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膝關節置換術后超聲引導下的兩種神經阻滯鎮痛效果比較

2018-07-11 06:42王福朝孫學飛張同軍王忠義齊文輝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8年18期
關鍵詞:靜息肌力膝關節

王福朝,孫學飛,張同軍,王忠義,齊文輝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衡水市哈勵遜國際和平醫院 麻醉科,河北 衡水 053000)

老年膝關節置換術(elderly knee replacement, EKR)創傷大,因患者年齡大、體質差,術后易出現劇烈疼痛[1],影響患者手術療效和生活質量[2]。臨床術后鎮痛常行股神經阻滯,其操作簡單、鎮痛效果較好,但該法影響患者股四頭肌肌力,延遲其早期鍛煉時間[3]。髂筋膜間隙神經阻滯(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nerve block, FICNB)除阻滯股神經外,還能對股外側皮神經、閉孔神經同時麻醉,鎮痛效果佳,且穿刺點距離神經、血管較遠,安全性高[4]。相比股神經阻滯,FICNB鎮痛效果更佳[5]。收肌管阻滯(adductor canal block,ACB)主要對隱神經阻滯,其鎮痛效果與股神經阻滯相當,但其對股四頭肌肌力基本無影響,便于患者術后早期鍛煉[6]。國內尚無FICNB與ACB的效果比較,本研究主要比較分析超聲引導下FICNB與ACB用于EKR后的鎮痛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該院收治的120例膝關節置換術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A組和B組,每組各60例。A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平均(65.38±4.03)歲;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21.00 ~ 34.00 kg/m2,平均(28.05±3.12)kg/m2;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級:Ⅰ級16例,Ⅱ級44例。B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平均(66.00±3.86)歲;BMI 20.60~34.50 kg/m2,平均(28.10±3.24)kg/m2;ASA分級:Ⅰ級20例,Ⅱ級40例。納入標準:①術前經臨床、影像學檢查(X射線、CT)確診為膝關節骨關節炎,均擬行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②均為單側手術,全身麻醉;③ASA分級Ⅰ、Ⅱ級;④年齡60~80歲;⑤認知功能正常且配合度高;⑥相關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中重度膝關節畸形;②神經功能障礙;③糖尿病且發生外周神經病變;④相關藥物過敏;⑤配合度差、神經阻滯失??;⑥患者有手術禁忌證。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擇期行全身麻醉單側TKA,均由經驗豐富、技術水平相當的醫師操作完成。兩組術前30 min接受神經阻滯,A組行超聲引導下連續FICNB:選擇平臥位,對髂前上棘、恥骨結節中外1/3下2 cm處標記,超聲下觀察標記處解剖特點,斜進針(45o左右);感覺到2次強烈突破感后停止進針,回抽無血后將生理鹽水注入,超聲下確定生理鹽水是否在髂筋膜間隙,確定后置入導管且注入0.50%鹽酸羅哌卡因20.00 ml,導管留置。神經阻滯30 min后開始全身麻醉誘導:舒芬太尼0.50 μg/kg、丙泊酚1.50~2.50 mg/kg、咪達唑侖0.04 mg/kg、羅庫溴銨0.80 mg/kg靜注,喉罩插入行機械通氣;術中以丙泊酚4.00~8.00 mg/(kg·h)泵入、瑞芬太尼0.10~0.30 μg/(kg·min)泵入、阿曲庫銨間斷追加維持麻醉。術中根據患者心率等情況對癥處理;關節假體安放結束后、皮膚縫合前行膝關節局部浸潤鎮痛,引流管留置,切口關閉。術后實施自控鎮痛模式,藥物為0.20%羅哌卡因,背景劑量為5.00 ml/h,復合沖擊量為5.00 ml/20 min,連續鎮痛48 h。B組則行超聲引導下ACB:高頻探頭下于大腿中間(髕骨上邊界到腹股溝韌帶連線中點)內側、股動脈外側縫匠肌深面進針(與探頭垂直),顯示針尖至近三角形高回聲區域內后推注局部麻醉藥物0.50%鹽酸羅哌卡因20.00 ml,導管留置,其他操作同A組。

1.3 觀察指標

1.3.1 感覺阻滯效果 分別于神經阻滯后10、20及30 min測試患者股神經、股外側皮神經及閉孔神經感覺阻滯情況。采取酒精棉簽法,一健側對應區域比較;若感覺減退即感覺阻滯起效,計算感覺阻滯起效率。

1.3.2 術后疼痛情況 分別于術后2、6、12、24和48 h通過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測定兩組靜息狀態和運動狀態下疼痛情況: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最痛。分數越高表明越疼痛。

1.3.3 股四頭肌肌力情況 分別于術后24和48 h采取徒手肌力法測定兩組股四頭肌肌力。采取6等級法:0級表示肌肉無收縮;5級表示可對抗強大阻力開展運動。

1.3.4 安全性情況 觀察記錄兩組麻醉不良反應情況(包括惡心嘔吐、嗜睡及低血壓等),同時統計術中、術后尿潴留等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比較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行χ2檢驗或Fisher's確切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感覺阻滯有效率比較

兩組股神經阻滯后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股外側皮神經、閉孔神經阻滯有效率均高于B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靜息狀態VAS評分比較

兩組術后靜息狀態VAS評分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結果:①兩組不同時間的術后靜息狀態的VAS評分有差異(F=15.235,P=0.000);②兩組間術后靜息狀態的VAS評分有差異(F=52.314,P=0.000),A組術后靜息狀態的VAS評分低于B組,相對鎮痛效果較好;③兩組術后靜息狀態的VAS評分變化趨勢有差異(F=12.136,P=0.000)。見表2和圖1。

2.3 兩組術后運動狀態的VAS評分比較

兩組術后運動狀態的VAS評分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結果:①兩組不同時間的術后運動狀態的VAS評分有差異(F=13.185,P=0.000);②兩組間術后運動狀態的VAS評分有差異(F=37.245,P=0.000),A組運動狀態的VAS評分低于B組,相對鎮痛效果較好;③兩組術后運動狀態的VAS評分變化趨勢有差異(F=10.328,P=0.000)。見表3和圖2。

2.4 兩組術后股四頭肌肌力情況比較

A組術后24 h股四頭肌肌力分級與B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術后48 h股四頭肌肌力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兩組均未出現深靜脈血栓、尿潴留等并發癥。兩組惡心嘔吐、嗜睡及低血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1 兩組感覺阻滯有效率比較 [n=60,例(%)]

表2 兩組術后靜息狀態的VAS評分比較 (n=60,分,±s)

表2 兩組術后靜息狀態的VAS評分比較 (n=60,分,±s)

組別 2 h 6 h 12 h 24 h 48 h A 組 1.78±0.25 1.00±0.36 2.13±0.84 1.16±0.93 0.83±0.25 B 組 2.21±0.14 1.63±0.48 2.79±0.72 1.83±0.67 1.21±0.33

圖1 兩組術后靜息狀態的VAS評分不同時間變化趨勢

圖2 兩組術后運動狀態的VAS評分不同時間變化趨勢

表3 兩組術后運動狀態的VAS評分比較 (n=60,分,±s)

表3 兩組術后運動狀態的VAS評分比較 (n=60,分,±s)

組別 2 h 6 h 12 h 24 h 48 h A 組 2.56±0.30 3.02±0.84 3.67±0.46 3.38±0.91 1.52±0.71 B 組 2.93±0.24 3.61±0.35 4.18±0.43 4.17±0.65 2.01±0.53

表4 兩組術后股四頭肌肌力情況比較(n=60,級,±s)

表4 兩組術后股四頭肌肌力情況比較(n=60,級,±s)

組別 24 h 48 h A 組 3.81±0.41 4.36±0.31 B 組 4.03±0.62 4.45±0.23t值 2.293 1.806P值 0.024 0.073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n=60,例(%)]

3 討論

局部麻醉藥物神經阻滯在術后鎮痛中應用較多,相比硬膜鎮痛或自控鎮痛效果更佳,且能有效減少阿片類鎮痛藥物用量和藥物不良反應[7-8]。目前神經阻滯定位手段(包括神經刺激儀、解剖及超聲引導定位等),其中超聲引導下可對神經、血管等組織清晰顯示,實時了解神經解剖結構、進針角度、深度及鄰近組織關系等情況。除提高穿刺成功率外,還能保證局部麻醉藥物準確的對目標神經阻滯,有利于麻醉快速起效且維持較長時間[9]。筆者選擇超聲引導神經阻滯。

于國軍等[10]研究發現,ACB對TKA后患者的鎮痛效果與股神經阻滯相當,但前者對患者股四頭肌肌力影響小,便于其早期康復鍛煉。劉紅等[11]研究發現,相比連續股神經阻滯,連續FICNB用于TKA后鎮痛作用更好,且不增加并發癥或不良反應發生率。相關研究多以股神經阻滯為對照,分析FICNB或ACB效果,但關于兩者用于術后鎮痛效果比較相關文獻很少。髂筋膜間隙分布在髂腰肌和髂筋膜間,其下方存在股神經、股外側皮神經及閉孔神經,于其中注射后局部麻醉藥物能經由髂筋膜間隙擴散,對股神經、股外側皮神經、閉孔神經均發揮阻滯作用,鎮痛效果佳。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比ACB,超聲引導下FICNB后不同時間點股外側皮神經、閉孔神經阻滯有效率均較高,分析其原因:閉孔神經或坐骨神經對膝關節后方感覺支配,而ACB難以影響到膝關節后方,進而不能對閉孔神經感覺阻滯,而FICNB可對上述感覺神經阻滯。本研究發現,在鎮痛效果方面,連續FICNB用于EKR后鎮痛效果相對較好,這可能與髂筋膜間隙阻滯(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神經多,鎮痛效果比股神經阻滯好。而ACB神經相對少,鎮痛效果與股神經阻滯類似有關[12-13]。相關研究[14-15]表明,ACB相比股神經阻滯術后早期運動能力好。LI等[16]研究表明,ACB在TKA后對患者肌力、關節活動度影響較小。筆者認為,FICB可能對患者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無影響。但由于目前關于FICB對TKA后患者肌力研究報道少,關于這一點有待日后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相比ACB,超聲引導下FICNB在EKR后鎮痛中效果更好,但FICNB對患者股四頭肌肌力影響大。

猜你喜歡
靜息肌力膝關節
等速肌力測試技術在踝關節中的應用進展
中秋
膝關節術后助行器的選配及使用
老年人應注重呵護膝關節
CCTA聯合靜息心肌灌注對PCI術后的評估價值
不準時睡覺堪比熬夜
28天肌力恢復,告別夏日肌膚后遺癥
散打訓練對大學生肌力與肌耐力的影響
戶外徒步運動中膝關節的損傷與預防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際在于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