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F代化治理實現路徑研究

2018-12-03 03:02馬巍
創新科技 2018年8期
關鍵詞:行政權力綠色發展理念

馬巍

摘 要:在粗放式發展理念指導下,高校存在辦學特色喪失、學術權力弱化、人的主體價值矮化、學術不端行為惡化等問題。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在于發展理念的功利化、管理模式的行政化、人本思想的弱化、學術評價的工分化。推進中國特色高校治理現代化,應當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制定發展戰略,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學術評價體系。

關鍵詞:高校治理;綠色發展理念;學術權力;行政權力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037(2018)8-75-4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08.018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extensive development concep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 problems of lost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schools, weakened academic power, dwarfed human principal value, and aggravated academic misconduct. These problems are caused by the utilitarianism of development concepts, the administration of management models, the weakening of people-oriented thoughts, and the quantification of academic evaluation.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universities govern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formulate development strategy, improve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optimiz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innovate academic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university governanc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academic power; administrative power

黨的十九大報告鄭重宣布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深刻把握我國現實國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國理政新思想。其中,綠色發展理念,事關我國整體規劃和長遠發展,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新貢獻和新突破。該理念不僅指導著當下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更指導著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建設和質量提升,加快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

高等教育領域中的綠色發展理念,指的是要整體把握高等教育生態環境,系統調整高等教育生態結構,深入拓展高等教育生態功能,持續促進高等教育生態和諧,實現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發展的一種辦學思想。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國家建設和社會民眾對高等教育的多元化訴求。但快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開始逐漸顯現,“求質量”和“求速度”的高等教育外延式發展道路,導致高等教育“去綠色”問題嚴重,引發社會對高等教育質量的質疑。

1 高校發展中的“去綠色”問題嚴重

1.1 戰略定位不明確,導致高校辦學特色的喪失

戰略定位體現著高校的戰略抉擇和發展方向,它不僅是高校改革發展的先導,更是高校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然而,當下部分高校在發展戰略定位上存在著盲目攀比和同質化現象,喪失了自身的辦學特色。

具體來講,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①“攀高”,表現為部分高校不顧自身辦學實際,盲目把建設研究型大學、綜合性大學、高水平大學作為發展目標。盲目攀高,一味地追求貪大求全,其行為無異于“拔苗助長”;②“就低”,有些重點高校已經具備了國家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博士后流動站等高端科研和人才培養平臺,卻依然耗費較大的成本繼續開展???、成人教育、自學考試等相對低層次的人才培養工作。高等教育領域中的千校一面、分工不明狀況,不僅難以滿足社會對各類層次、各種類型人才的需求,而且不利于高校的分類發展,勢必造成高等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

1.2 行政權力的泛化,導致學術權力的弱化

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是現代大學中兩種相對獨立的邏輯系統,它們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猶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是實現大學治理現代化的兩股動力,兩者缺一不可。但當下高校的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發展明顯不均衡,就高校內部治理結構而言,時有行政權力凌駕于學術權力之上的問題;就外部管理體制而言,政府對高校的行政干預過多[1]。作為特定社會環境中的大學,除了受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還受社會發展現狀的制約以及公眾需求的牽引,是遺傳、環境和文化的復合產物。與西方高等教育相比,我國現代高等教育是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歷史背景下,從西方移植而來的,先天就缺乏大學自治、學術自由等大學精神的基因。我國高等教育的“先天不足”,加上政府的“過分干預”,導致高校辦學自主權在較長時期內的丟失。由此帶來了高等教育內部行政權力的泛化以及學術權力的弱化。

1.3 過于迎合市場需求的人才標準,導致人的主體價值矮化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出發點是提供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高校以市場需求為人才培養的風向標,教育者主動為學生勾勒或框定好發展標準,忽視了學生獨立思考及創造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社會服務是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但這并不意味著高校為了社會服務而主動迎合市場對人的價值的過度要求,把高校培養的學生當作車間流水線上的“產品”,只能異化和矮化學生的主體價值。這種工具理性的人才培養思想,勢必會造成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的弱化,導致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長期存在。

1.4 “唯論文論”的學術評價體系,助推學術不端行為

當下高校的學術評價體系,重視論文發表,而非論文本身的價值,以論文發表作為評價師生學術能力和學術貢獻的重要指標。一方面,高校在教師考核和職稱評審中,論文發表的權重遠超教育教學活動,從而導致高校重視科研學術,而忽視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在評價論文時,過度關注發表了多少篇論文,論文發表在什么期刊上,對于論文本身蘊含的學術貢獻和創新之處,則鮮有關注。

“唯論文論”的學術評價導向下,學術研究急功近利,導致學術不端和造假行為的產生。部分高校教師為了應對考核和評職稱而發論文,不少專家指出90%的“垃圾文章”出自于此。這些“垃圾文章”的制造者身處其中,苦不堪言,不制造沒辦法通過考核和評審。由此可見,過度關注論文發表的學術評價體系存在嚴重的問題。

2 高?!按址攀健卑l展的原因分析

2.1 高等教育發展理念的功利化

眾所周知,高校自1998年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在短期內快速實現了從精英化到大眾化的轉變,被稱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奇跡。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實現的路徑不同于歐美發達國家。我國高等教育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背后,更多的是由經濟發展的外部壓力帶來的一種注重規模和速度的外延式發展。但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不等于質量的提升,更不能借此掩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單純用數字增長來衡量教育進步的理念,必然導致高校不顧自身辦學實際而盲目發展,這種外延式的擴張勢必會造成高校在辦學過程中對內涵式發展的忽視。

2.2 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行政化

作為處于一定社會環境中的大學,其運作和變革勢必受到社會發展現狀的制約,離不開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環境的影響。大學需要積極主動地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以恰當的方式回應社會公眾的期待。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調整政府和高校的關系,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線。任何社會組織的發展都需要行政化的管理,但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大學在發現知識、傳承文化、培育人才方面不同于政府、企業等其他社會組織,有其自身的特殊規律。如何正確地處理政府與大學的關系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熱點和焦點問題。政府對高校的適度干預和問責是不可或缺的,但過度干預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為恰當處理好政府和學校的關系,政府要做的是“放手”和“松綁”。高校要做的是遵循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不斷激發學校內部的辦學活力,不斷完善內部的現代高校治理結構,妥善處理和協調好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關系,讓高校真正成為人才培養的搖籃、科學研究的重鎮、社會服務的中轉站和文化傳承的關節點。

2.3 以人為本思想在實踐中的弱化

加強現代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離不開以人為本思想的落地生根。只有將“以人為本”作為解決高校治理中各類矛盾、各種問題的出發點,才能切實保障師生的合法權益。然而,“以人為本”的理念缺乏正是高校治理困境的癥結所在。校園文化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和涵養功能,師生訴求的有效表達和利益的切實保護離不開自由平等的校園文化滋養。伴隨著以大學章程為核心的高?,F代化治理步伐的加快,營造自由、公平、開放的校園文化環境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目前師生參與高校治理的能力整體不足,未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廣大師生工作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受現行教學科研管理體制和人事管理制度的制約,師生在實際操作層面的參與能力較弱,甚至有些師生存在回避參與治理的傾向。

2.4 學術評價體系的“工分化”

學術評價是高校治理的重要環節,是高??蒲薪虒W工作的“指揮棒”?!拔ㄕ撐恼摗钡膶W術評價導向,重視論文發表的數量,采用量化的方式評價教師學術,一些高校甚至用“工分制”考核教師學術工作。量化的學術評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例如客觀、便捷、透明等;學術探索研究具有不確定性、不可預計性以及周期性和波動性的特點。由行政部門確定論文指標、刊物級別、論文數量、發表時限,用工分制衡量教師的學術產出,不僅違背了學術活動的規律,而且干擾了教師學術工作的自主性[2]。

相對于論文發表的數量而言,論文的學術水平才是學者的核心競爭力?!拔ㄕ撐恼摗钡牧炕芾碚T導教師匆忙發表成果,催生了大量“垃圾文章”,不僅導致科研文化氛圍變差,更成為學術腐敗的重要根源。

3 推進中國特色高校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思考與建議

3.1 以分類治理為標準,制定高校發展戰略

完善高校分類治理制度,允許甚至鼓勵不同類型高校制定不同的戰略設計和規劃,樹立戰略定位的生態意識,明確學校在高等教育系統中的生態定位,堅持合理、適度發展。高校分類標準有利于充分考慮高校的類型、辦學層次和實力,制定符合自身辦學實際的發展規劃和行動指南。根據自身實際、辦學條件和學科建設水平,選擇適合的建設目標和發展路徑,避免同類高校間的惡性競爭??茖W分類、合理定位、各安其位、各展所長、辦出特色,不唯上、只唯實,明確自我功能和生態定位,不斷激發辦學活力,提高高等教育資源的利用率,逐步實現卓越辦學。2017年國家頒布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全面啟動了我國“雙一流”戰略,賦予了高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在這個過程中,高校必須更加明確自身辦學定位,不斷優化學科布局,逐步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努力探索符合自身實際和特色的“雙一流”建設之路。

3.2 以法治文化為導向,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

高校理應成為依法治理的示范區,協調好高校內部的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之間的關系,釋放學術活力,尊重學術自由。大學內部治理的“去行政化”并不是簡單地取消大學行政級別,更不是一刀切地否定行政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是在尊重現代大學的組織特征、運行邏輯和知識分子心理特性的基礎上,堅持以學術邏輯為主,割除“行政化”管理的弊端,防止行政權力的專權和“越位”。首先,要完善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理順大學內部治理的管理機制。要通過完善高校內部制度層面上的價值規范與調節機制,暢通師生民主參與大學治理的途徑,實現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動態平衡[3]。其次,要制定符合高校自身建設特色的大學章程。高校要以章程建設為抓手,通過治理結構的調整和治理過程的規范,推動依法治校進程向縱深發展,為高校的改革和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法律保障[4]。

3.3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優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和搖籃,立德是根本,樹人是核心。人才培養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和辦學治校內在規律,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動力,為建立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強國提供人才支撐。首先,高校要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關注國家需求,實現高校在治理過程中的可持續發展;其次,要制定多維度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差異化管理,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效益。高校是第一人才資源庫、第一科技生產力、第一創新驅動力的“聚寶盆”,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高校改革建設和發展治理的新風尚,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快“雙一流”高水平大學建設、實現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3.4 以培育學術共同體為目標,創新高校的學術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公正的學術評價體系對于提升高校的學術創新能力、激發教師的學術創新精神、建設“雙一流”大學都具有重要意義。高校在治理過程中,要敢于改革創新,逐步探索與建立以質量和創新為導向的學術評價機制,優化學術氛圍。

①建立學術共同體,推進同行評議(peer review),即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針對本領域內的學術研究成果進行評價,這是國際上科研領域公認的科學評價方法。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幾所高校實施的“學術代表作制度”不失為同行評議的一種有效嘗試,有利于消除人文社科領域內學術量化評價的不良影響,尊重學科差異,變革僵化、硬性的“唯論文論”考核辦法,鼓勵教師學術創新,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②論文評價多元化,拓展論文發表載體。論文是學術研究成果的展示與傳播,網絡媒體是擴大學術研究成果影響的有益探索。如浙江大學把在“兩微一端”等相關媒體發表的網文認定為國內權威、核心期刊學術論文并納入職稱評定和獎勵考核的做法,不僅擴大了學術期刊論文認定的范圍,而且拓寬了學術傳播的途徑。

4 結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標示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而教育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則是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這也是我國高校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推進中國特色高校治理現代化,必須適應新時代,以新理念促進新發展,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實現高校綜合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龔放,徐高明.現代大學治理的理性思考與實踐探索:龔放教授專訪[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81-90.

[2]陳洪捷.學術評價:超越量化模式[N].光明日報,2012-12-18.

[3]陳舉.論我國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的構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7(3):41-46.

[4]朱家德.現代大學章程的共同特質[J].復旦教育論壇,2013(5):27-32,38.

猜你喜歡
行政權力綠色發展理念
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如何培養大學生綠色發展理念
政府部門行政權力下放路徑研究
我國高校二級學院治理模式的現狀及問題探討
完善監督機制防范拆遷領域職務犯罪
建立健全三大機制 確保高校二級學院權力健康運行
論公共利益的法理學相關概念辨析
馬克思自然觀對綠色發展理念的意義
推進供給側改革 建設生態文明
高職院校學生綠色發展理念教育的有效途徑
綠色發展理念下建筑給排水及采暖通風空調安裝問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