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語教學中基于跨文化語用失誤分析的跨文化能力培養模式探究

2018-12-11 11:32孫永春
黑龍江教育·高校研究與評估 2018年10期
關鍵詞:口語教學情景

孫永春

摘 要:目前,外語教學中多將跨文化能力培養看作是一項單獨教學活動,關于其與外語教學如何較好結合在一起沒有過多探討,跨文化能力培養效果一般。為解決這一問題,文章以跨文化語用失誤為切入口,首先探討跨文化語用失誤所涉及的語言、社會及非語言交際方面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利用口語教學中常用的情景教學法,設計了如何在口語課堂中利用跨文化語用失誤分析來實現對跨文化能力的培養,力圖找到跨文化能力培養與外語教學的契合點。

關鍵詞:跨文化語用失誤;跨文化能力培養;口語教學;情景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8)10-0070-04

高素質外語人才不僅要具有較強的寫作與閱讀能力及口語交際能力,同時還應具備在文化重疊情境中準確表達自己意圖,注意文化差異,意識到可能出現的交際障礙,避免跨文化沖突的能力,也就是說交際者應具備一定的跨文化能力??缥幕芰Ρ徽J為是交際者所具備的在特定環境中有效的、得體的完成交際行為以獲得預期回應的能力[1]??缥幕芰Φ呐囵B是外語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與目標。

目前,針對外語習得者的跨文化能力培養模式及培養方法的探討比較多。例如在培養模式與方法上,學者們提出“遞進—交互“式的培養模式[2]。強調應該實施“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一方面聘請有經驗的專家授課,一方面讓學生自己多參加跨文化的交流,增加實踐經驗[3]。而在培養內容上則指出,應該在全球語境下,從知識、動機、技能、語境或效果方面進行”遞進—交互“式培養[4]。然而,這些研究在關于如何將跨文化能力培養與高校外語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如何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案,將語言知識的傳授與跨文化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等方面探討較為籠統,存在進一步深化的可能性。

一、跨文化語用能力、跨文化語用失誤與跨文化能力

關于語用能力,學者們還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統一定義,但人們常常將其同交際能力聯系起來[5]。這種與交際能力相關的語用能力主要包括:實施手段上的可行性,語境的適應性及現實性[6],也就是說,要想具備較強的語用能力除了要保證所用語言的語法正確性之外,還應考慮交流雙方的身份地位、社會規約、習俗、思維模式與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內容。語言使用者如果在交際過程中沒有注意上面的規則,采取了不當的交際方式,不考慮交流時的語境,或未注意交際對方的社會規約等方面的內容,從而使交流過程未能取得圓滿的交際效果,這種導致交流過程失敗或沒有達到交際預期效果的差錯被統稱為語用失誤[7]。在具體的跨文化交流語境下,這種語用失誤在內容上主要包括:話題選擇不當,使用表面對應而施為用意不同的言語表達方式,使用施為用意相同而表達方式不同的言語行為及根據母語特定行為的常規做出不得體的反應[8]。這些語用失誤總體可以歸為語用語言失誤、社會語用失誤及非語言交際語用失誤[9]。

與跨文化語用能力相似,目前關于跨文化能力的定義也較多,關于跨文化能力的描寫及界定也存在諸多差異。不過學術界達成一致的是,跨文化能力首先是指適當而有效的與異文化的個體或群體進行交流的能力[10],是能夠互動的、敏感的、反思的和創造性地對待其他文化中的人的一種能力[11]。學者們進一步將跨文化能力按照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為能力進行了歸類、整理。認知能力方面主要是指文化知識與跨文化知識[12],具體來說這方面的知識包括關于文化差異的一般知識,關于外來文化特點的知識,如價值觀念、規范、習俗、交際規則等,同時也包含對文化的價值、規范等的了解與掌握。而情感能力主要是指對異文化,異文化風俗習慣,文化差異和文化接觸所持有的態度[13]。行為能力則指能夠將情感能力與認知能力運用到具體實踐中去的能力。此外,行為能力還應包含人們具備作為第三方向交際雙方進行解釋與調解的能力。Bolten認為,跨文化能力不是這三個方面能力的簡單組合、相加,而應把跨文化能力理解為這三個方面相互影響,協同下的產物,是交際雙方互動的創造第三文化的能力[14]。

通過上面關于跨文化語用能力與跨文化能力的比較可以發現,跨文化語用能力幾乎涵蓋了跨文化認知能力的各個方面,并對跨文化行為能力有所涉獵。具備了跨文化語用能力,對進一步培養跨文化能力起到了重要的鋪墊作用。但是,跨文化語用能力要更多注重靜態的知識積累,這需要我們將這種知識變為一種動態的運用,因而立足于德語口語教學,以不同交際情景中的語用失誤為出發點,通過討論、運用,使學生在口語交際情境中動態掌握、運用這些知識,具備避免因文化差異而出現交際中斷或交流障礙的情況,并以此來慢慢培養對異文化與文化差異的一種接納的態度,這是一種重要的跨文化能力培養模式。

二、德語習得者語用失誤分析

為進一步討論不同跨文化交際情境中可能出現的語用失誤情況,以便有效地組織德語的口語教學,本研究以德語口語教學為例,立足于“語用語言失誤”“社會語用失誤”及“非語言交際失誤”的分類,討論德語習得者常常出現的語用失誤情況,以便進一步討論其與不同的交際情景結合的可能性。

(一)德語習得者的語用語言失誤

“語用語言失誤指對語言語境把握不當導致的語用失誤”[15],主要包括語音、語法及詞匯方面的語用失誤[16]。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往往由于沒有注意詞匯的語法支配,時態意義及詞匯的會話內涵等而出現一些語用失誤,從而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例如,德語習得者常常會按照漢語語法規則說出下面的句子:“Ich bin schlecht.(我是壞的)”,“Ich bin kalt.(我是涼的)”或“Ich gefalle den Fisch sehr.(我很合魚的胃口)”。這些錯誤是由于使用者未考慮德語的語法規則,造出了容易讓德國人誤解或不能理解的句子。

在時態方面,比較典型的語用失誤則是對時態表達的附屬意義不是很敏感。例如,德語初學者在吃飯的過程中用“Hat es Ihnen geschmeckt?”(飯菜還合您胃口嗎?)來詢問對方對飯菜的評價。然而由于此句是完成時態,會讓對方產生你不想讓他吃了,或者你認為他吃得太多了的錯誤感覺。

此外,由于語言習得者沒有注意某些詞匯的內涵與漢語意思的差異而導致誤用,從而造成了跨文化交流的失敗。例如,中國人在表達某事時往往喜歡使用“或許、可能”之類的詞,以便給自己留有余地。這樣中國人在使用德語時也往往喜歡使用vielleicht(或許即使說話人對自己的觀點與表述非常確定)。而vielleicht(或許)在德語中只表達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因而當你用這個詞告知對方某事時,會讓對方難以把握。

(二)德語習得者的社會語用失誤

社會語用失誤指“交際中因不了解或忽視談話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差異而出現的語言表達失誤”[17]。這方面涉及的主要內容有時間概念、隱私、禮貌及客套用語、稱謂語、對贊美的反應、對友誼的理解、關心的表達方式、直接或間接的表達方式等。

1.稱謂語:在稱謂語方面,德語習得者雖然不會再用Onkel(叔叔,大爺),Tante(阿姨,大娘),groer Bruder(大兄弟),kleine Schwester(小妹妹)等稱謂,但是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常常會用到Lehrer Wang(王老師)這樣的稱呼。同時,對于du(你)或Sie(您)的誤用或混用也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2.時間概念:這方面差異首先表現在對準確與模糊的時間描述上。在中國,人們更傾向于一種模糊的時間描述,例如,中國人在告知對方自己可能遲到時,常說“我遲到一會”。而在德國,人們習慣表達“我遲到5分鐘”或諸如此類的。因而中方的“一會”會讓對方難以把握,是五分鐘,還是半個小時?此外,對于“準時”的理解,中德文化中亦有所差異,特別是在朋友之間的邀請,德國人的準時理解為晚到5分鐘左右,而中國人的準時則是早到幾分鐘或更長時間。

3.隱私: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在見面時詢問對方年

齡、收入及婚姻狀況等是符合社會規約的。而且這也常常是雙方進一步交流時重要的導入性的話題。這在德國人看來恰恰觸及了他們的隱私。此外,詢問對方物品的價格在德國人看來也是涉及隱私的。

4.禮貌及客套用語:這方面的語用失誤常常出現在見面問候、邀請、告別、恭維及一些客套語的使用情境中。這種失誤一方面是由于沒有考慮對方的語用與交際習俗,直接將漢語翻譯過去造成的,例如:“Wohin,auch zum Supermarkt?(去哪,也去超市么?)”;“Du bist sehr bescheiden.”(你非常的謙虛)”;“Gehen Sie bitte langsam?。呗c)”;“Haben Sie heute Abend frei,Herr Bogner?”(今天下午閑著了,伯克納先生?);“Sie sind nicht satt? Sie haben nicht gut gegessen?”(您沒吃飽吧?您沒吃好吧?);“Es ist nur eine Kleinigkeit,bitte lachen Sie nicht darüber!”(這只是小意思,您不要見笑)等。另一方面由于中德雙方對一些客套性或禮節的邀請存在不同理解也容易造成語用失誤。例如,中國人客套性邀請的句子“Komm doch mal bei mir vorbei,wenn du Zeit hast?。ㄈ绻阌锌?,來我這玩吧?。?,“Ich soll dich mal ins Kino einladen,wenn ich Zeit habe.(如果我有時間的話,請你去看電影?。焙苋菀妆粚Ψ嚼斫鉃槟阏娴脑谘垖Ψ?。

5.對贊美的反應:與德國文化中欣然接受別人贊美之詞不同,受尊人卑己的中國文化影響,我們對別人的贊美之詞往往進行推辭或否定,這是一種有禮貌、有修養的表現。因而德語習得者常常會說出下面的句子,如“Nein,nein!Das n chste Mal muss ich mir mehr Mühe geben(不,不!下次我還得繼續努力)”;“Sie haben mich übertrieben gerühmt.(您過獎了)”;“Ich verdiene dein Lob nicht.(我不值得您的贊譽)”;Ehrlich gesagt,ist mein Deutsch nicht so gut,ich muss noch flei?iger lernen.“(老實說,我的德語不是那么好,我必須更勤奮的學習)等。

6.關心的表達:這方面的語用失誤主要表現在,中國朋友之間表示關心的一些話語可能被德國人理解為,我們認為他們不夠成熟或者我們過分干預他們的生活,例如,“Es ist sehr kalt.Du hast zu wenig getragen.(天這么冷。你穿得太少了。)”;“Du sollst mehr essen,du bist jetzt zu dünn.(你應該多吃點,你現在太瘦了。)”;“Iss das nicht mehr,es ist nicht nahrhaft.”(不要再吃這些東西了,這沒什么營養)。

7.直接或間接的表達方式:這方面主要表現在我們對直接或間接表達方式上把握是否準確。一方面,我們可能會使用過于迂回的表述,例如我們在請求別人幫忙時會說“Herr Schmidt,ich habe einen Lebenslauf geschrieben. Aber ich glaube,darin gibt es bestimmt noch viele Fehler.(施密特先生,我寫了一份簡歷。不過我認為,這里面還有很多錯誤)”。這樣的表達會讓對方難以理解你想干什么。另一方面,我們在某些時候有可能表述得過于直接,甚至會表述出一些具有攻擊性或傷害性的句子,例如我們在辯論時直接說“Was du gesagt hast,ist Unsinn.”(你所說的毫無意義)或“Warum hast du so eine Vorstellung?”(你怎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就顯得有些不妥了。

(三)德語習得者的非語言交際語用失誤

非語言交際語用失誤主要指交際過程中未注意非語言交際方式的差異,如未注意身勢語、環境語、副語言及客體語等方面的差異而導致的交流障礙的失誤[18]。這方面的語用失誤常常表現在對微笑、身體接觸、眼神接觸及點頭等的不同理解上。中國人喜歡把自己的情緒隱藏在自己的心里,如果把喜怒哀樂表現在面部表情上則被看作是修養較差的一種表現。與中國人不同,日常生活中的德國人喜歡把自己的情緒表現在自己臉上。與中國人在公共場合的習慣不同,德國人在公共場所比較忌諱人與人之間靠得過緊,陌生人擠在一起的話會讓他們感覺非常不適。在眼神接觸方面,與中國人避免長時間注視別人不同,德國人更多地將眼神接觸看作是真誠或坦誠的一種表現。此外,中德文化對點頭的理解也存在不小的差異。與德國文化中點頭表示同意或明白了不同,在中國文化中點頭有時候還可以表示在認真聽對方講話,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至于是否理解或同意可能就不一定了。

三、基于語用失誤研究的德語口語教學中跨文化能力培養方案探討

在探討完常見跨文化語用失誤后,可以有針對性地組織口語課堂教學,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地傳授給學生跨文化知識,培養其跨文化意識,從而使其具備較強跨文化行為能力。在進行課堂設計時,可以基于不同交際情景,考慮此情景中可能出現的語用失誤,并以此來設計會話圖框。讓學生以會話圖框為基礎組織句子并保證會話順利進行,教師在此過程中記錄學生出現的語用語言、社會語用及非語言交際語用方面的失誤并進行集中講解。

我們以“見面寒暄”這個交際情景為例來進行課堂設計的分析。

第一步,考慮見面寒暄可能涉及的具體會話情景,引導學生設計會話內容,并以會話圖框的形式展現出來,如圖1所示。

設計完會話圖框后,學生可以根據會話圖框組織相應會話,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記錄學生在語用語言、社會語用及非語言交際語用上的失誤。

第二步,教師對學生出現的各語用失誤進行講解,并進一步補充此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其他語用失誤現象,同時探討出現語用失誤的原因,提高學生對跨文化語用失誤敏感度,增強跨文化敏感性。

在此對話情景學生可能出現的語用失誤如圖2所示,在語言語用方面應重點講解引起誤解的語法及句法錯誤,在社會語用方面則涉及Sie(您)與du(你)的混用,稱謂語的失誤,對隱私的理解不當及中國問候語的直接翻譯問題,而非語言交際語用失誤則主要涉及對擁抱、握手等態度及時機把握等問題。

講解完此情境中可能出現的語用失誤后,可以再次進行此會話,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故意出現一些語用失誤,以增加趣味性??唇浑H雙方面對語用失誤如何反應。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結合第二次對話中出現的各種語用失誤及交際雙方的反應,討論并反思交際過程中的成敗,討論面對此語用失誤德國人可能的反應,以及我們發現自己出現相應的語用失誤后如何調整自己的交流方式或內容,從而保證雙方交流的順利進行。如圖3所示。

通過這三步有意識的口語練習,學生可以慢慢培養自己的跨文化敏感度,增強自己的跨文化意識。學生在不斷提高自己口語能力的同時,增加自己在跨文化認知能力方面的積累,鍛煉自己的跨文化行為能力,也為慢慢培養自己的跨文化情感能力提供堅實基礎。以此學生可以在口語學習中慢慢將自己的跨文化能力培養起來。

跨文化交流是一個交際雙方互相調試自己行為以適應交際需要的動態互動過程,因而在跨文化能力培養的過程中窮盡可能出現的跨文化語用失誤或導致跨文化交流障礙的例子是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過典型的跨文化語用失誤案例來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這些枯燥的知識真正變為學生在語言使用過程中的一種本能反應。具備了這種意識與能力,學生便可以在不同交際情景中主動地、有意識地避免交際障礙的出現,或者即使出現了跨文化的交流障礙,學生也能夠主動地進行反思并與對方互動協調以實現創造交際過程中的第三種文化,從而保證交流的順利進行,以此便真正地具備了跨文化能力。

參考文獻:

[1][10]Bolten,Jürgen.Interkulturelle Kompetenz[C]//Das groβe Lexikon Medien und Kommunikation.Würzburg: Ergon,2007:163-166.

[2][4]許力生,孫淑女.跨文化能力遞進——交互培養模式構 建[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

[3]潘亞玲.我國外語專業學生跨文化能力培養實證研究[J]. 中國外語,2008,(4).

[5][6][7][8][17]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 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166,166,168,170-172,170.

[9][16][18]唐紅芳.跨文化語用失誤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 大學出版社,2007:25,34,146.

[11]Hatzer,Barbara/Layes,Gabriel.Interkulturelle Handlungsk- ompetenz[C]//Handbuch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und Kooperation.Band 1:Grundlagen und Praxisfelder. Gottingen:Hubert und Co.2003:138-148.

[12][13]Pan Yaling.Interkulturelle Kompetenz als Prozess[M]. Sternfelds:Verlag Wissenschaft & Praxis,2008:41,42.

[14]Bolten,Jürgen.Was heiβt Interkulturelle Kompetenz?- Perspektiven für die internationale Personalentwicklung[C] //Wirtschaft als interkulturelle Herausforderung.Berlin: Iko-Verlag Berlin,2007:21-42.

[15]張巨文.語用失誤與外語教學[J].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00,(4).

猜你喜歡
口語教學情景
情景交際
合適的才是最好的——課堂引入情景的多樣性
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策略探究
小學英語口語教學方法
基于翻轉課堂的高職英語口語教學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