祥麟、韓世昌等又根據戲曲的“五法”(手、眼、身、法、步)編創了幾套男女古典舞身段訓練的教材,為舞劇隊演員的形體訓練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為鍛煉舞臺經驗,男女演員分別學習了《夜奔》《思凡》《琴挑》《游園驚夢》等經典折子戲,參加昆曲演出的實踐。其后,師生們又共同創編了一些古典和民間的舞蹈節目,如根據昆曲旦角的水袖、雙劍而創編的《長綢舞》《水袖舞》《劍舞》,根據《游園驚夢》中的“堆花”改編的《紅星舞》,以及民間舞蹈《陸軍腰鼓》《太平鼓》等,為劇院的演出活動增加了音樂舞蹈這一為廣大群眾喜愛的形式。

老北京人藝大膽借鑒北昆藝術的舉措,為民族舞劇演員的培訓提供了重要的經驗,也為后來的崔承喜舞蹈研究班(1951年1月成立)以及新建的舞蹈學校所借鑒。

在兩年的老北京人藝期間,雖然民族舞劇尚未起步,但這批演員后來大多成為我國民族舞劇事業的開拓者和1956年所建立的我國第一個民族舞劇團的中堅力量。

老北京人藝的北昆藝術家們和舞劇隊的部分成員,也成為1957年所創建的北方昆曲劇院的班底。2001年,北昆藝術入選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首建專業的國樂隊,發展民族器樂藝術

老北京人藝在訓練部建立舞劇隊的同時,為發展民族器樂事業,并為未來民族歌劇和舞劇事業服務,建立了獨立于音樂部之外的專業國樂隊(后改稱民樂隊)。新中國成立前,國內僅有業余的國樂社團,城市偏于絲竹樂,農村偏于吹打樂,其演出形式也多為獨奏和齊奏。老北京人藝的音樂部在演出中常用的民族樂器(俗稱“四大件”的笛子、二胡、板胡、三弦等)均由西樂演奏員兼任。國樂隊的建立,使西樂演奏員改變“一專多能”的文工團特色,而走向劇場藝術所需要的職能專業化。

國樂隊的成員是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器樂演奏人才或專家(含民間藝人和盲人演奏家),如張培仁、楊琨、阿不都加帕、陳平、李執恭、汪炳炎、樊步義、孟慶云、趙金銘、張廣明、楊春林等,組建成30余人的民族管弦樂隊,可參與劇院歌劇、音樂會的伴奏和民樂曲目的演出。由于專業民族樂隊的編制和訓練在我國尚不規范,便借鑒西洋管弦樂隊,在樂隊分組(管、弦、彈、擊)、樂器音高、定弦和演奏方法上,使其逐步走向統一和規范化。根據工作的需要,樂隊可隨時組成絲竹音樂、吹打音樂、新疆音樂和獨唱伴奏等小組。所演的曲目也從獨奏、齊奏逐漸走向合奏。鑒于民族樂器的先天不足,又開始樂器改革,新增了21管笙、中胡和中阮,以加強民族樂器的中音聲部。

自國樂隊建立后,老北京人藝演出的音樂會或音樂舞蹈晚會中,先后推出了根據民間音樂和昆曲曲牌改編的民族器樂曲目,如《節節高》《歡喜舞曲》《新疆舞曲》《燈歌》《凈水瓶》等。這些曲目曾在懷仁堂為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和外賓進行演出。國樂隊也為后來所建立的中國歌劇舞劇院的民族管弦樂團(首都三大民樂團之一)奠定了基礎。

白手起家創建樂器工廠

為實現原華北人民文工團副團長、我國第一代大提琴家張貞黻的臨終遺囑:“北平解放后,你們一定要辦起我們自己的樂器工廠!”進城初期,李伯釗、金紫光即調撥資金,派陳艾生等于1949年6月在本市東安門19號以人民藝術服務社為名建廠,后更名新中國樂器工廠。從初期的承辦小型樂器的修理、樂譜印制與出版的業務,到后來的樂器制作。1950年底,曾試制出一臺有“樂器之王”稱謂的立式鋼琴,命名為“星?!迸?,從此開創西洋樂器在中國制造的時代。它即現在著名的北京星海樂器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

老北京人藝的人才走向全國

老北京人藝聚集了從延安時代到新中國建立前后參加工作的我國大量知名藝術家和文藝工作者。隨著全國的解放,為重建各地的新文化藝術事業,一些藝術家先后走上新的崗位。如賀綠汀調上海音樂學院,馬思聰調天津中央音樂學院等。

1951年底至1952年春,為適應新中國藝術事業的發展,文化部決定老北京人藝與中央戲劇學院所屬藝術演出部門合并改組:一、新建中央戲劇學院附屬歌舞劇院(現中國、中央兩歌劇院的前身),李伯釗調中央戲劇學院任副院長兼附屬歌舞劇院院長,金紫光任副院長兼秘書長。隸屬于文化部。二、老北京人藝改建為話劇藝術劇院,由人藝話劇團葉子、于是之、金犁、英若誠等,與戲劇學院話劇團刁光覃、夏淳、藍天野、田沖、趙韞如等合并組成。原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著名戲劇家曹禺調任院長,副院長焦菊隱(兼總導演)、歐陽山尊,秘書長趙起揚。根據彭真意見,仍留在北京市。1957年,老北京人藝昆曲隊的藝術家們和部分舞劇隊演員,又隨韓世昌、金紫光等組建成北方昆曲劇院。

以李伯釗、金紫光為首的老北京人藝及其前身華北人民文工團完成其歷史使命后,其人才主要走向上述各劇院。此外,一些人才又先后走向全國各藝術院校和藝術院團,或調至文化部和北京市等相關部門任職,大多為領導和骨干。(全文完)

由于我刊疏忽,第5期發表的本文上篇部分,其中所配圖片均非作者提供,也非老北京人藝時期的照片,與文章介紹的老北京人藝的內容搭配不當,有違作者本意。特此說明。

猜你喜歡
北京人藝
北京人藝:“富二代”的財富和壓力
向藍天野先生致歉
北京人藝,我心中的藝術殿堂
戲劇檔案文創產品開發策略研究
北京人藝:話劇的中國學派
回歸文本 探索人性 啟發社會
北京人藝是“一棵菜”
《她彌留之際》:一部讓人笑著哭、哭著笑的喜劇
淺談“北京人藝”走向成功的必然性
淺談“北京人藝”走向成功的必然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