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秋季棉鈴蟲對西瓜的為害及其防控

2019-01-20 14:33王少麗王懷松張友軍
中國蔬菜 2019年10期
關鍵詞:圖版棉鈴蟲花蕾

王少麗 王懷松 張友軍 顧 楠

(1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2河南科技大學林學院,河南洛陽 471000)

棉鈴蟲在西瓜作物上造成嚴重為害的報道較少。2019年秋季在北京發現第3代棉鈴蟲嚴重為害棚室西瓜的花蕾和幼瓜,蛀果率達20%~40%,應該予以關注和警惕。采用蘇云金芽孢桿菌Bt、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和乙基多殺菌素等化學藥劑可有效控制棉鈴蟲低齡幼蟲的為害。

棉鈴蟲(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屬鱗翅目夜蛾科,是我國的重大農業害蟲。該蟲廣泛分布在各地,為雜食性害蟲,寄主植物達60多科300余種,但更喜食禾本科、錦葵科、茄科和豆科植物的蕾、花和果實等繁殖器官(張屾 等,2019)。在菜區,棉鈴蟲主要為害番茄、茄子、豇豆、大蔥、莧菜、甘藍、南瓜等,以幼蟲蛀食作物的蕾、花和果實,也為害嫩莖、葉和芽?;ɡ偈芎蟀~張開,2~3 d(天)后脫落;果實受害后,被蛀空或形成孔洞。該蟲為害后,常見蛀孔及蟲糞,田間為害狀明顯而易于識別。其常年蛀果率為5%~10%,個別地塊或個別年份蛀果率也可超過30%。

西瓜是棉鈴蟲的寄主植物之一,但棉鈴蟲很少在西瓜上嚴重為害,僅1992年在山西垣曲縣(賈恩賢,1993)和2002年在陜西大荔縣(張江濤,2002)有棉鈴蟲嚴重為害西瓜的報道。筆者于2019年秋季發現棉鈴蟲為害北京棚室西瓜,對花蕾和嫩瓜蛀食嚴重,現將該蟲在西瓜上的發生為害狀況、可能原因分析及防控技術簡述如下。

1 棉鈴蟲在北方地區的發生為害

棉鈴蟲有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發育階段,幼蟲期最為常見。成蟲(俗稱蛾子)體長約15 mm,翅展12~39 mm(彩色圖版1);卵為半球形,頂部隆起較高(彩色圖版2)。以蛹在寄主作物根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越冬代成蟲羽化后,多產卵在小麥、番茄、豌豆等作物上從而引起為害。成蟲白天喜歡棲息在葉背或蔽蔭處,黃昏開始活動,吸取花蜜來補充營養,具有很強的飛翔能力,有明顯的趨光性和趨嫩性。棉鈴蟲卵散產,單雌產卵量可超過1 000粒;生長到2齡幼蟲期,開始蛀食作物的花朵、嫩枝、嫩蕾和果實等;4齡以后進入暴食期,田間為害狀明顯。

在華北地區,棉鈴蟲通常一年發生4代(Ge et al.,2005),個別地區一年發生5代,各代發生不是很整齊。一般越冬代棉鈴蟲于4月中下旬開始羽化,第1代幼蟲發生在5月中下旬,第2代幼蟲發生在6月底至7月中旬,第3代幼蟲發生在8月上中旬,第4代幼蟲發生在9月上中旬至10月上旬,然后入土化蛹越冬(李明遠,2018)。

2 棉鈴蟲在北京西瓜上的為害

筆者于2019年8月下旬在北京市海淀區試驗基地的塑料大棚內發現棉鈴蟲嚴重為害西瓜。田間調查發現,棉鈴蟲為害有三個特點:第一,僅嚴重為害西瓜,同一大棚內的薄皮甜瓜和厚皮甜瓜均未受害;第二,棉鈴蟲對不同西瓜品種的嗜好性和為害程度存在明顯差異,對橢圓形的西瓜為害率高達40%,對圓形西瓜的為害率接近20%;第三,棉鈴蟲主要為害西瓜的花蕾和幼瓜,花蕾被蛀透,花蕊被取食(彩色圖版3),幼瓜被蛀食嚴重,單個幼瓜上蛀食孔最多可超過10個,幼蟲為害后在蛀食處留下糞便,污染果品(彩色圖版4、5),表現其喜“鉆蛀”的習性。被棉鈴蟲幼蟲蛀食后的幼瓜呈畸形(彩色圖版6),完全失去商品價值。此時田間發現的棉鈴蟲均為低齡幼蟲,未見高齡或老熟幼蟲。

3 棉鈴蟲發生原因分析

根據以往調查及田間發現,北方地區棉鈴蟲在瓜類作物上的為害較少,更多是在番茄、莧菜、甘藍等作物上為害。初步分析2019年棉鈴蟲在瓜棚內嚴重為害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點。

第一,棉鈴蟲為雜食性,葫蘆科作物也是其寄主,此時西瓜正值花蕾期和幼果期,適合其取食和為害;棚室周邊種植有甘藍和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但調查并未發現棉鈴蟲為害,可能是因為棉鈴蟲產卵盛期與瓜田的花蕾、幼瓜期吻合,吸引其種群直接產卵在瓜果和花蕾上,幼蟲孵化后造成為害。

第二,棉鈴蟲發生的最適宜溫度為25~28 ℃,相對濕度70%左右,適合于偏干旱的環境條件(郭線茹,2015);根據文獻報道,北京地區8月應是第3代棉鈴蟲的發生時間(葉樂夫 等,2011),此時北京外界溫度22~30 ℃,降雨量較少,利于棉鈴蟲卵的孵化,也具備適合其繁育的適宜條件。

第三,棉鈴蟲有很多種類的天敵,例如寄生蜂〔棉鈴蟲齒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螟蛉懸繭姬蜂(Charops bicolor)、中紅側溝繭蜂(Microplitis mediator)等〕和細菌、真菌、病毒。據報道,在北京郊區的菜田,第一代幼蟲的被寄生率一般為28%~37%,第2代棉鈴蟲卵被赤眼蜂寄生的個體比率可高達51%(郭線茹,2015)。但本次調查的西瓜是塑料大棚內栽培,保護地內缺乏自然天敵,也有利于棉鈴蟲順利建立種群和為害。

4 棉鈴蟲防控技術

棉鈴蟲防控要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采取“做好農業防治,加強生物防治,嚴控化學防治,注重綜合防治”的策略。

4.1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是害蟲防控的基礎。棉鈴蟲田間為害癥狀明顯,可結合整枝打杈等農事操作進行人工摘卵和幼蟲;棉鈴蟲以蛹在土壤中越冬,因此在棉鈴蟲發生嚴重的地段,可以在秋季作物收獲后進行深耕細耙,直接殺死越冬蛹,或破壞蛹室,使蛹難以羽化,可明顯降低下代發生量;在易于發生棉鈴蟲的瓜田周邊,種植芹菜、胡蘿卜、洋蔥等蜜源植物,以誘集棉鈴蟲第1代成蟲,之后噴灑高效化學殺蟲劑進行集中殺滅。

4.2 物理防治 可在田間設置黑光燈或頻振式殺蟲燈,來監測和誘殺棉鈴蟲。研究表明,頻振式殺蟲燈誘殺的雌蟲數量高于雄蟲,且與黑光燈、高壓汞燈相比,所誘集的益害比最低,因此可大幅減少農藥的使用量(米娜瓦爾,2015)。為了進一步減少對天敵昆蟲的影響,未來殺蟲燈的研發將關注害蟲特異性的、天敵友好型的新型殺蟲燈。

4.3 生物防治 可在田間懸掛棉鈴蟲性引誘劑誘殺雄蛾。使用性誘劑時,可采用水盆誘捕器或特異性誘捕器,按照廠家推薦劑量使用,每20~30 d(天)更換一次誘芯,同時應注意隔2~3 d(天)清理一次水盆中的棉鈴蟲成蟲,并及時補水。性誘劑誘殺方法在大面積連片統一使用時效果較明顯。

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選擇保護和釋放草蛉、赤眼蜂、小花蝽等自然天敵。釋放赤眼蜂進行防治時,通常在棉鈴蟲產卵的始、盛期連續放蜂2~3次,每次每667 m2放1.5萬~2.0萬頭,也可根據卵量而定,發生量大時可多放幾次(劉萬學 等,2003);另外,在棉鈴蟲幼蟲盛孵期至二齡盛期也可選擇使用蘇云金桿菌懸浮劑(6 000 IU·μL-1),每667 m2用量400~500 mL;也可在使用時加入推薦劑量1/5~1/3的化學殺蟲劑,以提高殺蟲效果(Wanna et al.,2012);或采用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20億PIB·mL-1懸浮劑,每667 m2用量50~60 mL,兌水進行噴霧,施藥適期為產卵高峰期。

4.4 化學防治 據報道,目前棉鈴蟲對多種農藥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例如,華北、華東地區的棉鈴蟲對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性呈上升趨勢,抗性倍數超過20倍,其中山東濱州地區對菊酯類藥劑抗性超過200倍;對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局部地區表現為中等水平抗性(張帥 等,2016)。因此,藥劑選擇應在抗性監測基礎上合理進行。另外,棉鈴蟲是一種鉆蛀性的害蟲,需要密切監測,抓住其卵孵化盛期至二齡幼蟲盛期進行施藥防治,等到蛀入果實內再施藥,防控效果將顯著降低。參考中國農藥信息網(http://www.chinapesticide.org.cn/),可選用的化學藥劑種類及其每667 m2用量如下: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60~80 mL,或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19.3~24 mL,或6%甲維·氟鈴脲 32~36 mL,或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7~14 mL,或5%氟啶脲乳油110~140 mL,或14%氯蟲·高氯氟微囊懸浮-懸浮劑15~20 mL,或6%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20~40 mL。田間兌水噴霧使用,每7 d(天)施用1次,連續施用2~3次。藥劑輪換施用。

猜你喜歡
圖版棉鈴蟲花蕾
基于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和中圖版比較的教學設計研究
基于謂詞邏輯的飛機線束工裝圖版設計
蘆筍田棉鈴蟲藥劑篩選試驗探究
玉米棉鈴蟲的發生與綜合防治措施
我來了
新世紀以來唐代墓志的收藏與刊布
Paper blossoms
我們與棉鈴蟲的戰爭
我來了
棉鈴蟲重發頻次趨高原因探析與綜合治理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