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綠卷毛菇研究進展*

2019-01-05 10:18鄭巧平
中國食用菌 2019年5期
關鍵詞:黃綠卷毛菌絲體

劉 昆,蔣 俊,鄭巧平,何 捷

(1.麗水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浙江 麗水 323000;2.天峻縣教育科技局,青海 海西 817299)

黃綠卷毛菇(Floccularia luteoviren) 子實體肥厚,具有特殊的香味,滑脆爽口,營養豐富,是在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下孕育而生的一種優良食用與藥用真菌[1],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物資源,也是當地著名特產。通過綜述近年來黃綠卷毛菇國內外的研究進展,并對其研究及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提出了建議,以供廣大從業者參考。

1 研究進展

1.1 分類地位

黃綠卷毛菇[Floccularialuteovirens(Alb.&Schwein.)Pouzar][2],屬于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傘菌綱(Agaricomycetes)傘菌目 (Agaricales)傘菌科 (Agaricaceae) 卷毛菇屬 (Floccularia)。原名黃綠蜜環菌 (Armillaria luteovirens)[3],又名黃蘑菇、黃金菇、黃環菌、雙環菌、石渠白菌(四川甘孜州)[4]、司夏、色夏[5]等。為了科學上的準確性,本文使用正確的中文學名黃綠卷毛菇。

1.2 形態特征

黃綠卷毛菇菌蓋直徑5 cm~13 cm,扁半球形,凸鏡形至平展,中央稍突起至無突起,硫磺色、黃色至鮮黃色,干燥環境中易呈近白色,具絮毛狀鱗片或表皮龜裂,或呈綠色至黃色反卷的粗鱗,邊緣內卷。菌肉較厚,白色。菌褶較密,近直生至彎生,米色至黃色,或與菌蓋色近似,常黃色更明顯,不等長。菌柄長3.5 cm~9 cm,直徑1 cm~2.6 cm,白色或帶黃色,實心,偶爾基部膨大呈腹鼓狀,基部存在螺旋狀排列的卷毛,有菌幕殘余[6]。菌環上位,黃色,菌環以下具黃色鱗片。擔孢子(6~7)μm×(4~5) μm,橢圓形,近光滑至有極不明顯的小麻點,無色,弱淀粉質,孢子印白色[7]。擔子棒狀,(12.5~16.8) μm×(4.0~4.8) μm,具4小梗,偶見2小梗;菌絲具明顯鎖狀聯合[6]。

黃綠卷毛菇的生長周期為18 d~22 d,根據生長速度、菌蓋直徑及鱗片狀態,可分為5個階段[6]。菇蕾期:菌蓋直徑無明顯變化,鱗片不明顯;初生期:菌蓋生長不明顯,有較少的鱗片;幼年期:菌蓋增長較明顯,鱗片開始出現分層;開傘期:菌蓋生長快速,鱗片分層明顯;衰敗期:生長速度不明顯,菌蓋有開裂,有明顯的菌蓋皺縮現象。

平皿培養基上,菌絲體白色,致密,匍匐生長。生長較慢,生長初期形成的菌落中部稍凸,色澤純白;后逐漸平展,色澤淺白,菌落有清晰輪紋,邊緣呈土黃色,菌落背面呈金黃色。無色素分泌至培養基中[8-9]。

1.3 種群分布與遺傳多樣性

黃綠卷毛菇以單生、散生、簇生、叢生方式,生存在海拔3 200 m~4 800 m溫性草原和高寒嵩草草甸上,主要分布在北緯 28°93′~ 37°69′,東經90°4′~ 102°1′,主要為青藏高原地區[6]。結合遺傳差異[8,10],在地理分布上,可以將國內的黃綠卷毛菇分為3個類群:青海類群,以青海湖為中心,包括祁連、剛察、共和、興海、同德、玉樹、囊謙、治多、曲麻萊、瑪多、都蘭等地;西藏類群,主要分布在唐古拉山以南的西藏地區,包括安多、那曲、當雄、浪卡子等西藏地區;四川類群,四川康定等地。

以 LSU、ITS[11]、SSR[8,10]3 個基因序列對黃綠卷毛菇地理種群遺傳多樣性進行分析,發現其群體遺傳結構簡單,遺傳多樣性低,種群變異主要來源于群體內部。同時,因青藏高原在不同的時期的形成過程中出現河流、湖泊、山脈等地理條件的變化,阻隔了不同地理種群間的基因交流,出現了不同地理群體間遺傳分化較高的情況。同時,生態破壞、大量采摘等人為因素可能進一步導致種群萎縮,加劇了種群的分化??傮w看來,黃綠卷毛菇遺傳結構簡單、種群多樣性不高。近年來存在資源量下降現象,遺傳資源的保護刻不容緩。

1.4 子實體發生條件

1.4.1 氣候因素

對青海、西藏、四川三省區22個地區的調查發現,黃綠卷毛菇主要發生在夏末和秋初(6月份~9月份),在其他時間,其菌絲體通常在土壤中生長,可耐受最低-17.4℃的月平均溫度。黃綠卷毛菇發生地的溫度為6.2℃~15.9℃,相對濕度為41%~74%,年降水量為 344 mm~574 mm[6]。子實體發生的時期、產量均受降雨期和降雨量的影響。降雨早,雨量多而集中,則發生期提前,產量高,8月降水極為重要,降水次數多則產量高[12]。

1.4.2 土壤和微生物

黃綠卷毛菇生長于高山草甸土和草原上,腐殖質層10 cm~20 cm,土色深暗,呈中性或微堿性。腐殖質層以下為母質,含礫石和草根,草甸土雨后不積水,久旱仍濕潤[12]。黃綠卷毛菇在草原上會形成蘑菇圈,圈的寬度約50 cm,直徑約6 m左右[13],圈上植物呈明顯的深綠色,且長勢旺盛。蘑菇圈上和圈外主要土壤理化特性、微生物類群數量有明顯差異。圈上氮、磷、水分含量均高于圈外和圈內,土壤的 pH 略低于其他兩處[13-14]。Xing 等[14]研究指出,蘑菇圈下土壤相對于其他2個區域,總磷、總氮及pH的變化是驅動黃綠卷毛菇蘑菇圈不同區域微生物群落差異的主要因素,其中總氮是決定細菌與真菌群落的關鍵。蘑菇圈上微生物多樣性均低于圈內和圈外,在綱、目水平上,細菌、真菌的豐度與圈內、圈外均有顯著差異,細菌以土地桿菌屬(Pedobacter)、黃桿菌屬(Flavobacterium)、黏液桿屬(Mucilaginibacter)、假單胞菌屬 (Pseudomonas) 為主。真菌中則以擔子菌為主,銀耳目(Tremellales)真菌豐度最高。

1.4.3 與植物之間的關系

黃綠卷毛菇在草場上形成蘑菇圈,圈周圍牧草葉色濃綠,呈現帶狀增綠的草環狀,牧草的葉綠素含量明顯升高[5],而圈周圍嵩草會提前發黃,并且在牧草的根部附有菌絲。據此現象,周啟明[15]于1984年第1次提出黃綠卷毛菇與嵩草之間有共生關系。后人研究發現[13,16-17]嵩草屬植物,如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高山嵩草(Kobresia pyymaea)、小嵩草(Kobresia parva) 等與黃綠卷毛菇之間的關系較密切,并且這三種嵩草的地理分布[18]與黃綠卷毛菇的分布幾乎重合,也進一步佐證了此假說。后人對蘑菇圈上的植物分布及與黃綠卷毛菇根部緊密相連的植物進行研究均發現,除嵩草屬外,黃綠卷毛菇菌絲生長也與其他多種植物生長發育存在高度相關性[13,17],如異針茅(Stippa aliena)、雪白萎陵菜(Potentilla nivea)、美麗風毛菊(Saussurea superba)、藍花刺豆(Oxytropis coerulea),以及龍膽屬(Gentiana)、黃華屬(Thermopsis)、毛茛屬(Ranunculus)、剪葉苔屬(Herbertus)、蒲公英屬(Taraxacum) 等植物。但上述研究均未能提出直接的菌根學證據,如哈氏網是否存在等,以此來證明黃綠卷毛菇與植物根系之間有共生關系。因此黃綠卷毛菇是否為菌根真菌仍需進一步的研究確認。

1.5 人工栽培

截止目前,未見人工培育出黃綠卷毛菇的報道。多數的研究集中在如何優化菌絲培養條件,繼而為發酵、成分提取等研究提供大量菌絲體。從1997年開始,刁治民[19]對最早菌絲體培養條件進行研究。經多年努力,固體培養未有較大突破,菌絲生長緩慢仍是最大問題。液體發酵則有明顯進步,菌絲體發酵量從最初的1.137 mg·mL-1[20]提高到了 8.35 mg·mL-1[21]。

周勁松等[22]通過單因素試驗,發現不同的起始pH及培養溫度對菌絲體生長有明顯的影響。pH在4~7之間時,菌絲量隨著pH升高而升高;pH超過7后,菌絲生長受到抑制。培養液起始pH在6~7時,培養液菌絲體干重最大。培養溫度在10℃~25℃時,溫度升高菌絲量增加,超過35℃菌絲生長則受到抑制,在25℃~30℃時菌絲體干重最大。

肖青前[23]通過單因素及正交試驗對黃綠卷毛菇的碳源、氮源、無機鹽、生長因子等進行了分析,獲得了最佳培養條件。在此基礎上,通過均勻設計與回歸分析獲得了黃綠卷毛菇多糖發酵優化條件。

在培養基中加入甘草(licorice)或枸杞(Chinese wolfberry) 的水浸提液[21]、亞硒酸鈉[24]和三十烷醇[22],均可對黃綠蜜環菌的菌絲體生長產生明顯促進作用。

史強強等[25-26]采用單因素及正交試驗對深層發酵條件進行了研究,經對發酵工藝參數優化,確認了黃綠卷毛菇菌絲體可進行工業化生產的可行性。余梅等[27]在70 L發酵罐中,對菌絲體發酵動力模型進行分析,分別建立了葡萄糖消耗動力學模型和菌絲生長動力模型。這為以后工業化生產奠定了基礎。

1.6 化學成分與功效

早在唐代,藏醫經典書籍《四部醫典》中已記載黃綠卷毛菇具有藥用價值,根據不同配伍,可以消除腫脹、治療按壓腫脹及頸項僵硬等癥[28]。在清代做為宮廷貢品[29]。祁連地區牧民也有使用黃綠卷毛菇治療感冒的習慣[15]。在主產區,黃綠卷毛菇已被奉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F代研究表明黃綠卷毛菇食(藥)用價值極高。

1.6.1 基本成分

黃綠卷毛菇具有濃郁的野生菌清香,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其子實體干品中,含干物質85.92%、粗蛋白46%、粗脂肪3.85%、粗纖維6.46%、可溶性糖18.63%、灰分10.98%。子實體內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包括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和維生素E,以及P、K、Fe、Mg、Zn 等多種人體必須礦物質[13,30]。

1.6.2 揮發性成分

對黃綠卷毛菇的脂肪酸成分進行研究發現[31],子實體的超臨界萃取物中多不飽和脂肪酸相對含量占10.6%(亞油酸),單不飽和脂肪酸相對含量占31.5%,飽和脂肪酸相對含量占56.9%。利用頂空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分析發現[32],主要揮發性化學組成為:分子式為C15H24、C15H22的各種烯萜類化合物,分子式為C14H30、C12H26、C18H38的各種烷烴的異構體;含C8、C9、C13的各種烯酮、醛類或醇類等化合物。對丙酮提取物的脂溶性成分分析發現,其主要成分為脂肪酸類、醇類、酯類、醛類、烷烴類化合物,其中亞油酸含量接近50%[33]。

1.6.3 多糖及其他

劉葳[34]、李海波[30]、黨軍[35]、劉洋[36]等在子實體和菌絲體中均提取到黃綠卷毛菇的粗多糖,經分析純多糖主要由木糖和阿拉伯糖組成[34,37]。此外,黃綠卷毛菇子實體水提取物中還分離到了焦谷氨酸、尿苷、2’-脫氧尿苷、尿嘧啶、鳥苷、肌苷、腺苷等單體化合物[35]。

1.6.4 功效

黃綠卷毛菇子實體水提取物與丙酮提取物均具有抗氧化能力[38]。其中丙酮提取物中的甾醇類化合物在體外可抵制肝癌細胞HepG2、肺癌細胞A549的貼壁及增殖。子實體的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剩余醇溶相提取物也具有抗氧化和抗腫瘤活性[39]。除此之外,經木瓜蛋白酶酶解子實體的產物中,存在抗氧化活性較高的小分子,其對超氧自由基有較高的清除率,具有明顯抗氧化活性[40]。研究發現黃綠卷毛菇子實體中含有凝集素和核糖核酸酶,其中凝集素ALL可對血癌MBL2、L1210和子宮頸癌HeLa細胞產生抑制作用[41]。

食(藥)用菌含有的活性多糖,大多具有抗病毒、抗腫瘤、調節免疫功能和降低血糖等多種功效[42]。黃綠卷毛菇也不例外。研究顯示其子實體多糖可通過調控與免疫相關基因的表達,調節血清中細胞因子分泌水平,進而對機體免疫進行調節[36]。此外,研究還表明其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可清除DPPH·、ABTS·+、O2·-、·OH 等自由基[39]。

還有報道顯示,綠卷毛菇子實體中含有較豐富的硒元素[43-44]。但目前對于子實體中是否富集硒元素還存在爭論,如魏永生等[45]并未在子實體中檢測出硒,這方面還需要進行更充分的研究。

2 存在問題

目前,黃綠卷毛菇主要為自發采集,然后通過土法晾曬和火爐烘干,產品則以鮮品為主,干品為輔。銷售主要集中在產地周邊,其他地區知名度不高。在整個產業鏈中,存在保護不到位,管理困難,采集不加選擇,加工方式落后,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加之子實體不能進行人工栽培,菌絲體產量低,黃綠卷毛菇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還面臨諸多問題。

2.1 資源保護不到位

黃綠卷毛菇受青藏高原地理變化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在進化過程中,已經呈現出遺傳結構簡單、種群多樣性不高、種群趨于明顯減少、資源量下降現象[11]。人為因素的影響則加劇了此進程。在以畜牧業為主的主產區,幾乎無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對當地的采摘、保鮮、加工、銷售等環節進行科學指導,管理處于真空狀態。尤其在采摘環節上,因經濟利益驅動,無序、無度、不合理采食的情況較嚴重。當地人們因味道濃郁,蟲害較少,均愿采摘幼年期的子實體。但處于此生長期子實體的菌蓋尚未打開,孢子不能彈射到草原上,黃綠卷毛菇無法完成有性生殖與種群繁衍,嚴重影響了其種群數量,長此以往,未來可能面臨資源枯竭或絕收的危險。

2.2 基礎研究薄弱

由于黃綠卷毛菇的基礎研究薄弱,眾多關鍵問題仍有待于深入研究。其中最重要是要盡早明確黃綠卷毛菇與牧草及土壤中的各種微生物之間的關系,明確其是否為菌根菌,為今后菌絲培養、子實體培育等研究指明方向。孢子萌發及生長條件,子實體發生最優條件及限制因素等也需深入研究。

2.3 經濟價值難突顯

目前子實體僅靠自然發生,產量較低,據報道667 m2產量僅為 10 kg~ 25 kg[15]。加工、銷售、食用等基本以產地及周邊為主,無法滿足更大范圍的市場需求,也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而菌絲體培養產量低下,也無法滿足工業規模的成分提取。

已對黃綠卷毛菇子實體中的多糖、抗氧化物質、凝集素等物質進行研究,但與其他食(藥)用菌相比,其研究范圍不全面,深度不夠,優點、亮點略顯不足。受當前技術水平限制,菌絲體培養產量不高,成分研究及工業發酵受到限制,精深加工產業無法發展,難以提高產品附加值。

2.4 質量安全存在隱患

食用菌的質量安全狀況事關消費者的安全與健康。黃綠卷毛菇生長于青藏高原草原上,自然環境優良,受人為影響較少,是原生態精品食(藥)用菌資源。但仍有研究發現黃綠卷毛菇子實體中含有重金屬元素,且部分元素超出了國家標準[30,32],這給產業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值得引起重視。

3 發展建議

3.1 加強宣傳、管理,謀劃可持續發展

加強科普宣傳。積極組織指導群眾進行科普宣傳活動,重點對黃綠卷毛菇生長的基本知識、不合理采摘的嚴重后果進行大眾教育,使物種保護、循環利用意識深入人心。

加強對外宣傳。在推動牧業旅游的大背景下,積極宣傳野生食用菌無污染、高品質、味道鮮等優點,打造食、藥兼用旅游商品。

加強行政管理。在不同的地理種群內建立保育區,人工促進黃綠卷毛菇繁殖,保護資源的多樣性,達到可持續良性發展;建立禁采和輪采制度,制定采摘技術手冊,引導人們合理采摘。檢測不同產地子實體產品質量,根據不同產地合理進行產業培育,避免質量問題發生。

3.2 加強基礎研究,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撐

當地政府聯合各地科研院所展開積極深入合作,重點對以下內容進行深入研究。

3.2.1 調查保護黃綠卷毛菇的種群多樣性

調查黃綠卷毛菇在國內及全球范圍的種群分布情況,收集保存種質資源并建立資源庫。在合適產地建立資源保育區,為后續研究及開發利用提供豐富的物種材料。

3.2.2 明確黃綠卷毛菇是否為菌根菌

傳統分類、解剖學鑒定與現代分子生物學相結合,明確黃綠卷毛菇是否為菌根真菌。為后續研究方向提供可靠的理論支撐。深入研究黃綠卷毛菇與牧草之間、土壤微生物之間的生態關系,為栽培馴化與草原生態研究奠定基礎。

3.2.3 監測黃綠卷毛菇的發生規律

摸清自然環境與子實發生之間的關系,為以后的人工促繁或栽培研究提供環境條件支持。

3.2.4 提高加工保鮮技術

研究開發黃綠卷毛菇新鮮子實體的保鮮技術,延長貨架期,擴大產品的銷售范圍。對子實體、菌絲的代謝產物進行更深入研究,明確有效藥用成分,以增加產品附加值。

猜你喜歡
黃綠卷毛菌絲體
小卷毛和小平頂的夢想
玩味色彩空間
卷毛小豬歷險記
My New English Teacher
彩虹
新型環保吸聲材料——菌絲體膠合秸稈
確定風向
雜交選育品種‘吉香一號’在吉林地區栽培品比試驗
培養料含水量對巴爾喀什黑傘菌絲生長的影響
植物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