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文學習,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2018-07-03 07:33肖媛
小學教學參考(語文) 2018年5期
關鍵詞:文學語言

肖媛

[摘 要]古詩文篇目在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占比越來越大。對古詩文的學習不僅要在理解和欣賞的層面進行橫向挖掘,或延伸至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或想象力等方面。就小學生語言習得本身而言,古詩文還應承擔起促進學生對文學語言的多維度理解的責任。教師還應引領學生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了解語匯變化、理解詩詞格律,讓詩文由心而生,讓語言為心服務。

[關鍵詞]古詩文學習;文學語言;多維度理解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13-0055-02

小學生的語言習得規律要求我們不僅要指導他們橫向地理解、欣賞和使用漢語,還應從時間的維度上聯系古今,培養他們變化的視角,幫助他們縱向地梳理不同時代語言表達的異同,使他們對語言的發展與演變有個基本的了解,形成主動感知的意識。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古詩文學習可以作為聯系古今的重要媒介。學習古詩文,不僅要從古文的角度來理解、欣賞,同時也要從時間的維度上將其與不同時代的語言進行對比。這樣就可以初步構建起以同時代作品為緯,以時間為經,縱橫交錯的多角度、多路徑的網狀脈絡,從而促進學生對文學語言的多維度理解。

一、了解語匯變化,積累語言素材

(一)單音詞向多音詞的轉變

“古代漢語是單音詞為主的語言,現代漢語是雙音詞占優勢的語言?!惫糯鷿h語向現代漢語的演變,也是單音詞為主的語言向多音詞占優勢的語言的逐步轉變。

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逼渲小盁o”字的意思與現代漢語中的“沒有”相對應,而在現代漢語的使用中,“無”字鮮少以單獨的形式使用,多以“無言以對”“無事生非”等成語或固定短語的形式出現。

了解這個變化趨勢,有助于學生在閱讀和理解古詩文時正確地進行斷句與停頓。

(二)詞義的擴大與縮小

詞匯的意義會隨著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消亡以及認識的深化而轉移、消亡或變化。古代漢語是漢語的初級發展階段,字的總量有限,一字多義的現象比現在更為頻繁。甚至有時語言表達的過程中找不到合適的字眼,而選擇借用諧音字或形近字,從而產生了通假字中的一個類別。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孔子拜師》的課后習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其中的“說”字實際通“悅”,指開心、快樂?!爸疄橹?,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逼渲械摹爸蓖ā爸恰?,指聰明、聰慧。

隨著漢語的發展,漢字的數量越來越大,雙音詞及多音詞等多元詞匯也愈加豐富,古文中的一些字詞發展到現在,詞義在一定程度上也發生了擴大或縮小。

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游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彼哪昙壪聝浴罢Z文園地六”王駕的《社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逼渲械摹半唷弊?,在古代是指小豬,而現代漢語中“豚”多指哺乳動物,如“海豚”“豚鼠”等,這是詞義的擴大。又如,“妻子”一詞在古代指男子的配偶及兒子,而在現代漢語中僅指男子的配偶,這是詞義的縮小。

(三)事物名稱的改變

學習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去接觸表示相同意義的不同詞匯,探索事物名稱變化的由來,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

以人教版一年級下冊高鼎的《村居》里“忙趁東風放紙鳶”中“紙鳶”一詞為例?!凹堷S”與今天的“風箏”相對應。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風箏》一文的課后“資料袋”中對此進行了簡要介紹。

就這一詞語名稱演變的具體情況來看:“紙鳶”中,“紙”指制作材料,而“鳶”是一種大鳥。最早的“紙鳶”一詞就形象地指出了其是用紙制作的大鳥。后來,在戰爭中,人們將“紙鳶”加以改進,加上裝置,使其在空中飛翔時可以發出鳴叫聲,以做通信訊號使用。因而逐漸改名為“風箏”,意指在風中發出奏鳴聲的樂器。爾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推進,“風箏”不再用于通訊,而是作為欣賞對象和日常娛樂,甚至作為文化載體保存了下來,而名稱也暫時穩定,沒有再發生變化。

了解了這一詞語名稱的演變過程及原因之后,當學生再讀到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時,就更能領會文字間“紙鳶”和“風箏”所營造的不同氛圍。同在古代,“紙鳶”出現的氛圍更為悠然、閑適,而“風箏”出現的場合則可能與戰事相關,更為緊張、肅穆。同為“風箏”一詞,在古代和現代的氛圍也有所不同。

古今事物名稱的不同可引發學生的興趣與探索熱情。在了解其緣由的過程中,學生也會對詞語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并形成清晰的脈絡。在遇到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時,他們就能夠更好地進行理解與整合。

二、理解詩詞格律,行文張弛有度

朱自清曾說:“詩是精粹語言表現的極致?!彼环矫姹憩F在用字的精準上,另一方面則體現在格律的精確上。古代文學多整句,而現代文學多散句;古代文學,尤其是詩歌中句末的韻律有嚴格的要求,而現代文學中偶爾的押韻則是一種自覺的文學行為,非硬性規定。

理解詩詞的格律,首先要明白什么叫“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

例如,鄂教版五年級下冊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

茅檐長掃凈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按照詩律,詩歌的首、頷、頸、尾四聯中,頸聯可押韻也可不押韻,其他三聯則必須押韻。而這首詩中,“苔”“栽”、“來”三個字的韻母都是“ɑi”,“繞”(rɑo)字則沒有用韻。押韻,使得詩句讀起來有種韻律與節奏之美,給人回環往復之感。

此外,古代詩歌還講究平仄與對仗。平仄交替強化了押韻所達到的朗讀效果,使得詩句抑揚頓挫;而對仗在詩意上一一對應,也使詩句的結構整齊圓融。

現代漢語的語言表達中,不僅有整句與散句的交錯,甚至長短句的變化也是對節奏和韻律的觀照,對偶與排比則是對對仗的繼承。了解了這一點,學生便更能體會漢語語言表達一脈相承的韻律美、形式美與內容美,更能體會古詩文中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魅力,從而增強自我的感知力與想象力。

三、詩文由心而生,語言為心服務

古今語言的表達雖然有極大的區別,但詩文寫作的初衷與目的是不分古今的,都是由心而發,都是為了表達作者的內心世界而創作出來的。如對自然界的贊頌、對自身的觀照、對家鄉的思念等,都是歷代文學作品中常常出現的主題。從時間的維度去聯系古今字、詞、句表達方式的發展與演變,了解它們的異同,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

讓古詩文形成以同時代作品為緯,以時間為經,縱橫交錯的多角度、多路徑的網狀脈絡,用變化和流動的視角去學習漢語、學習語文,將這種視角與思維方式作為古今銜接的橋梁,這樣就能使學生在文學道路上真正邁出“有知識”且“有文化”的第一步。

[ 參 考 文 獻 ]

[1] 王力.詩詞格律[M].北京:中華書局,2016.

[2] 溫瑞政.漢語語匯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3] 任利.語言功能與古詩翻譯批評[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2).

[4] 匡芳濤.兒童語言習得相關理論評述[J].學前教育研究,2010(5).

(責編 劉宇帆)

猜你喜歡
文學語言
讓文學語言 鮮活靈動起來
讓文學語言鮮活靈動起來
文學語言研究的一部力作
——評陳學廣《文學語言張力論》
現代網絡文學語言的審美維度研究
新舊時期文學語言探索的方式對比研究
新經濟時代文學語言與自然語言理解研究
20世紀現代漢語文學語言整合現狀簡析
臺灣當代小說語言流變尋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