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供給側改革 建設生態文明

2016-03-24 06:58李佐軍
黨政研究 2016年2期
關鍵詞:綠色發展理念公共產品生態文明建設

李佐軍

〔摘要〕建設生態文明、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已成為我國進入發展新階段的必然選擇。要建設好生態文明,必須采取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行動。而行動是受理念支配的,好的理念導致好的行動,好的行動產生好的結果。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可以為建設生態文明奠定堅實基礎。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全社會共同行動,即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居民等各主體的共同行動。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通過制度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的本質是綠色發展,而綠色發展的核心是提高單位資源消耗或單位污染排放的產出率。從提高效率角度來看,二者是相通的,即通過供給側改革可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理念;供給側改革;公共產品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16)02-0005-04

生態文明建設,從黨的十七大政治報告首次提出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是因為它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就指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015年黨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建設生態文明、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已成為我國進入發展新階段的必然選擇。

一、建設生態文明別無選擇

首先,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前進的正確方向。人類從野蠻社會走出來后經歷了很多文明發展階段,如按經濟結構可分為農業文明階段、工業文明階段、信息文明階段等;如按人與自然關系可分為原始生態文明階段、生態破壞階段和生態文明階段等。生態文明階段與信息文明階段在時間上存在較多交叉,因為工業比重下降導致生態環境壓力減小。生態文明是指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環境,使自然生態再生產與經濟社會再生產形成良性循環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意味著人類進入到尊重自然、理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代表了人類文明前進的正確方向。

其次,建設生態文明是生態環境形勢演變的迫切需要。經過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我國的資源能源、環境污染、生態保護形勢日趨嚴峻。如,2014年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60.39%;GDP占全球的13.3%,但能耗占21.8%,煤炭消費占65.9%;74個重點城市僅8個空氣質量達標;全國地表水10%左右為劣V類;600多個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其中110個左右的城市嚴重缺水;水土流失面積占比達到37%,沙化面積占比超過18%等。盡管近年來通過強有力的節能減排措施,使單位GDP能耗等指標連年下降,但資源環境和生態保護的總體形勢依然嚴峻,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依然十分緊迫。

再次,建設生態文明也是保障民生的基本要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正在由“吃穿住行用”需求向“學樂康安美”(學習、快樂、健康、安全、美麗)需求升級,其中健康和美麗需求需要由良好的生態環境來滿足。好的生態環境正日益成為公共產品,日益成為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習總書記2013年4月在海南考察時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與此同時,霧霾、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日益成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因此,只有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才能保障人民對好環境的需求。

最后,建設生態文明是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要求。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地球的資源和環境容量是有限的,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多年來一直在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不懈努力。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指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在巴黎氣候大會上,習總書記做出認真落實氣候變化領域南南合作政策等承諾。我們只有建設生態文明,才能踐行好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才能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應有貢獻。

二、以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生態文明

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五大發展理念?!拔宕蟀l展理念”的提出意味著黨和政府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的日益成熟。建設生態文明需要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導。要建設好生態文明,必須采取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行動。而行動是受理念支配的,好的理念導致好的行動,好的行動產生好的結果。所以,我們必須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為建設生態文明奠定堅實基礎。

綠色發展是綠色與發展的有機結合,即習總書記所說的“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只有綠色沒有發展不叫綠色發展,同樣只有發展沒有綠色也不叫綠色發展。綠色可以用“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來表示,發展可以用“高效率、高效益、高循環”來表示。綠色發展可以用“消耗和排放生產率”來表示,即消耗和排放生產率=產出量/消耗量和排放量。分母消耗量和排放量包括各種資源能源的消耗量和“三廢”、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量,分子產出量可以用GDP或國民收入來表示。若資源能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權越少,產出量越高,或者說單位消耗或排放的產出率越高,則綠色發展水平越高。

綠色與發展之間既有統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統一的一面表現在: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循環經濟可以實現二者統一;增加有經濟效益的生態環保投資可以實現二者統一;開拓新的綠色生態消費空間可以實現二者統一;通過生態環保倒逼技術進步可以實現二者統一;通過生態環保保障居民健康、提升人力資本可以實現二者統一。矛盾的一面表現在:生態環保需要在部分地區設立生態保護區,直接影響這類地區的經濟發展;生態環保標準提高,會限制部分企業在部分產業領域的發展空間;在投資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公益性生態環保投資會對市場性投資形成“擠出效應”;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和項目會對短期經濟效益產生影響;環保罰款會增加企業成本、減少企業利潤。

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就是要改變單純重視發展、忽視綠色的觀念,就是要將好的生態環境納入人類價值體系,就是要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建設生態內化到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自覺行動之中。

三、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建設生態文明、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需要采取系統行動。如需要優化資源能源結構,減少高碳資源能源利用,增加綠色低碳資源能源利用;需要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從源頭上減少資源能源消耗;需要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產業,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需要實現經濟增長動能轉換,減少對投資拉動的依賴,增加對創新驅動的依賴,以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降低資源能源消耗來實現經濟增長;需要合理布局人口、產業和基礎設施等的空間,優化資源空間配置;需要加快主體功能區規劃建設,科學確定經濟發展的空間;需要加強大氣、水、土壤等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減輕環境的壓力;需要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不斷提高綠化率,遏制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保護生物多樣化;需要建設生態社會,樹立生態文明理念;需要制定促進生態文明的國家戰略、規劃、法律、法規、標準、政策等,完善相關管理體制等。

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五全”特點:其一,生態環保需要全領域覆蓋,即需要覆蓋所有國土、所有城鄉、山水林田湖、所有行業。其二,生態環保需要全環節管理,即需要將山水林田湖視為一個整體,需要進行全流程管理——“源頭嚴防、過程嚴控、結果嚴懲”。其三,生態環保需要全時間推動,即全天、全年的不斷行動,需要多年的持續推動。其四,生態環保需要全手段實施,即需要綜合運用法律、行政、市場和道德手段等進行推動。其五,生態環保需要全社會共同行動,即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居民等各主體的共同行動。

這里重點強調生態環保需要全社會的共同行動。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政府部門都是資源能源的消耗者和環境污染的排放者,故也應成為生態文明的建設者。建設生態文明是每個主體義不容辭的責任。有的人總是以旁觀者的姿態指責他人、指責政府,這是不值得提倡的,當然善意的批評是應該鼓勵的,但不應將自己置身于生態文明建設事外。

生態環境具有外部性,排放者的私人收益可能大于社會收益,建設者的私人收益可能小于社會收益,這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難點所在,因此需要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使各個主體的付出與回報對稱、損害與懲罰對稱、責權利對稱。

總之,要通過制度設計、宣傳教育等使各主體承擔其應有職責,形成一個生態文明建設共同體:政府應重點做好制定法律法規、政策、標準、規劃,開展試點,提供公共服務等工作;企業應努力提高效率,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各種社會組織應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各種形式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活動等;居民應樹立生態文明意識,盡量減少資源能源消耗,減少浪費,控制排放等。

四、從供給側改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供給側改革與生態文明建設有密切關系。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通過制度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的本質是綠色發展,而綠色發展的核心是提高單位資源消耗或單位污染排放的產出率。從提高效率角度來看,二者是相通的,即通過供給側改革可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而推進的改革;“結構性改革”是指針對經濟結構性問題的制度性矛盾而推進的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經濟結構性問題的制度性矛盾而推進的改革。本文并不嚴格區分這三個概念,以“供給側改革”來表述。

供給側改革與供給管理、供給政策也有所不同?!叭ギa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屬供給管理范疇;“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產業政策要準、改革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活”屬供給政策范疇;而供給側改革一定是改革制度,并非有的人理解的優化產業和產品結構那么簡單,可分為針對主體的改革(如創業就業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壟斷行業改革、政府機構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等)、針對要素的改革(如土地制度改革、資源產權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環境制度改革、科技制度改革、教育人才制度改革、信息管理制度改革等)、針對結構的改革(如價格制度改革、投資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城鄉差別福利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干部考核制度改革等)。

供給側改革可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如國有企業改革、壟斷行業改革可以通過控制壟斷、促進公平競爭、優化資源配置、減少資源消耗和浪費,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政府機構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可以通過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提高企業效率和效益、減少對資源環境的依賴,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產權制度改革、環境制度改革可以直接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效果,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土地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科技制度改革、教育人才制度改革等可以提高高級要素的比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優化要素配置,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價格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城鄉差別福利制度改革可以通過為資源環境產品合理定價、優化人口與資源環境的配置關系、促進人口和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與此同時,還要搞好直接針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建設,如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度,建立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建立橫向和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等。

總之,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發揮企業和市場的作用,解決我國中長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通過生態資源的高效利用,在環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態建設中盡可能降低資源、能源的消耗,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同時達到同樣的產出效果。資源、能源、環境在經濟發展中是必要的投入,以較小的投入獲得更多的產出,這是生態文明建設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所在。

【責任編輯:劉彥武】

猜你喜歡
綠色發展理念公共產品生態文明建設
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如何培養大學生綠色發展理念
公共產品消費視角下邊緣地旅游剝奪及其應對
論“一帶一路”戰略的全球公共產品性質
農村體育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問題研究
用生態文明建設助推佳木斯經濟振興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及工具性價值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
財政分權對公共教育供給數量的影響
高職院校學生綠色發展理念教育的有效途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