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松縣國有林場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措施及成效

2018-10-12 09:26鄧宿正
現代農業科技 2018年16期
關鍵詞:建設措施成效基地

鄧宿正

摘要 通過現有林培育,采取修枝、砍灌、補植、幼樹選育及撫育管理等綜合性技術措施,改善林木生長環境,從而提高林分質量;豐富和保護了物種的多樣性,提高大徑材出材率,提高木材總利用量;增強森林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少森林病蟲害和森林火災。實施大徑級材項目培育,對宿松縣林場國家儲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進一步起到了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美化環境的作用。本文介紹了宿松縣的自然條件,從修枝、砍灌、補植、建設輔助設施、資源保護等方面總結了項目建設措施,并分析了建設成效,以期為宿松縣國有林場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措施;成效;安徽宿松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6-0161-02

宿松縣國有林場圍繞中央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總要求,把握擴大內需、就業優先、綠色增長、扶貧攻堅的戰略機遇,在縣林業局大力支持下,建立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高效營造人工林,集約改培現有林,提高單位面積產出量和林地生產力,加快轉變林業發展方式,是維護我國木材安全,發揮森林多種功能,起到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美化環境的作用,實現綠色增長的戰略舉措。

1 儲備林基地概況

宿松縣國有林場始建于1965年,是以培育松、杉用材林為主的國有林場。下設5個作業隊和1個苗圃,5個作業隊分別是羅漢尖、仰角、河西、五里、河沖。經營總面積為1 455.00 hm2,其中:有林地1 362.20 hm2,疏林地8.30 hm2,灌木林地28.80 hm2,未成林造林地29.70 hm2,苗圃地3.20 hm2?;盍⒛究傂罘e量169 428 m3,森林覆蓋率為96%。有林地中,國家公益林996.00 hm2,省級公益林170.47 hm2。公益林面積占全場總面積的80%。全場現有職工121人,其中在職職工55人,離退休66人;在職職工中,具有技術職稱的共10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1人、中級職稱的5人、初級職稱的4人。

1.1 自然條件

1.1.1 地形地貌。宿松縣地質構造屬于淮陰地質古大陸向南京拗陷過渡地帶的大別山山脈東部末端。境內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山地、丘陵、湖泊、平原依次排列的基本格局,自然差異明顯,其中西北部為山區,境內海拔800.0 m以上山峰有8座,最高峰羅漢尖海拔1 015.5 m,為松杉竹茶主要產區;中部為丘陵,面積854 km2。南部為沖積平原,是優質商品棉集中產區??h域南北長約71 km,東西寬約67 km。項目區地形為低山丘陵,以丘陵為主,地勢較為平坦。

1.1.2 水文和水系。宿松縣屬于長江流域河流水系,中南部有龍感湖、黃湖、大官湖和泊湖四大湖泊,總面積8萬hm2,為優質水產基地;發源于大別山的涼亭河、二郎河流經縣域,項目區水資源較為豐富。

1.1.3 氣候。宿松縣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特點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全縣年平均氣溫16.6 ℃,年平均降水量1 307.2 mm,山區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時數2 023.7 h,無霜期254 d。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年平均風速為3.1 m/s。項目區季風明顯,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1.1.4 土壤。宿松縣土壤共分6個土類、12個亞類、38個土屬、92個土種,土類主要包括紅壤、黃棕壤、潮土、粗骨土、石灰土、水稻土等,縣域內面積最大的土類為紅壤、潮土和水稻土。項目區土壤為黃紅壤,平均土層80 cm左右,基巖為片麻巖,土壤肥力中等,偏酸性。

1.1.5 植被。宿松縣植被屬北亞熱帶常綠針葉闊葉和落葉混交林帶。海拔400 m以上自然植被保護較好的低山區以馬尾松為主,杉木次之,其特點是針葉林樹種,并伴有麻櫟、茅栗以及楓香等形成松櫟針葉、闊葉混交林。丘崗常綠針葉林以馬尾松、杉木、側柏為其代表樹種,常綠闊葉林以樟樹、女貞、冬青為其代表樹種。宿松縣國有林場喬木樹種主要有馬尾松、杉木、楓香等,植被主要有杜鵑、六月雪、蕨類等。

1.2 項目建設情況

項目實施單位先后參與、實施過較多的林業工程示范項目,其中實施理念與此次項目相近的有德援項目、2013年中央預算內林業基本建設投資木材戰略儲備基地試點建設項目、世行四期與五期生態修復工程等項目,項目的實施得到各級林業主管部門的認可,為此次項目建設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

2014年宿松縣國有林場根據《國家儲備林劃定辦法(試行)》《安徽省國家儲備林劃定設計調查技術方案》,通過外業調查,劃定國家儲備林622.93 hm2、森林蓄積75 916 m3,后備林104.13 hm2、森林蓄積9 048 m3,該劃定成果于2016年8月通過國家林業局中南規劃院專家組的驗收評定,評定為A級,項目建設安排在國家儲備林劃定成果范圍內。

2 項目建設措施

2.1 修枝

修枝主要是將樹冠下部受光較少的枝條除去,要保持樹冠相當于樹高的2/3,用高枝鋸進行修枝,切口要平滑,避免枝條劈裂和拉皮,以防積水霉爛形成死結,過度修枝會影響樹木的生長,修枝季節宜在冬末春初[1-2]。因此,根據項目區現有林分狀況,林木自然整枝不齊,枝條較多、較雜,林分郁閉度較大,林木相互競爭養分及陽光,影響目標樹的正常生長,至此對有培育前途的目標樹、闊葉樹適度進行修枝,形成良好的干形,其他影響目標樹生長的枝椏要砍去,為目標樹提供良好的生長空間,促進大徑材的培育。

2.2 砍灌

根據林分現狀,林下有較多的雜灌及攀援植物,林木、灌木及攀援植物相互間競爭養分及陽光,影響林下鄉土喬木樹種的正常生長,因而在林分中清除存留木周邊范圍內的所有灌木、藤蔓和草本植物,為存留木提供良好的生長空間,對于攀援在林木上的藤蔓應盡可能從樹體剝離,砍灌前應對施工人員進行培訓,說明需保留林木的特點及其空間分布,強調鄉土闊葉樹種幼樹保存的重要意義以及施工時的安全及注意事項,砍除的雜灌就地覆蓋在林地上,讓其自然腐爛分解,使養分回歸土壤,發揮其水土保持功能[3-4]。

2.3 補植

2.3.1 林地清理。在修枝、砍灌完成后,整地、幼樹撫育前進行林地清理,清除林內病腐木、枯立木及瀕死木,將清理物作薪材運出,其他就地作為綠肥處理,改善林內衛生環境,有利于林木生長,林地清理后,便于林內整地及幼樹撫育作業,預計用工15個/hm2。

2.3.2 整地。根據小班的狀況,在小班林分內稀疏處適當補植香樟,整地采用明穴整地方式,呈星狀分布,植穴規格為60 cm×60 cm×40 cm,將表土堆放于植穴兩側,心土堆放于植穴的下坡處,春初造林前1~2個月植穴回土,回土時要先打碎及清除石塊、樹根,然后回表土約 90% 備栽。

2.3.3 栽植。為確保造林成活和項目建設按期完成,造林時間選擇在春季,雨后進行栽植,采用裸根苗補植。栽植時,先把穴內樹根、石塊撿出,填1層表土。栽苗時做到“三埋兩踩一提苗”,將樹苗根放在穴的中央,回填表土,土填至半穴時將苗木向上提一下,使根系舒展,然后踩實,再填土至穴平,再踩實,最后將植樹穴填平,堆土呈饅頭型,其上覆蓋松土,然后蓋上雜草,晴天栽后立即灌足定根水[5-6]。

2.3.4 幼樹選育及撫育管理。對于林下的優良鄉土樹種,選擇主干明顯、生長旺盛的幼樹、幼苗進行培育,以便最終形成多樹種混交的異齡復層林分,施工過程中防止對選育幼樹的破壞。對補植后的幼苗及選育的鄉土樹種幼樹幼苗按季節及時進行除草松土,扶苗、除萌相結合,當年撫育2次,分別在5—6月和8—9月進行塊狀墾覆,后期撫育按照林分情況而定,同時做好病蟲害防治和護林防火工作。

2.4 建設輔助設施

項目區內建設林道,林道為砂石路面,長度2.0 km,寬度3.5 m。為增強森林的防火能力,項目規劃建設防火道,長度3.0 km,寬度20.0 m。

2.5 資源保護

病蟲害防治:項目區設立監測點,派專人負責蟲情測報工作,一旦有病蟲害發生,及時進行防治。林木管護:在項目區內派專人看管,做好護林防火工作,發現盜伐林木、毀林現象及時制止,發現火情、火警及時上報,避免火災的發生。

3 項目建設成效

在國家儲備林劃定范圍內,按照近自然培育方式,通過對現有林的培育,提高國家儲備林質量,增加珍貴樹種大徑級材資源儲備,以達到緩解我國木材供需結構性矛盾、保護種質資源與生物多樣性、優化人工林樹種結構、提高碳匯貯備的目的,達到生態、積極效益最大化的培育效果。

3.1 經濟效益分析

項目的實施可使項目區內136.40 hm2的人工中幼林林分結構得到改善,林分質量得到提高,優良樹種得到保存,林分各項功能得到加強。項目培育30年后,經過持續培育,生長量達到7.8 m3/hm2,項目區國家儲備林立木蓄積增加3.19萬m3,按照出材率60%計算,可增加木材產量1.9萬m3,按照平均價格800元/m3計算,毛收入為1 520萬元,扣除項目培育成本200.327萬元,效益非??捎^。同時,林分得到及時撫育,改善了林分生長環境,有力地促進了林木生長,可使項目區內林木蓄積在原有基礎上形成凈增值。

通過現有林分定向培育,調整了人工林的樹種組成比例,豐富和保護了物種的多樣性,改善了林木生長環境,促進了林木生長發育,從而提高了林分質量,增加了安徽省鄉土闊葉樹種大徑級材資源儲備,提高了碳匯貯備,也進一步起到了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美化環境的作用。

項目實施具有較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對環境無任何不利影響,項目切實可行。

3.2 生態效益評價

2016年宿松縣木材戰略儲備示范項目是培育大徑級木材工程項目,項目建設目的是增加珍貴用材樹種大徑級材資源儲備,以緩解木材供需結構性矛盾、保護種質資源與生物多樣性、優化人工林樹種結構、提高碳匯貯備,為我國林業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做貢獻。通過項目實施調整了樹種組成比例,改善了林木生長環境,促進了林木生長發育,從而提高了林分質量,也進一步提高了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美化環境的能力,充分發揮其森林生態功能[7-8]。不僅使項目區的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為工農業生產提供功能強大的生態屏障,同時也為凈化水源、提高森林景觀做出了重要貢獻。

3.3 社會效益評價

項目的實施為當地村民直接提供近1.16萬個工日的勞動就業機會,農民可增加勞務工資174萬元。此外,還增加了地方稅源,繁榮了林產品市場,滿足了社會對林產品的多種需求。同時,通過項目實施,為宿松縣撫育管理提供了先進科技推廣,有利于推動和加強全縣生態建設和管理,這必將帶動周邊地區的森林保護,為農村奔小康起到積極的推動和示范作用。

項目的實施進一步調整和完善項目區的林種結構與樹種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增加林場大徑級材的儲備,同時通過技術培訓及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增強了農民科技生產技能,提高了林業生產的科技含量,促進當地林業生產的發展。

4 參考文獻

[1] 海渤.林下產業經濟模式研究[J].綠色科技,2010(8):19-20.

[2] 陶亮.安徽森林資源現狀及其發展思路[J].安徽農業科學,2004(1):186-187.

[3] 葉蔭材.角規測樹在森林資源抽樣調查中應用的研究[J].林業勘察設計,1999(1):10-12.

[4] 韋希勤.談森林資源調查中散生木的問題[J].華東森林經理,1991(2):26-27.

[5] 沈勇強.正交設計與航片判讀在森林資源調查中的應用[J].浙江林業科技,1988(1):23-26.

[6] 汪鑫.GIS支持下的低丘緩坡地林業景觀生態規劃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6.

[7] 戚新紅.旌德縣中幼齡林撫育存在問題與對策[J].安徽林業科技,2014,40(2):64-67.

[8] 陳義梧.宿松縣域經濟發展對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1.

猜你喜歡
建設措施成效基地
超星二號維修基地
高校辦公室凝聚力建設探討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雇主品牌建設 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