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與“學教”互轉

2018-09-08 10:26黃瑞夷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 2018年7期
關鍵詞:教學

摘 要:老師拿著書本閱讀課文,腦子里就想著怎么教,實際上他是很難教好的;學生捧著書本閱讀一篇課文,如果滿腦袋都想著這里面有哪些知識我要學習,那這樣的學生也很難學好語文。如果老師能通過自己的教學轉變學生的習慣,讓學生捧起課本,讀著一篇課文,腦袋里想著讀完課文后,我能與同學分享哪些知識,我又能說出多少他們沒讀出來的內容呢?這樣的課堂就是真正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課堂了。

關鍵詞:為教而教;為學而教;為學而學;為教而學

作者簡介:黃瑞夷,北京師范大學廈門海滄附屬學校教師。(福建 廈門 361000)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19-0021-03

能讀懂一篇文章的哪些內容與能教會同伴讀懂這篇文章的哪些內容,這兩種讀書心理的出發點不同,學習的效果也不同。我能讀懂什么,可能是模糊的,領會即可,屬默識知識。而我能與同伴交流讀懂了什么,則一定要達到能說清楚為止,只有自己講得明白,才能讓同伴明白,這是明識知識。閱讀期待不同學習效果也必不同。由此推出,當學生的預習筆記里記錄的不再是好詞好句,不只是文章主要內容和自己的一點點感受,而是一篇篇的文本解讀;當學生不只是靜坐而聽,被問而答,而是能上講臺進行文章賞析,讀了五年級就能走上四年級講臺,讀到六年級就能走上五年級的講臺,像老師一樣給學弟學妹們上語文課。那么,語文課堂就會呈現出另一番景象。

此時,老師一定會疑惑:“這怎么可能?”說實在的,如果“沒有向學而教,為教而學”的教學理念,這是不能想象的,但這是教學的必然。學生的潛能是非常令人吃驚的,他們完全有這個能力做到。

一、教師——向學而教比向教而教好

1. 什么是向教而教?向教而教是指教師備課時,不是先想到自己能從課文中讀出什么,而是先想到有哪些知識點要教給學生,找到所有的教學知識點,然后用問題的形式串起一堂課的流程。上課時依據教案走流程,哪里問、哪里讀,哪處板書、哪處練筆都有條不紊,教學似流暢、生動,實際只是教師完成預設而已。而當前所謂提問式、啟發式、對話式教學都是向教而教。如課文《竊讀記》的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容易寫錯的字提醒;形近字比較、組詞。

二、默讀課文說主要內容

作者介紹,說說課文主要內容,你讀后的感想。

三、新授

1.“竊”在字典里的解釋有兩種:偷;私自,暗自。課文中的意思是?課文中有一句直接寫出來,解釋了什么是“竊讀”,請問這句是?(讀這句)

2. 我為什么常常做這事?這樣做時心里是什么感受?——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

3.“我”是怎么竊讀的

換地點——換書店讀。學習“每當……時候……”想象拓展“不適宜”,齊讀“我會知趣地放下書……可見竊讀之不易。那就不用讀吧?回讀“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保ㄖ攸c理解“知趣”)

隱藏讀——顧客多的店里讀。模仿“雖然……但是……因此……”

讀書要這樣躲躲藏藏還是不讀了吧——回讀——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

找借口——下雨天讀。學習“充足”帶讀充足的理由——

大些!再大些!因為這樣我便——(回讀課文)

這樣的天氣便讓我可以——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

四、作者除了寫竊讀方法之外還寫了什么?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

1. 急著去書店、想書——愛讀書

2. 讀書過程的艱辛,方式累,時間長——愛讀書

3. 讀書后的感受——愛讀書

這樣的教學是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乍看起來設計得不錯,錯字提醒、歸納內容、理出文章思路等,教學逐層深入,循循善誘,讀中有思,思中有讀,既理解內容又體會感情,還學習表達方法。而實際上,這是老師把自己的備課結果通過問題轉化成課堂教學思路,讓學生讀中思、思后答,學生完全在老師的指令下學習,并不知道老師為什么能讀出這些,為什么要設計這些問題,如“愛讀書”為什么是從這些地方歸納出來的。老師也沒有思考這些,只想著自己提出的每個問題,學生能否通過讀書回答出來,這就是向教而教。教師千方百計設計好自己的問題,千方百計安排好教學流程,一切從教出發??雌饋韺W生都在思考,都在讀書與對話。實際上,離開老師的導問,學生什么思維都沒有,根本不知道要關注哪些詞、哪些句,也根本不會發現課文之間的聯系。

2. 什么是向學而教呢?“向學而教”就是不教而教,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為是隱性的,是退“二線”的,前臺是學生展示,教師只起主持、點撥、評判作用,有時也會示范,或跟學生唱反調,引發課堂爭論。講得形象一些就是像足球教練一樣,起著統籌的作用。

有體育專家說,競技賽可分三類。一類是射擊、射箭,選手主要是跟自己競技,克服內心的緊張、穩定自己的心緒是最重要的;一類是排球、乒乓球,選手跟對手競技很明確,一來一往,攻防清晰。只需要較好地掌握攻守機會就好了;第三類是足球,選手什么時候攻、什么時候防是不明晰的,在瞬間攻防都可能發生變化,他們不僅要與自己競技、與對手競技,還要與場面的變化競技,這特別需要選手的想象力、創造力。向教而教的教學,學生學習就同一類、二類的運動員一樣,上課時只要控制自己不開小差,認真聽講,或是及時思考老師的提問,什么時候讀書,什么時候回答,過程很清楚。而向學而教,學生是自己運用自己的心力,嘗試去了解文章,什么時候用分析,什么時候用比較,什么時候用演繹、歸納,什么時候是要去體味,什么地方要整飭思想、語言,這些都得靠自己。學習就是自己的事,要與同學分享學習心得,既要關注自己的表達,又要猜想別人的思考,分享不能拾人牙慧,必須及時調整,不講別人已表達過的內容。如此,創造性、想象力就被調動出來了,這就是向學而教,就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過程。

二、學生——為教而學比為學而學高

為學而學就是坐在課堂上,老師說讀學生便讀,老師讓答學生便答,老師讓討論學生便開始討論,學生的學習行程是被控的,學習思路是聽老師指揮才有的,是斷裂的,被分割的。就算學生在課堂上把老師提出的問題回答得很完美,也很難養成閱讀的能力。而為教而學的學習是為了能教,教是外露的,是要外化出來的。把學的內容外化出來,那不僅僅是理解了,而且是運用、是審美,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外化。為教而學包含了兩層意義:一是內化的得,通過學習獲得真收獲;二是這個收獲還要講給別人聽,而且必須講得條理清楚,否則別人聽不懂。只有把學到的知識再整飭清楚,達到思想清晰,才能使教時的語言清晰。一篇課文自己理解了什么,獲得了哪些收獲,不僅這個結果重要,還要追問為什么獲得這樣的理解,我又是怎么獲得這些收獲的。對自己的閱讀過程要有清晰的元認識,才能教給別人。這樣的學習才是一邊學一邊用,通過用來鞏固學、提高學,語文核心素養是在這樣的學與用的過程中獲得的,學習的素質就是在這種元認知得以運用之后而提升的。

三、怎么才能做到向學而教、為教而學

把預習當作文寫,學生預習作文是教師課堂教學的憑借。預習是學生用自己已有的閱讀能力去學習,預習也最能體現學生水平,預習到什么程度,就是這個學生的閱讀能力程度。學生的課前水平就是通過預習成果而展示出來的,這是教師上課的起點。所以,教師一定要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要不然教學就可能是盲目的,是一廂情愿的。葉圣陶說過:“如果課前不教學生預習,他們就經歷不到在學習上很有價值的幾種心理過程,專教學生聽講,他們就漸漸養成懶得去仔細咀嚼的習慣……一篇精讀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這是一個憑借,要用來養成學生閱讀書籍的習慣、自然就會知道叫他們非預習不可?!笨梢?,預習是多么的重要,可是,只要學生預習就能達到向學而教了嗎?

學生的預習過程是為教而學的過程,即學生的預習能夠成為課堂分享的憑借,能充分體現他們的學路。于是,這個預習結果應當成為文章,這就是學生預習要寫預習作文,或稱為學生的文本解讀。學生擁有了這一能力,就能在課堂上與同學分享,教師也可以利用這個預習來進行課堂頭腦風暴式的教學。葉圣陶說過:“讓同學們試講和訂正,同學們先做一番揣摩的工夫,可以增進閱讀能力。坐在那兒聽固然很省事,不大費什么心思??墒瞧綍r自己閱讀沒有老師在旁邊,就不免要感到無可依傍了。眼睛在紙面上跑一回馬,心里不起什么作用,那就算不得能的?!币寣W生能讀,是要讓他們用自己的心力去讀,再進行試講和訂正,閱讀能力就在這個講與訂正中提高了。

如果給學生一篇文章,讓他們讀上一節課,然后請他們上講臺分析給同學聽,如果學生只會說主要內容和一點心得,那這根本不能算是會閱讀。而會寫預習作文的學生,上臺就會從內容分析到字詞品析,再到方法、結構評價,都能有條有理地講解一番,這就展示閱讀心力了。如有學生這么講解《青山不老》:

談《青山不老》的環境描寫

六年級(5)班 黃琦懿

課文《青山不老》并沒有為老人種樹花了多少筆墨,倒是在環境描寫下了不少工夫,莫非,這其中蘊藏玄機?

第一處環境描寫,主要對樹木進行了刻畫,通過富有詩情的語句,向我們展示了老人靠雙手創造出的奇跡。這個開頭,好!

第二處環境描寫,是對晉西北惡劣環境的描寫。風之住所,災害之家。這是對晉西北惡劣環境的總概括。不僅災害多,程度也大。風沙四起,萬物皆懼,擎牛卷馬,丈高而墜。這也就好似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話,在如此惡劣環境下創造綠洲,就構成反襯,老人的艱辛、難能可貴就體現出來了。

對于老人的住處環境,作者也做過一些勾勒。老人不是因孤寡而種樹,他曾有白頭偕老的老伴,他有一個孝順的女兒。但他熱愛自然,崇尚自然,愿意將自己奉獻于自然,即使生活條件較差,他也愿意堅持。老人的精神在這兒便有了很好的展現。

那么,后面的內容呢?棄之一旁,不,不能!老人在惡劣環境的擊打下,在生活的壓力下,在身體不濟的煎熬下,書寫了歲月詩歌、歷史奇跡,有誰能夠想到、能夠料到呢?接著,作者向我們介紹了老人的樹。泥土沖樹土養樹,巨樹擋泥、護泥。暗喻老人與青山的關系——相知相守、互為知己、相互依靠。青山養育老人,老人種樹回報。

課文的最后兩段著實是意味深長,將老人的精神、品質高度濃縮成了精華。老人將生命轉化成了綠洲、轉化成了造福后代、綠化家園、保衛環境的品質、精神。他將他的靈魂寄托于綠洲、寄托于青山、寄托于大地、寄托于自然,使其無限擴張,得到升華,獲得靈魂上的永生。青山不老,老人的精神也會繼續傳承;精神不老,青山長青。不老的是老人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老人與青山真正永遠并存了。

青山不老魂永在,不朽精神代相傳。

對這樣一篇課文,學生能這么理解,能如此的審美表達,聽的學生不佩服、向往才怪。這就是學生給學生上課之例。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賞析,構成課堂碰撞,相互啟發、批評,課堂學習在這種比較、討論中深入,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碰撞中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3] 潘新和.語文:回望與沉思[M].福州: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 黃 晶

猜你喜歡
教學
“對比”:讓學習走向深刻——以《用數對確定位置》教學為例
《I’m Cooking in the Kitchen?》教學設計(Part B)
計算教學中“算用結合”的有效策略
高中英語詩歌創作教學探索與實踐
《組合》教學設計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類比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探索
在遺憾的教學中前行
計算教學要做到“五個重視”
教育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