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防御:貌似抗拒教育的行為

2018-10-16 10:45鐘建林
教學月刊·小學綜合 2018年9期

鐘建林

【摘 要】在教育學生過程中經常碰到的抗拒行為,常常令某些教師惱火。其實,很多類似的行為并非學生認為教師不對或不服管教,而是學生的自我防御心理機制在起作用。教師要認識到自我防御心理是一種正常而且健康的心理,了解自我防御心理機制的特點和典型的表現形式,正確理解學生的抗拒行為,并基于自我防御心理,圍繞教育核心目標開展教育活動。此外,教師要讓學生舒緩被批評和懲罰的防御心理,形成健康的自我防御心理機制。

【關鍵詞】自我防御;防御心理;抗拒行為

【案例再現】

某日,兒子的英語老師給我發來兩頁未做的練習紙照片和一張兒子哭泣的畫面。

老師通過微信語音說:“今天第三節英語課是講評活動手冊。我發現他8B(即UNIT 8 PART B)沒有批改,就叫他放學過來批改。我在批改的時候發現他8A(即UNIT 8 PART A)竟然沒有做一道題,這項作業是上周二布置的。我只是問他為什么不做,他就哭了,還說什么時候布置的不知道。我把其他同學叫過來。同學跟他說是上周二英語課的時候布置的,他就哭得更厲害了。我不理解他在哭什么,所以拍照給您看一下。我現在讓他把活動手冊拿回去補了,今天下午叫他找我?!?/p>

從語氣中,我聽得出老師很激動,對兒子的行為很難理解。

接著,她用文字給我發了以下信息:

“我納悶的是他在哭什么?!?/p>

“正常孩子的反應應該是告訴老師:老師,我不知道要做,我下午補做?!?/p>

“而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哭,然后耍賴?!?/p>

“除了活動手冊上整個8A沒做,我還沒計較他今天早上沒有及時上交活動手冊的這個情況?!?/p>

老師不僅字里行間透露出“納悶”和不理解,甚至有幾分委屈。她采取有圖、有真相、有證人的做法,也就不難理解了。

我回答:“您費心了,周末我在外有事,沒盯他作業。我中午回去,叫他補做。他愛哭的毛病一直存在,多擔待?!?/p>

老師繼續說:“能不能對他進行心理干預一下,讓他意識到用哭泣逃避不如面對和補救?!?/p>

孩子的問題明白地擺在那兒,需要教育,但是是否需要心理干預呢?或者說,他的心理是什么狀態呢?

我略加思索后回答:“哭,是孩子的一種防御機制,不同的孩子會表現不同,但長大后都不會哭的?!?/p>

老師誤會了“防御機制”,一連發了幾條信息:

“他為什么會對老師開啟防御機制?”

“我自認對他沒動過手,沒多么嚴厲地罵過他?!?/p>

“他上課舉手發言,只要說對了,我還經常表揚他?!?/p>

“其實,我本來不想找您的。如果他說‘老師,我下午補給你,我根本就不會找您。我找您,是因為我還沒有開始說他,他就哭了。我覺得他這種態度就是逃避,我怕他以后都是用這種逃避的狀態面對問題,所以才與你溝通這個事情?!?/p>

孩子愛哭,動輒哭,是個讓我很頭痛的、長期的問題,因此我不想將重點放在如何解決孩子不哭的問題上。同時,為了避免自己過多的解釋讓老師產生新的誤會,我趕緊補充:“不是對老師,是對任何人,這是自我保護的方式。通俗地說,就是打悲情牌,類似有些女人哭鬧或撒嬌一樣的心理。他無以應對,不知所措,就只能采用哭的方式了?!?/p>

【智慧點擊】

沉默,否認,撒謊,狡辯,搪塞,甚至反抗……這些在教育學生過程中經常碰到的抗拒行為,常常被教師認為是認識不到位、不虛心接受批評、不誠心改過的表現。碰到學生“沉默”“否認”“狡辯”等時,部分教師怒火中燒,甚至暴跳如雷。案例中的教師很負責任,平時很有喜感,也有學生緣。但是,碰到學生“未批先哭”“不記得作業”時,難以理解更難以接受。在筆者看來,某些“不服管教”的抗拒行為,并非認為教師教育得不對,更不是不服管教,而是自我防御心理機制在無意識中起作用。

所謂自我防御心理機制,指在面對挫折和焦慮時的自我保護機制,主要通過對現實的回避、歪曲,維持自我心理平衡或防止外界傷害。自我防御心理機制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常常具有自欺性、自衛性,但不具備攻擊性,既可能是有意識的行為,也可能是潛意識的反應;二是往往通過回避、否定或者歪曲事實,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以期保護自我。在常見的自我防御心理機制中,以下幾種與學生的常見行為有關:一是否認,即對錯誤的已發行為或言論進行否定。如打破窗戶玻璃的學生沒有被抓到現行時不承認玻璃是自己打破的。二是合理化,即尋求合理的解釋,甚至以實際上站不住腳的理由為自己辯護。如案例中孩子將“沒有做作業”歸結為“不知道布置了作業”。三是搪塞,即以嬉皮笑臉、東拉西扯等行為,企圖蒙混過關。這些自我防御心理機制,都是試圖減輕罪責,降低被懲罰的可能性,保護自我。

基于自我防御心理機制,筆者認為在教育學生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其一,要認識到適度的自我防御心理是一種正常而且健康的心理。不損害他人和社會的自我防御機制,能有效消解壓抑、挫折、自卑、負罪感等,無論對于兒童還是成人都是很常見和健康的行為。如成人在討論別人的成功時常常將其歸為“家境好”“有背景”“運氣好”,而忽略成功者的個體努力和付出;沒有考上重點大學的人常常說“高分低能”,而忽略絕大部分考上名校的學生素質非常好;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的人說“讀書無用”“現在找工作主要靠關系”,而忽略了多數沒有關系的同學也找到工作的事實;有些父母常常拿孩子跟班里的優秀同學比,但自己很少與優秀的同齡人比。有時學生知道自己錯了無言以對,只好選擇沉默;有時學生為了避免受到懲罰或減輕懲罰,“否認”“抵賴”“狡辯”,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有時學生為了自我安慰,與成績更差、行為表現更不好的同學比較。這些都是自我防御行為,都受自我防御心理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影響,都能讓當事人心理更平靜,更積極和自信。案例中,孩子知道自己沒有做8B的作業,無法抵賴,只好不說話,試圖以哭的方式換得老師的“不指責”;意識到一個星期了,沒有做8A的作業是很嚴重的行為,企圖通過“不知道”有這項作業為自己開脫,這些都是正常的自我防御表現。案例中,教師顯然對學生自我防御心理機制缺少了解,因而認為學生只是“對老師開啟防御機制”,甚至可能認為防御機制就是敵對。

其二,要基于自我防御心理,圍繞核心目標,進行針對性引導。首先,要正確理解學生的抗拒行為,合理分析背后的原因。對教育效果而言,抗拒行為是不對和不利的。但是,對學生的健康發展和人類的心理特點而言,抗拒行為是正常的表現。因此,教師要理解學生表現出抗拒行為的合理性,并試圖探究背后的原因。如案例中孩子的哭是覺得被老師嚴厲對待甚至不公對待而委屈地哭,還是為了逃避更重的懲罰而哭;他說“不知道”8A這項作業,是不愿意補做,還是只想為自己一周都沒有做完找個“合理借口”,甚至可能是其他原因導致真不知道這項作業。其次,要抓住核心,做好引導和教育工作,落實教育目標。即便同一教育事件,對學生而言也可能存在多方面的教育價值,在一次教育活動中實現多種教育價值固然很好,但有時受時間、精力、場合等影響,綜合的教育目標難以同時實現。這時,教師就應該抓住核心目標,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如案例中的孩子沒有及時完成作業,這顯然是教師關心的主要問題。針對沒有完成作業這一問題,教師應該重點引導學生及時補齊原來欠的作業,同時強調以后每次作業都必須準時完成、準時提交,并提供一些可行的保障性措施。當學生說“不知道”有8A的作業時,教師叫其他學生來“證明”布置過這項作業,雖然能讓孩子“無可抵賴”,但對解決問題的意義不大。筆者如果遇到這種事情,可能會進行如下引導:“現在知道有這項作業,該怎么辦?”“為什么其他同學都知道有這項作業,唯獨你自己不知道?你覺得該怎樣做,今后才能避免‘漏抄作業的事情再次發生?”

其三,要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自我防御心理機制。學生的自我防御主要是為了減輕或避免所受的批評和處罰。平時學生出現問題時,教師要少批評、少懲罰,多引導,尤其要讓學生相信出了問題后,尋找改正、改進的方式方法才是關鍵,才是教師關心的。事實上,很多教師罰學生抄作業或讓學生留校都是為了幫學生“補習知識”,掃清后續學習可能存在的認知障礙,以便學生能夠順利跟上學習進度。但是,學生年齡小,看問題不深刻,難免認為“作業沒做”“作業沒做好”就會被留下來,就會被懲罰重做,往往看到的是受罰的形式和手段,而忽略了教師的初衷和目的是幫他們改進和提升。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看似懲罰的行為,意識到“出現了問題,需要正視,需要解決”“作業沒做好,需要及時趕上”“不改正或不及時補上作業,后面的學習就會吃力”,進而減少對被批評和懲罰的防御心理。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積極面對問題。如針對案例中未挨批評就已經哭了這種行為,教師應該重點讓學生知道僅靠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遇到問題要想辦法積極面對,而不是糾結于“為什么哭”。

(福建省教育科學研究所 350003)

【延伸鏈接】

1.教育疑難案例求助或給本欄目投稿,請加入群“遠山·教育非常道”(QQ群號295678024),或聯系385652983@qq.com.

2.更多精彩案例,更多個性解讀,盡在“山聲月影”和“教學月刊”,請掃二維碼關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