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的人文生態分析

2019-01-28 17:53覃鋒
成長·讀寫月刊 2019年1期
關鍵詞:民歌

覃鋒

【摘要】本文主要就馬山壯族三部聲民歌的人文生態展開探討,希望能夠對日后的相關研究有所幫助。

【關鍵詞】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人文生態

現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已經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我國相關專家學者更是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建議與意見,以實現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推動我國文化教育的快速發展。比如彭迪的《建言民間藝術的活態保護》、劉洋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路徑研究》、資華筠的《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及中央民大陳海霞的《廣西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發展現狀的調查分析》等等。同時,在現代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的文化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致使各民族文化遺產的生產狀況不容樂觀?,F階段,為了更好地繼承與弘揚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馬山“文化三寶”已經作為教學內容列入馬山縣中小學課本當中,以滿足新時期基礎教育工作的現實意義,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校園文化。

一、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的傳承現狀與教學意義

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是我國壯族人民寶貴的文化遺產。它不僅反映了壯族的社會發展歷史與人文歷史,還是馬山人民世代流傳下來、集體創作的文化結晶,并具有當地的民族文化特色?,F階段,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現代文化、生產方式等因素為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的生存環境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不但使得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受到了影響,而且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的傳承現狀也著實令人堪憂。

(一)三聲部民歌的傳承與發展現狀調查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革新與發展,學習本民族文化知識與技能是現代青少年的主要任務與責任,并且《國務院課程改革意見》中明確指出:“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我國基礎教育三級課程管理的重要內容,學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教育不僅有助于豐富鄉土課程資源,還能夠有效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學課程,對我國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比欢?,通過對馬山縣中小學生的調查發現:“文化三寶”在中小學校的普及率并不是很高,尤其是農村小學學生更是全然不知,并且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由于受到教學資金、教學范本、師資設備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學校在教育教學中很少涉及或進行民族文化傳導,甚至部分學校的文化傳承教育理論都是空白的,致使我國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受到阻礙。

(二)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的教學意義

2007年始,自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被我國列為廣西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名錄以來,為了進一步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培養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開展具有民族文化教育模式的中小學教學,馬山縣中小學校不僅增加了德育教育內容,舉辦各種各樣的文化主題活動,而且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策略,以彰顯農村學校的辦學特色,形成可持續發展和推廣的文化教育模式。

二、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的保護措施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浪潮的逐漸興起,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并于2008年已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項目。然而,從表象來看,馬山三聲部民歌的傳承與保護行動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但從總體來看,無論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還是農村學校對非物質文化的學習與傳導,都仍呈現一種衰弱的發展趨勢?;谶@種情況,教育工作者應不斷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對“文化三寶”的學習熱情,推動馬山中小學民族文化教學的更好開展。

(一)保護馬山壯族地區的文化生態環境

三聲部民歌與文化生態環境二者具有的密切關系。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來講,對馬山三聲部民歌的傳承與保護,有助于實現三聲部民歌與民族發展的其他因素進行良性互動。同時,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只有掌握人文生態的發展規律,并以此為依據才能制定出科學合理的保護措施,才能為廣西小學開展民族文化藝術教育提供經驗介紹與理論指導,進而推動“文化三寶”的長足發展。

(二)探索民族文化傳承的教育方法,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

廣西馬山縣是一個大石山區,具有獨特的自然環境資源,同時也形成了具有壯族特色的生產、生活方式。此外,由于馬山人民世代都居住于此,不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比如補糧節、敬牛節、中元節、招魂節等民族節日,而且還盛行著打扁擔、三聲部民歌、壽誕、婚嫁、會鼓等地方風俗。因此,在中小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自然風光以及民族節日,探索民族文化傳承的教學方法,構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學習氛圍,豐富學生的基本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民族文化學習熱情,引進先進的教學設備與管理技術,提煉學校文化傳承教學的有效模式,注重人文生態保護與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的共同發展,從而在提高學生“文化三寶”教育質量的同時,促進我國非物質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廣西馬山縣具有悠久的社會、文化發展歷史,并具有豐富的民間文化,淳樸的風土人情,不僅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人文生態環境,還使得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在廣西地區廣為傳唱,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由于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受到了政府有關部門的保護與重視,它的傳承與發展更吸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關切目光。因此,在中小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學校的德育教育內容,開展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并讓學生通過教學活動了解馬山“文化三寶”的發展過程,探索符合學生發展的民族文化傳承教學途徑,從而在提高學生民族文化學習熱情的同時,構建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靖茗.壯族三聲部民歌文化的傳承任重道遠[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 2015(5):126-126.

[2]程艷,楊洋,高紅艷.文化生態視域下廣西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的傳承與發展[J].中華文化論壇,2013,No.88(8):143-146.

[3]陳海霞.試析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與其人文生態環境[J].文山學院學報, 2012,25(2):17-22.

[4]何穎,傅桂群.以原創特色激活文化品牌,以人文生態亮化自然生態——廣西特色民歌“壯族三聲部”文化產業規劃思路[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3, 25(2):44-49.

猜你喜歡
民歌
左權民歌匯·2019年國際民歌賽隆重開幕
畬族民歌
藤縣水上民歌
民歌中國
中呂 十二月帶堯民歌 十九大勝利閉幕
苗族民歌
《十送紅軍》不是純粹的民歌
穿花衣 唱民歌
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