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新一代養老模式探析

2019-01-11 05:30新加坡CPG咨詢私人有限公司醫療保健署梁凱雁
城市建筑空間 2018年11期
關鍵詞:年長者療養院居家

文/新加坡CPG咨詢私人有限公司醫療保健署 梁凱雁

0 引言

新加坡是熱帶島國城市。截至2018年人口總規模約564萬,平均壽命82.9歲,超過65歲者占總人口的9.7%。新加坡已是人口老齡化最快的國家之一,與中國存在許多相似之處。本文分析新加坡人口老齡化與養老機構設計新趨勢,以期為中國老齡化課題提供參考。

1 新加坡人口老齡化趨勢

早期生育控制、晚婚與單身趨勢導致低生育率。隨著家庭結構調整,小家庭取代大家庭,逐步減弱傳統家庭紐帶和義務,新婚夫婦另建小窩,退休者活得更獨立。經濟與人口變化導致出現更多單/雙年長獨居者及缺乏家屬看護的年長者。

新加坡療養院嚴重供不應求,目前只有12000個療養床位,但需療養院護理的年長者2030年將增至50000人。不斷提升的富裕程度及教育水平也導致人們對養老設施品質有了更高期望,養老院亟需創新模式,以迎合新一代老年人需求的變化。

2 銀發政策

新加坡銀發政策將個人、家庭、社區、政府4個層面納入老年人照料體系構建中,提倡老年人應在自我規劃原則下獲得幸福晚年。居家養老是基石,機構養老是養老模式中“最后一環”和“極端措施”。

新加坡衛生局通過療養院居民評估表將年長者分為4等級:I類身心獨立者,II類行動不便者,III類輪椅或臥床者,IV類高度依賴性者。多數療養院只接收III和IV類年長者,極少收II類及I類。新加坡政府于2012年發布“醫療2020年總體規劃”,旨在把療養床增至17000個,為缺乏家庭照料或需大量日?;顒釉哪觊L者提供住宿護理。

3 新一代養老設施與療養院的崛起

新加坡早期的療養院具有高度機構化、制度化特點,要求有效使用土地,面臨缺人及高成本問題。療養院被認為是病、老福利治療收容所,設施簡陋,其更多關注疾病而非年長者的整體身心健康。宿舍式療養院氣氛壓抑,缺乏隱私,孤獨無趣。療養院中被遺棄和虐待年長者的新聞加劇了其負面形象。政府為增加療養床位在住宅區內引入大型多層療養院,2012年出現居民集體抗議2個社區新建療養院事件,社會對療養院的疏離感和消極情緒徹底爆發,導致政府要求療養院設計更多考慮與社區融合及設施環境服務。

2014年衛生局制定新的強化護理院標準,要求療養院在安全臨床護理、社會及組織方面滿足相應標準。在此基礎上,療養院重視開創新的護理模式,更人性化地融入社區,提高大眾對社區療養院的接受度。

3.1 社區中心式療養院——社區護理及融入社會的養老設施

新加坡政府一直推動居家醫療保健護理。適當的醫療護理,甚至臨終護理可讓缺乏親屬照料的年長者實現居家養老,日間看護及樂齡日托等正規機構也能照料年長者的日常起居。

療養院設施開放給社區使用,既可實現資源共享又是對社區公共區域的彌補。2013年新加坡衛生部長Amy Khor表示,療養院應充當社區一站式老年人護理中心。療養院可融入三合一家庭中心、居家護理中心、社區活動、康復中心、老年人日托中心、日間護理及日間臨終關懷護理,既滿足附近居家老年人護理需求,也使社區受益而更被接受。年長者就地就區養老使其更有歸屬感,社區內親友更方便互訪,也可參與社區活動,有利于提高康復機率,減少憂郁癥等精神疾病發生(見圖1)。

3.2 康復型療養院

療養院原不關注身心康復,只提供衣食住及常規活動。年長者出院率極低,不足5%,加劇了療養院令人沮喪感的負面觀感。但療養院填補了醫院與家庭護理間的空白,除長期護理,療養院更應促進年長者整體康復,使其最終離開療養院重新融入家園和社區,因此需引入年長者精神疾病和失智癥混合療養院,通過過渡性護理填補治療和康復之間的缺陷。

康復型療養院鼓勵身心康復,創建感官互動治療花園、回憶廊及智能協助康復?;貞洴煼蓽p低失智年長者的精神衰退率,使用年長者熟悉的懷舊主題可激發對話,提升年長者的自尊自信。智能機器人寵物也可充當年長者的情感依附,有效促進溝通和減少老年憂郁。通過治療花園接觸自然活動,如植物種植或香包制作,可改善年長者的精神心理健康。通過日?;顒佑柧?, 幫助其獨立生活康復出院,降低療養院入院率。

康復型療養院可為年長者提供長期恢復環境,減緩老年退化并最大限度地為無法恢復的年長者提高生活質量。

3.3 療養院為跨代跨年齡綜合體

實現代際設施共處,如療養院和學生中心、托兒或學前教育中心,與老年人互動作為課程的一部分。除設有共享設施,也讓游樂場與老年人運動站等設施共處,以鼓勵跨代跨年齡互動。幼兒早期與年長一代互動可從小消除跨年齡隔閡,并延伸至各自家庭代際間溝通,既是傳統歷史傳承也是現代資訊傳遞的模式之一(見圖2)。

圖1 社區護理中心式療養院:宏茂橋仁慈療養院

圖2 跨代跨年齡互動

3.4 療養院為家的延伸——小居家式療養院

小居家式療養院為年長者提供更私密的配備衛浴的小房間,根據居住者的經濟能力分為6~8人、4人和2人間等。附帶共享設施如廚房和客廳等小團體共享交流空間。少人居室可讓年長者在房間內床位處享有個性化私人空間。居家式公共區域可進行小社團交流,使年長者更親密溝通,積極參與活動。通過簡單烹飪和衛浴等日常行為鼓勵年長者獨立生活,給予尊嚴與自由,促進自理能力。護理人員可騰出更多時間熟悉老年人并及早發現其健康變化。小居室噪聲干擾較小,沖突較少,可為年長者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環境,也能減少年長者間的疾病交叉感染,便于隔離。雖然此類療養院建筑面積較大,建設運營、員工、清理等成本較高,但這種更溫馨的居家環境及互動受到療養院住戶和員工的高度歡迎。

3.5 原地改擴建療養院

不符合新時代需求及規范標準的現有老舊養老設施通過分期建設及調動原有住戶進行原地改擴建。為居民和員工保留熟悉的社區環境,居民參與重建過程,參與“家”的成長擴充,將減少搬遷及新環境壓力,療養院更易被社區所接受。原地改擴建規模局限于現有地塊情況,在分期施工時需照顧到療養院運作,減低施工對療養院與周邊造成的安全、出入、環境(噪聲、灰塵、震動)干擾。

3.6 團體中心 + 療養院

當療養院和社團組織會所或活動中心為綜合體時,可設置多功能或行政會議的靈活共享空間,充分利用資源。社團人群和組織活動可延伸入療養院,通過與外界接觸給療養院帶來活力與人氣。

社團由療養院或助養組織創辦,用社會資本回饋與支撐社會,融資助金及社工組織為團體一部分。團員可在團體活動時接觸年長者,在不加重護理員工作量情況下共同組織節日及出游活動。

設計時需引入綜合體療養院向外延伸開放的空間,以確保療養院安全分區及方便對外開放??紤]到共用區域更高的使用率及運營維護,需系統化平衡療養院護理員工作量及為公眾和年長者使用區域的時間段。

4 實踐案例

4.1 濟云閣療養院:原地改擴建+團體/社區中心式療養院+社會資本支撐

濟云閣療養院由CPG集團于1992年設計完成,是鄰里信賴的社區護理設施(見圖3,4)。私人公寓式病老之家模擬大家庭設計,可謂當時養老超前理念的體現。擬定護理對象為III類輪椅或臥床年長者、IV類高度依賴性年長者及少數II類行動不便年長者,改擴建工程將于2021年分期建成。床數、設施及功能翻倍,新員工宿舍統一設計,將來可轉換為療養床位。

圖3 濟云閣療養院的原地改擴建方案

圖4 濟云閣療養院

1)原地改擴建 分5期建設及調整功能,使員工資源最大化,免于遠程拆分。年長居民熟悉環境,降低過渡時期的精神困擾。新加坡土地可拓展空間有限,多為高密度建設。建筑與相鄰公寓臥室相距約9m,離分界線約4m。改造設計施工具有挑戰性,需仔細規劃。養老設施可先小后擴大,更具可持續性,增加原院環境服務及通風性、社區性、開放性。以私密少人房、人性化分散式衛浴及分層分區休息廳重組現代“家庭”,凝聚家庭歸屬感。增加可達性,融入失智癥和隔離區,實現現代化高效靈活空間利用。為促進社會參與長者護理活動,增加團體和治療活動多功能區及分層休息室,為日常居民活動、志愿活動及當地文化社團聚會提供區域空間(見圖5)。

2)團體/社區中心式療養院 療養院由濟云閣創辦,同時成為濟云閣德教協會分部的行政和活動區。通過整合共享空間、綠化外觀及建設屋頂花園美化社區。百葉窗及綠化外立面使療養院與相距不足4m私人公寓間的隱私性微妙平衡。停車場作為相鄰Masjid Al-Taqua清真寺特殊活動臨時共享空間。療養院容納各族居民,對外開放多宗教祈禱及活動區域,定期接待社區文化宗教團體(見圖6)。

3)社會資本支撐 在有限療養院財務與人力資源下,最大化運用社會力量。志愿者是療養院與年長者之間的滑潤劑與調解員,帶給年長者快樂,充當聆聽對象。志愿團每周與年長者互動、出游及購物,每月組織剪發及唱卡拉OK。志愿者充當年長者與外界的接觸媒介,護理員向志愿者講解和示范特護要點,有助于志愿者與年長者互動(見圖7)。

圖5 客廳休息室

圖6 療養院里的圣殿

圖7 志愿者與年長者互動

4.2 宏茂橋仁慈療養院:小居家 + 康復型 + 社區護理中心式療養院

宏茂橋仁慈療養院是新加坡衛生部、仁慈醫療集團和CPG集團主導的新型新加坡療養院服務模式,擬定服務對象較全面,為各層級健康及具有自主生活能力的退休樂齡人士,2017年建成(見圖8)。

宏茂橋仁慈療養院正對地鐵高架橋,但與地鐵站距離超過400m步行半徑。療養院步行交通不便且需考慮防噪聲措施。相較于安靜的遠郊環境療養院,該項目以城市伊甸園——“家庭與棲息地”為構思,在醫養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1)社區一站式老年人護理中心 宏茂橋療養院擴大了院內服務配套,以療養院的長期住院護理(392床)、輔助生活配套的短期住院護理(80床)及日間托老服務三大功能滿足年長者不同需求,并為周邊區域年長者提供長期入住養老院以外的“原地養老”選擇。三大功能區形成互補的關懷網又能共享設施、看護服務及活動配套。

2)康復型護理模式 設計趨向更獨立的輔助生活設備,鼓勵年長者康復后可獨立生活。同時為小型家庭注入新元素,可提供年長者短期住院托老服務,年長者可參加社區活動,使家人放心。

3)小居家式療養 護理單元融入家庭模式,用4人臥室形成帶有客廳、餐廳、廚房、洗浴、園藝活動區等公共區域的組團單元,在層級、院級大社區促進小居家式輕松交流(見圖9)。

4.3 圣安德烈療養院:小居家+特色護理的花園中療養院

圣安德烈療養院是新加坡衛生部與CPG集團主導的另一種新型療養院服務模式,已于2018年建成。小規模療養院為不同身心和認知需求的年長者提供溫馨舒適的家環境。擬定對象為綜合普通、精神失常和失智居民(見圖10)。

圖8 宏茂橋仁慈療養院

圖9 宏茂橋仁慈療養院小居家式護理單元

圖10 圣安德烈療養院

1)更多元化的服務 療養院6層引入失智癥友善設計,并提供過渡短期和長期護理。宿舍和會議室可培訓護理人員。

2)特色護理 精神失常及失智居民在此得到特需看護;改進導向元素,如各層分色易于識別,減少失智者困惑;空間迎合踱步習性;設“感官超時”空間,讓精神失常者免受過度感官干擾。

3)小居家式療養 與宏茂橋仁慈療養院相同,用4~5人臥室形成帶有客廳、餐廳、洗浴、園藝活動區的居家式護理組團單元(見圖11);失智單元融入戶外活動區,通過安全監管,擴大失智長者活動空間。

4)花園中的療養院 與毗鄰的裕廊湖公園進行無縫設計融合。通過院內護理小單元種植箱、社區花園、開放式露臺、園外公園等綠化互動與戶外健康設施,為年長者提供治療型康復氣息。

5 結語

通過養老設施的規劃設計,探討大健康城市醫養理念。大健康城市應具有包容性、以人為本、全齡化。新加坡經驗可為中國提供參考。

1)無圍欄社區中心 大健康城中的醫院轉為無圍欄社區健康服務中心,養老設施成為無圍欄社區主要公共設施。療養院應是社區一部分。家庭/老年服務中心、多功能廳、營養餐廳等娛樂與人性化社區中心設施應提高使用率。療養院通透底層空間需融入社區共享空間,鼓勵全天人行通過,配套連接城市交通干道與周邊建筑的無障礙設施,方便互動與到訪。

圖11 圣安德烈療養院小居家式護理單元

2)高密度多功能綜合體開發模式 在優化土地價值、提高利用效率、滿足適宜居住的前提下,配合社區居民增加功能需求,采用高層、高密度的開發模式。根據年長者的不同身心認知及設施操作要求,擬定養老設施綜合體模式。療養院轉型為社區活力補充,社區成為最強大支持者與客源。

3)以人為中心的護理 在安全、私密的環境中支持年長者維持獨立性和自尊心的需求。不忽視訪客體驗,鼓勵重復探訪及與居民互動。

新加坡式養老在于創造健康城,融合各年齡階層的宜居城市。雖然新加坡以自助、協助及居家養老為基礎,但仍努力使機構養老融入社會結構,療養院成為社區配套設施以鼓勵原地養老,使年長者在自家或機構中都能積極快樂地生活,在“我的社區”及“一體化生活關懷網”中享受黃金年華。

除了公民觀念引導、政策及財政支持,健康城需配有交通、規劃等職能網絡。養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國家、社會資本及銀發樂齡產業對養老商業模式進行創新研究與改革實踐,建立可支持居家養老、原地養老、社區養老的新一代養老設施模式。

(注:圖8來源O-Imagefolio, CPG Consultants Pte Ltd;其他圖片來源CPG Consultants Pte Ltd)

猜你喜歡
年長者療養院居家
香港18歲以上人士可接種第五劑疫苗
設右轉向燈 新交通事故銳減
“小、快、靈”立法的唐山實踐——《唐山市截癱療養院保護利用條例》正式實施
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撐起一把保護綠傘
居家好物,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為軍民促健康 為打贏儲力量 海軍青島第一療養院深入探索療養院建設發展紀實
微生高的往事
淺析療養院建筑的基本特征及設計
公立療養院財務分析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