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文化視野下傳統木構形式的現代設計思考

2018-10-09 09:56甄鵬輝
現代商貿工業 2018年30期

甄鵬輝

摘 要:當今時代下,新時期的建筑創作已經形成依托大文化背景共生的美學理念。中國古代是木結構建筑昌盛的國度,營造的東方美學思想深深地鐫刻在木頭里。木材作為建筑材料,憑借自身獨特的天然屬性,從人類文明的起源到逐步的發展,無不在設計界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木構形式的自然本質特征、規律性在現代設計學界深受推崇,也是室內設計學界應用裝飾不可缺少的界面材料。

關鍵詞:傳統木構形式;室內設計學;藝術語言思考

中圖分類號:TB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0.102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大世界是人類經過各個時期演進的、具有時代特征的一種屬性,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相對穩定的自然觀、社會觀和人文觀。我國古代木構建筑形成獨特的結構體系,木為基本材料,構建我們的居住環境,其木構的傳統手工美學、營造技術、形成理念對現代室內設計的設計手法、構成形式、設計要素、設計規則等有著一定的挖掘意義和必要的探索價值。

1 傳統木構形式與文化屬性

1.1 傳統木構的來源

巢居、穴居作為原始時期最為特別的居住模式,曾在《尚書·洪范》記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木曰曲直”說明了木材的生長特性是上升和發展的。究其根源,木材是建造房屋做主要的材料,是生于斯,長于斯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多木資源的原因,因此形成中國人對木材的一種依賴和喜愛情結。

1.2 傳統木構形式的規律與本質表現

世界是物質的,人類的認識活動是通過實踐產生的。中國古代“匠”說的是木匠,是基于自然,基于工藝的傳承。追溯歷史淵源,這種木構造形式促使中國古建的發展,甚至是宮殿、民居都一一凸顯了木結構的感性和含蓄,是形成我國古建筑體量構成方式。木結構主要包括梁、枋、斗拱、檁、椽、柱礎等構件,例如斗拱,由斗和拱順次向上搭接而成,無論水平還是垂直方向,給人連續性的視覺效果,自漢朝、隋唐、明清時期,斗拱的作用從結構性構件轉化為裝飾性構件,被后人一直流傳下來,均體現了木材的生態屬性下,柱礎施以防潮功用,彩繪作為防腐的功效。

1.3 傳統木構形式的文化傳承

中國古建筑以木結構為主,木材作為一種建筑裝飾材料,其蘊含的精神價值是東方文化傳承的表現。一個民族文化的精髓是精神的,也是物質的。中國傳統木構形式由于南北方差異,形成不同的結構特征。北方大體量的建筑形制以抬梁式作為框架結構,空間大、結構堅實牢固、經久耐用,具有壯觀的特點。南方以穿斗式為房屋的結構形式,形成結構牢固、輕巧的特征。遵循二者之間的結構現象,其后發展形成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結合的形式特征,使得建筑室內空間增加了面積,減少了木材的使用量,大大提高了資源的可利用性。秉承傳統木構的建造形式,形成木之建構形態,是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表征,也是我國當代木架構建筑的新的發展和新的思想理念。

2 傳統木構形式的技藝特征表現

2.1 物質性——木材與木構

本著這一特點,古人由筑木為巢、伐木建屋、大興土木為階段進行木材的索取,形成穩定的居所。木材作為物質材料,在房屋構成形式上營造出生動的空間氛圍,架構活的空間屬性,突出體現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國官式建筑的發展體現了建筑用材、形式等邏輯性,凸顯古人的技術性和藝術性。

2.2 秩序性—木材與木構

我國傳統木構建筑自上而下,在比例和尺度上依次分為屋頂、柱子、臺基三部分,體現了形式美和秩序感,最為特征性的要屬分部件——斗拱,斗、拱、昂層疊累加,相互穿插,形成一定的藝術性,彰顯視覺效果,裝飾性更加強烈,由線的直曲來構成斗拱的外形特征,利用木材的特性,形成長短不一、寬窄有度的構件,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木構件更具有特殊性,為現代設計提供元素提取的理念,從而增加空間的美觀性。

3 傳統木構的手工美學表征

3.1 結構與空間——傳統木構建筑形式的審美認識

一篇文章需要時間、地點、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等要素,形成橫縱穿插的形式特征,以新的材料構建獨特的結構關系,使得內外相互統一,具有延伸性。從而具備張力和方向感。結構,顧名思義“骨架”,英文“STRUCTURE”,源于拉丁語“STRUCTURA”裝配、建造等詞源。即是一種形成空間組合的連接式構架。中國古代木架構建筑以木材作為結構用材,形成具有南北差異的空間結構。南方習慣采用穿斗式框架結構,利用穿枋作為橫向受力的依托,細小的長短柱配合形成房屋構架,實現橫向大跨度、大開間的結構。相比之下,北方抬梁式所承受力的方向感在空間上形成穩固性,其營造空間需要結構的穿插與配合,從而滿足人的精神需求。

3.2 尺度與比例——傳統木構架的基本屬性

夏夫茲博里認為美是有比例和尺度的,即“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根據這些可以查詢的資料記載顯示,比例是一切物質形成的關鍵要素之一。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能思維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宋代李誡著作的《營造法式》是一部官式建造房屋型制的法規,以材測尺,形成梁柱枋的尺寸,體現了古人高超的技藝能力,結合室內設計學原理,合理、舒適的空間環境成為現代設計界中唯一不可缺乏的原則和規律,若比例失調或失真,則產生拘謹與不安的感受。

3.3 材料與手法——傳統木構形式的組織技巧

木材具有恒常性,使得傳統木構建筑形式更加具有穩定性,傳統材料的運用是現代設計界表達風格的一項最重要的標準。土、木、磚、瓦、石每一種材料都可以通過設計手法形成必要的設計概念,創造不同的空間意境。木材“枯木逢春”的特質,在風格上賦予東方文化之美,往往提供人類精神上的慰藉。木材具備柔韌度、親和感、可塑性良好的特點,這一屬性使得木結構建筑在建造的同時,能獨立形成完整的結構,嚴謹有序,結構扎實。因此,選擇不同的材料,一定要遵循材料的特有屬性。

4 傳統木構形式原理在室內設計學中的應用表象

4.1 豐富的語言——木材特性的感官性能

人體具有五大感官性能:視覺、觸覺、嗅覺、聽覺和味覺,是外部環境傳遞給大腦的一種可見性信息。古代采用木材作為房屋建造的第一材料,不僅是因為其從屬于自然的方便索取、經濟實惠、可再生,也是由于木材本身具備一種可創造的肌理感,可形成豐富的視覺效果。在我國傳統建筑中,建筑形式體現了點線面的運動性和方向感,形成平和而穩定的視覺特征。以木作為原始點,利用發散性形成空間的方向和軌跡,逐漸成塊,梁、柱、檁、枋、椽組合成各構件,實現了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力量感,讓線條具備冷暖屬性,屋檐翹起豐富了立面形式,彰顯了豐富的建筑語言。例如歇山頂、廡殿頂的外形特征。我國傳統木構建筑形式的外部特征豐富了建筑語言,也體現了現代室內空間設計的藝術性。

4.2 本真的性格——木材特性的自然慣性

慣性是一種物體本身具有的屬性,在物理學中可以解釋為一種力的特性,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具備一定的慣性,慣性是一種常態。在自然界中不乏有許許多多充滿靈性、充滿格調的事物。木材源于樹木,生于土,具備大地新陳代謝、歷久彌新的性質?,F代室內空間設計不僅體現在用材上,更應該結合人、空間、環境之間的聯系性。

5 室內設計學中裝飾界面木構材料的要素語言分析

5.1 材料與色彩——木材的選擇理由

不同材料,創造不同的光影效果,產生不同的情感。運用木材本身具有的保溫隔熱性能,使室內空間更加親切、柔和與自然。材料的正確選擇,是通過對材料的理解和認識層面上賦予功能的。原木本身的色彩是溫馨的、愜意的,是人類與生俱來對木的濃烈的熱愛。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采用楠木、杉木作為選材,在防潮、防腐等方面都做出了表面化處理。運用木材搭建成一排排屋架,通過加減法,將每個單元進行排列組合,形成獨特的豐富性和空間氛圍。

5.2 生態與健康——人性化設計的行為心理學屬性

馬斯洛層級論中對人的基本需求提出六種等級,其中安全是人對居住環境要求最為嚴肅的一點,南方的住宅和北方胡同里的住宅中,由于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的制約,老房子常常會因為年代的久遠,屋內材料的保護和處理不當,由于木材遭受潮濕會釋放出甲醛等其他可揮發性氣體,導致這些木材對人體產生危害,在利用木材這一點上值得引起重視。古人解決木材的問題通過涂彩、施秞來解決防潮防腐等問題,現代設計更應該利用木材的可再生、環保、健康、生態進行木構設計,創造人性化設計。

6 當代思考

在可持續科學觀發展的今天,保護地域文化,保護木材這一天然的可再生資源,結合現代技術,融入藝術理念,實時對傳統木構形式進行有機的重生,是大文化時代下賦予每一個子民的責任。我國傳統木構形式特征給現代室內空間設計提供全新的設計方法,為人類營造原生態、純木質、純自然的房屋,滿足人性化的空間設計需求,同時為老人、小孩提供能夠緩解壓力、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1]王其鈞.中國民居三十講[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樓慶西.樓慶西文集[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

[3]陳薇.木結構作為先進技術和社會意識的選擇[J].建筑師,2003,(12).

[4]羅志勇,鄭志.木構建筑在現代技術下的傳統表達[J].華中建筑,2008,(5).

[5]李杰.建構視野下的材料觀念及其表達[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

[6]沙曉東.木結構建筑的生態思考[J].四川建筑,2004,(6).

[7]熊承霞,秦銘.大傳統視野下傳統營造共生的當代反思[J].創意與設計,2016,(3).

[8]王祥生.傳統建筑材料表情的當代表達[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9]余菲.木構設計:引入“生態觀”的綠色建構[J].藝術研究,2015,(2).

[10]高云榮.木文化在室內設計環境中的應用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4.

[11]范小平.木結構建筑在我國發展的前景分析[J].四川建材,2014,(6).

[12]李湞,楊達.固本留源-關于中國傳統木構建筑的構造特征及其當代傳承的探討[J].時代建筑,2014,(3).

[13]鄭軍德.選擇的理由-論木結構建筑的再度發展[J].浙江工藝美術,2009,(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