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天地合氣”觀與《內經》理論的建構

2018-09-19 06:21李璐安冬李萍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下半月 2018年8期
關鍵詞:內經

李璐 安冬 李萍

【摘 要】 《內經》中雖對構成人體五臟六腑及其所需精微物質進行了理論闡釋,但從“天地合氣”的思想出發能更好地理解構成人體的五臟六腑和所需精微物質,如氣、血、精、津液以及五運六氣的由來。本文主要從上述幾個方面予以闡釋, 以期能深刻領悟到天、地、人三才模式的整體思想。

【關鍵詞】 天地合氣;內經;理論建構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8)16-0001-03

Abstract:Neijing gave the explanation of the viscera constitute of the human body and the required nutrient substance, but through reading and discussion, found from “Heaven Qi” theory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human body and the viscera constitute required substances such as gas and blood, semen, body fluid and gas transport six five origin. So, this paper mainly explains from the above aspects,to mak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to heaven、earth and human three mode as a whole idea.

Keywords:Heaven and Earth Gas; Neijing;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內經》天地合氣生成萬物的思想,不僅說明了生命和自然環境產生的物質同源性,還說明了生命形成的過程和進化規律。在《內經》中關于“天地合氣”的闡述見于多處篇章?!端貑枴ぬ煸o大論》云:“在天為氣,在地為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說明萬物是天地相感才能化生的。此外,《素問·寶命全形論》中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 [1]。即是說人類稟受于天地之氣相合而生,同時依賴于天地之氣而存,并隨著四時規律成長。筆者通過閱讀發現運用“天地合氣”的思想能更好的理解構成人體的五臟六腑和所需精微物質如氣、血、精、津液以及五運六氣的由來。文章擬從上述幾個方面予以闡釋,以期能更深刻探析天、地、人三才模式的整體思想。

1 五臟六腑論

《漢書·律歷志》曾言∶“傳曰;天六地五,數之常也。天有六氣,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日,十一而天地之道畢,言終而復始也”[2]。歷法學“天六地五”觀與中醫學“五臟六腑”論有著相同的天文學背景。如《難經·三十九難》所提“其言五臟六腑者,謂五臟應地之五行,其六腑應天之六氣,其天之六氣,謂三焦為相火,屬手少陽,故言腑獨有六也.”說明五臟應地六腑應天。此外《國語·周語下》講到“六”與“五”這兩個數:“天六地五,數之常也。經之以天,緯之以地,經緯不爽,文之象也?!奔础傲睘樘鞌?,“五”為地數。人體也必須符合這兩個數的規律[2]。

正如《素問·舉痛論》曰:“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碧烊讼鄳?,藏為陰,故其數取五,府為陽,故取其數六[6],于是才有了五臟六腑??梢?,天之六氣對應人之六腑,地之五行對應人之五臟,構建了天地人相應的宏觀整體調控模式,這也是《內經》與“天地合氣”的理論關系的體現。因此,五臟六腑的產生是由天之六氣與地之五行相合而生成的。

2 氣論

氣即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如水谷之氣、呼吸之氣。又是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如臟腑之氣、經脈之氣。在《素問·六微旨大論》提出“氣交”的觀點,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帝曰:“何謂氣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因此天地氣交的實質就是天地人本源于一氣,“天地合氣”最重要的體現就是合于“氣”[3]??隙巳撕腿f物一樣,都是天地自然之氣合乎規律的產物。同時構成人體的氣也離不開天地之氣的共同作用,諸如宗氣是由脾胃運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氣和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二者相結合而生成,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氣通于肺”,所以肺跟天氣密切相關?!端貑枴ぬ庩柮髡摗罚骸暗墼唬浩⒉恢鲿r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彼云⒆鳛楹筇熘?。與地氣密切相關。因此,肺氣通于天氣,脾氣通于地氣,氣的生成跟天地之氣密切聯系,在肺(天)氣與脾(地)氣的共同作用下生成(如圖1所示)。

3 血論

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礎物質,即水谷之精化血?!鹅`樞·決氣》指出:“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即說明中焦脾胃受納運化飲食水谷,由脾氣之升上輸于心脈,在心陽的作用下變化成紅色血液?!毒霸廊珪ぱC論》說:“火者,心之所主,化生血液,以濡周身陽而生血之陰,即賴陽血以養火,故火不上炎,而血液下注,內藏于肝,寄居血海,由沖任帶三脈。行達周身,以溫養肢體。[4]”說明在心陽的溫煦作用下才能化赤為血。同時在心陽的溫煦作用下也有助于肺的宣發和肅降,實現清濁之氣的交換,將富含的清氣注于心,以利于心氣溫煦和化赤為血。由此可見,血的生成是在脾胃運化的后天水谷之氣和依賴于肺所吸入的清氣注入心中,在心陽的溫煦作用下化赤而成(如圖2所示),體現了天地合和的思想。

4 與精、津液的關系

精這里是指氣的精微部分,是提純、萃取或凝煉的氣?!豆茏印葮I》曰:“精也者,氣之精也者”;又曰:“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意為天予精氣,地予形氣,天地二氣在肺司呼吸與脾主運化的相互作用下生成了人,并維持了人體正常的生命狀態,如《靈樞·決氣》中:“岐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5]”所以精的生成也是依賴肺所吸入的清氣,同時得到后天谷氣的不斷充養,故精氣的生成也是天地合和的結果。

津液來源于飲食水谷,通過脾胃的運化及有關臟腑的生理機能而生成?!鹅`樞·決氣》言:“何謂津?岐伯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岐伯曰: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盵5]說明津與液同源于水谷,生成于脾胃,但需依賴于肺的宣發才能使腠理發泄、淖澤注于骨、皮膚潤澤,實現津液的滋潤和濡潤作用。如《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于味,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由此可見津液的生成離不開肺(天)氣的宣降與脾(地)氣升轉。

5 與五運六氣的聯系

五行即五運,“運”與“行”都是運動變化的意思,東漢鄭玄注《尚書·洪范》“一曰五行”曰:“行者,言順天行氣也?!盵6]五運是用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氣在天地陰陽中的運行變化,五行化生五運主要是由十天干的演化而來,“六氣”是依二十四節氣將一年分為風、寒、熱、火、濕、燥六個相應的氣候特征[7]。正如《尚書大傳·五行傳》;“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边\氣學說五運法地,六氣法天,運五氣六?!端貑枴ぬ煸o大論》也指出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傊?,在天為無形的六氣,在地為有形的五行,形氣相互交感,就能化生萬物了。由此可見,天地之氣的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表現出五運規律、六氣規律。五運六氣理論揭示了天地之氣運動所產生的自然氣候、氣象規律及其對人體生命和發病規律的影響,正是天地之氣運動而產生了自然界的氣令現象,觀察天地之氣運動所產生得自然現象與人體生命及發病的相互聯系,五運六氣就是對天人相應理論的具體表現。

綜上所述,本文從“天地合氣”觀,把人體的主要臟腑和所需精微物質與“天地合氣”相聯系,加深了對人體五臟六腑及氣、血、精、津液的認識和對《內經》的理論構建。而此理論是基于對天地的認識,取法于天地陰陽的變化規律,能更深刻領悟到天、地、人三才模式的整體思想,更好掌握養生之道,對臨床用藥和治療方面有更好地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韓誠,張俊龍,郭蕾,等.氣一元論及其對中醫學的影響[J].中醫雜志,2017,58(20):1711-1715.

[2]郝保華,王益平.對臟腑“五”、“六”之數的探討和思考[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00,23(3):1-3.

[3]宋清江,劉文英.從天地陰陽論“天人合一”[J].環球中醫藥, 2014,7(10):803-805.

[4]宋昭祥. 《黃帝內經》血論[J].湖北中醫雜志,2006,28(03):25-26.

[5]賀娟,蘇穎.內經講義[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91.

[6]顧植山.讓中醫五運六氣學說重放光芒[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30(2):137-142.

[7]郝少杰. 五運六氣學說與氣候關系的探討 [J].陜西中醫,1983,4(5):1-4.

(收稿日期:2018-06-21 編輯:程鵬飛)

猜你喜歡
內經
顧亭林友傅山 析韻《內經》
俞曲園辯《內經》又論“廢醫”
《內經》之“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新解
關于《內經》“七損八益”研究的思考
《內經》治未病與亞健康的干預
《內經》教學圍繞中醫各家學說展開的探討
論《內經》肝為罷極之本及其現代應用
《內經》衰老理論及延緩衰老的方法
淺談內經氣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及其應用
《內經》診法教學內容簡析及與中醫診斷學的銜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