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時期中國期刊對日輿論戰的展開
——以民國期刊中的日本軍部認知為例

2018-11-17 11:57劉樹良師艷榮
公共外交季刊 2018年2期
關鍵詞:軍部抗戰學者

劉樹良 師艷榮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學界、新聞界自覺通過輿論宣傳積極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政策,鼓舞中華民族的抗戰士氣。借助期刊這一重要輿論陣地,許多學者就軍部這一日本侵華戰爭核心決策主體展開深入研究,揭示日本軍部的封建性、侵略性及其必然自取滅亡的宿命。這些見解為中國政府及國民正確認識日本軍部、預判戰爭前景提供了諸多頗有價值的訊息,為中國的對日輿論戰做出了重要貢獻,對當時的社會輿論及民眾意識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些真知灼見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九一八事變”特別是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后,中華民族掀起了救亡圖存的全民族抗戰高潮。學界、新聞界自覺把通過輿論宣傳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政策,鼓舞中華民族的抗戰士氣,視為自己的重要使命,積極配合國民政府的對日宣傳方針。其中在期刊方面,十四年抗日戰爭期間全國主要的日本研究雜志就達30余種?!度毡狙芯俊贰度毡驹u論》《戰時日本》等期刊以宣傳抗日救亡主張、為全民族抗戰服務作為辦刊方向和宗旨,刊發了大量全面深入介紹和研究日本的文章。許多學者就軍部這一日本侵華戰爭核心決策主體展開深入研究,借助期刊這一重要輿論陣地揭示日本軍部的封建性、侵略性及其必然自取滅亡的宿命。這些見解為堅持抗戰的中國政府及國民正確認識日本軍部、預判戰爭前景提供了諸多頗有價值的訊息,為中國的對日輿論戰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文從中選取部分代表性優秀成果,介紹民國學者們的真知灼見。相信這對于今天我們重新解讀日本軍部及其戰爭責任,深刻認識和批判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本性,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對日輿論戰背景下日本研究熱潮

針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宣傳,中國政府亦針鋒相對地開展對日輿論戰。國民政府成立了不少對敵工作的機關或部門,利用各種宣傳渠道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本質與殘暴行徑,預判其必然滅亡的前景,以此激發國民的抗戰熱情和決心,誘導日軍和日本民眾的反戰情緒,瓦解敵軍,為抗日戰爭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持。

通過輿論宣傳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政策,鼓舞中華民族的抗戰士氣,也就成為歷史賦予中國學界和新聞界的一個重要使命。當時學界的日本研究非?;钴S,廣大知識分子紛紛加入日本研究隊伍,對日本展開全面、深入的研究,發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例如,當時上海的日本問題研究所、南京的日本研究會等專門以日本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團體就聚集了一批日本研究者和留日回國學人,出版了大量介紹和研究日本的著作和雜志。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研究會曾將機關刊物《日本》月刊更名為《日本評論三日刊》,后又更名為《日本評論》。該研究會在其辦刊宗旨中就提到:“本會同仁曾就學彼邦,鬼魅伎倆,洞若觀火,決計就其所知貢獻國人,剖析敵情以為作戰之準備。且以鼓舞士氣,團結精神,以與倭人決一死戰,去此東亞之蟊賊,謀被壓迫民族之解放?!比毡狙芯繒瓦@份刊物可以說是民國期間關于日本研究的最具學術性和影響力的機構與刊物之一。

僅在雜志方面,抗戰時期中國雜志發展迎來一個高潮期,當時宣傳抗日救亡主張的雜志約有300種。許多雜志自覺將辦刊方向和宗旨確立為宣傳抗日救亡主張,為全民族抗戰服務?!爱敃r一些在全國影響較大的雜志,如《生活》《讀者生活》《世界知識》《青年月刊》等都出版過‘抗日特刊’‘抗日增刊’等?!边@時期雜志發展的熱潮也極大地帶動了日本研究雜志的發展,一批以日本為研究對象的優秀專業雜志問世。據統計,在十四年抗日戰爭期間,全國主要的日本研究雜志就達30種左右,其中代表性的有《日本研究》《日本評論》《戰時日本》以及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敵情研究》和八路軍政治部敵工部的《敵國匯報》等。從刊發的論文來看,這些日本研究雜志不僅關注日本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各領域,而且更加關注國際環境與中日關系的變動,注重全面深入地介紹和研究日本。例如,1938年8月創刊于武漢的抗戰時期中國研究日本的代表性期刊之一《戰時日本》,就在其“渝版發刊詞”中明確寫道:“(1)深刻而真確地刻畫日本帝國主義的真相;(2)從日本本身有系統地研究日本各方面的問題;(3)從中日戰爭去真切把握泥足日本的危機;(4)從瞬息萬變的國際環境去觀察孤立的日本;(5)擬議各方對敵工作的方案及實施辦法?!倍鴱陌l行狀況來看,這些日本研究雜志面向廣大民眾,價格便宜,普及性強,影響力大,有力地推動了日本研究的普及和深入。

民國期刊中對日本軍部的認知

在抗戰時期的日本研究熱潮中,一些學者認識到軍部正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核心決策主體。為此,學者們從多個角度對日本軍部進行了探討并且發表了許多優秀成果。其中僅在期刊上刊登出來的就有《日本軍部在法制上之特殊地位》(胡鑄坊,《日本評論》第九卷第五期)、《日本軍部的本質》(高璘度,《時事類編特刊》第一期)《日本軍部與日本法西斯運動》(彭迪先,《新新新聞每旬增刊》第一卷第一、二期)《日本軍部》(盧冠群,《苦斗》第二卷第四期)《剖析臺上之日本軍部》(魯安,《東方雜志》第三十六卷第九號),等等。這些學者大都曾經留學日本,比較了解日本的情況。如彭迪先于1926年留學日本,先后在日本慶應大學、九州帝國大學學習,1938年回國抗戰。他們的文章分析了日本軍部的概念、特權地位等問題,并且預判軍部的失敗前景,成為國民正確認識日本軍部的重要文獻。

第一,對日本軍部的概念界定。為了讓國民正確認識日本軍部,學者們根據自身理解對其作了概念界定。當時學界的主流觀點,是認為軍部是日軍全部軍事機關的統稱。不過,彭迪先在《日本軍部與日本法西斯運動》(上)一文中也提到,一般說到日本軍部,通常是指日本陸軍,因為當時日本陸軍勢力正盛,積極參與國政。另有學者從軍政關系的視角去界定軍部。例如,胡鑄坊在《日本軍部在法制上之特殊地位》一文中提出:“廣義的日本軍部就是指日本軍人與政治相接觸的一團而言?!备叛灾?,民國學者們對日本軍部的概念界定雖然各有側重,但都把握住了要害,既理清了日本軍部的組織結構,又借此指出了當時日本的軍政關系特征:以陸軍為代表的日本軍部積極參與國政,并攫取了國策支配權。學者們給出的日本軍部的概念,凸顯出他們對于當時日本政局的敏銳觀察和深刻理解,便于國民理解和接受。

第二,闡釋日本軍部的特權地位。民國學者們對軍部的特權地位及其勢力根源進行了深入探討。胡鑄坊在《日本軍部在法制上之特殊地位》一文中指出:“軍部在法制上有特殊的地位,申言之,一是軍部在憲法上的特殊地位,一是軍部在官制上的特殊地位?!奔?,明治憲法中的軍令權獨立和官制上的軍部大臣武官制,造就了軍部的特殊地位。田廬在《日本軍部在政治上之史的根基》一文認為,軍部的特殊政治地位源于其經濟、政治、歷史和憲法根基:其一,軍部的前身武士階級指導了日本資產階級革命,他們攫取政權后變成“專制獨裁政治的實施者”;其二,軍部通過對外侵略“大大培植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礎”,其權力必然“伴隨著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而膨脹起來”;第三,日本帝國憲法的重要特征,即軍隊統帥權的獨立性,“使軍部在政治上獲得特殊的地位”。盧冠群在《日本軍部》一文中認為,軍部能夠握有日本政治支配權,緣于其三個背景:一是歷史背景,近代日本“靠著打勝仗建國”,軍人說話有力;二是政治背景,軍部在憲法上享有特權地位,即“統帥權的獨立”;三是時代背景,“日本資本主義之沒落與國際危機之迫近”,促使軍部背負“挽救日本資本主義的未亡”的任務,并借機支配日本政治??梢?,學者們不僅充分認識到軍部的特權地位,而且還從歷史因素、時代背景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軍部勢力的根源,很好地回答了日本軍部為何能掌控日本國政,不斷發動侵華戰爭這一重要問題。

第三,預判日本軍部的前景。學者們通過認真分析,認為軍部的前景必然是失敗的,中國人民一定能戰勝軍部法西斯。高璘度在《日本軍部的本質》一文中強調,“軍部并不是具有不死身的‘妖精’,它的盛衰消長是和畸形的日本資本主義有密切關聯的”,軍部與日本資本主義“一旦利益的條件相反,二者之間即刻要發生對立抗爭”,“其已經發動的戰爭,也要遭到很大的影響”?!八膭萘κ墙ㄖ谏成系?,終有一天被維護和平的巨大力量粉碎!”盧冠群在《日本軍部》一文中深入剖析了日本軍部的脆弱性及其前途。他指出,日本軍部在國內“已經顯示出許多的弱點和矛盾”:一是“沒有群眾基礎”,“失去廣大民眾的擁護與同情的軍部,自然極難完全達到它的目的?!薄斑@是日本軍部最弱的一點,亦就是它終必失敗的地方?!倍擒姴俊霸谏蠈佑峙c政黨財閥間存在著難以緩和的矛盾”,力量的脆弱可想而之。三是“軍部本身不是一個政治組織,在軍部以外又沒有一個堅強的組織,可以作為軍部政治活動的根據”,其影響不能深入到民間。正因如此,軍部企圖“以對外的手段去克服其國內的困難”,不顧一切地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但是在侵華戰爭過程中,軍部必然“遭遇到完全出乎它意外的中國的堅強的抵抗”,“它同樣遭遇到日本國內一般人民普遍的反戰”。盧冠群最后得出結論,“這次的戰爭,是加速它走上滅亡的道路,自己掘自己的墳墓”,“只需我們有必死的決心,我們便能夠把他們一個個地趕進墳墓里去!”可見,學者們并未被日本軍部貌似強大的外表所迷惑,而是通過冷靜觀察與深刻分析明確指出了日本軍部存在的致命弱點,只要中國人民堅決抗戰到底,日本軍部最終必然會走向滅亡。這種基于科學分析而作的軍部前景預判,鼓舞了中國人民堅定抗戰的信心。

對社會輿論及民眾意識的影響

“在社會處于急劇變革的時代,期刊往往成為輿論的先導,成為引導、鼓舞人們進行階級斗爭、民族解放的鼓手與號角,進而成為摧毀舊世界,建立和鞏固新政權的重要的輿論工具?!敝袊娜褡蹇箲鹱寣W界、新聞界更加自覺地利用期刊、圖書等輿論工具來介紹、分析日本,向民眾展示研究成果、鼓舞抗戰士氣。這一時期的日本研究雜志針對性強,價格便宜,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普及性,使得日本研究“從少數人寫少數人看,變成為大家寫大家看”,有力地推動了日本研究的普及和深入。例如,上文提到的《日本評論三日刊》于1932年改名為《日本評論》月刊后,堅持“明了敵情,鼓勵抗戰”的辦刊方向,雖然在全面抗戰爆發后因戰事波及一度???,但仍于1940年2月在重慶復刊,在艱苦條件下堅持到1945年元月為止,幾經波折,一共出版18卷115期。由于撰稿人大部分是留日學生,所以《日本評論》能夠及時、準確地報道日本國內的信息。這種同步性對于國民政府和國民及時準確地了解日本,對抗戰形勢做出正確分析與判斷起到了重要的參考作用

民國期刊中對日本軍部的認知,是中國對日輿論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期刊為重要輿論陣地的學者們掀起的日本研究熱潮,特別是對以軍部為代表的日本軍國主義的多角度分析和對其侵略本性的深刻揭露,代表著抵抗日本侵略、救亡圖存的輿論正義,有力地促進了堅決抗戰到底的主流輿論的形成。這種抗日主流輿論也成為國民政府堅持抗戰的監督力量,為中國人民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做出重要貢獻。不僅如此,學者們的日本研究熱潮所引導的抗日主流輿論的形成,深深地影響和引導著國民的情緒和思想意識。學者們借助圖書、報刊等輿論工具揭露日本軍部法西斯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造成的國恥國難,激發起民眾的抗日熱情和愛國情懷,并通過振奮民族精神的宣傳,讓民眾真正認識到只有奮起反抗侵略,才能爭得生存,拯救國難,維護國家獨立。這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民眾意識的真正覺醒。

結 語

在全民族抗戰大潮中,學界、新聞界自覺通過期刊等輿論陣地積極宣傳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政策,鼓舞中華民族的抗戰士氣。中國學界的日本研究熱潮,尤其是學者們對日本軍部的深刻認知、基于科學分析的軍部必自取滅亡的前景預判,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戰的必勝信心,為中國的對日輿論戰作出了重要貢獻,對當時的社會輿論及民眾意識產生了重要影響,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民眾意識的真正覺醒。這些真知灼見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猜你喜歡
軍部抗戰學者
簡述新四軍軍部駐地的變遷
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油畫作品
第二次西園寺內閣期間“增師案”與政黨軍部之間的博弈
我們家的抗戰
我們家的抗戰
程門立雪
抗戰音畫
抗戰,在未被占領的中國
大學者
軍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