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間接沖突的三種情景及可能性分析

2018-11-12 11:19馮凡
理論觀察 2018年6期
關鍵詞:第三方中美

馮凡

摘 要:中美是否會發生沖突是學界關注的重點。雖然雙方都不想發生直接對抗,但中國周邊復雜的安全局勢使得存在中美被卷入沖突中的可能。本文假設了三種中美被第三方卷入間接沖突的情景,并以艾利森(Graham Allison)的外交決策模型分析了三種情景的進程,以期考察可能沖突情景中對抗的烈度,并基于分析為中國外交決策提出建議。

關鍵詞:中美;間接沖突;第三方;外交決策模型

中圖分類號:D8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6 — 0075 — 05

隨著中國綜合實力持續增長,“中國崛起”成為中外學者持續關注的話題。一般認為,二戰后的國際秩序、國際格局與國際規制基本受到美國的影響乃至主導。但是目前國際社會表現出美國對于中國的相對衰落,這就產生了一系列思考:物質主義認為,中國的實力上升至少會造成已有的戰后安排的不穩定性,即便中國不謀求取代美國的主導性地位,中國也極有可能修改或重建戰后的制度安排,如中國海外基地建設、“一帶一路”倡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觀念主義認為,中國從接受或默許西方準則與觀念的位置,開始向表達中國聲音、傳播中國價值的方向轉變,可以看到中國日益將政治安全放在首要的位置、批判西方的價值觀念與國家制度,強調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等。①無論是哪一種觀點,似乎都在導向中美之間必然發生沖突的“修昔底德陷阱”。②但是中國學者對此預設也做出了眾多批評,主要有:(1)認為中美之間存在權力轉移,但可以通過外交方式避免必然沖突;③(2)認為可以從特定領域出發,解決或緩解中美的結構性矛盾;④(3)認為修昔底德陷阱的邏輯不適用于中美關系。⑤

在此基礎上,本文嘗試討論關于中美之間是否可能發生沖突。本文認為雖然目前學界對于中美之間是否存在修昔底德陷阱存在大量討論,但都宏觀認為中國不存在爭奪霸權的目標、國際規制的改變不存在中美的零和博弈等。但即便中美兩大行為體不存在直接對抗的動機與設想,中美之間是否就不存在發生沖突乃至戰爭的可能?這是目前文本較少解釋的一個問題。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著有新作《注定一戰》(Destined for War)設想了中美可能因偶發事件而陷入大戰的三種情境,⑥即對宏觀視角的一種補充。由于目前中國周邊國家與美國大多存在盟國關系,以及中國周邊安全訴求的持續增長,需要討論是否存在中國與周邊國家發生沖突進而將美國牽扯進局勢當中來的可能。本文擬采用艾利森外交政策的三種模型,分析中國周邊極有可能發生的三種情勢,討論可能的中美沖突的烈度以及避免的方式。

一、中美沖突的可能與三種危險情景

一般來說,由于中國缺少挑戰美國的野心、中國是現有國際秩序的既得利益者等,中國不會與美國發生沖突,一些學者認為即使是中國周邊利益復雜的地區也不例外。①這并不表示中美之間不可能發生沖突,因為:第一,中美之間戰略互疑長期難以消除,導致將對方行為誤解為敵意而做出過激反應的可能大大增加。美國外交中較為強烈的意識形態政策或與中國強調政治安全形成根本性對立。②第二也是更為關鍵的一點是,中國周邊熱點問題遍布,周邊國家大多與美國筑有安全同盟。在中國對周邊安全利益維護較為強硬的背景下,這就很難保證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沖突不會導致美國介入。歷史上,一戰前德國雖然不想爆發大國間戰斗,但支持奧匈與塞爾維亞的局部戰爭,正是后者的擴大成為了一戰。③這對目前的中美與東亞局勢具有啟示意義。綜上,如果中國與周邊國家矛盾逐步升級,美國對中國評估的惡化程度可能相當迅速,從而導致“注定一戰”的結論。關于第三方導致的中美沖突,大致如圖所示:④

中美之間最為可能的沖突模式即為間接性結構沖突,本文擬就從這個角度考慮中美發生沖突的三種可能情景:

(一)朝鮮問題。朝鮮多次核試驗與試射戰略導彈,特朗普政府將朝鮮問題擺在外交更中心位置。美國在朝鮮半島的無核化并保持駐軍是長期政策,這就與朝鮮堅持擁核來穩固政權以應對外部威脅存在結構性矛盾。從“四月危機”與“關島危機”來看,美國在朝鮮半島使用武力的可能性較之前大大增加。⑤如果美朝之間發生沖突,突出特點是中國不是直接的沖突方,但根據中國的立場必然會參與到朝鮮半島的沖突局勢中。⑥對于外交事件,中國的決策機構比較單一,存在著核心決策并將政策導入執行機構的“核心導入型”機制。⑦一旦中美都進入朝鮮沖突的博弈中,各國決策者極可能單一化,并持國家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模式。

(二)南海問題。8月7日,東盟外長會議通過“南海行動準則”框架,顯示在《南海各方行動宣言》上各方協調進一步升級。①雖然南海問題有所降溫,但是中國與爭端國家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爭議雙方對于南海島嶼歸屬、資源開發都有著對立立場。中國海軍反介入能力建設增強的背景下,中國與周邊國家發生沖突的可能性沒有減少。其中中菲矛盾因南海仲裁案激化,同時不能假設杜特爾特一邊倒地緩和中菲關系。如果中菲協調破裂,雙方之間抗議行動升級,就完全存在沖突可能,2012年黃巖島事件就是明例。美菲之間的軍事盟友關系使得美國不會對中菲沖突袖手旁觀,②由南海第三方導致的中美沖突就會爆發。此中,中國是直接當事方,南海地區存在長時期摩擦,可以預見雙方對沖突都會形成預案。中美沖突反映出自下而上、組織流程處理的特點。

(三)中印邊界問題。6-8月的洞朗危機,表明了中印邊界矛盾激化升級的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中印邊界問題影響到國家身份建構、軍事戰略考慮、國內政情乃至民族團結,③導致中印之間的邊界矛盾是結構性的。未來發生類洞朗危機的可能大大存在。一旦危機中擦槍走火、任意一方不再保持克制,中印沖突就極可能爆發。這種情況下,美國態度就值得玩味。雖然在莫迪上臺后美印安全合作步入快軌,但是結盟抗華意味并不大,美國不希望與中國發生公開沖突。④從中國方面看,可以看到外交部與國防部的態度有所不同。⑤這種分歧在未來沖突中完全可能再次出現。這類中美沖突的特點是外交決策者之間可能競爭,以及美國參與動機稍弱。

以上分析了三種第三方引起中美沖突的危險情景。

二、決策模型分析可能的中美沖突

本文使用艾利森外交決策模型分析可能沖突的烈度及其后果,⑥首先簡略討論三種情景分別更符合哪種模型:(1)朝鮮問題更適合理性選擇模型。危機中中美等主要行為者都是單一的決策單元,會根據自身的國家利益而行動。中國不是直接當事國,更增加決策單一性的可能;(2)南海問題更適合組織過程模型。關于南海有《南海各方行動宣言》、“南海行動準則”框架以及各國的各種預案約束,標準流程更易發揮效力。同時南海沖突中更具有突發性特征,組織流程發揮作用空間大;(3)中印邊界沖突更適用官僚政治模型,可能出現不同機構的競爭行為,而競爭行為者體量與影響力相對相當,加強了競爭的作用。

本文對于三種情景的分析主要基于中國立場,以下對三種情景做具體分析:

(一)朝鮮問題引發的中美沖突

首先,沖突的行為者主要包括中美韓朝四方政府,可以將每個國家的政府看作是一個整體。對于各方利益的界定,假設最壞情況下朝鮮最終轟擊美軍關島基地,美軍對朝鮮進行報復打擊。隨后朝鮮炮擊韓國,由美國指揮的美韓軍隊進入朝鮮境內作戰。由于對朝的盟國義務,中國被卷入朝鮮軍事沖突中。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戰略目標至少是摧毀金氏政權。一旦韓國參與武裝進攻,以韓國為基礎統一朝鮮半島將成為必然選項。朝鮮的目標至少是打退美韓的進攻,生存下去。中國的最低目標可以認為是不出現完全敵意并受到美國控制的統一半島國家。在這些目標的塑造下,沖突各方都極有可能保持一定克制,以防將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卷入。雖然隨著戰事的進行很可能出現意料之外的擴大化,但是各方的基本克制是可以期待的。

其次是各方的行動準則。從朝鮮目前的核試驗級別來看,認為朝鮮擁有核武器是比較準確的判斷。⑦那么朝鮮沖突是否會變成一場核大戰?作為核大國的中美都不會首先在朝鮮問題上使用核武器。一旦美韓軍事進攻取得決定性勝利,金氏政權最終將使用核武器進行自殺式攻擊。如果核武器投入使用,戰事擴大化將不可避免,最后極有可能變成中美俄日幾大國之間的核大戰,將產生不可承受的后果。因此,中國將從這點考慮出發,阻止美韓取得壓倒性戰略優勢,或是在美韓進攻一開始就放任美韓進行斬首行動從而致使朝鮮癱瘓??偨Y來說,如果朝鮮戰爭在初期不能就達到擊垮金氏政權的結果,中美之間必然將發生持久的拉鋸戰,雙方都極度不希望對方取得戰略上風。

最后,朝鮮沖突的結果是什么?鑒于中美之間的行動準則,朝鮮沖突的結果可以分為兩種:(1)中美再次陷入1953年朝鮮戰爭的局面,形成南北長期拉鋸。這種結果是極其可悲的,雙方付出巨大代價,但最后似乎回到了原點,并且朝鮮可能成為更具攻擊性的真正核國家。雖然中國進入朝鮮導致中國對朝的控制大大加強,但這也使得中國背上巨大的戰略負擔,而且具有不穩定性;(2)中美之間出現小規模沖突,美韓斬首行動最終成功,朝鮮改變政權或與韓國統一。應該說這比第一種結果要可以接受得多。但問題仍然存在,中國很難保證如此進程下的朝鮮半島不出現對中國保持敵意的國家。如果要促成這種結局的發生,中美韓可能需要在沖突進程中或之前就達成一些默契或協議,以便對沖突后結局做出提前安排與預案。

綜上,朝鮮問題一旦發生則可能沖突烈度相當大,但結局基本是可控的。

(二)南海問題引發的中美沖突

首先,本文假定南海沖突在中菲之間爆發,主要是因為中菲之間曾爆發過關于黃巖島的嚴重沖突,中菲關系自南海仲裁案之后至杜特爾特訪華前曾處于幾乎中斷的狀態,美國與菲律賓的雙邊關系遠較越南要緊密得多。因此中菲沖突最終擴大為中美沖突的可能比較大。另外東盟作為一個整體,在安全合作上存在內部不協調等諸多困境,①東盟集體卷入沖突反對中國的可能基本不存在。于是沖突場景可能是:中國在黃巖島附近的海軍巡邏遭到菲律賓對抗,雙方發生了船只撞擊并擦槍走火。中菲雙方海軍組織對此劇烈反應,并圍繞黃巖島控制權發生海戰。戰斗結果導致美國決定履行條約義務幫助菲律賓防御,并在此過程中遭到中國誤擊。美國卷入軍事沖突,并派艦隊前往西太平洋。按照中國海軍建設的“反介入”原則,②中美之間爆發大規模戰爭。在這場沖突中,中菲主要目的是爭奪海域控制,美國的原則是維護同盟體系,最終因為雙方組織機構的既定方針與條約義務導致了中美大戰。

其次,由于單一理性決策者的缺失,核心導入機制不發揮作用,所以南海沖突具有比較高的不確定,也表現出沖突進程具有節點性。在最開始,偶發的對抗是否能讓雙方都認為對方越過了底線并使得雙方都采用預設方案中的底線措施?只要有一方認為還不足以將對抗認定為軍事行為,那么沖突完全可能避免。如果中菲海戰發生,美國是否會認為盟國安全受到威脅而不得不行動?如果美國參與,是否直接會與中國武力對抗?如果上述節點都被越過,那么中美發生大規模海戰基本是不可避免的,并將是按照組織進程步步前進的表現。進一步的,在這些沖突互動的每一步進程中,其他非當事方是否會參與也是需要關注的方面。而這種考慮也許會緩解刻板的組織進程,擔憂中美全面海戰而導致中國可能與美國的亞洲盟友都陷入對抗使得決策將變得謹慎。

最后,以中美沖突的發生為前提,從沖突結果來看那么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美國介入使得中菲武裝沖突迅速降溫,雙方以現狀為基礎進行談判解決。從這個層面來說,中國在沖突海域部分獲利的可能性大,中菲間爭議最大的黃巖島目前在中方控制中,沖突結果可能使得菲退出南海爭議,但不能說完全排出了菲律賓的所有訴求。(2)中國在“第二島鏈”迅速打擊美國海軍進展,“反介入”戰略成功,并在此基礎上結束沖突。那么美國勢力將基本被逐出西太平洋地區,整個南海權力格局完全改寫。這可能是中國最希望的結局,但是否成功地進行了“反介入”是關鍵要素。以美軍強大的海軍實力來說此結局出現的概率比較小。(3)中美進行慘烈海戰,并陷入僵持,最后導致全面戰爭的爆發或其他國家的卷入戰爭。這是最壞結局,雙方都希望避免。

綜上所述,南海第三方導致的中美沖突中,一旦沖突發生可控性比較低,存在許多避免或加速沖突進程的關鍵節點。而中國可能在這次沖突中收獲的結局前景并不十分樂觀,可能存在使用巨大軍事資源最后達成一個小目標的可能。

(三)中印邊界問題引發的中美沖突

首先,關于中印邊界問題,巴基斯坦會不會成為當事方是值得考慮的,這涉及到中印邊界沖突在哪里發生的問題。1962年,中印邊境沖突,中方即是從麥克馬洪線和阿克賽欽兩個方向出兵。

③本文設想中國在可能的軍事沖突中仍然是兩方面進軍,那么是否協調巴基斯坦共同行動將是不可回避的問題。不妨假定巴基斯坦將參與中印之間的邊界沖突,但是參與到何種地步將是外交決策官僚政治模型的產物。①從部門的權責出發,外交部傾向于拉攏巴基斯坦加入中印沖突并發揮比較重要的作用,但國防部則傾向于防止巴基斯坦的介入,以便將降低中印沖突中的不確定性并牢牢掌握沖突進程。同時雖然本文假定了美國的介入,但從目前美印之間的合作協議來看,僅防止中國傾盡權力打垮印度將是美國的最大利益。

其次,從各方行為準則來說,戰爭初期可能出現軍事行動與外交行動雙管齊下的局面,這就意味著在中印邊界的西段軍事行動比較謹慎,協調與巴基斯坦共同與印度對抗的局面;在東段藏南地區,由于基本不存在可以協調戰略的國家,國防部的軍事行動貫徹流暢,將主要體現出軍事行動的進展。美國介入后,如果戰線迅速轉入拉鋸,外交行動將主導決策,主要產生以戰促談的行為;如果美國介入程度較淺,只是防止中國將戰火擴大到印度中央地帶,那么軍事行動將主導決策,直到軍事進展不能進行下去的時候才會結束中印邊界沖突導致的中美對抗。

最后,從結果來看,中印邊界導致的中美沖突是三種可能情況中美國介入可能較為低的一種。域外國家卷入戰爭的可能也比較小,基本不存在發生核大戰的可能。所以美國介入后沖突結果主要可能有:(1)中美沖突拉鋸,中國尋求外交解決沖突。這時談判的結果將視戰場結果而決定。鑒于美國介入程度不會過深,那么中國存在由于先期優勢而結束部分領土爭議狀態的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維持現狀,并可能不得不放棄對巴基斯坦的部分承諾。(2)如果美國介入比較淺層或相對較晚,那么中國一方可能在戰場取得較大進展,存在控制所有爭議領土的可能。但正如1962年一樣,這將很可能培養一個更加積極尋求復仇的印度,而克什米爾問題也將更難解決。這種狀態的印度與和中國發生過對抗的美國走到一起,中國的國際環境將雪上加霜。

綜上所述,中印邊界沖突引起中美沖突,可能是三種情境中中美對抗烈度最小的一種。但是這不意味這中國方面不會付出代價。而沖突結果雖然可預見性比較高,但很可能造成反華的穩固聯盟。

結論:復雜時代的審慎外交

必須承認,以上分析帶有十分大的假象性與個人判斷,但還是基于一些既有事實的大膽想象。最后本文試圖從這三種危險情景中總結出一些中國對外決策應當重視的方面:首先中國周邊是熱點云集的地區,世界上極少有大國面臨這么復雜的周邊局勢。而周邊矛盾又有很多涉及領土與主權問題,屬于極難解決的結構性矛盾。這種狀態就給域外的美國提供了可以介入的空間??梢灶A見,美國介入的可能在很長時間內不會改變,這就需要中國處理周邊問題時更加發揮智慧,避免中美沖突或遺留可能的沖突借口。其次即便發生沖突,誰是主動方可能對結果造成重要影響,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軍事實力必然上升,要避免倚重軍事實力的簡單思路,主動出擊很可能在目前結構下引起中美沖突,最后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最后沖突即使爆發了,也必須將其降級降溫??梢钥吹皆诳赡艿臎_突中既存在降溫的節點,也存在沖突擴大化的可能。這就使得中國應當慎言強硬,避免不良的形象塑造??偨Y來說,為了避免局勢失控導致的中美對抗,中國必須在復雜而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背景下充分發揮智慧,避免沖突,少言強硬,走審慎外交的道路。

〔參 考 文 獻〕

〔1〕李開盛.間接性結構沖突——第三方引發的中美危機及其管控〔J〕.世界經濟政治,2015,

(07).

〔2〕劉偉,吳友全.核心—外圍聯動:中國外交決策的新解釋模式——對艾利森“決策三模式”的修正〔J〕.探索與爭鳴,2013,(11).

〔3〕樓春豪.美印防務合作新態勢評估〔J〕.國際問題研究,2017,(01).

〔4〕Graham Allison: “Conceptual Models and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G. John Ikenberry eds,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oretical Essays, sixth edition, Boston: Wadsworth,2011, pp.402-441.

〔5〕韋紅,衛季.東盟海上安全合作機制:路徑、特征及困境分析〔J〕.戰略決策研究,2017,(05).

〔6〕張清敏.對外政策分析理論與中國對外政策研究:以官僚政治模式為例〔J〕.外交評論,2010,(04).

〔責任編輯:張 港〕

猜你喜歡
第三方中美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近10年中美貿易額變化
中美防長在新加坡談管控風險
中國第三方社會力量參與化解信訪矛盾現狀研究
我國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問題及發展對策研究
鄭州市冷鏈物流建設可行性分析
中美投資和貿易談判研究成果發布
關于高職教育中校企合作現狀的調查報告
用“第三方”檢驗政務公開效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