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山市山區石蛙的人工繁育技術

2018-10-12 09:26王國勇
現代農業科技 2018年16期
關鍵詞:山區養殖

王國勇

摘要 石蛙是我國特有的大型野生蛙。本文從石蛙的生物學特性、種蛙的選擇、種蛙的培育、配種和產卵以及人工孵化技術等方面總結出了石蛙的人工繁育技術,并分析了成效,以期為山區農民發展特色農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 石蛙;養殖;繁育技術;安徽黃山;山區

中圖分類號 S966.3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6-0217-02

石蛙學名為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又名石雞、棘蛙、石鱗等,是中國特有的大型野生蛙,屬水棲型中流水生活型蛙類,喜穴居生活,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等省份。石蛙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安徽省一級保護動物。相關研究顯示,石蛙富含氨基酸,氨基酸種類多達17種,其中8種是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據《中國藥用動物志》記載,石蛙具有滋補壯體的功效,尤其對小兒瘡疾、病后虛弱等癥狀功的治療效尤佳。自古以來,石蛙不僅是一種良好的藥材,也是一種上好的食材,曾是皇家宮廷的名貴山珍,享有很高的聲譽。

近年來,由于生態環境的惡化,加之人類的過度捕捉,石蛙的數量逐年銳減。為了保護石蛙的野生資源,各地開始發展石蛙生態養殖和人工繁殖研究,已有石蛙的無公害養殖、疾病防治等相關報道。2011—2018年,黃山龍王潭生態園有限公司開展石蛙養殖繁殖,在科技部門、安徽農業大學及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獲得了成功,形成了養殖環境建設、幼蛙培育、飼料生產、成蛙養殖、疫病防治,產品研發加工、市場線上線下銷售等一整套規范標準,獲得2項石雞養殖技術國家專利,飼養成蛙規模達到100萬只;并開展了“千萬元扶貧養殖計劃”,已有8家農村或貧困村的養殖合作社加盟養殖石蛙行列,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為了保護石蛙的野生資源,黃山龍王潭生態園有限公司探索了生態封溝養殖新技術,在石蛙養殖、繁育技術等方面取得成功,為山區農民發展特色農業提供必要的技術資料,現將相關技術總結如下。

1 蛙場建設與養殖方法

1.1 蛙場、蛙池建設

1.1.1 蛙場環境選擇。在蛙場的選擇方面,宜優選水質清新、森林茂密、無污染的天然溝溪流,要保證溪流上流有源源不斷的水源流入,且上游有大面積水源林分布,地下水資源豐富,即使在枯水期,仍然能夠保證不斷流[1-2]。此外,溪溝內的草地面積也是蛙場選擇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草地資源通常包括森林和林下植被2個部分,前者以闊葉和混交林較為合適,林下植被則以生長茂密、保濕度好的植物為宜。在場地朝向選擇方面,以東西向、東南向為佳,避免選取南北向、西北向場地,其目的在于抵抗寒流侵害。

1.1.2 蛙場圍欄建設。封溝養蛙是指利用山區天然的地形優勢,通過利用網衣或塑料薄膜將山澗溝谷周圍圍起來,從而形成一個半封閉的天然養蛙場。通常情況下,為了防止石蛙逃逸,需要在谷口用網片封攔,對于谷尾及兩邊則無需封攔,因為石蛙只會向谷口方向逃逸,基本不會向谷尾及兩側逃逸,即使由于覓食原因向谷尾、兩側遷移,只要缺少積水環境,石蛙便會返回到谷底山澗處。為了使石蛙能夠順利越冬,采用塑料薄膜圍至半山腰即可。

1.1.3 蛙池建設。蛙場建設主要包括產卵池、孵化池、飼養池、越冬池和建圍欄的建設[3]。

(1)產卵池。產卵池宜選擇建造在陽光充足、地勢平坦的地方,產卵池的規格以長5.0 m、寬2.0 m、深0.6~0.8 m為宜,池內水深控制在30.0~50.0 cm之間即可。

(2)孵化池。孵化池的規格以長6.0 m、寬4.0 m為宜,池底應保持一定傾斜度,水深處在40.0 cm左右、水淺處在10.0 cm左右,保持進排水口在一側,排水口處設置攔網,防止蝌蚪逃逸。

(3)飼養池。經過人工改造的谷地山溝是石蛙天然的飼養池。要求流水常年不斷,水深達30.0~40.0 cm,適合石蛙生活棲息。在谷口應用塑料網衣做圍欄,防止石蛙外逃,但谷口和圍網外的水道要貫通,這樣可使山澗水源源不斷地流入溝內。同時,為了擴大養殖面積,還可在封溝范圍內的平緩地帶挖掘人工水潭,并在溪澗旁和水潭邊用磚石和水泥板搭建人工洞穴,供石蛙隱避棲伏。

(4)越冬池。越冬池又叫冬眠池,供石蛙冬眠所用,規格以長40.0 m、寬20.0 m、深1.5 m為宜。通常情況下,可利用天然的山澗作為越冬池,冬天結冰后,冰下水池約1.0 m,池底鋪少量闊葉,發揮一定的保暖作用,有助于石蛙越冬。

(5)圍欄。圍欄的作用一方面是防止石蛙大量外逃,另一方面是用于阻礙外來偷捕行為。圍欄的建設方法包括圍墻法、挖溝法以及塑料薄膜圍欄法,通常情況下,多采用塑料薄膜圍欄法,高度以1.5 m為宜,不僅成本低,而且效果好。

1.2 種蛙選擇與放養

1.2.1 種蛙的選擇。種蛙的選擇直接影響到人工繁殖的成果,通常情況下,5—6月是石蛙的產卵高峰期。因此,需要在石蛙冬眠復蘇后,做好選種、配種、產卵以及孵化等工作。石蛙冬眠之后,在春季繁殖之前需要進行種蛙的選擇,應當選擇身體健壯、個體較大、發育良好、無殘疾,且成熟度較好的成蛙留作種用。一般情況下,一齡雄蛙體重在250 g以上便可做種,雌蛙體重在200 g以上便已成熟。石蛙第1次產卵量通常較少,產卵1~2次后,卵量較大,且質量較佳[4]。老齡蛙雖然產卵量較大,但質量不高,且受精率較低,因此,不建議用老齡蛙做種。

1.2.2 放養。

(1)封溝放養。不同的生態環境,其放養密度各異,對于水量充沛,生物資源較為豐富的環境放養密度可適當加大;而水量較少,生物資源相對貧乏的環境則應減小。通常情況下,環境較好的放養密度以5~10只/m2為宜。為了防止出現大食小的問題,放養規格需保持一致。

(2)種蛙放養。種蛙雌雄比例按照1∶1放養,每池雌、雄蛙各20~30只,并且需要在冬眠前做好放養準備。

1.3 飼養管理

1.3.1 封溝養蛙管理。因封溝養蛙具有養殖范圍廣、面積大、蛙群分散等特點,屬于相對粗放的養殖方式。因此,在管理方面較為困難,需要不斷加強管理,最大程度地防止各類敵害的侵害以及蛙群逃逸。為此,一方面在放養之前,需要將放養池圍欄中的各類敵害清除,如鼠類、蛇類、螞蟥以及肉食性魚類等[5];另一方面,在放養之后加強巡邏管理,及時修補圍欄的破損處,以免造成石蛙大量外逃,并且發現敵害時應及時捕捉。

潮濕、陰涼的環境更加適合石蛙的生長發育。因此,在夏季溫度較高的時候,通過搭建遮陽棚或種植速生常綠蔓藤作物,有效降低環境溫度,創造清涼的環境。

當冬天到來后,為了防止水溫發生突變,通常通過加深水位的方式來實現,當水深超過1 m后,水溫將不易發生改變。除此之外,還可通過開挖洞穴、覆蓋雜草、搭建塑料棚、草垛等方式進行御寒,以幫助石蛙安全越冬。

1.3.2 餌料投喂。因封溝養殖石蛙數量較多,天然的餌料無法滿足石蛙正常生長發育所需,需要定時投放餌料,應注意石蛙不吃死餌的特性。因此,投放死餌不僅不能補給石蛙所需,還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通常情況下,每5~6 d投喂1次活餌。

1.4 繁殖

1.4.1 種蛙培育。種蛙的培育環境應當關注光照、水溫、水質、飼料等多個環境因素,這對種蛙的繁殖影響較大,對后期的產卵率、產卵質量以及孵化率等均有直接關系。因為石蛙喜歡潮濕、陰涼的環境,所以種蛙池應建造在弱光處,池底鋪墊卵石,形成石穴,并播散一些水草,有利于石蛙產卵。水池深度以15~20 cm為宜,且盡量保持池水容量穩定,pH值保持在6~8之間,且確保池內無有害寄生蟲,為了保持水質良好,在采食旺季時每天換水1次,淡季則可每2~3 d換水1次[6]。

為了使作種石蛙膘厚體壯,一方面,要保持適宜的環境條件;另一方面,需要在冬眠之前加強飼料補給,餌料以蚯蚓、螃蟹、蠅蛆、昆蟲等動物性飼料為主,以保證其安全越冬。一般投喂量以約為石蛙體重的5%為宜,并且定時、定量投喂,不可忽多忽少。

1.4.2 石蛙的配種和產卵。石蛙進入冬眠期后,體內的卵泡不斷發育,待到第2年4月時,溫度開始不斷升高,當溫度高于20 ℃后便進入配種階段。抱對通常在9:00以后進行,排卵則在4:00—7:00之間進行,卵塊產出后,通常附著在水草或石塊上,產卵后1 h內盡量不要攪動,以免對孵化率造成影響。光線暗淡、水質清新、幽靜、水位穩定的環境更利于種蛙的配種產卵。因此,配種產卵期間不宜營造強光照射或嘈雜環境。

1.4.3 人工孵化技術。石蛙的卵呈魚眼狀,直徑一般為2~3 mm,產入水中后不斷膨大,卵膠質膜會相互黏連形成卵塊,似葡萄狀附著在水草、石頭、池壁上。從受精卵到蝌蚪孵化階段,對外界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因此,應盡量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并保持水質清新,不要隨意攪動,如需人工撈取時動作須輕緩,水溫保持在15~30 ℃之間,pH值以中性偏酸為宜。

2 成效

2.1 生態封溝養蛙

相關養殖實踐證明,生態封溝養蛙效果良好,2017年利用封溝養殖逾2萬只幼蛙,當年收獲商品蛙500 kg,規格在100 g左右,產值逾100萬元,銷售50萬元,獲利10萬元。

2.2 產卵孵化

石蛙卵剛產出后,植物極呈現白色,動物極呈黑色,通常情況下,每只石蛙每次產卵約200粒,且適宜溫度為15~30 ℃,孵化5 d后動物極不斷呈線,7 d后胚胎變為條狀,8 d后形成蛾抖狀,10 d后便會孵化出少許蝌蚪,約15 d會全部孵化完,孵化率在85%左右,如果水溫較高時,當水溫為25~29 ℃時,孵化時間只需8 d。

3 討論

3.1 石蛙生態封溝養殖優勢

通過近年來石蛙養殖情況來看,石蛙生態封溝養殖帶來了諸多優勢。首先,增加了山區經濟收入,使得山區人民脫貧致富,2017年,龍王潭生態園有限公司利用封溝養殖逾2萬只幼蛙,當年收獲商品蛙約500 kg,產值逾100萬元;其次,生態封溝養殖成本低,省工省料,無需大量投資;再次,充分利用現有生態資源,所培育出的石蛙肉質鮮美,是上等綠色食品;最后,利于保護生態平衡,不僅能夠增加石蛙種群,還能夠增加山地植被。

3.2 建設要點

3.2.1 選擇好蛙場環境??疾旌媒▓霏h境至關重要,在石蛙的原產地選擇合適區域,山林植被茂盛,生態環境適合石蛙生存,地形適宜建設生態溝,特別注意位置宜選擇東西向或東南向的谷地,利于提高溫度,避開寒流,有利于石蛙生長越冬。俗語說“水深石蛙多,水少石蛙跑”,說明水是石蛙的生命線,溪流水量也是養蛙成敗的關鍵因素。

3.2.2 建設配套的設施。生態封溝養殖是整體生態系統,需按要求建設配套的養殖池、產卵池、孵化池、越冬池、圍欄設施等。鑒于石蛙喜歡陰涼、潮濕的環境,因而還需進行必要的生態環境人工構建,如用毛竹和遮陰網在山溝上搭遮陽棚,或在山溝栽種速生常綠蔓藤作物(如絲瓜、南瓜等),使水溝夏季保持清涼。

3.3 飼養技術

3.3.1 放養密度。由于生態養殖追求產品品質,放養密度不宜過大,幼蛙放養密度以5~12只/m2為宜,放養規格要求基本一致,以防止出現大蛙蠶食小蛙的現象;產卵親蛙密度為2~3只/m2,雌雄比為1∶1。

3.3.2 管理投喂。蛙場面積大,管理工作量大,主要工作是防止蛙群逃逸和各種敵害的侵害。要求有專人日夜巡邏,發現圍欄漏洞要立即修補,見到敵害要及時捕捉,以確保石蛙的安全。此外,平時觀察石蛙的活動和攝食情況;在夏季洪水季節,應注意水位變動和石蛙防逃。

定時投喂活餌,不可投喂死餌,以免污染環境,引發病害。種蛙飼料以蚯蚓、螃蟹、蠅蛆、昆蟲等動物性飼料為主,也可培育部分黃粉蟲作補充。

4 參考文獻

[1] 陳玲,彭德姣,張建芝.石蛙的養殖技術[J].蛇志,2013,25(4):463-464.

[2] 占勇軍.石蛙人工繁育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2013(23):50-52.

[3] 占勇軍.石蛙人工繁育技術[J].科學養魚,2013(1):10-11.

[4] 汪忠良,鮑強明.石蛙生態養殖技術探討[J].中國農業信息,2012(11):63.

[5] 沐建剛,劉建國.峨山縣石蛙養殖技術[J].云南農業科技,2011(3):53-54.

[6] 王國成,魯慶彬,施關水.石蛙養殖中幾個關鍵時期的飼養管理技術[J].水產科技,2008(4):13-16.

猜你喜歡
山區養殖
山區低等級公路設計的幾點思考
山區高速公路中小跨徑橋梁設計
農業農村部:印發通知 加快推進水域灘涂養殖發證登記工作
訂單養殖能否促進農民增收
訂單養殖能否促進農民增收
特種養殖 一技在手 輕松賺錢
山區
特種養殖需做好市場研判
種植養殖 一技在手 輕松賺錢
特種養殖一技在手輕松賺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