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養時代歷史教育之于學生“靈魂”培育的價值研究

2018-09-08 10:26宋曉亮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 2018年7期
關鍵詞:價值判斷靈魂

摘 要:中學歷史教育具有很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培育作用,是對學生進行“靈魂”塑造的核心學科,在素養教育時代這種價值愈加凸顯。歷史教育關乎國民性格養成,其有關中國內生文化、外來文化、中外文化交融的內容是進行國民性格培養的著力點。另外,價值判斷及歷史評價也會影響國民性格,歷史教師需在評判歷史人物及事件時謹慎處理,以期對學生的國民性格生長產生正向誘導。歷史教育還能培養學生的擔當感和責任心,而且會影響學生的是非判斷與道德操守。因此,歷史教師應合理利用相關教育內容和評價,擔負好學生“良知”塑造者的責任。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育;國民性格;價值判斷;擔當與責任

作者簡介:宋曉亮,山東省高密市第二中學教師。(山東 高密 261500)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19-0003-03

中學歷史教育具有很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培育作用,是對學生進行“靈魂”塑造的核心學科,對于傳承歷史文化,增加國家認同和民族情感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教育功能?!吨袊鴮W生發展核心素養》(以下簡稱“核心素養”)對歷史教育涉及培養的相關素養十分重視,其在關于“研究背景和價值定位”的解釋時共定了三條,其中一條就是“強化民族性,著重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把核心素養研究根植于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土壤,系統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突出強調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充分體現民族特點,確保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盵1]

相關歷史教育研究者指出,“歷史學科向來便是我國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重要學科,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這個價值觀培養將突出選擇與‘核心素養相關度高的價值觀取向?!盵2]可見,歷史教育對學生精神層面相關素養及意識的培育起重要作用。

一、歷史教育與國民性格養成

何為國民性格?“同一民族或文化的個人表現出的共同的心理和行為特征也被稱為民族性格或國民性格”國民性格深受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生活習俗熏陶,具有一定的相對穩定性,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國民意識和國民素養。國民性格養成又會受到歷史教育、歷史認識的影響,世界上很多國家通過歷史教育與歷史認知的改變作為促成國民性格轉換的重要推手。

真實的歷史不乏冷峻與嚴酷,然而中小學歷史教育對青少年兒童該傳遞什么信息、理念和價值取向呢?我們不妨結合核心素養來看待這個問題?!昂诵乃仞B決不能面面俱到,實缺‘核心要義”[3]核心素養有相對統一的意識形態、核心價值觀、完善社會責任意識、國家認同的要求。因此,在歷史信息的傳遞上須加以篩選,找出那些影響國民性格培養的關鍵維度,配合相關歷史素材對學生精神層面有關素養進行砥礪培育。

1. 歷史教育利用中國內生文化培養國民性格。魯迅先生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的民族文化與輝煌歷史是寶貴的民族財富。中國歷史之所以綿延恢宏屢受挫折卻經久不衰,亦與中華文明的優秀特質密切關聯。而怎樣鑒別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是關鍵。傳統文化中部分內容因時代與社會發展水平的局限,其于現在必有不合時宜的地方,具體怎樣取舍?當以“核心素養”為重要鑒定標準,去粗取精后在可繼承內容的基礎上適度改良與發展?!昂诵乃仞B”中“責任擔當”的內容跟傳統文化就有很多共通之處,如“社會責任:自尊自律,文明禮貌,誠信友善,寬和待人;孝親敬長,有感恩之心;熱心公益和志愿服務,敬業奉獻。國家認同:具有國家意識,了解國情歷史,認同國民身份,能自覺捍衛國家主權、尊嚴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边@些要求可以作為選取相關傳統文化內容加以傳授弘揚的參考準繩。這些中華傳統文化本身就對國人性格塑造產生重要影響,中學歷史教育在其中國古代史中的文化史部分,直接選取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主脈與精干部分加以講述,其內容選取、講述視角、價值引導等會對學生的國家民族認同、人格熏陶、情感價值、道德趨向等產生影響。此外,政治史、對外關系史、經濟及生活史、戰爭及人物評析等涉及中國內生文明內容的解讀也會影響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判斷??傊?,中學歷史教育能夠通過其選取的中華傳統內生文化的內容及具有民族性的解讀方式對學生群體性格產生更加中國化的影響,進而影響國民性格。未來需關注歷史教育對國民性格影響的研究,實際上近代以來國際上趨向將歷史教育作為特定意識形態熏陶的延伸器,作為塑造國民性格的工具。如二戰前德國對歷史的解讀往往充滿軍國主義,進而塑造具有軍國主義態度的國民性格;二戰后德國對歷史教育內容作更加負責與人性的解讀,塑造出嶄新人格的國民。兩者教育影響相較,涇渭分明,歷史教育的國民性格塑造作用不可小覷。

2. 歷史教育中外來文化影響國民性格。近代開始,外來文化的元素也進入到民國以來的歷史教育中,深深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文化認同,以及以為人處事方式、思維習慣等為表現的國民性格,如何對待外來文化是個不能回避的議題。歷史教育涵蓋大量世界歷史、域外文化,以及近現代國史中的中外文明碰撞交融問題,對這些內容的闡釋、評價成為歷史教育影響學生國民性格生成的重要途徑。歷史教育該如何對待各種不同的域外文化?如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西方價值觀、宗教文明等。歷史教育又該如何對待近現代史中外來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碰撞融合問題?如工業文明的入侵對中國的雙重作用,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關系問題等。

中學歷史教育應客觀理性看待西方文化對我國的影響,通過選取適當的內容和合理解釋,讓學生養成合理對待西方文明的態度,從而汲取中西兩方面優秀文化,培育既能立足中國又有國際視野的優良民族性格?!昂诵乃仞B”的一些標準或應成為選取歷史教育素材中關于外來文化的有關內容及評價對象的參考尺度。其“社會參與-責任擔當”要求“國際理解: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了解人類文明進程和世界發展動態;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關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價值等?!边@要求我們以積極的姿態選取歷史教學里中外交流的內容,用以培養學生全球史視角及國際視野。

3. 價值判斷及歷史評價影響國民性格?!埃ǘ砹_斯)社會轉型初期,意識形態混亂對俄羅斯民眾的精神道德面貌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道德淪落、社會穩定喪失等被視為改革最大的損失,也是改革失敗的主要原因……未成年人犯罪比例一度明顯提升,學齡人口斗毆、吸毒、賣淫現象嚴重。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俄羅斯在尋找凝聚整個社會的‘國家思想,發現‘除愛國主義外,沒有也不可能存在其他具有凝聚力的思想”[4]這是價值判斷變化影響社會狀況的現實例子,出現諸多不良社會現象,從而讓俄羅斯人重新反思自己,他們通過重塑價值判斷來鍛造適宜的國民性格。所以,必須要以合理的價值觀引導國民教育,避免公民培育過程中的價值判斷紊亂,這需要有一個主導性的科學價值觀。而歷史在其持續對諸多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價方面會對學生的價值判斷產生直接且重要的影響,是學生形成科學價值觀與良性國民性格的靈魂學科。因此,中學歷史教育必須擔負責任,合理選取評價內容和評價點,正確評價歷史事件及人物,鍛造成長中的公民養成適宜的國民性格。

綜上所述,由于歷史教育中飽含與中華歷史文化、國外文化、中外交流碰撞、價值觀判斷、事物評價等顯著影響國民性格的內容,因此需要歷史教育界更加謹慎與積極,注重利用自身條件,根據國情和社會發展所需進行國民性格培育。

二、歷史教育與擔當及責任心

“責任擔當”是核心素養著重強調的,也是進行“社會參與”的基礎,其主要涉及學生在處理個人與社會、國家、國際關系等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關系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等素養的有效實現。

1. 歷史教育與擔當感培養。我們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我們自己的歷史傳承,更應明確時下的歷史擔當。如果沒有具有擔當感的青少年,我們將永遠大而不強。如果我們的青少年越來越有擔當感,我們的民族便前途無量。中學歷史教育是承擔此任頗為合適的學科,在回味與探索中培養學生對自身文化的尊重和先賢的敬仰,勇敢承擔起接續歷史、明鑒未來的托付。通過歷史上那些忠于民族、敢于為國擔當的偉大人物的事跡展示,讓學生明晰自身對于國家、民族的責任,成為勇于擔當,善于擔當,有恒心、有毅力、有擔當的民族棟梁。通過歷史教育,尤其是選取近現代歷史人物或群體先進典型為描述對象,對學生進行擔當感培養。用可歌可泣的故事讓學生明白,擔當不僅意味著辛勤與付出,有時甚至需要無畏與犧牲。進而明確青少年的歷史使命,讓他們找到自己未來的角色,時刻關注民族博興,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重,認同并履行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根本利益的公民義務。擔當也意味著從身邊和家庭做起的一種態度,尊敬父母、和睦兄弟、團結鄰里、勸善朋友、主持公義等。通過歷史教育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弘揚,可以增強學生自我期許,為祖國建設提供充足的合格儲備人才;世界史相關內容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具備國際視野,懂得自身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員所負有的責任與擔當。

2. 歷史教育助生責任心。擔當的執行狀況取決于責任心,責任心是小到家庭大到社會都需要依賴的一種可貴品質?!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鼻嗌倌瓿休d著祖國的未來,他們的責任感如何,直接關系他們能否肩負起民族賦予的重任?!度罩屏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中學歷史教育有充分的條件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如講中國古代文化時,責任感就是傳統文化重點弘揚的。此外,文天祥、岳飛、諸葛亮等歷史人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責任感在初中歷史課中也可作為培養民族大義、家國責任感的素材。

三、歷史教育與道德培養

道德是社會健康發展的精神穩定劑,素養教育時代依然強調公民知榮辱,明是非,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歷史教育通過正反兩面的史實及評價,提高學生的有關素養。

1. 明理知是非。讀史使人明智,能夠明事理,辨是非,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對于一些社會現象與問題,能夠透過表面看本質,不受表象和流言迷惑?!耙糟~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明興替?!睔v史教育恰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就素養層面來看,中學歷史教育的明鑒價值可讓學生一生受用。因此,歷史教學應針對相關教學內容,結合能契合明理是非教育的典型人物及事件,進行正反兩面具有對比性的點評,提高學生的相關素養。這樣做有助于實現核心素養中的“理性思維”,實現“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思維縝密,能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做出選擇和決定”等培養目標。

2. 羞恥與情操。社會的道德底線是由羞恥心維系的,而在大是大非、道義與卑鄙面前遵從良知選擇的情感底線來自個人操守。歷史學習中,有些人流芳千古,有些人遺臭萬年,這是讓學生知榮辱懂羞恥的最好素材。在私利與公義面前,那些選擇自私自利而貽害大義的人被釘上了歷史恥辱柱,如秦檜、洪承疇、汪精衛;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為真理和民族大義而犧牲的人,如鄧世昌、譚嗣同、張自忠等則萬世敬仰。真實的歷史勝于空洞的說教,歷史教育以歷史人物、重要事件的評判者身份進行對學生的教育,如能正確使用必將對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情義操守產生顯著的正面影響。反之,如果不能合理評判也會對學生的道德感形成和情操堅守產生嚴重干擾。因此,歷史教育在研究與實踐中必須重視其與道德感的交換影響,以積極的姿態、正確的導向對學生進行科學引領。

綜上所述,歷史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道德操守,讓他們有責任擔當,明是非知操守,從而達到“良知”塑造,精神良化的目的。因此,歷史教師必須肩負好這些責任,作為學生“靈魂”教育的承擔者,不可過于隨性,以免偏頗。

參考文獻:

[1] 汪瑞林,杜悅.凝練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負責人答記者問[N].中國教育報,2016-9-14(9).

[2] 宋曉亮.核心素養——中學歷史教育的“準衡器”[J].新課程研究(上),2016,(10):87-88.

[3] 成尚榮.核心素養的核心[N].中國教育報,2017-1-4(9).

[4] 姜曉燕.俄羅斯教師德育能力如何形成[J].人民教育,2016,(23):25.

責任編輯 黃 晶

猜你喜歡
價值判斷靈魂
牛,也有高貴的靈魂
沒有燒烤的夏天,沒有靈魂
家家:請懂得我的低調 “還是想念”的靈魂歌姬
量刑的價值判斷及公正量刑的實現途徑探析
淺談刑法學中五個關系的研究
靈魂樹 等
電影和戲劇的互文性初步研究
價值判斷的矛盾與失衡
淺析高等美術基礎課教學的誤區與應對
只有靈魂能觸動靈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