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山地風環境的景觀規劃設計策略研究

2019-01-19 03:48劉加根
山西建筑 2019年3期
關鍵詞:山脊山峰山體

趙 洋 劉加根 肖 偉

(1.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5; 2.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5)

1 概述

根據資料統計,自然災害造成損失中風災最為嚴重,風災是發生在人們活動區域的大風,對建筑、建筑構筑物、基礎設施與人們生活的影響和破壞。根據我國地形地貌的特點,每年7月~9月登陸臺風占全年4/5,一般5月~6月登陸華南沿海,7月擴大到整個沿海地區,9月~10月登陸長江口以南沿海,11月在廣東、海南和臺灣,12月在廣東偶有登陸。除西部邊遠省區外都受到過臺風不同程度的影響[1]。

隨著社會城鎮化的高速發展,有限的資源與日益增長的實際需求矛盾問題更加突出。相對于城市,山區空氣清新,環境優美,選擇在山水生態條件好的區域生活和室外活動受到人們追捧,但山體地形復雜,氣流經過該地區復雜的地形時流場與平坦地區有明顯差異,造成風速與風壓分布很不規則,人活動區域的選擇會面臨更多的技術上的復雜問題,因此怎樣合理利用山地土地資源,在不破壞原有生態環境又滿足人們生活需求已成為一項艱巨任務。研究山體風場分布特點及變化規律,對合理有效利用山地土地資源有十分重要的指導價值。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文以某沿海山地地帶景觀規劃設計為研究對象,總用地面積為公頃。通過對1971年—2010年地方氣象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可得到場地的風玫瑰圖,如圖1所示。該地區夏季主導風向為SSW,其余季節為NNE。由風玫瑰圖可知,該地區年最大風頻是NNE(30%),次大為NE(22%),SW風和SSW風各占8%;各風向的平均風速NNE最大,為6.0 m/s,其次是NE(5.6 m/s)和SSW(4.5 m/s),最大風速26 m/s,風向NNE。

2.2 數學模型的選取

本文選取標準k-ε湍流模型求解山體周邊的風環境狀況,涉及到控制方程,其形式如下:

其中,φ可以為速度、湍流動能、湍流耗散率以及溫度等。

2.3 幾何模型

在本次研究中,計算域尺度為10 km×10 km×0.5 km,計算域為研究對象(如圖2所示)的100倍,其中,計算域面積為研究對象的25倍,高度為山體高度的4倍,場地位于計算區域中心。

2.4 邊界條件

1)來流邊界。來流風受下墊面粗糙程度的影響,地面以上的室外風速為隨高度遞增的梯度風,不同高度的風速不同,高度與風速變化規律可以用指數方程來描述:

其中,V為距地面Z高度處的風速,m/s;Vg為距地10 m高度處來流風的風速,m/s;Z為距地面高度,m;Zg取10 m。

2)出流邊界。在本文流場出口設置為自由流動邊界,即認為流動已不受計算域內分析對象的阻礙影響,恢復到正常流動。

3)其他邊界。因計算域尺寸遠超過研究對象尺寸,研究對象對來流風側面以及頂部流動無影響,因此側面與頂部采用對稱邊界條件;山地和地面采用固定不動的壁面邊界條件。

2.5 模擬工況

本報告根據項目所在地區風玫瑰圖確定3個模擬工況,各工況的具體風向及風速設置如表1所示。

表1 模擬工況統計表

3 風環境評價標準

人們室外活動受室外風環境影響較大,風速大會帶給行人不舒適感,甚至影響到行人正常行走和安全,對于炎熱的夏季,風速太小,行人基本上感受不到風,也會感覺到不舒適,并且不利于室外有害氣體和污染物的排放和擴散,對此,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測試、調研和風洞試驗,并對其進行總結,詳見表2。由此可知室外風速在0.5 m/s與5 m/s之間,室外風環境相對較舒適,相對比較容易被接受;當室外風速超過5 m/s不高于7.3 m/s時,雖不舒適但不影響正常的活動;室外風速高于7.3 m/s時,人會感覺到極不舒適且行動受影響;在15 m/s以上時,人不能忍受;超過20 m/s時,威脅到人身安全,應采取措施降低風速[2-6]。

我國現行標準中對室外風環境提出相應的指標進行評價,如GB 50378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要求:人行高度處(1.5 m高度處)的風速不能低于0.5 m/s也不能高于5 m/s。因此,為了給人們提供舒適的風環境,在方案規劃設計階段,設計工程師們不僅要從美觀、實用角度考慮,還應當充分考慮人們實際需求,如日照、風環境等這些因素,減少因考慮不全面而導致項目運行時出現不合理的地方。

表2 風環境評價指標統計表

基于以上的研究分析,本文將以室外風速在0.5 m/s~5 m/s為舒適區間,不超過7.3 m/s為可接受的室外風速為依據,為山體風景規劃設計提供設計策略建議。

4 模擬結果分析

4.1 山體近地面風速分布特征

圖3為冬季及過渡季風速6.0 m/s的東北偏北風場下,山體近地面風速分布圖,圖4為夏季風速4.5 m/s的西南偏南風場下,山體近地面風速分布圖。由圖3與圖4可知:1)室外風速隨山體高度增加逐漸增大,山底周圍風速最低,山峰附近風速最高。山底風速在3.5 m/s以下,適合行人室外活動,山頂部風速冬季達到10 m/s,夏季達到7 m/s,均不利于行人室外活動;2)山谷近地面風速特點:冬季與過渡季山谷近地面風速在1.5 m/s~5.0 m/s之間;夏季山谷近地面風速在1.0 m/s~3.0 m/s之間,山谷輕風,室外風環境較為舒適,比較適合漫步;3)山峰及山脊附近風速特點:冬季與過渡季北側山峰及山脊近地面風速在8.0 m/s~10.0 m/s之間,南側山峰及山脊風速略小在5.0 m/s~8.0 m/s;夏季北側山峰及山脊附近風速在5.0 m/s~7.0 m/s之間,南側山峰及山脊風速略小在4.0 m/s~7.0 m/s;山峰與山脊風速較大,不利于室外行人行走。

圖5為極大風速26.0 m/s的東北偏北風場下,山體近地面風速分布圖。由圖5可知:1)風速分布特點與工況1與工況2相似:山底近地面風速最低,山峰及山脊附近風速最高;但山底部周圍風速仍在13.0 m/s左右,不利于室外行人活動,有一定危險性;2)與其他2個工況不同:由于北側山峰較高,與N向風呈90°夾角,有一定阻擋作用,山南側山峰及山脊風速明顯低于北側,但風速也均在26.0 m/s以上,非常不利于室外行人,影響人身安全。

4.2 人行高度處風速分布特征

由圖6工況1與工況2人行高度處風速分布云圖可知:冬季及過渡季風速6.0 m/s的東北偏北風場下,山體周圍人行高度處風速在1.2 m/s~3.0 m/s之間;夏季風速4.5 m/s的西南偏南風場下,山體周圍人行高度處風速在1.5 m/s~3.3 m/s之間,均在行人室外行走的舒適范圍內。

5 基于風環境的景觀設計策略

基于“綠色生態”的理念,盡可能不改變或不破壞山體地貌和現有植被的景觀設計策略:1)在山底或山谷選擇景區入口和主要室外活動場所。由于本文所涉及案例的山底東側有現狀污水廠,不是公園入口或室外主要活動場所最佳地,根據模擬結果分析,建議其公園入口和主要室外活動場所設置在山底西側與北側,山體可適當緩解大風對室外的影響,夏季也無明顯渦流,有利于污染物擴散;2)人員憩息場所和人行道路的選擇避開山峰和山脊地帶:從模擬結果可知,山峰和山脊附近風速較大,不利于室外人員活動,因此建議人員憩息場所和人行道路盡量避開山峰與山脊;3)景區建筑構筑物風力荷載確定:在極大風工況下,山底周圍風速在13.0 m/s左右,山峰附近風速也接近來流風速的2倍,非常不利于室外行人,且有一定危險性,建議山底部建筑物及構筑物能抵抗15.0 m/s風速的負載負荷,山峰建筑物及構筑物抵抗來流風速2倍以上的風速的負載負荷。

6 結語

本文研究了山地風環境特征,結合室外風環境舒適性標準,提出山地景觀規劃設計中的公園入口、室外活動場地、憩息場所和行人道路的設計策略。

山地風環境特征:室外風速隨高度增加風速逐漸增大,山底風速最低,在3.5 m/s以下,適合行人室外活動,山峰附近風速最高,冬季高達到10 m/s,夏季達到7 m/s,不利于行人室外活動;山谷附近室外風環境較為舒適,比較適合漫步;山峰與山脊風速較大,不利于室外行人行走。極大風工況下,山底部周圍風速仍在13.0 m/s左右,不利于室外行人活動,有一定危險性。

規劃設計策略:景區入口和主要室外活動場所盡量選擇在山底或山谷背風負壓區域;人員憩息場所和人行道路的選擇盡量避開山峰和山脊風的正壓區域;景區建筑物及建筑構筑物風力荷載負荷應滿足一定要求。

本文研究是計算流體力學與景觀規劃設計相結合的初步嘗試,在景觀規劃設計階段利用CFD計算流體力學的量化結果指導設計,使得設計方案更加科學化、合理化。

猜你喜歡
山脊山峰山體
刀削山峰危石立 誰栽松樹直亦奇
Saving the life of a wolf
Saving the life of a wolf拯救野狼
黃昏
山脊新能源
濟南市山體修復中的植物應用與技術——以濟南市臥虎山山體公園為例
擁抱
山體別墅設計分析
城市山體保護規劃的實踐與探索——以武漢市新洲區山體保護規劃為例
新疆對外開放山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