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勰文論的創新與詩學的局限

2018-08-31 03:18林中明
中國文論 2018年0期
關鍵詞:劉勰文論詩學

[美] 林中明

一、 釋 題

(一) 綜核群倫,識猶未逮

《文心雕龍》體大思精,博通諸子,系統井然,文字典雅,博學深究中西文論的學者,咸以為此書是古今中外文論中的經典之作。然而雷打高樹,風撼大樓,一些近代學者,在反抗傳統國學框架之余,對于《文心雕龍》的權威難免產生反作用力和一些逆向思考,時有疑其思想保守及缺乏創新者。所以博學強記又有小說創作和詩集傳世的錢鍾書先生,便嘗于《管錐編·列子張湛注·評劉勰》中批評《文心雕龍》“綜核群倫,則優為之,破格殊倫,識猶未逮”,似有意闡明己書之長,以別于劉勰之短。近年更有一些學者開始批評劉勰既然在理論上源本乎道、征師于圣、宗經述誥,而方法和范圍又延續《文賦》《流別》等前賢文論,所以他并沒有開發嶄新的疆域,而且缺乏有分量的原創成績。忽然間,在二十世紀之末,一位集古典文論之大成的大師,似有遭批遭貶,成為南北朝時期“古典文論雜志”總編輯之勢。

(二) 聞之者眾,知之者寡

如果要從大家都看得到,而且熟悉的數據,以及劉勰的序文表面文字而言,他確實是繼承了前人的理論和方法,再加以排列組合,編寫出《文心雕龍》。所以乍看之下,似乎批判者的控訴,一審成立。然而一個人能把百千前人的千萬冊著作“消化”,再用當時是“現代化”的典雅駢文,不加水添油,精煉地寫出“一針見血”的文學批評,這在古代固然少見,至于現代,更是稀有。所以二十世紀西方大詩人兼文學批評家的艾略特,在《傳統與個人才能》中指出,“傳統不容易繼承,如果你需要傳統的知識,必須拼命用功,才能據為己有”。二千五百年前《孫子兵法·計篇第一》早就說:“(道天地將法)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蓖瑯拥牡览?,現代的人,多半專修一科,但也不一定都懂得這一科里的現代知識,更不容易消化古代有關的智慧。這可以說是“舊固不易承,新亦不易得”,類似于宋儒說的“理未易明,善未易得”。

(三) 劉勰知兵,通變破舊

所以劉勰能融會如此龐大數目的舊學,這讓大部分批評劉勰的用功學者,也不能不佩服他勤學博識的成績。但是更重要的是,批評劉勰的人多半所沒有看見的,是他不僅學通佛儒,而且識兼文武,曾以過人的膽識和行動,竟把《孫武兵經》的兵略消化以后,或顯或隱,或直接或間接,大量地融入了他的文論,用于事業,并開發出許多嶄新的文論見解和篇章,如《定勢》《通變》諸篇,以至于其立論見解都超越了過去的文論典籍,因而正式為世界文論開啟了新的天窗。

劉勰博學但是“通變”。他在《定勢》篇里特別批判那些“假創新、真搞怪”者曰:“密會者以意新得巧,茍異者以失體成怪。舊練之才,則執正以馭奇;新學之銳,則逐奇而失正?!彼阅切┡兴氨J亍钡娜?,完全是以偏概全地找他麻煩,俾以逐奇而揚識,幸立“一見之言”。但是劉勰不是一個單一課業的“專家”,而是一個博通佛、儒以及兵法等學問,不能簡單歸類的“大師”。因為“大師”之所以為“大師”,乃在于他的學問博大精深,常常超過大多專業學者的理解范圍。所以我們要想認識一個真正的“大師”,必須有“瞎子摸象”的精神,從多方面來摸索,作片面性的評價。譬如,他曾抓住機會,孤身奏改二郊祭祀以清凈蔬果,取代數千年來(包括中西人類)以殘忍的流血犧牲來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這是極其大膽的“反傳統”主張和“自反而縮,雖千萬人而往”的果敢行動。所以我要勸一些偏頗的學者們,千萬不要輕易地給“通變”而“意新”、“執正以馭奇”的劉勰戴上一個“儒家保守派”的“紙糊大帽子”。

(四) 博學強記,負重難遠

此外,一個博學強記擅于分析的學者,由于記憶庫里不斷強力儲存信息,和一步一邏輯分析的習慣,往往使他不能分出額外的腦力空間,去突破自己日夜記憶的前人學說和已知的方法及習慣的步驟。我認為錢鍾書先生對劉勰的批評,其實反射了他自己對于博學強記而無本身思想見識大突破的憂慮。就像一個渾身佩金戴玉、錦衣珠飾的人,雖然行走時金聲玉振、珠光寶氣,但是負重過度,擔心碰壞身上的珠寶,以至于不僅不能跳高快跑,更不敢獨力遠行。除非他能偶爾放下身外的“寶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或是登上新的“知識平臺”,遠眺天下,那么才可能有一次又一次的大突破。因此,知道越多,思想包袱越重,文論創新的困難之于劉勰,亦如文學思想創新之于錢鍾書,是一個倍于常人的“全副武裝越野賽跑”的大挑戰。錢先生的突破似乎為他的博學多識所掩,未能突顯出何為其最重大的“深解”突破,和前人所未能為的創新“立家”。類似的壓力也一直圍繞著劉勰和他唯一公認傳世的著作——《文心雕龍》。似乎劉勰自認足以“立言成家”的大突破也不幸為他的博學精思,和中國文論著作中罕見的井然系統所掩,幾乎沉寂了一千四百多年。

為了較全面而宏觀地重新探討《文心雕龍》的特質,以下的討論將采取“雙線平行”且“辯證”的方式,提綱挈領地來探討“龍學”里至今尚未被積極探討過的兩大問題——“文論創新”和“詩學局限”?!拔恼搫撔隆钡挠懻撌轻槍εu劉勰思想“保守”而來,而又以劉勰能融合“文、武”兩個對立的觀念加以贊揚?!霸妼W局限”的看法,則是把劉勰的成就還原到他實際的廣度,并為“情、理”兩種個性之不易齊飛,和社會與政治的局限,為劉勰的“詩學局限”而惋惜。

二、 劉勰文論的創新

《文心雕龍》除了在編輯方法、系統和評論前修、古文之外,有無重大的文論思想“創新”?以下從五個方面來談:

(一) 動機: 劉勰未寫《文心雕龍》時,就準備“創新”立家

評論創新,要由三個階段來觀察比較: 第一,“就地論事”,不應該把那個地區和另一個更先進的地區來比。第二,“就時論事”,我們要以當時和過去的時代來考慮,而不是和一千年后相比。第三,不論“時空”,只論該科歷史上的“總價值”。譬如說物理學的發展史,不論時空,牛頓和愛因斯坦必然名列前茅。因為這是和古今中外相比,所以是考慮成就最難的一個關卡。只有幾個“宗師”和“主要”的“大師”可以列入。因為劉勰也自知只到“夜夢執丹漆之禮器,隨仲尼而南行”(《序志》)的身份,所以還不能算是“大宗師”,因此我們應該就“當時”“該地”而論其“創新”與否,“分量”如何?

劉勰在《序志》篇說:“敷贊圣旨,莫若注經,而馬鄭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于是搦筆和墨,乃始論文?!妨谐晌?,有同乎舊談者,非雷同也,勢自不可異也?!笨梢娝磳憰鴷r,就準備“創新”立家。書出了之后,也得到當代博學而且當權的沈約以及梁武帝等的欣賞??梢姷谩段男摹芬粫?,在“當時”“該地”是被權威人士公認為創新而且有分量的佳作。

劉勰立言,自云:“豈好辯哉?不得已也!”(《序志》)所以他一開始就標明《文心雕龍》不是一本為立異而逐奇之書。與時下文藝人沒有新意,不能作“有用”的創新,只好把“為反對而反對”當成“新意”;或亦步亦趨,下模仿落子的“東坡棋”;或破壞現有結構,美其名曰時間上的“后現代”和內容上“解構”之類“沒有主義”的主義等名家。但劉勰寫《文心》,開始就胸懷大志,有意突破前人樊籬,并提出自己的正面看法和新見解。

(二) 先述本,再出新: 《原道》《征圣》《宗經》三篇廣義為先、參古在后

今人看一千五百年以前的文論,難免覺得文、意俱古,很容易把古人的“舊”東西,都直覺地當作是過時和落伍的“陳年舊貨”。政治人物如此說,我們可以嘲笑他是“泛政治”的動物。但是新一代“逐奇”的學者這么說,似乎顯得“新銳”有朝氣。但是既然劉勰早已指出“舊練之才,則執正以馭奇;新學之銳,則逐奇而失正;勢流不反,則文體遂弊”(《定勢》)。難道他自己不知“參古定法,望今制奇”(《通變》)嗎?所以學說立論,要說有此事,比較容易,雙證就站得住腳。說“無此事”,則常相對地困難。說劉勰沒有“創新”,這也是很危險的事。所以我們可以學禪宗六祖惠能,當年在廣州法性寺,為“風動還是幡動之爭”所說的有名機鋒評論——“不是風動,不是幡動,非幡動、風動,人心自動”,來評論某些批判劉勰思想保守的學者。那就是,是劉勰的觀念保守?還是(某些)學者的觀念保守?不能會通?

有些新一代學者最愛批評的就是《文心雕龍》開頭的《原道》《征圣》《宗經》三篇。認為劉勰的思想保守,抱“經”迷“圣”,泥古不化。這類話說久了,似乎也成為一種“新銳”的“高論”。其實細看《文心雕龍》開頭的三篇,我們就會發現劉勰在每篇的發端,都必先從基本的角度,來看廣義的道理和情況。然后才舉出他所認為什么是最適當的范例,或是窄義的解釋。所以我認為,斷言劉勰思想保守,多半是不了解他的寫法,浮觀文氣,因而陷入并反映了他們自己先入為主的“保守觀念”。

(三) 劉勰的文論精神和果決行動: 正反兼顧、辯證會通、容異創新

因為劉勰在《文心雕龍》里以《原道》《征圣》《宗經》三篇引領全書,所以許多認定劉勰思想保守的人,須要細看下面的《正緯》和《辨騷》兩篇,才能體會劉勰正反兼顧,兼容并蓄的精神。因為《正緯》篇強調容異,這也不是一般傳統保守的儒生敢提倡的開明觀念。而《辨騷》篇“參古定法”總結全書最重要的樞紐五篇。在這篇里,劉勰不僅注重人格,而且重創新,望騷贊奇!了解了劉勰這樣厚積而躍發的文論思想,誰還能指責劉勰保守?劉勰早期思想必然相當獨立,后來成書、謀官到協制素食供奉和自行焚發出家,“趨時必果,乘機無怯”(《通變》),全然不是一個思想保守、行動懦弱的文士。

(四) 諧讔、幽默、諷諫: 對民俗活力和心理學的重視

《文心雕龍》中還有一個突破漢儒傳統,回歸繼承《詩經》和孔子的特別篇章: 《諧讔》。進步的文明,因為文化的開放,都會注重戲笑的娛樂,和“文勝于武”的幽默戲劇、諷刺文學。這些都可以在《詩經》文字、孔子言行,以及古希臘的喜劇里見到。只是后來的政治宗教的束縛,中西都曾分別僵化限制了知識分子的思維。在劉勰之前的文論不見文人提到“諧讔幽默”文學,劉勰之后的韓愈,偶爾寫些幽默小品遣懷,還被年長弟子張籍批評告誡。對于一個“缺乏幽默感的民族”(魯迅評中國人的幽默感)來說,我們回顧東方文學史,不僅要對劉勰的《諧讔》篇致敬,而且面對近幾個世紀以來西方文明高度發展的幽默品位,和對照當前流行“無厘頭”式的笑鬧,和有些人引以為豪的“全民亂講”劇目,我們多少要感到一些“幽默感”不進反退的慚愧。

(五) 文武合一: 《斌心雕龍》

以上的四項“創新”雖然值得重視,但是劉勰真正的突破和大創新乃在于他才兼文武,膽識過人,竟把《孫武兵經》消化之后,或顯或隱,不見斧鑿之力地化入了他的文論,于是他能站在兵略的“知識平臺”之上,以“文武合一”的新視角來討論文藝智術,并超越了我們所知道的古今中外文論經典,為世界文論開啟了一扇新的天窗。

特別是由于他融會貫通了看似對立的文武之道,所以才能如“滾木石于千仞之上”,舉重若輕,有系統,首尾圓合地應用兵法于文論,而讓錢鍾書等的巨眼都看走了眼。

對于劉勰“文武合一”的文論突破,我的探討不僅從《文心雕龍》本身去分析其中“族繁不及備載”的句字,更綜合了《文心》和《孫子》的精神,用“斌心雕龍”的角度和思維去分析文藝創作,得到一些初步成果。

劉勰在《文心雕龍》最后一篇《程器》的最后一段寫道:“文武之術,左右惟宜……豈以好文而不練武哉?孫武兵經,言如珠玉,豈以習武而不曉文也!”這可以說是全書的結論重話。一千五百年前劉勰把《孫子兵法》破天荒地提升到“經”的高度,這是極其大膽的突破和創新!今天仍然讓我們震驚和佩服。

談完了《文心雕龍》在文論上的創新,以下就來看劉勰在詩學上的局限。從辯證的角度來說,這是“文武之道,一弛一張”的運作,而且也符合《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辯證思維,以及給予劉勰《文心》里一強一弱、一明一暗的兩大方面以公正的評價。

三、 《文心雕龍》詩學的局限: 避于情,略于質

我們既然大都認為《文心雕龍》是古今中外世界級的文論經典,所以在辨明它的保守和創新之后,就應該以世界詩學的視野和高度,來評論《文心雕龍》樞紐五篇之后,三篇直接討論詩賦樂府的詩學篇章——《明詩》《樂府》《詮賦》。

(一) 什么是詩?為什么“詩不是文”?

劉勰在《文心》里,用了《總術》《章句》和《體性》等篇來分別“文”“筆”“言”的形式和內涵。雖然后人對這些簡略的敘述還是有爭議,但是劉勰至少是嘗試給它們下了一些定義。但是劉勰與專寫《詩品》論詩的鐘嶸,卻把“詩”當作人人接受和理解的文類,不必再解釋。在《明詩》篇里,劉勰沒有分辨“什么是詩”,為什么“詩不是文”,而“文也不是詩”?至于要用上許多字來寫“詩”?一句和千行,這都還算是“詩”嗎?“什么是好詩”和“大詩人的條件”為何?這一類有關詩的“本質”的問題,中國文人自古以來都不注重,認為這些是“想當然爾”,不言自明的常識,連最慎思明辨的劉勰也不例外。相比于近代西方文論學者,他們又過于喜歡給“詩”下煩瑣的定義,但是多半回轉于學術術語,匯為專書,但是也很少能用幾句話,就把它說清楚講明白。有鑒于此類的困惑,我曾經借助于《孫子兵法》和現代的常識,試圖給“詩”下過一個簡單的定義: 詩者,乃“用最少和最精煉的字,借助視覺規范和聽覺效果,表達最多的意思和感情,又能強烈感染讀者之心,留下最深刻而久遠的記憶”者。

根據這個理解,詩、樂府、詞、賦,雖然形式名稱不同,但是就“用最少和最精煉的字,借助視覺規范和聽覺效果,表達最多的意思和感情,又能強烈感染讀者之心,留下最深刻而久遠的記憶”而言,它們在本質上都屬于同一文類,但它們和“文”或是 “散文”,還是有基本上的大差異,但也不能強行分割,而且還有“混合體”的問題存在。

(二) 邏輯偏頗:“持人情性”者,豈獨持于詩?

因為劉勰和其他的中國文論學者都未嘗清楚地說明“詩”與“文”的基本差異,所以當劉勰在《明詩》篇里利用文字學給“詩”下定義時,他所說的“詩者,持也,持人情性”,就在邏輯的“充要性”上出了相當嚴重的偏差。因為如果說“詩”是“持人情性”的文體,那么必須把對立的“文”是否“持人情性”的問題說清楚講明白。

如果“文”也能“持人情性”,則何不說“文亦宜然”,像他在《程器》篇所作的正反兩面討論?或說“文偶亦然”,以表明“文”偶然如此,但“詩”大部分是如此??墒?,如果“詩”的特性“文”也有,則是共性,而非特性。若非特性,何必特別用此一句來“明詩”,豈不是多此一舉?

如果劉勰的意思是“持人情性”為“詩”的特性,而“文”不是如此,那么新會梁啟超自云為文時“筆端常帶感情”,和日人廚川白村寫的《苦悶的象征》難道不是“持人情性”的“文章” ?

(三) 何以“指瑕”劉勰

以上所提出的問題,作者尚未見前人有論及者。這個問題之所以值得分析,乃是針對為文特具邏輯思維的劉勰而發,因為他深受《孫子兵法》樸素邏輯和印度佛學里(因明學)前驅的邏輯理則思考所影響,為文立論,大多相當嚴整,異于一般感性掛帥、前后定義可以截然不同的文人。所以我認為在這一條似乎尚未為學者所疑的定義上,劉勰的邏輯確實有所偏頗,研究劉勰“詩學”和《文心雕龍》的學者,對引用“詩者,持也,持人情性”這一句話時,不可不加以注意和有所約束。

《文心雕龍·詮賦》篇說“逐末之儔,蔑棄其本,雖讀千賦,愈惑體要”,其實也是想針對詩賦的本質來探討文學,但由于時代知識的限制,劉勰也不能超越自己的環境,來作分析和探討。相比于愛倫坡以詩人身份,直批“長詩非詩”,和詩人兼騎士的菲利普·錫德尼(Sir Philip Sidney, 1554—1586)認為希臘的色諾芬和赫利奧多羅斯的散文都是“完美的詩”,他們兩位特選范本,針對“現象”,“直指詩心”,反而更見本體。

東西文學由于文化知識背景不同,在本體和實用上的思維分別,就有如五祖見神秀、慧能偈,喟然有各具體用與短長之嘆。但從宏觀的立場而言,東西詩學的互補,未嘗不是一件有益處的分工。二十世紀西方大詩人兼文學批評家的艾略特,在他31歲的時候,大約相當于劉勰開始寫《文心》和王國維寫《人間詞話》的年紀,也寫了一篇文論的名著《傳統與個人才能(1917)》,指出“每個民族,不僅有他自己的創造性,而且也有他自己的批評心態。 但對自己民族批評習慣的缺陷與局限,比之對其創造性天才的缺陷,更容易忽視”。劉勰曾寫了《指瑕》篇,指出“古來文才……慮動難圓,鮮無瑕病”。我們挑經典之作的毛病和局限,就是因為承認其成就,所以更希望從它的缺陷處反省,俾以在堅實的基礎上,建構出另一個中華文藝的高樓。

(四) 說理敘情,古難兩全

討論詩學,自古以來就存在著一個文學史上“兩難” 的問題: 最邏輯、有理性、重系統的文藝批評家,往往不是一流的詩人和藝術家,反之亦然。柏拉圖站在哲學家的高峰上,大力批判另一個絕頂上的詩和詩人,言辭雄辯,似為真理。但他的高弟亞里士多德卻寫了《詩學》來反駁他的老師,雖然殘卷不甚周全,但已是西方詩學開山祖師??上麤]留下詩篇,這和劉勰擅于論說和寫碑文,卻無獨立詩篇留下,佐證其宏論,這都是文學史上遺憾的事。

詩人下筆以感性為導,時空和人稱都有相當的自由。但學者寫論文,注重理性分析,前后文意必須銜接,時空不能跳躍反轉,受到類似希臘戲劇“三一律”的限制。俄國文藝研究家尤里·泰恩雅諾夫(1894—1943),就曾把電影的“蒙太奇”自由剪輯的手法和詩并論。首創“蒙太奇”觀念的愛森斯坦(S. Eisenstein,1898—1948),更在回憶錄里記述了因為學習迥異于邏輯性強的(一維)拉丁字的(二維)圖形漢字,而啟發了他的“蒙太奇”創作。

劉勰的文章重點在說理,欲成一家之言。再加上定林寺的環境,以及佛學里隱藏的邏輯因明學,都很可能影響、塑造和限制了他的思維,以致不能成為大詩人,也沒有留下自豪的詩篇。

一流的詩人和藝術家,往往沒有耐心和興趣去寫分析性的文章。因此,劉勰和鐘嶸,很可能因為他們自己不是一流的詩人,所以和寫《艷歌行》的前賢陸機相比,鐘、劉論詩的親身體會與終極情懷不能超過《文賦》的自然貼切。若與西方古羅馬的詩學相比,似乎也弱于擅寫諷刺詩、情詩而以書信簡談《詩藝》的賀拉斯。

《文心雕龍·明詩》篇開章就藉大舜之言說“詩言志”,是以“在心為志,發言為詩”。這是延續儒家政教為主的“傳統”說法。從兵法的運用來說,《明詩》篇“以正合”,但沒有提出新意來“以奇勝”。這就好比說陰陽太極圖,只描述陽而于陰無所發明,或是《易經》卦象的六爻只說前半的正義,不談后半部的卦變。所以《明詩》一篇“述而不作”,評舊而未能發新。這是文論大師劉勰的局限,但也反映時代的知識和風氣,再大的“才、學”也還是站在時代的“知識平臺”上看人情世故。以同樣的要求看鐘嶸,他的《詩品》也不例外。正應了劉勰自己的話,“文變染乎世情”,不能苛求。

(五) 感物忘人,買櫝還珠

近代德國大詩人里爾克在他著名的《給年青詩人十封信》的第一封信中就指出,寫詩,應該是從個人的感情經驗學識開始,然后才及于外物和自然。沒有大才華,開始寫詩別寫俗濫的情詩,但高手壯筆不在此限?!独献印贩Q贊“道法自然”,因為自然的空間廣,時間久,所以文學藝術凡以自然為法者,自然能大能久,而有助于“文化縱深”之外的厚度和廣大。好的詩雖然短,但是因為表達了具有普遍性的人類基本感情,和對大自然深刻的體驗,所以得“人(情)天(道)之助”,而能夠持久和遠傳。劉勰《明詩》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鐘嶸《詩品》開頭也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兩位文論大師論詩半斤八兩,嚴謹平典有余,只是可惜在人情互感不強,放在現代詩學論壇上時,就難免“未足以雄遠人”。

(六) 絢素之章與閑情之賦: 子夏與陶潛之儒

《明詩》篇其后又說“子夏監‘絢素’之章,故可與言詩”,更是脫離了《詩經·衛風·碩人》 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贊頌美女的原意。子夏當年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三句問孔子??鬃佑谩皞鹘y美學”的道理來解釋“素以為絢兮”的道理,子夏當然聽得懂這種淺顯明白的解釋,所以用“賦、比”而“興”的方式,推演其理到“禮”亦為“文飾”本性的作用,所以獲得孔子“舉一反三”的稱贊。但是孔子和子夏都具有“文化縱深”,所以能夠同時欣賞美人、美術,及了解禮飾是由“本能反應”轉化為“藝術手法”,再提升到“禮飾節制”的考慮。

孔子是一個心胸開闊的宗師,子夏也是第一代的“大儒”,所以見識思想高出后之小儒。后世的儒家學者,“去圣久遠”,“離本彌甚”(《序志》),“天道難聞,猶或鉆仰,文章可見,胡寧勿思”(《征圣》)?恐怕許多人都不能想象《論語》中沒有列出的對話和文句之間隱藏的有關意義,難怪以昭明太子之賢之學,仍然要以陶淵明的《閑情賦》為“白璧微瑕”。而不知陶淵明才是真正懂得《詩經》里如春風聽鳥鳴的感情,也不能理解《論語·八佾》里,孔子和子夏獨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稱贊美人。我認為劉勰的《文心雕龍》中沒有提到陶淵明,不是劉勰的疏忽,而是寫書時劉勰尚年輕,其環境不利于了解《詩經》十五國風中的男女情詩,同時人生經驗也尚未足以了解成熟的陶淵明。鐘嶸雖然列舉陶詩,并以“風華清靡……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來推介淵明,但他和年輕時代的蘇軾一樣,對陶詩的特性和高妙處也還是一知半解。

《詩》不止“思無邪”,還有“思無疆、思無期、思無斁”。當劉勰在《明詩》篇首段舉出“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以為這才是孔子唯一的教訓時,已經局限于忽略了《詩經·魯頌·駉》里還有“思無疆、思無期、思無斁”三句更廣泛活潑的話。所以當劉勰又在《樂府》中批評“淫辭在曲,正響焉生”時,《文心雕龍》的“詩學”已經形存而神盲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淫詞之病”和“游詞之病”分開來討論。因為好的詩詞,非無淫詞,然“以其真也,讀之但覺其親切動人”。由此觀之,王國維的詩詞學比劉勰開明。但是我們也別忘了王國維曾受過西方科學的訓練和文藝洗禮,當然應該比一千四百年前的劉勰進步。

四、 劉勰論文重理寡情的原因

《文心雕龍》雖然是中華文論的寶典,但是“吾愛吾師,更好真理”。我們只有在充分地了解了《文心》的建樹和立論之后,才能發現和檢討它的一些局限。能了解《文心》的時代局限,才更能欣賞他個人的成就。以下試列舉一些可能的情況,來探討劉勰的詩學重理寡情的部分原因。

(一) 定林佛寺環境的影響

劉勰在佛教寺院校經寫書十多年,較長期持續地受到佛教戒律和環境的影響。中華佛教嚴戒男女、酒肉、歌舞等世俗放蕩感情的舉止。這必然影響到劉勰寫書時的風格與內容。日本和部分藏傳佛教不禁男女酒食,可以結婚生子、回家睡覺的作法,不是任何中華正統佛教所能容許的戒律。所以研究斷絕男女私情的佛理,也就影響寫文論重理寡情的風格和內容。

(二) 儒家政教與民俗艷情的分離

但是劉勰入仕梁朝之后,仍然可以寫修訂版的《文心》,所以定林寺對劉勰的影響,只能算是一生前半部分,不能算是最后和最主要的影響。況且劉勰在定林寺時,顯然還不是佛教徒,因為劉勰在全書最后一篇《程器》的后一段,強調“君子藏器,待時而動,發揮事業……摛文必在緯軍國……”?!熬曑妵必M有不從事佛徒禁止做的戰斗殺戮?由此我認為劉勰彼時確定不是佛教徒,而仍是傳統的儒家信徒,所以寫書也遵循儒家政教的要求。

更有可能的是統治階級和自戰國到漢代以來的儒家教條,使得在官方和較正式的公眾場合,官員及學者都遵循儒家的政教理念來看待文藝音樂。以致王室官場政教和私下寫作的標準分離。在正式的場合,大家一本正經,談道遵禮。但在非正式的場合,梁蕭王室卻悅寫艷詩蔚為風氣。所以才有徐陵編出《玉臺新詠》來取悅貴婦王室。而與此同時又有昭明太子、劉勰、鐘嶸等人編寫出一本本正經守禮的文選、文論、詩品等書冊來。這好比太極圖的陰陽共存于一圖,又好像粒子和波動兩種說法分掌物理世界。

西方羅馬的賀拉斯,寫詩也不能不聽命于統治者奧古斯都的政治與宗教的政策。但好在奧古斯都是一個較開明的獨裁者和支持人,所以賀拉斯的詩藝得以兼顧文學和政教的需要。 但劉勰、鐘嶸回避情愛文學不予討論,這并不代表他們完全不知道另一個“俗文學”和“真性情”的文藝世界的存在。古代“情”和“樂”相關聯。1998年刊布的《郭店楚簡》,其中的《性自命出》就說“情”多由“樂”起,“凡聲,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拔人之心也厚”。在鐘、劉之前的嵇康,是晉魏時的大音樂家,他在《聲無哀樂論》中說:“古人知情不可恣,欲不可極,因其所有,每為三節,使哀不至傷,樂不至淫?!钡翘_明的文藝理念,也潛伏著在政治上鄙夷專制的心態。他想要爭取一些思想自由,保持一些士人風骨,因而遭到殺害。所以“政教與俗情”分離,這是中國自古以來明哲保身的官場文化。

譬如說喜好與元稹應和艷詩的白居易,到了他自編詩集的時候,便有意避開“艷情詩”的分類,而以“感傷詩”名之,我認為他不及元稹編詩分類時誠實。元稹寄樂天書中說他詩集中“……因為艷詩百余首”。但曾任宰相的元稹也不得不小心的加上一句“又以干教化者”,以免被敵人以“不護細行”參奏一本。和西方比起來,東西兩大文明都經過“放、收、放”,從開明到黑暗專制再回到人性理性的過程。只是西方的“浪漫時期”率先成了近五百年文明世界的典范,使得中國三千年的詩學突然落后了西方,到現在中國詩人還不自覺地在“情、理”不易共存的傳統下掙扎。李商隱的《錦瑟》無題詩,到現在文評家和詩人還不能定其性質,也正是反映了中華文化對“情、理”的說不清,理還亂,不及西方以人性為本來得開明。

(三) 昭明太子的喜好和作風

既然昭明太子性好虛靜典雅,他的手下諸臣一定也奉承其所好,走圣賢謨訓、正經“無邪”的風格。劉勰作為東宮太子的舍人和御林軍隊長,自然盡量保持《文心雕龍》典雅的原貌,避免修改“理勝于情”的篇章。但是如果劉勰曾經修改過《文心雕龍》,那么《文心》中不提昭明太子喜愛的陶淵明詩文,則是不合情理的事。所以我認為劉勰為了個人事業的目標,和由于個人性情的傾向,《文心》如果有修訂版,受昭明太子喜好的影響也是有限。但是從《昭明文選》選了四篇“情賦”來看,實在讓人難以了解,昭明太子為什么要認為陶淵明的《閑情賦》諷諫不及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和曹植的《洛神賦》?難怪東坡要譏笑蕭統是“小兒強作解事者”?;蛘呤捊y反而受到劉勰的影響,或擔心梁武帝的批評,而對陶淵明的《閑情賦》必須表態,作出“白璧微瑕”的批判?

(四) 個人性向與戰略目標

由劉勰個人行動果決的性向來看,他在有限記載的一生中,幾次運用兵法,采主動,完成他事業的愿望,繼續邁向“緯軍國,任棟梁”的既定目標。所以以上的三個原因都不是決定性的主因。而最可能是配合他個人的事業目標而預訂“作戰”方略。更由于他中年以后逐漸變成真正的佛教徒,加上官場文化的限制,我認為即使劉勰后來有機會修訂《文心雕龍》,也只是在文字和編排上做了改進。但于“詩學”則遵隨傳統儒家思想,和更加傾向于梁武帝所益加尊信的佛教思維,所以在文論和詩學上沒有更開放或新奇的論點。如果他在晚年還有新作,包括劉勰是否為《劉子》一書作者的問題,劉勰的文筆仍然雄雅騰躍如三十多歲寫《文心雕龍》時?這也是另一個可爭論探討的好題目。

五、 詩學即人學

詩學其實也是“人學”和“人道”。不能整體對待人性的詩學,就不能得其全道。所以齊景公問政于孔子時,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不逃避人的關系,而分別以適當的態度相面對?!肚浴の难浴氛f:“龍德而正中……閑邪存其誠?!本褪钦f持中正的態度,閑防邪惡的影響,保存真誠的部分。后儒為了正心誠意防閑杜漸,干脆把真誠的情詩和淫蕩的艷詩一起拋開,免得講學解經時惹麻煩。所以“進德修業”時雖然看起來是像《乾卦·文言》說的“君子終日乾乾,進德修業,修辭立其誠”,但是把人人動心感人的情詩拋開,假裝沒有看到,這其實反而違反了“修辭立其誠”的基本要求!由此可以看到膽敢把《關雎》一詩放在《詩經》之首的孔子(或前賢),心胸是如何的開闊!而后世大部分儒家學者過度的拘謹,竟把真正的“孔子之學”變成了“限制本”的“部分孔學”。于此,作為一位傳統政教社會下的學者,劉勰當然也不能跳出社會環境的框架和圈套。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文變染乎世情,興衰系乎時序?!彼晕覀冄芯俊段男摹?,雖然“吾愛吾師,更愛真理”,但也不必苛意求全,更不應該因懼噎而廢湯圓,怕胖而撤八寶飯。

六、 結論: 文武合一,智術一也;情理合一,人性一也

知道了《文心雕龍》“詩學”重理避情的局限,和《詩經》對人類情感如實而開明的記“志”,今天我們研究《文心雕龍》的詩學,就應該把《文心雕龍》和《詩經》一同會通加以研究,這樣才能在“古典詩學”的了解上作到“情理合一”,以彌補后世儒家擅自割舍人性人情所造成的視野局限和活力缺失。所以我認為,只有當我們以“文武合一”和“情理合一”的辯證又融合的態度來研究經典,以“現代化、消化、簡化、本土化、大眾化、全球化”的方法和過程,來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中華文藝才能走上穩健活潑,有“文化縱深”的復興道路。而這樣的理念和應用,其實也就是拙著《斌心雕龍》借助新的“知識平臺”所開始探討的新方向,和邁出的幾個小碎步。

猜你喜歡
劉勰文論詩學
劉勰的“借力”
背詩學寫話
論維柯對喬伊斯小說詩學的影響
劉勰攔路拜師
舍棄面子的劉勰
舍棄面子的劉勰
20世紀中國古代文論的地位、意義及創造性轉化
20世紀中國古代文論的地位、意義及創造性轉化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
中西比較詩學研究的“民族性”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