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湖灣濕地公園植物資源的旅游開發研究

2018-10-21 04:47林柏杰
當代旅游(下旬) 2018年5期
關鍵詞:濕地公園旅游開發

摘要: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他對人類生存環境發揮著防洪、環境調節、美化環境等眾多功能。本研究對銀湖灣濕地公園植物資源進行了詳細調研與分析,并對其旅游開發與設計提出了相關建議與對策,以便更好發揮濕地生態旅游的功能。

關鍵詞:銀湖灣;濕地公園;植物資源;旅游開發

濕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或暫時的沼澤地、泥炭地及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水體,包含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其表面常年或經常覆蓋著水或充滿了水,是介于陸地和水體之間的過渡帶。濕地植物是指生長在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者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水域中的植物,是作為濕地公園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正在吸引著大批旅游者的目光。國家林業局2013年發布的《濕地保護管理規定》中明確提出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合理利用濕地資源、開展濕地宣傳教育和科學研究為目的,并可供開展生態旅游等活動的濕地,可以建立濕地公園[1]。濕地公園是開展濕地生態旅游最重要的形式和載體[2]。尤其是臨近城市的濕地公園植物,還具有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和減緩熱島效應等功能。

一、銀湖灣濕地公園概況

銀湖灣濕地公園(以下簡稱“銀湖灣”),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西南端,銀洲湖出??谖鱾?,是廣東八大口門中的崖門與虎跳門兩河交匯以西的一塊綠洲,其原是一片遼闊的海域灘涂。灘涂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有關,受西江支流和譚江水道影響,每年上游的洪水夾帶著泥沙,順流而下,到了崖門和虎跳門口,卻又受到海潮的頂托,因而大量的泥沙便在這里沉積下來。1969年6月,為加快新會農業發展步伐,增加耕地面積,同時也因為譚江出口處的崖門、虎跳門以西的一大片灘涂逐年升高擴大,水道相應變淺,需要疏通門戶、加深水道,使譚江水流順暢,當時的新會政府部門決定圍墾造田,圍海造田主要是在灘涂上進行。第一批開荒干部帶領科技人員成立了圍墾指揮部,進行了前期的測量與開拓工作。1971年,圍墾正式開始,全縣4000多人,浩浩蕩蕩開進了圍墾基地,開始了大規模作戰。但當時人們使用的工具只有鋤頭、扁擔、漂泥板等簡易農具,可以想象當時的艱苦程度。俗語“十里荒灘,十分荒涼”是它當時的真實寫照,濁水橫流,荊棘叢生,雜草遍地。

二、銀湖灣旅游發展歷程

銀湖灣別稱南墾,歷經30多年圍海造田,擁有成圍土地6.4萬畝和3.6萬畝海域灘涂。成圍土地以農業生產為主,生產方式以養殖和種植為主。農業種植則以經濟作物為主,有甘蔗、優質水果(柑、桔、橙、粉葛、芋頭、蓮藕等)。因為這里保存了完美的濕地原生態環境和優美的自然風光,融匯、海、湖、田、山、水于一身,1984年銀湖灣風景區被廣東人民政府批準為銀湖灣濕地公園。為了加快濕地公園的經濟發展,當地政府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11.8公里的海堤防護工程已經按省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的高標準完成,為銀湖灣濕地公園的植物資源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護;陸路城際快速干道直通城區,廣東西部沿海高速公路貫穿而過,以及京珠、新臺、江珠等高速公路的完善和港珠澳大橋的開通,為珠三角各城市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游客實現“2小時內到達旅游目的地”目標,提供了交通上的便捷。

銀湖灣自旅游開發以來,旅游活動項目主要以植物資源、海水資源為基礎,游客以觀光、攝影、體驗等為主要方式,較少涉及銀湖灣植物資源的展示與介紹,更談不上有統一規劃的植物或生態環境解說項目。據筆者實地調查和大量走訪發現,大量游客對濕地公園的植物科普知識需求非常強烈,其中認為其重要性的游客達93%。對濕地植物科普知識需求比例達86.8%。對同一種植物的稱呼,不同地區的游客有不同的叫法,其背后的來歷和賦予的故事內涵都知之甚少,這些都充分說明游客到濕地公園游玩已不僅僅滿足于欣賞風景,更希望了解和獲得更多的與濕地公園相關的植物生長知識與文化信息。

三、銀湖灣植物資源的旅游開發對策

銀湖灣濕地公園寬闊無際的近海灘涂以及縱橫交錯的大小河流,類型豐富的植被、灌木草叢及竹林和大片自然生長的蘆葦、水草等濕地水生植物形成了獨特的自然生態景觀,為人們體驗、了解、認識、欣賞、研究植物資源和生態文化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場所。公園管理方應在市場經濟的引導下,走出一條以觀光游客,中小學生,攝影愛好者和濕地植物科員人員為主要客源的發展道路。把握旅游契機,把濕地植物景觀和科普知識相融合,迎合大眾審美觀,根據濕地植物的布局、色彩、生長環境、氣味等客觀因素建立統一規劃的銀湖灣濕地植物旅游路線圖。把握濕地植物的季節性生長和花期時長,聯合有資質的網絡公司團隊人員,開發濕地植物觀賞引導APP,全面提升濕地植物的全方位觀賞性,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參觀,打掃寓教于樂的目的。根據《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銀湖灣還生長著眾多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它們的存在對研究濕地生態系統、沿海灘涂生物多樣性等具有重要的價值。環保類企業或單位可參與植物資源開發,鼓勵攝影愛好者制作和編輯以濕地植物為內容的植物主題相冊日歷,同時附上詳細的植物習性和藥用價值介紹,讓濕地植物的形象出現在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加深人們對珍稀濕地植物的印象和了解。

銀湖灣植物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應該始終立足于保護現有的水草資源,圍繞珍稀瀕危特有植物和日常觀賞類植物,打造更加智能化的植物資源旅游品牌,整合銀湖灣植物旅游資源,促進銀湖灣生態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和建設。

(作者單位:廣東南方職業學院)

作者簡介:林柏杰,1984年生,男,中共黨員,講師,研究方向:旅游專業教育。

參考文獻

[1]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規定[Z].2013-05-01.

[2]周立彪,閆興富.寧夏銀川濕地公園的生態旅游系統及其可持續發展[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30(4):449-452.

猜你喜歡
濕地公園旅游開發
安徽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與實踐
金華非遺旅游開發模式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探析
不同類型旅游景區管理模式的對比分析
慶陽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路徑分析
武當山道教文化資源旅游開發研究
旅游開發對納孔村布依族傳統文化的影響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