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外的世界:太陽系景觀

2019-01-31 17:47盧禹凡
中國攝影 2019年1期
關鍵詞:太陽系火星探測器

電影《火星救援》上映時,我在電影院跟著主角體驗了一把火星生活的滋味。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火星場景,磚紅色的山巖和土黃色的天空,在3D效果的襯托下顯得尤其真實,仿佛我自己真的就站在火星南部的阿西達利亞平原。

電影里的“火星場景”其實是約旦的瓦地倫沙漠,經過CG處理形成了假景觀。而邁克爾·本森(Michael Benson)的照片會告訴你,真實遠比電影精彩。

在2016年出版的《另外的世界:太陽系景觀》(Otherworlds: Visions of Our Solar System)中,本森從NASA和歐洲太空總署的公開數據庫中提取過去60年間宇宙探測器在太陽系拍攝的原始圖像,經過一系列“痛苦的”技術手段,拼合成77張高清彩色大圖。

本森特意強調“痛苦”一詞,并不是沒有道理。由于傳輸功率和距離的限制,宇宙探測器傳回地球的照片都是黑白的,需要一番處理才能還原人眼能夠看到的顏色 ;另外,探測器的移動速度之快(逃逸地球引力的束縛至少需要達到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每秒11.2公里),意味著即使拍攝對象足夠壯觀,每張照片之間也會出現肉眼可見的角度差異。這組作品里,一張1979年的木星與木衛二的照片是由60張旅行者一號拍下的圖像拼合而成,另一張展現火星沙塵暴的照片,則是一百多張圖像的合成物,花了本森好幾個月的時間才完成。

這些工夫顯然是值得的。本森的照片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你仿佛懸停在孟加拉灣上空,目睹臺風掃過腳下的海洋和陸地;下一秒,你溫和地走入土星的良夜,土星光環不停旋轉,時間卻仿佛靜止一般;你轉身撲向太陽,月球正從它與地球中間穿過,上百萬攝氏度的日冕像花朵一樣,在眼前次第綻放。

《另外的世界》是本森對人類在過去幾十年的太空探索中產生的視覺遺產的致敬。它直觀地向人們揭示了作為攝影史上重要一章的天文攝影至今的成就。如果說人類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人類仰望星空的歷史,那么攝影史則是人類不斷縮小自身與宇宙之間鴻溝的歷史。

事實上,攝影術甫一發明,就有人將鏡頭對準夜空。1840年,美國人約翰·威廉·德雷伯(John William Draper)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張清晰的月面照片。此前,人類的天文觀測停留在文字描述與圖畫,而攝影術的出現滿足了天文學家對客觀性的要求。后來,技術的迅疾發展令更堅固、更高解像力的相機代替人類越行越遠,讓人類的目光得以突破肉身的限制,逃逸地球,穿越時空,抵達曾經未知的宇宙彼方。

從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憑借自己的想象繪出世界上第一張全球地圖,到阿波羅17號拍下第一張地球全景圖,花了25個世紀;而在那張名為“藍色大理石”的照片橫空出世后的短短四十幾年間,宇宙探測器回望中的地球從一粒珍珠大小變成只占一個像素。與此同時,宇宙探測器掠過的行星顯得愈加清晰可觸,于是,豐富的宇宙景觀攝影也成為可能。

影像的具象化也在某種程度上賦予這些星球更加明確的身份。對于普羅大眾來說,不再是“地球之外皆外星”,好像熟知從家到地鐵站的路上有什么店鋪一樣,具象的了解或許會令觀看者對我們所身處的太陽系產生更多依戀之情。這大概也是人類所能擁有的最古老的思鄉之情。這一系列作品兩年前曾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正如館長邁克爾·迪克森(Michael Dixon)所說:“這些照片不僅是藝術作品,更是我們對擁有46億年歷史的太陽系、地球與人類自身的理解?!?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9/02/01/qkimageszgsezgse201901zgse20190116-5-l.jpg"/>

日食,太陽動態觀測站,2011年4月2日,2012 合成照片

· NASA SDO/NASA GSFC/Michael Benson, Kinetikon Pictures, courtesy of Flowers Gallery

右頁圖:土衛二上的間歇泉將水注入太空,卡西尼號,2009年12月25日,2012 馬賽克合成照片· NASA/JPL/Caltech/Michael Benson, Kinetikon Pictures, courtesy of Flowers Gallery

火星古謝夫火山口玄武巖沙丘場,勇氣號火星探測器,2005年12月30日至2006年1月1日,2012 馬賽克合成照片· NASA/JPL/Caltech/Michael Benson, Kinetikon Pictures, courtesy of Flowers Gallery

邁克爾·本森

美國作家、太空攝影家、電影制片人、《紐約時報》的撰稿人和記者。目前擔任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及比特與原子中心的訪問學者,并在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工作。在過去十年中,曾在美國的主要美術館及世界多地多次舉辦有關行星的大型展覽。

盧禹凡

2014年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獲新聞學和英語雙專業學位;2017年畢業于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獲攝影與城市文化專業碩士學位。

猜你喜歡
太陽系火星探測器
在太陽系游山玩水
玩轉火星
太陽系的今天
勇闖太陽系
火星!火星!
EN菌的引力波探測器
有7顆彗星已經被探測器造訪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