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邊疆百姓聽得懂、喜歡聽

2018-11-23 02:31
今日民族 2018年10期
關鍵詞:日全食頻率廣播

民族頻率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為科學的民語人才培養機制,錘煉出了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硬的工作隊伍。

·拉祜語播音員張娜給、胡玉英在拉祜族村寨采訪·

目前擔任民族頻率西傣語部監制的巖甩冬,依然清楚記得16年前剛入行那會兒的“痛苦”。

每天早上,民族頻率下設的5個民族語部都會收到漢語采編部從當天報章雜志上摘編好的漢字新聞稿,5個民族語部的首要工作就是把漢字稿譯成民文稿,以供下午節目播音時使用。迄今為止,這仍是民族頻率的固定工作之一。

當時作為新人的巖甩冬,每天不停在漢語文字稿與西傣語文字稿之間游走。盡管自己就是土生土長的西雙版納傣族,大學里所學的專業也是西傣語,但翻譯這件看似簡單的事,卻還是深深難住了他?!皾h字稿的意思我完全能理解,但究竟該選擇哪些西傣語的詞匯去翻譯它,我腦袋里時常是一片空白。有時候,翻譯會讓我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做民語廣播的料?!?/p>

巖甩冬曾遇到的問題絕非孤例,實際上,它是每一個民語廣播人職業生涯中首先需要突破的第一道關卡。

廣播是聲音的傳播工具,從民語播音員口中發出的聲音是否標準流利并與大眾理解能力相契合,直接決定著節目在聽眾中的傳播效果。因此,不斷提升自身的漢語與民語互譯能力,向日常的聽說讀寫“零障礙”奮進,是民族頻率每個員工許下的目標。

“所謂翻譯,實質上是把一種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思,用另外一種語言文字正確完整地表達一遍。對于民語廣播人來說,要做到在兩種語言間實現互譯,就必須既通曉漢語,又諳熟民語?!本拖癞敵跚拜厒儾粎捚錈┑刂笇ё约耗菢?,巖甩冬如今也會將民族頻率總結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翻譯秘笈”教給每個新人:勤翻詞典常動筆、善于思考多提問。

每天清晨,隨便走進民族頻率任何一個語部的辦公室,你都能看到不停翻閱民語詞典、認真書寫民文的民語廣播人的身影。在完成了各自的翻譯之后,大家還會把結果匯在一起做詳細比對,商討出最終的翻譯定稿。有時,為了把一個詞匯翻譯到位,同一個語部的同事會因為意見相左而吵上好幾天,直到吵出一個大家滿意的結果為止。

·民族頻率全家?!?/p>

“如果對漢語意思理解不到位,便難以做到翻譯上的準確,甚至鬧出笑話。以漢語成語‘雞毛蒜皮’為例,如果根據字面意思直接把它譯成‘雞的毛和大蒜的皮’,那顯然是錯誤的,少數民族群眾聽起來也會一頭霧水?!睅r甩冬解釋說,和漢族一樣,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豐富的詞匯,因此,在做翻譯時一定不能生搬硬套,而是應該在忠實漢語意思的基礎上,用既符合少數民族語言習慣、又通俗易懂的詞匯來翻譯,讓少數民族群眾一聽就能明白?!氨热?,漢語中的‘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便可以用傣族群眾所熟悉的諺語‘四個和尚,有佛爺的學問’來做對應的翻譯,這樣的話,傣族群眾聽起來就十分容易理解?!?/p>

除了做到準確和接地氣之外,民族頻率還在翻譯上堅持語言詞匯的民族化方向,既注重做好既有詞匯的“挖掘整理”工作,又在涉及一些新鮮事物時做好翻譯上的“推陳出新”。

“舉例說,云南的傈僳族有60多萬人口,大部分州市都有分布,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這在一定程度上給翻譯工作帶來了困難?!泵褡孱l率傈僳語主播王春告訴記者,為了讓每個地方的傈僳族群眾都能聽懂民語廣播,平時他們每出差到一個地方,都會認真做傈僳語調查研究,不斷總結各地傈僳語的特點,并注意采用大部分傈僳族群眾都能聽得懂的詞匯來做翻譯。這也是民族頻率各語部一直未曾間斷的工作。

隨著少數民族群眾生活條件的逐漸改善,一些曾經在歷史上出現過的生產生活用具和舊有事物已難覓蹤影,與其相關的民語詞匯也正在被人遺忘。鑒于此,民族頻率工作人員常常會在外出采訪時拜訪村寨中的老人,請他們回憶這些詞匯的正確讀音與用法,繼而試著將它們運用到日常工作中,使舊詞“枯木逢春”。同時,針對一些以往生活中所沒有的新鮮事物,工作人員在翻譯時并非簡單地用漢語借詞一帶而過,而是盡量采用已有的民語詞匯去翻譯它,以便新譯出的詞匯能盡快為少數民族群眾所接受。

“比如‘網絡’,傈僳語里并沒有和它相對應的詞匯,但它又經常在日常會話中出現。我們對走訪調查的結果進行了反復討論,最終決定把漢語的‘網絡’譯為‘J:DO:VDU’(傈僳語的意思是‘用電來發送信息’)。這樣的意譯傈僳族群眾比較容易產生聯想,知道所指的是什么東西。而現實中,大家馬上也都接受了我們的翻譯?!蓖醮赫f,要做好民語翻譯,必須經常深入到少數民族生活中去,通過不斷學習來豐富自己的詞匯儲備,這樣才能保證翻譯出的文稿貼近群眾生活、易被百姓接受,避免出現語言蒼白無力或是生硬晦澀等毛病。

一詞一句看似微小,但它卻關涉到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傳承。經過多年積淀,民族頻率內部在民語翻譯上達成了“新、短、快、實、精”的共識,在編輯每一篇新聞稿件時,力求既要保證翻譯上的準確、傳神、出彩,又要做到主題突出、通俗易懂、容易接受。

一直堅持用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語言來編譯和播發新聞稿件的做法,也得到了邊疆群眾的認可。省電臺原副總編輯盛鴻鵬曾回憶說,有一年,春節期間發生了日全食。在此之前,拉祜族聚居的瀾滄縣南嶺鄉有人造謠說,日全食發生時,會七天七夜天不亮、大災大難要來臨。民族頻率事先在省科協支持下,通過問答、對話等形式,播發了大量有關日全食等天文知識的稿件,使拉祜族群眾清楚了解了日全食發生的原理。日全食發生當日,當看到天空仍然亮著,過后也沒發生什么災禍時,拉祜族群眾紛紛表示說:“還是廣播講得對,大家要相信科學?!?/p>

在黨的十九大召開期間,民族頻率曾在第一時間將大會內容譯為民語及時播出,并對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做了相應的民語配音。不少少數民族群眾在收聽了廣播之后激動地說:“習總書記說的是咱們自己的民族語言,大家聽起來感覺很親切,也有助于我們理解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這真是太好了?!?/p>

由于在民語翻譯上一直秉持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63年來,民族頻率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為科學的民語人才培養機制,錘煉出了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硬的工作隊伍。不少員工相繼成為我省知名民語專家,多次受邀參與民語詞典、黨和政府重要文件以及民語鄉土教材的編寫譯制工作,體現出了較高的專業水準,為保護、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民族頻率在培養自己的專業人才之際,還承擔著全省各地民語廣播人才的培訓工作。長期以來,邊疆州市的各級廣播電臺不斷派出編輯和記者前往民族頻率進修學習;同時,民族頻率還為中國人民大學、云南民族大學、云南廣播電視學校等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提供實習機會,為促進我省廣電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被相關單位譽為“云南民語人才的又一搖籃”。

·民族頻率記者巖甩冬在文山州采訪苗族村民·

·民族頻率總監楊在彭、主播曹馨在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芒旦村采錄阿昌族傳統說唱·

猜你喜歡
日全食頻率廣播
處理器頻率天梯
日全食
振動與頻率
周二廣播電視
周三廣播電視
周二廣播電視
周四廣播電視
一類非線性離散動力系統的頻率收斂性
日全食
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