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生產方式和組織模式創新的政策訴求及政策保障

2019-01-18 22:19謝來位付玉聯
探索 2019年5期
關鍵詞:生產農業

謝來位,付玉聯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公共管理學教研部,重慶400041)

鄉村產業振興的根本出路是推動農業組織模式創新,從而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1]32。2017年10—12月,課題組就鄉村產業振興的現狀對重慶市部分區縣農業相關部門、鄉鎮黨委政府、有關金融機構負責人以及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通農戶代表開展座談、實地調查、訪談調查和問卷調查,共訪談100 多人,發放問卷600 份,回收有效問卷546 份,聚焦農業生產方式和組織模式創新的核心內涵、政策訴求和政策保障開展調查研究。

1 農業生產方式和組織模式創新的核心內涵

1.1 生產要素適度規?;簭乃槠洜I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生產力的大力發展,作為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方式的生產關系必然發生改變,否則,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在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到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是典型的農業社會,1978年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7.7%,鄉村人口占比為82.1%,沒有發達的二、三產業為廣大農民提供就業,農民高度依賴土地,以家庭為單位、一家一小塊土地、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而到2018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從1978年的27.7%降低到7.19%,鄉村人口占比從1978年的82.1%降低到40.42%,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占比從1978年的70.5%降低到26.11%①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的歷年年度統計數據計算所得。,可以說,已經是工業社會形態的中國如果還固守著農業社會形態的農業生產方式和經營組織模式,必然阻礙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馬克思曾指出,小農生產方式是“以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分散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產資料的集聚,也排斥協作,排斥同一生產過程內部的分工,排斥對自然的社會統治和社會調節,排斥社會生產力的自由發展”[2]872。因此,當前的鄉村產業振興、農業現代化必然要求土地等生產要素適度規?;洜I?!皵U大農戶土地經營規模,既能提高對農戶務農的經濟激勵,又不會扭曲市場,還可能獲得農業經營規?;念~外回報?!盵3]適度規?;⑿纬僧a業集群發展,實現生產資料的集聚,能產生規模效益,實現生產和需求各方的更好協作,可以顯著降低投資、信貸、投保、理賠、期貨等金融服務行業的風險評估難度和成本,加快農產品生產過程內部各環節的專業分工,從而更加有力地推動專業化發展,更加適宜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生產和交換,有利于形成統一收購、運輸、檢驗、分級、包裝的銷售合作社和集中化銷售,擺脫中間商銷售環節,使消費者能以更低價格買到更新鮮農產品,更充分獲取市場信息,提高價格談判能力,發展區域品牌農業,擴大市場影響力,便于進入期貨市場。

適度規?;笸恋剡m度集中規模經營,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只有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充分發揮企業家敏銳發現市場獲利機會的能力,敢于冒險和承擔風險,才能把經濟資源從生產率較低、產量較小的領域轉到生產率較高、產量更大的領域,為其本人和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創造出更多的交易機會和效用,實現各種農業生產要素規?;?,從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帶動普通農戶增收。重慶市巴南區積極搭建流轉交易平臺,于2014年12月在全市率先成立巴南區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中心,并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監督管理委員會,制定《巴南區林權流轉管理暫行辦法》《巴南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暫行辦法》,逐步開發和擴大流轉交易品種。截至2017年10月,交易中心累計收集各類農村產權流轉信息195 條,發布意向流轉土地8 380 余畝,交易金額4 984.26 萬元,惠及農戶2 366 戶;農村土地流轉面積累計達35 萬畝,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38.75%①2017年10月課題組根據重慶市巴南區農業委員會提供的統計數據整理所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周邊農戶和農村發展呈現出明顯的輻射帶動效應。

1.2 資源配置市場化: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變

市場化是農業生產方式和組織模式創新的根本動力。一是農業生產的直接目的是實現農產品商品化,為交換而生產。當前一家一小塊土地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主要是為自己消費而生產,主要不是為了交換而生產,缺乏推動生產方式、生產技術和生產經營組織模式發生根本轉變的動力。只有當農業生產者將“為自己吃而生產”的動機逐步轉變為“為交換而生產”的動機時,市場的競爭壓力才會有力地推動農業生產者在產業的選擇、品種的選擇、生產技術的改良、生產方式和經營組織模式的轉變上作出靈敏的反應,從而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大力發展。二是農業生產要素配置的市場化。在農業生產、交換、消費各環節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各生產主體、需求主體及其相互之間建立起市場化的利益聯結機制,才能使各種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模式具有可持續性。在成熟的農業期貨市場中,農場主能憑借期貨公司的銷售合同,向銀行融資提前預付第三方企業的作業服務費用,大大降低現金流量帶給農業生產經營者的壓力[4]。調研發現,市場化程度越高的地區,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模式創新活力越強,蓬勃發展的家庭農場、種養殖大戶、專業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公司和龍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其輻射帶動農戶發展的能力也明顯增強,探索創新就業吸納、訂單帶動、參股合作、利潤分紅等多種生產經營模式,不斷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普通農民之間的利益聯結與分享機制,使得改革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1.3 品種流程專業化:從多元化經營向專業化經營轉變

專業化是農業生產方式和組織模式創新的核心。農業專業化主要包括生產者的勞動技能專業化、農業品種專業化以及技術工藝流程專業化。農民是當前我國農業經營的重要主體,并且還在一二三產業之間來回流動,工人的產業技能專業化程度低,不僅嚴重制約第一產業的發展,還嚴重制約二三產業的專業化發展、科技創新、產品質量和競爭力提升。即便農民回到第一產業,也嚴重缺乏農業生產種養殖品種的專業化發展,導致什么都不專業、什么都不精。沒有高度的專業化,就難以精耕細作、難以擴大規模、難以技術創新、難以推廣先進技術和設施設備、難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嚴重制約農業生產效率和生產力的提升。農業種養殖品種的區域專業化能形成清晰的農業產業帶和產業集群,更有利于農業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能有效避免同質化競爭。自2008年以來,重慶市潼南區每年種植30 萬畝油菜花,這種區域專業化種植引來八方游客,被評為“重慶十大春季旅游目的地”之一。農業生產技能和工藝流程的專業化將播種、除草、殺蟲、施肥、收割、物流和銷售各環節高度專業化分工,分別外包給專業服務公司流水線作業,能有力地推動生產技術和產品創新,為機械化和信息化提供更便利條件,更有利于外包公司匯集專業人才、引進先進技術與設備,更有利于降低大型農業機械設備投入大、資產專用性強導致的閑置率和折舊成本高等經營風險。

專業化的農民、經營管理者與農業經營主體形成股權合作關系、供求關系、雇傭關系,享有農業企業支付的股份紅利、工資報酬、社會保障和相對穩定的供需市場等中長期關系契約,增強確定性,使各方利益都有保障。農業專業化離不開大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承擔農業生產各環節的組織職能,更離不開大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大力推動。截至2016年底,重慶市巴南區銷售額超過5 000萬的農業龍頭企業4 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14 個、區級示范家庭農場30 個、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6 個、部級示范社1 個、市級示范社14 個、區級示范社30 個、申報監測合格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市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園區3 個、農業示范服務組織61 個;其中種植業的劉昌元家庭農場、畜牧業的重慶木犴生豬規?;B殖場、漁業的月亮灣漁村、特色農業彩色森林、重慶茶葉集團等是巴南區農業專業化發展的典型代表,有力地提升了農產品市場化水平,區域品牌“巴之源”“巴南接龍蜜柚”“奶牛夢工廠”“巴南銀針”“姜家黑”“巴南定心”“樵坪米”等在全市乃至全國擁有良好的市場美譽度和穩定占有率;惠民供銷社成立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創新開展農資物聯網平臺建設及應用,與中科院、市農資集團合作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提供政策信息、品牌打造、財務代理、事務代辦、合作金融、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動物疫病防控等農業社會化服務。

1.4 生產技術機械化和信息化:從手工作業向自動化、智能化轉變

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農業生產方式和組織模式創新的手段。我國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不高。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業生產勞動力嚴重短缺,機械替代勞動力是必然趨勢。對于山區,機械化的難度是要大一些,但并非不可能。調研發現,對于中西部地區專業化和規?;潭容^高的水稻種植和收割,機械化程度已經達到較高水平。河南和江蘇一帶的農民駕駛水稻收割機從祖國的南方到北方按區域季節差異流動作業,既大幅降低機器閑置率,又確保工人作業熟練程度。一畝水稻的收割只要十分鐘,收費一百元,如果要爬田坎收費略有提高,大大節省了勞動力和時間成本。同理,其他種類的農產品生產只要能形成足夠規模和專業化種植,機械化生產就不是太大問題。西部地區旋耕機、微耕機、割灌機、水稻剝殼機、電動噴霧器、農用三輪車、木電鋸、汽油鉆、混凝土攪拌機及微噴、滴灌等在茶樹修剪、農業灌溉、松土深耕、糧食收割和農產品粗加工等方面得到較廣泛采用。

在信息社會無論是農業生產的各環節還是市場銷售都亟需大力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農業信息化能夠極大消除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促進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和合作社的發展,從而促進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向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轉變[5]?!俺浞掷没ヂ摼W的技術優勢,在生產領域應用遠程監控、智能管理等技術手段,解決農業生產的勞動監督問題。在流通領域,通過發展電子商務、在線平臺,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信息不對稱和供求失衡問題,推動農業產業化和規模經營?!盵6]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農產品電子商務、農資采購、農業企業管理信息系統、農業物聯網等的大力發展將有力地降低勞動力成本和時間成本,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尤其是隨著機械化、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農業生產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必然大幅提升。農產品生產和銷售、農產品市場需求和供給的大數據開發和利用將進一步降低農業生產的市場風險,實現農資、農產品供需精準對接,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生產力。

2 農業生產方式和組織模式創新的政策訴求

2.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量不足,少數企業虧損嚴重

一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土地租用和勞動力成本剛性制約,發展難。絕大多數農民不愿承擔土地流轉風險,以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入股流轉土地使用權的比重很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用地以租用為主,土地租金成本高,目前重慶耕地租金一般在每年每畝500 ~1 000 斤黃谷,構成剛性支出。且因農業專業化、機械化、信息化程度低,農業勞動力需求量大,以老年人和女性為主,日工資在50 ~120元左右,磨洋工現象普遍存在,勞動力成本高,生產效率不高。二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量不足,分布不平衡。相對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農作物播種面積、鄉村從業人員的總量而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總量嚴重不足,且在各區縣、各區域分布不平衡,在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周邊、在平原地區和交通區位好的區域發展相對較快,在偏遠地區、山區發展較為緩慢,對農業產業化和農民增收的帶動力還有待提升。三是少數龍頭企業規模過大,虧損嚴重。適度規模經營的核心是投入產出比,即生產力系統因為規模適度而使整個系統功能充分發揮作用,經濟效益達到最佳。但規模達到一定點以后,會隨著規模的繼續擴大出現規模不經濟[7]。由于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不高,生產和管理各環節的標準化、程序化難度大,管理風險和市場風險防控難度大,農業生產各環節績效考核和監督難度大,農業生產成本難以降低,效率提升難。調研發現,農業企業盈利狀況與企業總投資規模呈倒“U”型關系。企業規模過小過大盈利水平都不高,甚至虧損。虧損企業往往以獲取財政補貼、銀行貸款和圈占土地為主要目的,對于推動農業現代化助益不大。

2.2 農業生產要素配置市場化程度低,資源配置活力不足

土地是農業生產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土地資源要素市場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制約農業金融服務和保險服務水平的高低。一是土地資源要素市場受法律機械執行制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不到位導致土地權益不夠清晰、保障不夠有力,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導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租地成本高,嚴重削弱農業投資積極性。廠房、倉庫、凍庫、接種房、曬場以及游客垂釣、采摘、體驗亟需的餐飲、住宿設施、停車場和管理用房等設施用地需求普遍強烈,但用地受法律機械執行的嚴格限制,審批程序繁瑣、時間漫長;即便農村房屋原宅基地連片建設,都面臨大量土地調規問題;而征地建廠房、管理房和農家樂成本高、手續復雜、審批難;且農業附屬設施用房資產、土地附著物、租用場地建筑物沒有產權證,不能進行融資抵押;部分區縣宅基地作價入股難以獲得工商行政主管部門登記確認。二是農業金融要素市場受農業生產要素流動性弱的制約。調研發現,有93.7%的受訪者表示2016年沒有直接從銀行貸款,96.4%的受訪者表示沒有通過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多以信用貸款和擔保貸款等方式獲得銀行貸款。農業投資產出周期長,1年的到期還款付息期限對農業貸款形成制約,增加了貸款成本;果樹等農林作物不能抵押貸款;“三權”抵押貸款附加條件太多,需要原承包人簽字同意抵押,手續繁瑣;因“三權”交易市場缺乏、“三權”所代表的資產專用性很強、流動性弱,交易價值發現難,又缺乏價值評估機構,只有分行入圍的評估公司才能開展評估業務,評估公司競爭不充分;“三權”抵押貸款一旦發生損失,經營業主將面臨農戶租金和銀行貸款兩方債務追償,銀行方對林地、耕地、宅基地的使用權、經營權的處分優先受償缺乏保障,即便有財政風險補償基金,但其補償流程長,即使銀行最后獲得損失補償,但對銀行經營管理者的考核和追責程序已經完結,于事無補,因此銀行經營管理者放貸積極性不高。很多農業經營主體財務賬目混亂,甚至沒有財務賬目,銀行難以核算其經營收入。三是農業保險要素市場受農業保險產品嚴重不足的制約。調查顯示,62.6%的受訪者沒有參加農業生產保險。目前除了水稻、生豬、能繁母豬等傳統農作物和養殖業有農業保險外,對于水果、蔬菜、特色水產、花卉苗木等經濟作物都沒有保險產品,導致旱澇兩不保、增產不增收;鄉村旅游發展亟需景區團體保險和游客保險;魚塘面積達不到較大規模不能參加漁業保險,保險需求強烈。農業保險評估機構缺乏,大品類才有保險評估體系。損失發生后,保險公司理賠速度慢。

2.3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專業化、集約化水平待提高

一是農業技術服務社會化、組織化程度有待提升。部分農業企業專業化程度不高,發展規劃、目標定位、品種選擇等調研不足,技術保障有待加強。多數農業企業、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主要靠自己摸索,缺乏有保障的技術服務。農技站有例行檢查,監督管理職能多,技術服務職能少。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數量少、成熟度低,品種選擇、技術服務、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植保能力不足,高級農技師嚴重缺乏,無論是企業還是農技站引進和留住技術人才難。農業技術培訓注重數量,不注重質量。二是農業專業合作社亟待大力發展。在既難以引進龍頭企業、本土農業企業或專業大戶又難以發展壯大的地區,亟需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來帶動農戶轉變生產方式和組織模式,促進農戶增收。但農業專業合作社數量少規模小,有足夠權威、一定能力和奉獻精神的農業專業合作社領頭人缺乏,合作形式松散,利益聯結不緊密,權益關系不清。部分地區村集體既不能以集體入股,又不能成立獨資公司,必須有自然人股東,一旦公司經營不善,自然人信用受影響。公司登記要求所有股東到現場,工商、稅務部門下鄉現場登記、辦稅的主動性不足。三是農產品銷售缺乏專業化、常態化渠道。有40.9%的受訪者表示無穩定的農資購買或農產品銷售渠道。目前多數企業、種養殖大戶和家庭農場主要靠進批發市場、商販上門收購、進零售市場、熟人介紹等渠道銷售農產品,少數企業通過網絡、自媒體、與銀行卡合作、積分換門票等途徑銷售部分產品。農產品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缺乏,電子商務補貼項目申報難,農村物流亟需財政補貼、亟需加強商標注冊和“三品一標”認證。企業反映,供銷社電商平臺是一種非市場化的方式,沒走到一線來,與農業企業合作積極性不高、合作不夠,資金利用效率不高,銷售能力、帶動力不強。

2.4 機械化、信息化亟需基礎設施標準化和財政投入推動

一是農業生產機械化普及程度不夠高,以半機械化為主。除了采茶難以機械化以外,像果園除草、捕撈、搖蜜等能機械化的領域,仍以半機械化為主,且半機械化的普及程度還不夠高,甚至年出欄5 萬頭黑豬的大型養殖場的青飼料收割、投料仍未采用機械化。農田、果園、養殖場等標準化程度低,機械運用難;鄉村公路等級太低,大型農業機械和客車去不了,不少地方限制19 座甚至9 座以上汽車通行;農業機械質量不高、適應性差、維修成本高,亟需加大農業機械的研發補貼力度。二是灌溉設施、生產大棚、防護欄等防護設施缺乏,抗風險能力低。部分地區水塘和水渠缺乏,少數山坪塘無法儲水,又缺乏提灌、滴灌等現代農業生產設施,干旱年份水果、蔬菜和花椒等產量大幅下降;農業灌溉用電比居民電價高。多數企業蔬菜大棚和水果大棚缺乏,不僅對惡劣天氣難以抵抗防范,而且制約游客采摘的檔期和周期長度。少數山區農業生產基地生產生活用水缺乏,靠吃井水,沒有天然氣,基站不足,4G 網絡沒覆蓋。三是農業財政投入靈活性、針對性和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農業投資回報周期長、投入循環難,而農田、農村道路、設施農業、灌溉設施、坡改梯、圈舍以及魚塘的標準化建設、改造、環保治理、機械化、有機肥、機動噴霧器、太陽能殺蟲燈、技術改良、土地流轉租金補貼、農村物流補貼等都需要大量財政投入來建設和鼓勵引導,尤其是農業生產經營環節的融資成本、風險防范補貼的投入,對財政補貼需求強烈?;鶎诱畬ω斦度氲闹攸c對象、額度、時間等的自主性不足,導致財政投入的確定性和針對性不足,資金使用效益難提高。政府項目或上級政府年度資金下撥的時間缺乏規律,導致下級政府和企業項目資金安排自主性、確定性和前瞻性不足,企業因等項目而影響發展;國土整治項目實施沒有充分征求村委會和農戶意見,亟需與當地發展規劃緊密結合。四是農業財政投入資金整合難、綜合效益難提升。區縣級政府難以實現對農業、水利、交通、國土、林業、旅游等部門資金的有效整合利用,目前僅在小農業口實現了財政資金的小整合,并且資金整合缺乏長效機制。資金的分散使用以及同一項目不得重復申請同一項目資金導致大型農業開發項目難以獲得穩定的財政資金支持,整合效力差。

3 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方式和組織模式創新的政策保障

3.1 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力和市場品牌效應,加快推進適度規?;?/h3>

一是以農旅融合發展綜合開發項目為依托加大整體招商引資力度。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1]25為目標,整體設計“農業+旅游”融合發展[8]綜合開發項目,依托項目整體招商,吸引龍頭企業入駐,依托有實力的龍頭企業的資金優勢、人才優勢、管理優勢、品牌優勢,整合社會資本和財政資金,集中投放,高標準建設現代農旅開發項目,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力和品牌效應,通過農產品品牌戰略的調整,彌補分散式生產所造成的“規模小”等硬實力方面的市場競爭劣勢[9]。二是立足本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大力引進龍頭企業的基礎上,立足本土大力培育龍頭企業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點。在龍頭企業難以引進和培育的地區,通過行政引導,自愿成立專業合作社支持農戶抱團發展,通過統一設施、統一管理、統一農資、統一社會化服務、統一營銷、包銷、入股分紅、代耕代種、技術服務等多種方式,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市場培育、品牌打造、產品競爭力提升。對“村支兩委”主動謀發展的村,可以多配備專業技術性強的村委會專職人員。三是建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示范基地。選擇基礎好的農業企業或合作社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示范基地,加大家庭農場主、農技人員和農民農技、農機、管理、財務、營銷等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力度,推進農業技術人員本土化,培養懂技術、懂市場、會經營的專職農民,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3.2 依托項目整合涉農財政資金,提高使用效率

一是聚焦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統籌使用財政資金集中投放。完善農業產業發展規劃,針對特定區域布局特色產業,確立特色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以項目為依托,可以劃片區、定項目來整合涉農資金,整合國土、交通、水利、農業、林業、旅游等部門資金,靶向施策、集中投入,增強財政資金使用的綜合效益。在投入方式上,可以采用先建后補或邊建邊補的方式,以降低財政投入的道德風險;并按照一定比例將打捆使用的補助資金交由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持股,防止財政補助資金成為企業的“私有財產”,保障農戶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利益。二是逐步擴展支農財政投入重點。財政投入和補貼重點對象要從基礎設施建設擴展到技術改造、農業保險、貸款保險等補貼項目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完工后的運營、維護和管理費用補貼以及對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業企業稅收減免優惠、水電價格優惠或補貼、對用工量大的農業企業社保補貼。三是增強財政投入的自主性、規律性、確定性和前瞻性。上級政府要提前制定并發布農業項目財政投入計劃,定期公布政府項目或政策清單,增強財政資金使用的確定性和可預期性,以便基層政府和農業企業有效協調產業發展規劃與財政投入計劃。要給基層政府和農業企業自主使用財政資金的空間,減少機械執行。項目申報只要不是重復建設而是分批次建設應允許重復申報,或因項目大小有別,可一次申報,多年分批次到賬。給重點企業連續性扶持,增大重點企業自主選擇項目使用財政資金的空間。所有支農的補貼項目和政策應該建立統一的、多樣化的公開渠道,方便企業和農戶了解查詢。建立項目審批法定時限和承諾時限制度。

3.3 健全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和風險防范機制,推動土地有序流轉

一是加強集體資產量化確權,大力推進“三變”改革?!叭儭备母锸俏覈毸榛貕K農村實現農業繁榮和產業興旺的重要手段[10]。在摸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林地、其他集體建設用地及房屋、水利設施、鄉鎮企業、教育資產等存量資產基礎上,對資產、資產價值、資產所有者成員進行明確界定,將存量資產和未來財政補助資金等增量資產量化成股份,確權到人,健全民主治理機制,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合作社收益按照量化后的股權比例分紅,確保農戶有穩定收益。二是進一步健全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中心,充分發揮其培育和規范土地流轉市場的功能。建立健全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中心,加大交易品種開發力度,拓展交易產品范圍;依托鎮街、村居農業服務中心、國土所等設立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工作站,開展信息發布和資料報送,充分發揮交易中心引導、培育和規范土地流轉市場的功能。三是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強制退出機制。對于開展了一定規模土地流轉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從其經營現狀、農業產業開發情況、帶動農民增收情況等方面建立考評指標和年度考評機制,對長期經營不善、經營管理水平達不到標準、甚至是只圈地不經營的經營主體實行強制退出。四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轉風險防范機制和土地經營權再流轉機制。合理設定預交土地租用、入股分紅等風險保障金的標準和年限,加強土地租用或入股等方式流轉的風險防范。在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中心建立再流轉交易板塊,發布再流轉信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經營權再流轉機制,進一步增強土地經營權的流動性,增強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活力。

3.4 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著力提升專業化水平

一是加大果園、農田、養殖場標準化建設和農業機械研發、生產、使用的補貼力度。在財政補助資金的引導下,加大標準化果園、農田、養殖場所建設;擴大機耕道的寬度,便于大型農業機械通行。亟需加大農業機械研發、生產和使用的補貼力度,加大適合丘陵地區小型農機具的研發、開發生產及其使用的推廣和技術培訓力度。加大灌溉基礎設施建設,引進滴灌和水肥一體化設施和技術。降低農業灌溉用電價格,或建立農業灌溉用電財政補貼基金。二是加大政府購買力度,推動技術服務社會化。通過政府購買農業技術服務等方式加強與大學、農林牧科研機構的合作,加大對農業技術人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普通農戶的技術培訓力度。制定本土農技人員發展計劃;通過政府購買科技、肥料、施肥、農藥、施藥等一條龍、全方位的農業技術服務等方式加強本土化的、接地氣的農技小院、農業科技服務公司建設,推動農業生產各環節的專業化發展。三是大力引導和支持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加強品控風險防范,保障農產品品質,加大對商標注冊、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的獎勵力度,提升市場品牌效應。建立專項資金引導發展專門的電子商務服務機構,建立區域性電商企業,培訓農產品電子商務人才,加強地域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宣傳。建議財政給農村快遞每單物流補貼。電子商務補貼主要向農業企業、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電子商務公司傾斜,減少銷售中間環節。

3.5 創新金融保險品種和體制機制,優化金融保險服務

一是創新金融保險產品和考核監管機制。開展果樹、漁業等附著物、農作物、水產品的抵押貸款新產品,以保障農業生產前期投入的資產循環利用價值。通過大力發展農業政策性保險,開發針對水果、蔬菜、水產、花卉苗木等經濟作物的保險產品,開發鄉村旅游景區團體保險和游客保險,鼓勵創新設立價格保險新產品;大力發展農業保險評估機構;銀行及銀監部門對農業貸款建立專門的貸款考核指標和標準以及償貸周期、考核周期。二是建立健全農業保險費財政補貼機制。已有的研究表明,保費補貼對農業保險的需求發揮著催化劑的作用[11]。政府可以對農業保險給予一定的保險費補貼,建立農業保險費率調整機制,保險經辦機構應當在充分聽取政府財政、農業、林業部門和農民代表意見的基礎上合理確定費率水平和補貼標準,構建普惠性農業保險體系[12]。三是加大農業貸款風險補償和合作防范力度。提高市、區兩級融資風險補償基金的補償比例,精簡補償流程,降低銀行農業貸款風險。采用多種形式的助保貸,由核心企業成立風險池,為被擔保人提供擔保;通過對“信用村”、商會、協會授信,由村、協會、商會擔?;蜣r戶聯保貸款;利用財政直補資金建立貸款保險公司;加強農業貸款風險保障。

猜你喜歡
生產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讓安全生產執法真正發揮震懾作用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新農業 從“看天吃飯”到“看數吃飯”
歐盟發布短期農業展望
用舊的生產新的!
代工生產或將“松綁”
生產管理系統概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