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梭的人性論對其教育思想的影響

2019-01-28 17:53董光磊
成長·讀寫月刊 2019年1期
關鍵詞:人性論教育思想盧梭

董光磊

【摘要】著名的教育家盧梭在其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論述了人性論的含義,闡明了“教育必須順應兒童的天性”的道理。盧梭對于人性論問題有著獨特的見解,人性論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礎,從人性論這個切入點能夠讓我們更好的解讀盧梭的教育思想,重新挖掘其教育思想的精髓。

【關鍵詞】盧梭;人性論;教育思想

一、盧梭的人性論

(一)人人稟賦善良的天性

盧梭是一位性善論者,性善論是他的重要的哲學思想。盧梭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純潔的,在他看來,“本性的最初沖動始終是正確的,因為在人的心靈中根本就沒有什么生來就有的邪惡,任何邪惡我們都能說明得出它是怎樣和從什么地方進入人心的?!痹谌说男闹袥]有原始的罪惡,一切錯誤和罪惡都是由不良的社會環境所造成的,是腐化的社會使人喪失其天性,由善變惡的。他的理論是個人和社會都該“歸于自然”,杜絕傳統勢力的侵蝕,從而復現人人自由平等的無壓迫無暴政的堯日舜天。盧梭認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兩種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愛心和憐憫心,自愛心是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始的、內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欲念。因為它只涉及自我保存,所以它本身并不是邪惡。相反,只要順其自然發展,就能達到高尚的道德。憐憫心“是使我們設身處地與受苦者共鳴的一種情感”,“它調節著每一個人自愛心的活動,所以對于人類全體的相互保存起著協助作用?!币虼?,憐憫心可以使人的自愛心擴大到愛他人、愛人類,產生出仁慈、寬大等人道精神。盧梭提出自愛心與憐憫心的善良與合理,具有反禁欲主義的啟蒙作用,也提供了教育要順從天性的理論基礎。

(二)良心的價值高于理性

盧梭說:“在我們靈魂深處生來都有一種正義和道德的原則,盡管我們有著自己的準則,但我們在判斷我們或他人的行為是好或是壞的時候,都要以這個原則為依據,所以我們把這個原則稱為良心?!北R梭認為盡管人和動物都可以被看成是一部精密的機器,但是人有著自己的自由意志,而不像無機物乃至動物是完全受制于外力的,同時人又是有智慧的生物,對事物能夠進行比較、分析和判斷,而這種比較、分析和判斷的能力也就是理性。在理性和良心對人的作用中,理性使人認識事物,而良心則使人熱愛正確的事物,最終就能夠使人獲得知識與道德,盧梭的自然主義人性論思想非常重視“良心”在使人為善中的重要作用。 盧梭認為,良心也是得自天賦的,它的作用不僅指導人判斷善惡,而且能引導人棄惡從善,原因在于良心始終不是遵從人為的法則而順從自然的秩序。因此,它可以使人的自愛心和憐憫心協調一致,從而引導我們去規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讓我們明辨是非,去做明智的選擇,這是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影響的。

二、盧梭的教育思想深受其人性論的影響

(一)盧梭的教育目的深受其人性論的影響

在盧梭看來,人性本善,正因為人的本性是善的,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要使人善良的本性得以發展,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要培養“自然人”,而不是培養迎合封建社會的達官貴人。那么,什么是“自然人”?盧梭所說的“自然人”主要有以下幾層意思:

(1)“自然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不具有固定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職業的人?!白匀蝗恕北仨氃谌魏吻闆r下都能遵守做人的本分,“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們共同的天職是取得人品……從我的門下出去……他首先是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

(2)“自然人”是身心調和發達的人。盧梭認為人在自然狀態下,心與身一定是結合發展的。在《愛彌爾》中,以自然為師,而不是以人為師的愛彌爾,正是這種自然人的化身,他是自食其力、不坐享其成、不掠奪他人勞動成果的自然人。

(二)盧梭的教育等級深受其人性論的影響

如前所述,盧梭是持“性善論”觀點的,其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是以“性善論”哲學為基礎的。在盧梭看來,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和平等是天賦的人權,任何人不可剝奪。在《愛彌兒》書中,他反復強調:“各種身份的人都是一樣的……自然的需要人人都是一樣的,滿足需要的方法人人都是相同的”“各種等級的人都是一樣的”。封建社會摧殘了人的主權,剝奪了人的自由,使人得不到自由和諧的發展,缺乏自主精神:而私有財產的出現更使人墮落得缺乏善,不能遵紀守法,不能履行公民的義務為了使人類自然本性中固有的自由、理性、良心得到回歸,他提出將培養“自然人”作為教育目的。他指出,封建社會只培養王孫公子和達官貴人的做法是違反天性、違背自然的,因為人在自然狀態中都是平等的,自然不會制造王侯和闊佬如果說人和人有所不同的話,那就是他們的語言和外表有所差異,即上流社會的人腐化墮落,十分虛偽,廣大的人民則表里如一,十分淳樸為了實現“人人自由平等”的理想,使人遠離“坑陷人類的深淵”——充滿罪惡的城市,恢復人的善良的天性,盧梭認為教育不應該因人們的等級、財產和職務的不同而有所區別,而應該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正如他所說:“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人……”在盧梭看來,教育是不分等級的。

(三)盧梭的教育對象深受其人性論的影響

盧梭認為,窮人是不需要受什么教育的,其原因在于他們能夠從自然的勞動的生活環境中受到應有的教育,能夠成長為人與此相對,富人受到了其所處環境中的種種惡劣影響,結果只會造成謬誤與偏見顯然,這對做一個“人”是十分不利的為恢復其“善”的天性,必須通過教育才能將其從封建權威和傳統的偏見之下拯救出來。在《愛彌爾》一書中,盧梭將出身名門的愛彌爾作為教育對象,從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他把貴族階級作為改造的對象。

參考文獻:

[1]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2.

[2]藤大春.外國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80、81.

[3]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2.

[4]盧梭著,李常山譯:《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01、103頁.

[5]盧梭.愛彌兒(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399.

猜你喜歡
人性論教育思想盧梭
社會科學戰線(2022年2期)2022-03-16
與盧梭的獅子相遇
跟著盧梭去看原始派
盧梭的思想實踐及其爭論
淺論羅家倫的民族主義教育思想
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辦有氣質的鄉村小學
踐行知創造教育思想,開幼兒美術之路
奧古斯丁和尼布爾的人性論比較
盧梭《社會契約論》中的自由思想
先秦諸子的人性論與德教的闡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