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來龍去脈”,促數學學習力發展

2018-07-14 02:05冉興容
師道·教研 2018年7期
關鍵詞:圈圈起點本課

冉興容

學習力是學習動力、學習能力(學習生長力)和學習毅力(學習持續力)的綜合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學生數學學習力呢?讓學生在經歷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提升數學思考、豐富解決問題策略,讓學生真正受到“好吃又有營養”的數學教育,從而提升數學學習力。

一、找準學習起點,激發學習動力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集合”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在具體情境中幫助學生初步感知集合的概念,會用封閉曲線表示一類物體,認識集合圖。課前,教師巧妙設計互動交流:屏幕上出示一個“○”,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學生在天馬行空的回答中逐步開闊思維。接著教師神秘的一句:“你們用力吹一口氣,看看這個圈會發生什么變化?這時你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學生興趣高漲。當學生再吹一口氣,屏幕上“變”出了一個大圈時,教師巧妙地將學生發散的思維聚焦:“還記得數學里這些圈圈的作用嗎?”隨著回憶,逐步喚醒學生在一、二年級知識中關于集合圖的已有認識,師生一起站在了本課學習的知識起點上。

生活中有“集合”的影子嗎?如何讓這些生活經驗成為學生理解“集合”含義的幫手?教師在屏幕上出現“集合”兩字,讓學生說說在哪里聽說過“集合”。學生回答:體育課上,要下課了,教師會喊“集合”;準備排隊去做課間操時,教師會喊“集合”。教師追問:“老師喊集合后你們會怎么做?”學生回答:“靠攏,站在一起?!边@是學生對于生活中“集合”的經驗基礎,是本課學習的經驗起點。

二、把握學習路徑的關鍵節點,激活學習生長力

在“集合”教學中,學習的重點是理解集合的意義,并用集合圈形象理解集合的幾種不同形式。為了實現理解并集的含義,教師啟發:怎樣一眼就能看出來,哪些動物是會飛的,哪些動物是會游泳的?學生有的說寫在一起,有的甚至還用一個圈圈起來。通過生生互動,總結出寫在一起,并用一個圈圈起來,就能清楚的看到一個圈里圈的都是會飛的,另一個圈里圈的都是會游泳的。老師巧妙點撥:這個圈圈住的就是會飛的動物的集合,這個圈圈住的就是會游泳的動物的集合。

從“沒有重疊”到“有重疊”,是本課教學的第一個關鍵節點。教學時,教師巧妙制造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思考:會游泳的有6種,會飛的有6種,一共有多少種動物?學生在“12種”還是“10種”中爭論起來。這時教師順勢提出:“既然有爭議,請回答10種的同學上來擺一擺,給大家說說為什么是10種?”讓學生判斷兩種既會游泳又會飛的動物應該放在哪個集合圈?學生開始進行各種嘗試,教師緊緊抓“放了之后,必須得滿足,它們既會飛又會游泳”讓學生判斷方法的合理性。在一次次激烈的“提出方案——判斷——改進”的爭論中產生沖突、調整思路。在此過程中,教師始終借助兩個直觀的集合圈,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當學生出現困境時,教師巧妙點撥:“看來原來的圈圈框住了你們的思維,擦去原來的兩個集合圈,重新畫,想想怎樣畫才能讓2個圈都能圈到這兩種動物?”具有重疊情況的集合圈終于畫出來了。

“讀懂集合圖,并根據集合圖列式解決相關實際問題”是本課的第二個關鍵點。教師先引導學生初步認識有重疊現象的集合圖:重疊的部分表示“既會游泳又會飛”的動物,重疊以外的另外兩個部分分別表示“只會游泳”和“只會飛”的動物。在認識了集合圖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列式解決“一共有多少種動物”的問題,并說說他們這樣列式的理由。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始終圍繞集合圖讓學生進行解釋,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三、善用學習發展拓展點,延伸學習持續力

拓展學習是對學生學習的全方位的促進,是學生已學知識轉化為能力和持續力的一種載體。在“集合”學習中,學生對并集和交集有了初步認識,如何借助已學的知識繼續感知集合的其他形式,準確把握學習的拓展點,延伸學習的持續力,成為教師設計課的另一個重要的思考點。

小學生數學學習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師系統、深刻理解教學內容,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掌握的學習起點,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在學習過程中把握學習的關鍵節點,巧追問、妙點撥,把握學習的拓展點,激發學生學習的持續力,為成為具有學習力的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應該是小學數學教師共同的使命,也將成為持續探究的課題。

責任編輯徐國堅

猜你喜歡
圈圈起點本課
妖怪圈圈
Let’s play football.(部級優課)
象鼻套圈圈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液體的壓強》教學設計
從“聽唱讀寫”四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節奏訓練
弄清楚“起點”前面有多少
起點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tzsch ring in Rn
椅子,畫個圈圈轉暈你
我的“新”起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