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畜禽產業空間集聚研究
——以肉鵝產業為例

2019-01-16 06:00雷驚濤劉靈芝
家畜生態學報 2018年12期
關鍵詞:肉鵝產業布局基尼系數

雷驚濤,劉靈芝

(華中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畜牧業的規?;l展引起了鵝產業布局的巨大變化,進而引起產業結構轉變和市場波動,并會給產業內外企業和農戶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影響??茖W合理地分析研究鵝產業布局變動趨勢與機制對降本增收、穩定市場、保障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指導意義。劉雪芬和王雅鵬[1]提出,水禽產業的發展已經逐漸擺脫對地方自然資源優勢的依賴,向技術更先進、資本更雄厚的后天資源優勢區域轉移;佘德勇等[2]提出,應充分利用區域內的資源優勢,使肉鵝產業做大做強。技術革新和資本的運作使得現代化的養殖模式得以推廣和運用。一種觀點認為,養殖模式的改良或革新也能突破自然、人力資源的桎梏從而使肉鵝產業的布局更加合理。吳瑛[3]對現有養殖模式的優劣勢做了比較,認為專業合作社的規范對產業布局的科學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近年來,疫病防治與環境保護已成為肉鵝產業乃至整個畜牧業發展的攔路虎,有觀點認為肉鵝產業生產格局應該首先考慮疫病防治和環境保護。何樺[4]認為肉鵝防疫體系不完善是阻撓產業向前發展的重要原因;黃澤穎和王濟民[5]指出肉鵝產業的規模與環境污染同步遞增,生態環境的破壞進一步加劇了疫病爆發的危險。戴孝悌[6]從整個農業發展的宏觀角度梳理了農業產業空間布局由分散到集中的變化歷程。鵝的飼養離不開糧食、飼料,鄧宗兵等[7]從糧食生產布局的角度,通過對全國31省(市、區)的實證分析指出,中國糧食的生產重心向水資源缺乏、經濟欠發達的北方糧區轉移。閆建偉[8]則利用數量模型實證分析得出,鵝產業分布與區域水資源、經濟、科技、產業化等因素具有正相關關系。研究鵝產業分布變動及其趨勢最好的方法是將上述視角進行歸納并整合,對比分析產業聚集化發展趨勢及其機制。文章以鵝產業空間分布變動的研究為基礎,采用多重指標測算2010~2016年間產業布局變動趨勢并剖析其背后的經濟、社會原因,提出相應建議,以期為優化鵝產業結構、穩定市場供求平衡提供參考。

1 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本研究所需鵝產業數據由2010~2016年團隊調研、統計及年度FAO數據[9]整理獲得,地理信息數據源自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數據庫[10],測度指數利用stata 12.0編輯計算得出。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取生產集中度來反映產業的空間分布狀況,并將生產集中度作為測度指標繪制成空間分布圖能夠更加直觀的梳理產業布局的變動狀況;同時測算基尼系數和產業集中率來實證分析肉鵝產業布局的變動趨勢和機制。

1.2.1 生產集中度 以生產集中度作為測度指標,用不同顏色把全部制圖按省份做出劃分,來表示肉鵝產業活躍度的差別。

APij表示i省份的j年度生產集中度,TPij表示i省份的j年度的鵝產業產值,Qj表示j年度的全國鵝產業產值。將各省的生產集中度作為指標繪制到經濟地圖空間分布圖中,AP_ij值越大則經濟地圖中區域顏色越深,代表該省份肉鵝產業越活躍,反之,APij值小,經濟地圖中區域顏色越淺,產業越不活躍。時間序列下連續的經濟地圖則能直觀反映產業的布局變動狀況。

1.2.2 基尼系數 最初是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后來延伸到衡量樣本變量間的不均衡狀況,現在逐漸成為綜合考察區域間產業差異狀況的指標,用以體現產業整體的空間聚集程度。雖然基尼系數不能直接顯示哪里分布不均,但因其能客觀、直觀反映產業的空間散、聚變化趨勢并起到良好的預警作用而被各界廣泛認可和采用。將全國肉鵝主產省按肉鵝產值由高到低排列,劃分為省份數相同的n組,算出從第1組到第n組的產值占全國肉鵝產值的累計百分比,計算公式如下:

G表示肉鵝產業分布的基尼系數,Wi表示從第1組累計到第i組的產值占全國肉鵝產值的百分比?;嵯禂禂抵祷?和1之間,越接近0表明肉鵝產業分布越平均,越接近1則意味著極度的集中。

1.2.3 產業集中率 可以從區域經濟的角度衡量肉鵝生產靠前的省份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用以體現產業的空間聚集程度。

式中CRn表示鵝肉產量最大的n個省份占全國鵝肉總產量的比重,Wi為排名第i的主產省的鵝肉產量占全國鵝肉總產量。CRn的值越大表明肉鵝產品生產空間布局的集中程度越高。

2 肉鵝產業布局變動與趨勢分析

在傳統農業生產時期,中國鵝飼養區域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再加上山東、河北和東北地區,這些地方都有許多共同點:平原開闊、江河湖泊眾多,水生生物資源極其豐富。這些得天獨厚的先天性資源是鵝養殖不可或缺的自然條件。因此,中國鵝產業早期的分布的特征十分明顯——依托自然資源條件分散養殖。但隨著市場經濟的向前發展,隨著自動化、機械化的逐步推廣,也隨著現代養殖技術的不斷革新,現今的鵝產業的養殖分布格局正在發生巨大改變,區域內的先進技術和雄厚資本對水禽集中養殖的支柱作用正不斷得到凸顯。

2.1 肉鵝產業布局的變動狀況

帶入數據計算出2010~2016年各省的鵝產業占全國鵝產業產值的比重,并制作成2010~2016年鵝產業生產空間分布變化餅狀圖(圖1)。用不同的顏色代表每個省市的鵝產業產值占全國鵝產業總額的比重,將產值較少的省市進行合并。

資源稟賦、技術與資本、市場調節和政策變化等因素的交替作用驅使肉鵝產業的空間布局發生了巨大變動,肉鵝生產格局的變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范圍在2010~2011年,這一階段肉鵝生產格局南北較為平衡。2010年廣東省商品肉鵝出欄6 500萬只、鵝產業產值達69億元,遼寧省商品肉鵝出欄3 411萬只、產值達71.6億元,除此兩省外,全國其余省份生產集中度都低于0.1,這意味著這些省份肉鵝生產不足全國的10%且多數省份不足1%。2011年,在全國技術與資本投入差距較小的情況下,氣候適合、平原開闊的黑龍江、吉林兩省肉鵝分別出欄4 482萬只、3 000萬只,肉鵝生產均超過全國的10%,而剩余多省的肉鵝生產量不足10%甚至1%。

第二階段是在2012年,這一階段市場的調節作用也更加明顯,肉鵝的生產格局開始發生重大轉變。2012年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肉鵝出欄量共計1.04億只、產值超49.8億元,北方其余省份生產集中度不足0.001;相反,隨著資本與技術投入力度逐漸加大,消費能力更強、市場更為活躍的東部、中部、和南部共有14個省份的肉鵝的生產集中度達到0.01,其中東部的山東、安徽肉鵝出欄量分別為2 500萬只、4 135萬只,肉鵝產值的全國占比分別達到22.4%和11.1%,中部的湖北肉鵝出欄944萬只、產值超40億元,達到全國的11.5%,南部的廣東肉鵝出欄6 500萬只、產值達65億元,占全國的18.4%,此時南方鵝產業生產規模較為明顯的高于北方。

圖1 2010~2016年肉鵝產業生產空間分布變化圖

第三階段在2013~2014年,這一時期資源稟賦影響力已十分微弱,技術與資本的作用成為主導,加上環境政策對北方部分地區肉鵝養殖的限制,“南進北退”的變動情形進一步加劇。此階段東北三省的鵝產值均不足全國的1%,而東部的江西、山東、江蘇、安徽四省和南部的廣東省都超過全國鵝總產值的10%。

第四階段是2015~2016年,隨著環境保護力度的逐漸加大,在南方整體與北方拉開差距的同時,受環境政策影響相對較小的四川異軍突起,2015年四川商品肉鵝出欄達到8 000萬只,產值超58億元,一舉達到全國總產值的17.2%,趕超廣東57.7億元的生產總值。2016年在鵝產業生產南方多于北方的大格局下,南方生產布局也愈發均勻,除廣東省肉鵝出欄8 700萬只、產值超108.8億元,以占全國29.7%生產總量高舉榜首外,其余省份均在1%~10%,差距不大;同時,東部與西部也基本與中部持平。

總體上看,除廣東省外,其余各省份生產集中度是在逐漸分散的。中國鵝產業的生產布局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由北向南的縱向轉移和由中部向東、西的橫向擴張。

2.2 肉鵝產業布局集中化趨勢分析

肉鵝作為水禽的三大產業之一,雖然起步較晚,但其發展的規律也基本與其他水禽相似,擁有聚集化發展的趨勢。分別取2010~2016年間商品肉鵝出欄量最高的前8和前4省份計算出相應年份的的產業集中率,繪制成折線(圖2),以及代入數據計算的2010~2016年肉鵝產業分布基尼系數,繪制成折線(圖3)。

2010~2016年中國肉鵝產業集中率CR8、CR4均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圖2)。CR8在2013年達到最大為0.86,意味著產量最高的8個省份產量占到全國的86%,2013~2016年緩慢下降至0.83;CR4同樣在2013年達到最大的0.66,即產量最高的4個省份產量占到全國的三分之二,2013~2016年降至0.5。

圖2 2010~2016年肉鵝產業集中率

圖3 2010~2016年肉鵝產業分布基尼系數

從2010年至2016年,肉鵝產業布局的基尼系數呈現前期波動后期平穩下降的特點(圖3)。2010~2012年,基尼系數在0.56~0.69間波動,自2012年至2016年,基尼系數逐漸降至0.52。

不論是產業集中率、還是基尼系數均顯示,在2010~2016年中國肉鵝產業呈現“分散”-“集中”-“分散”的特征。當自然條件、勞動力資源對產業的發展占主導地位的時候,肉鵝產業處于較分散時期。當技術、資本等后天因素對產業發展推進作用變強后,肉鵝產業逐漸趨向集中,再往后,技術、市場的發展進入瓶頸期,又受到環境政策的影響,產業發展又逐漸出現差異化趨勢。

3 肉鵝產業布局變動的原因分析

3.1 水土、氣候等自然資源因素分析

水土資源、氣候與自然災害等因素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鵝養殖的規模和產量,進而影響其布局。在養殖的技術條件得到改善以前,東北地區由于氣候適宜,所以不論種鵝、還是商品鵝的存、出欄量都可以占到全國的50%以上。類似的華南、西南地區的氣候潮濕、水資源豐富也為水禽產業包括鵝產業的規?;a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兩者的肉鵝養殖量之和接近全國的40%。對比明顯的西北地區相對干燥寒冷、水資源匱乏,阻礙了鵝產業在該地區的進一步發展。

3.2 區域經濟差異因素對肉鵝產業布局影響顯著

由于各地區域經濟發展極度的不平衡,不同地區農民的非農就業機會也就不再平等,這種不平等給農民的就業選擇帶來了深遠影響,并最終造成宏觀層面鵝生產空間布局的演變。這種情形在華北地區體現的尤為明顯,以北京為首的華北地區經濟發達,非農就業機會充足,許多農民在權衡利弊后大多選擇了非農業領域就業,從事肉鵝養殖、生產人員數量出現短缺,最終使得肉鵝產業在華北地區規模不斷萎縮,現在華北地區肉鵝飼養量已不足全國的1%。

3.3 科技、政策、機械化水平等社會因素分析

科技創新、政策扶持和機械化水平是鵝生產布局演變的三大動力源。以山東、江蘇為代表的華東地區憑借養殖技術、機械化優勢在肉鵝生產上發展迅速。與此同時,繼北京、浙江之后,江蘇省的肉鵝生產由于受到國家環境政策的影響,限養、禁養區域的逐步擴大,商品肉鵝的出欄量和產值較前些年明顯下滑??梢灶A見,在環境政策逐步向全國推廣之后,全國的肉鵝產業乃至整個畜牧行業生產發展都要受到巨大影響。

3.4 消費拉動肉鵝產業增長

對鵝肉的食用量,南方尤其是華南地區高于全國其他地方。南方菜系繁多、口味迥異、食譜廣泛,而北方飲食口味相對單一。鵝本身塊頭較大、肉質較其他禽類又偏粗糙,這就很難在烹飪手法傳統、口味保守的北方打開市場;相反,在烹飪手法精巧、口味大膽的南方則如魚得水。南方容量巨大的消費市場,不斷拉動周邊鵝產業的持續發展,也吸引這北方傳統鵝養殖、加工企業的加入。消費市場的拉扯作用正是鵝產業在北方出欄多卻產值落后于南方的重要原因。

4 小結

本文基于生產集中度理論,利用水禽產業技術體系的年度統計數據,對中國肉鵝產業布局的現狀、變動及趨勢做了實證研究,并分析了產業布局變動背后的經濟學原理。結果表明,中國肉鵝養殖產業除西北地區外都有分布,但主要消費市場卻聚集在華南地區;肉鵝產業在空間上呈現縱向上由北向南轉移、橫向上由中向東西擴展的趨勢,整體產業則更偏向華南地區靠攏;肉鵝產業的規模不斷擴大,由于受到資本、技術和政策等因素的交替作用,產業布局呈現出“分散”-“集中”-“分散”的特征。具體來講:(1)華南、華東、東北為肉鵝主要產區,華中、西南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華北的肉鵝產業則在逐漸萎縮;(2)由于的消費拉動,肉鵝產業逐漸向市場容量更大的華南地區轉移;(3)隨著肉鵝養殖技術發展遇到瓶頸和消費市場的逐漸飽和,加上環境政策影響范圍的擴大,技術、資本、市場對肉鵝產業聚集化發展的推動力減弱,產業的集中化進程放緩。

5 政策建議

本研究表明,相關政策的制定只有更加注重產業技術的提升和市場的導向作用,同時關注政策調整帶來的巨大影響,才能維持市場供求平衡,保障產業良好發展。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尋求鵝產業的差異化發展,避免產業過度集中。無論是為了防止外來品種壟斷,還是追求消費需求多元化、地方風味特色化,各級政府都應大力支持中國的鵝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一是對地方自主化優良鵝品種的繁育予以支持;二是支持地方建設現代化的育種繁殖場所;三是鼓勵、引導科研單位與地方企業的交流合作,爭取早日培育出高產、抗病新品種。

第二,因地制宜,關注區域市場變化和消費習慣,肉鵝產品才是未來消費的趨勢。要讓人們對肉鵝產品的消費成為習慣,還有加強各種肉鵝制品的研發生產能力。今后應繼續加強肉鵝產品的營養價值的宣傳工作,同時在以市場為導向的基礎上,肉鵝制品的加工企業必須善于抓住市場和技術兩個關節點,生產出符合現代人群口味的肉鵝制品。

第三,深化產業綠色發展,迎接落實環境政策。產業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首先,有必要對肉鵝的生產、加工、銷售、市場流通等各個環節進行規范,以確保產業的健康發展。其次,將肉鵝制品的生產技術與環境保護相結合,把國內傳統鵝肉加工工藝與世界先進禽肉加工工藝結合起來,做到多部門協調、跨領域合作,更好的達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效果。

猜你喜歡
肉鵝產業布局基尼系數
我國天然花崗石臨礦產業布局初見端倪
肉鵝飼料自制方法
肉鵝短期育肥的要點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產業布局特征研究
廣西北海市銀海區多產業布局就業扶貧車間
提高肉鵝養殖經濟效益的技術措施
隆力奇 加速“一帶一路”產業布局
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
什么是基尼系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