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998

2018-08-09 01:57劉琳
新民周刊 2018年29期
關鍵詞:新民雜志上海

劉琳

1000期,20年,彈指一揮間,今天已經無法深切地感受到,身在1999世紀之交,歷史感、未來感在周遭的發酵,唯有挑一個慢悠悠的下午翻一翻過往的《新民周刊》,才能些許體會千禧年到來前夕,國家對改革開放創新的決心,人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激動和向往。

在這千期之交,讓我們再一次回答1998的初心與1999的定格——既謳歌,也追問,永不放棄。這是我們的使命。

1988年底,當我接到新民周刊錄取通知時,我還不知道人生已就此揭開了最深刻的篇章。

我有理由相信,那場筆試后的最終面試,我的成績應該足在所有錄取者中墊底的,盡管從來沒人告訴過我這點。

那天的面試官只有兩位:剛剛卸任新民晚報總編輯的丁法章和時任上海記協主席的丁錫滿。面對坐在對面沙發上的兩位大名鼎鼎的報人,我的緊張可想而知。之前自認為做了充分的準備,當時我是另一家新銳報社剛剛興起的用整版聚焦一件時事的“焦點新聞”的編輯,入行已經7年,自覺要是聊當下新聞還是能說出一套套的,另外,我雖然不是新聞專業畢業,但好歹也翻過幾本“新聞理論”,對深度報道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實踐。

可怎么也沒料到,丁法章老師二話沒說拋出一個考題:初唐四杰,知道吧?能背一首代表作嗎?我一下懵圈了,“初唐四杰”都有誰???!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是那篇叫什么來著的詩里的……我頓時滿頭火汗,暼見一旁的丁錫滿老師笑瞇瞇的,心想,完了,這叫“皮笑肉不笑”。

那時,社會學系畢業的我把自己的“特長”歸入“社會新聞”……不過,這道面試題也太詭異,似乎也不應該是考“文化記者”的吧?直到很后來才知道,和我一起參加這場創刊招募面試并最終錄取的三四位其實那會兒幾乎都已成名成家,比如作家胡展奮、沈嘉祿一沒想到我們做同事那么久,直到他們從周刊退休。據說,當年對他們的“面試”也就是拉了會兒家常。

現在想起來,從那場面試之后,每周出刊的“周周考”再也沒有過這樣富有“詩意”的輕松。

從來就都是“他”,而不是“她”

仿佛,1999年的運勢里就應該包含著一本新聞雜志的誕生,因為這是承上啟下見證未來的一年,這一整年都將被用來完成人類史上一個新千年、一個新世紀的交接與跨越,它需要一個以深度報道為己任的媒體,立足一個卓越的城市,來捕捉它、描述它、記錄它。

在1998年底制作了A、B、C三期試刊號后,我們的辦刊宗旨、編輯方針、工作原則已經明晰,《新民周刊》在20世紀最后一年的第一個周一,開始了走向21世紀的“每周一之旅”——1999年1月4日周一,“她”誕生了!

在“創刊號”的扉頁,發刊詞如此記錄這個特別的新年一

此刻,1999年新年的鐘聲已經敲響,新千年的腳步聲也隱然在耳畔回響。

窗外,今年即將完工的上海延安路高架工地上,一長列8噸土方車的引擎正發出陣陣鏗鏘有力的轟鳴。

北京,正在修整中的世界最大廣場,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已經早早地來到天安門城樓前,等待著五星紅旗在新年第一縷晨光中的升起。

美國,紐約時代廣場,17歲的中國體操運動員桑蘭應邀與紐約市市長一起按下電鈕,作為紐約象征的“大蘋果”水晶燈球緩緩降落。

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隨著著名指揮家洛林·馬澤爾在空中輕輕劃出一道圓弧,逝世百周年的圓舞曲之王約翰·斯特勞斯的名作《藍色的多瑙河》那迷人的旋律又徐徐響起……

20世紀最后一個新年來到了。

中國新聞業的一個新生兒,早已躁動于中國最大的報業集團母腹中的《新民周刊》,在新世紀倒計時的“讀秒”聲中降生了!

有意思的是,編輯部里這群上海大男人們竟然把這本雜志稱為“她”,他們繼續寫道一

挾新世紀春風來到您身邊的《新民周刊》,會帶給您什么新的感覺?在全國8000多種期刊中……

她是一份主要面向城市讀者的綜合性新聞周刊;

她以社會、文化、生活為主要內容;

她以深度報道、背景報道、圖片報道見長;

她講求觀點的權威性、信息的及時性、內容的真實性、形式的可看性;

她比較精致、比較實在、比較新穎、比較開放,具有較強的海派風格……

《新民周刊》站在傳媒巨人的肩膀上,她由擁有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兩家報紙的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創辦,與整個集團實現人才資源、經濟資源、信息資源的共享。她誕生于中國改革開放前沿的上海,順應上海報業改革的需要,填補了上海新聞雜志的空白。她立足上海,面向全國……

20年太久,以至于我差點忘了所謂的“她”的最初模樣,前兩天搬出所有999期雜志,從頭開始翻看:最初的兩三年,版式是從當時流行的都市報“濃眉大眼”變化而來,選題是清一式的男性偏好,從國內監督、國際戰爭、牛熊股市、我想要一輛汽車、買哪塊地皮房產不吃虧,一直到足球與性,以及“連篇累牘”的上海頂級模特“內幕”,那時雜志上各式各樣的美女比后來的任何時期都多……從一開始,這本雜志的基因就是充滿男性荷爾蒙的,從來就都是“他”,而不是“她”。

想起最初的兩三年,我的同事們幾乎都是男性,這群媒體精英主要來自新民晚報、文匯報的骨干編輯、記者,還有一些來自集團外其他媒體的成熟人才,因此創刊那會兒時常聽見集團上下把周刊稱為“人才高地”。彭正勇、裘正義、酈國義、雍和、陸幸生、丁曦林、馮學峰、金仲偉、楊繼楨、何斌、徐平、王震坤、潘文龍……從1998年開始,當我和這批滿懷理想、才華橫溢的才子們共事,成為他們的同事、朋友,職業生涯才真正變得風云際會,精彩紛呈。

他們是因為只有把“他”稱為“她”才能表達心中對新刊的激情和深愛么?

翻著一頁一頁舊雜志,共同戰斗的畫面一幀一幀地從模糊慢慢變得清晰起來,無數個瞬間在閃回??奁^,宿醉過,開懷大笑過,怒罵嬉笑過,有幾個通宵達旦的加班是這樣地令人難忘,有幾個采訪過的人物終成一輩子的好朋友,往事并未如煙,而成了最深沉的當下。

參與創刊的“老人”們最無法忘懷的一幕是,當數萬冊新刊直送廢紙廠時,雍和大師當場失聲痛哭。他們說,“20年過去了,依然歷歷在目”。

創刊精英后來大都成了上海新聞界大咖,或是轉戰南北“新聞江湖”,他們大多一直死磕時政“硬新聞”,叱咤一時,一同見證和參與中國新聞行業的盛與變,以及逆境中的不斷前行。

“她比較精致、比較實在、比較新穎、比較開放,具有較強的海派風格”,發刊詞里的五個“比較”,透著上海人骨子里的務實,我們一直在努力,但從不把話說得太滿。

后來加入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相當部分是出了校園直接來到周刊的,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再也不像第一批幾乎全是上海人。這些優秀的年輕人,與周刊一起成長,與這座城市命運與共。無論如何,20年,所有的周刊人,情懷一樣、理想一樣、愛上海一樣。

是的,在這連續不斷的1000期里,我們也曾猶豫過,最近的一次是前任周刊社長、現任的新民晚報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朱國順再一次撥準龍頭。

消沉從不屬于我們,我們總是很容易地被新聞點燃。

既要謳歌,也要追問,永不放棄

“此刻,您翻閱著這一冊散發著油墨清香的創刊號,卷首的一幅幅照片記錄著一百年來人類的坎坷歷程、中華民族的艱難歲月,而您在新年明麗的陽光下翻閱周刊的一情一景,也同樣地會被攝入史冊,盡管只是滄海之一粟?!?/p>

如今看來,記錄100年的“20世紀新聞備忘”只用了4頁,實在可惜。因為初創時所有的采編和美術設計都來自報紙,大家都沒有辦過雜志,一切都是摸索著開始。確實,這一整年的版式似乎還帶著濃重的報紙氣息,但是,敏銳的新聞嗅覺獻給1999年的選題是如此精彩又預示未來。

按著時間順序來羅列一下我們報道過的1999年一

龍應臺、譚盾、張藝謀、王元化、丁紹光——獨家專訪全球華文世界著名人士:聽大家說“不”;

一群農民流離失所,他們在吶喊:還我家園!還我耕地!

太湖排污者的最后日子:“零點”前的瘋狂

南德、巨人、三株、太陽神、飛龍不復昔日風光:巨頭身陷沼澤。原因何在;

薩達姆,好一個政壇“不倒翁”;

歐元粉末登場,囤美元還是兌歐元;

北京再次申辦奧運之后;

誰舉了牌子不兌現,查一查抗洪救災捐贈;

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工程探秘;

200個上海男人體驗“偉哥”;

美英空襲伊拉克;

三個經濟學教授眼中的改革開放20年;

上海:誰在拿高薪;

請忘了我是畫家陳逸飛;

中國告訴世界:1999年人民幣保持幣值穩定;

申花:哪個想挪窩?

本刊記者發自南極的專訊“雪龍”科考隊員再次登陸南極;

網友:安能辨我是雌雄;

城市目擊:48小時反扒親歷;

人體影展:前衛?黃色?

誰入駐中國第一高樓:金茂大廈迎來第一批住戶;

十年舉報,內情知多少;

專訪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韓杼濱:維護公正,取信于民;

中國唯一一個公開自己姓名的艾滋病病毒攜帶者:年僅18歲,輸血得感染,我得了艾滋??;

電腦巨頭趕集中國;

“長江教授”年津貼十萬,上海首批14人確定;

1999:中國政府上網年;

戰地記者火線傳真:南聯盟,不懼炮火;

“新概念作文”挑戰“應試作文”;

機關算盡太聰明——一個局級干部受賄案庭審紀實;

4.15虹橋機場韓國貨機墜落空難大救援;

困難的旅行,成功的訪問:朱基談笑美利堅;

北約炮火中回來的上海人;

根寶,置之死地而后生——辭職風波的前前后后;

中國發射宇宙飛船進入倒計時;

人潮一路追隨、尖叫、推擠、圍攻:小燕子風靡臺灣島;

彩電價格大戰內幕:99彩電“王位”大戰透析;

又一民營巨輪迷航擱淺,愛多:胡志標退位;

5月8日,中國人記住這一天:5月悲歌伴靈回;

雍和專訪何厚鏵:參選澳門特首記;

股指盼高1800:當歷史新高出現時;

專訪自傳出版前的郎平:什么時候最動人;

鏗鏘玫瑰女足神話,孫雯成長全紀錄;

誰讓我是董事長:秦怡訪談錄;

與“法輪功”斗法:崇尚科學破除迷信專輯;

200億元“蛋糕”引發瘋狂戰爭:手機大戰一觸即發;

戰區導彈防御系統罩不住“臺獨”;

普京:俄羅斯下屆總統?

“蟋蟀”王國探秘行:蟲經濟拉動一個億?

500強離我們有多遠?

72小時浪跡網涯本刊記者和12名測試者“小黑屋”關三天,在網路上“討生活”;

浦東國際機場模擬運行,浦西延中高架華燈初放;中華第一樓玉柱擎天,地鐵二號線金龍過江;

共和國金禧:世紀大閱兵探秘;

我想有輛車:經濟型轎車何時駛入市民家庭;上海不能再以自行車王國為榮了;

國企改革:怎么進?怎么退?

18小時“凈賺”1130億港元,“超人”李嘉誠再創奇跡;

牟其中對“二進宮”早有預料,“中國首富”牟其中其人其事;

WTO中國“入世”理由,一波三折的13年;

“進補20年”:中國保健食品反思錄;

住房制度綜改方案新出臺:房改。幾多實惠到眼前?

中國信息產業:誰是大英雄;

回家:本刊記者現場全景報道澳門回歸;

百年人物、百年發明、百年時尚:精彩100年。

翻閱著1999年的52期雜志,恍惚間竟以為大歷史也是從這一年開始的,這大概是“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所帶來的幻覺。

可圈可點之處太多了。

著名相聲演員牛群是個攝影愛好者,他在周刊上開了一個專欄“牛眼看家”,當今的一線文藝明星幾乎都在這里留下了別處看不到的身影和故事——鞏俐:看上去很美;道不明的陳道明;一人千面趙本山;崔永元:歪瓜往往很甜;馮小剛徐帆:即使“甲方乙方”也要“不見不散”;張國立:好脾氣也有“沒脾氣”的時候;想念葛優;姜昆何時再露面;水均益不“水”;陳強陳佩斯父子老爺車;聽孫悅妹妹一句話;對面的毛寧看過來……

周漢民、沙葉新是固定的專欄作者;澳門回歸前夕,楊瀾作為特約作者發表了一篇專訪《走馬上任何厚鏵》。

1000期,20年,彈指一揮間,今天已經無法深切地感受到,身在1999世紀之交,歷史感、未來感在周遭的發酵,唯有挑一個慢悠悠的下午翻一翻過往的《新民周刊》,才能些許體會千禧年到來前夕,國家對改革開放創新的決心,人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激動和向往。

發刊詞中有這樣一句:“這便是歷史,不斷創造、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人類歷史,綿延不絕,生生不息……”

我們用緊接著的948期雜志,一次次重量級報道上海城市建設的巨變以及各種高質量發展,一次次猛烈追蹤長江沿岸環保問題;我們調查假公益假慈善、調查毒奶粉、調查留守兒童、調查消失的巨鹿路888號;我們報道科學家、醫生、律師……所有值得書寫的國家棟梁。我們確信,當年按照我們雜志指點買進房子的讀者們發達了;我們祝福,曾經登上過雜志的麗人們歲月靜好,紅顏如初;對我們曾經在大牛市里采訪過的股民,還是一句老話: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20年后的今天,作為一本新聞雜志,《新民周刊》還是這座卓越城市的唯一,我們背靠的集團還是中國最大,只是改名為“上海報業集團”,我們的母報《新民晚報》依然是這個城市的精神文化標志之一。

在這干期之交,我們列舉這樣一些封面回答1998的初心,1999的定格——跨越蘇州河;上海地鐵的風花雪月;舌尖上的上海;中共誕生地:歷史選擇了上海;濱江45公里漫步;一帶一路的上海機遇;卓越城市的細節;教育的真諦不是補課;本幫菜為什么這么甜;快遞的未來要多快;與總書記共商國是;海派文化與城市精神最具情懷的95后:杭州保姆放火案再調查保姆何以成社會痛點;創新中國的AI時代;強軍始終聚焦備戰打仗;阿拉申花;新時代上海四重奏;三萬億,新起點;暖的雪;改革開放40年物語;浦東的詩與遠方;長三角城市群超越想象;上海制造再出發;40年中國科技跑步:卡脖子,怎么破……

互聯網帶來了挑戰,更帶來了機遇,《新民周刊》的讀者早就不再限于紙媒,2600萬粉絲在新媒體平臺與我們一起走進新時代。

當年的發刊詞是這樣結尾的——

面對即將過去的20世紀,人類該有怎樣的“臨別贈言”?本世紀三位杰出人物曾有過這樣三句格言:“我有一個夢”(馬丁·路德·金)、“熱愛生命”(杰克·倫敦)、“永不放棄”(溫斯頓·丘吉爾)。在這兒,我們將它們記錄下來,贈送給各位讀者朋友。也許,我們可以將其視為20世紀人對21世紀人的贈言——

我有一個夢

熱愛生命

永不放棄

無論媒體形態如何變幻,我們不會忘記自己的使命:既要謳歌,也要追問,永不放棄。

猜你喜歡
新民雜志上海
上海電力大學
上海之巔
東方養生雜志征稿函
上海諦霖鄒杰 Hi-Fi是“慢熱”的生意,但會越來越好
雜志介紹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雜志收納碗
初中英語單項選擇練與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