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育中培育文化自信的路徑探索

2019-02-19 12:03王靜敏
新課程·中學 2019年12期
關鍵詞:文化自信思想政治青少年

摘 要: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文化強則國家強。高中思想政治課肩負著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光榮使命,一定要從學生思想認知水平出發,結合地方文化資源,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世界先進文化、紅色革命文化講透講活,為培育文化自信努力探索。

關鍵詞:思想政治;文化自信;青少年

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意和基礎所在,青少年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培育文化自信是人生得以健康進步的基本內涵,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學科屬性決定了培育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何通過不同路徑實現文化自信的培育,就成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的著力點。

一、繼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文化自信奠基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典籍浩繁,傳統文化的因子滲透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既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特征的優秀文化,也有充滿封建迷信糟粕的落后文化。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要從唯物主義立場出發,堅持辯證地分析和看待傳統文化,在課堂內外都要做到一以貫之地繼承弘揚傳統文化,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奠基。

傳統思想從百家爭鳴到儒學定于一尊,呈現出儒、釋、道三教并立之勢,文學成就從散文、傳奇、詩詞、元曲到小說各領風騷,傳統節日從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到春節等積淀深厚,到處是傳統文化,充斥其中的既有精忠報國、尊老愛幼,也有三綱五常、男尊女卑,因此對于附著于典籍、節日和文學之上的傳統文化必須堅持唯物史觀予以揚棄。特別是要善于引導學生辨別良莠,不能被傳統二字所誤導,譬如愛國精神,從屈原到岳飛,從文天祥到史可法,在這些英雄人物身上充滿浩然的愛國主義精神,但是必須指出,在古代社會,愛國具有特定的歷史局限性,往往囿于一家一姓之政權,卻客觀上兼濟天下蒼生,背負民眾熱愛和平之愿望。對時代局限性要客觀認識,不能超越歷史而求全責備,認識傳統、繼承傳統的前提是正確評價。譬如尊老愛幼,特別是孝道,的確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脈,然而不能簡單機械地理解傳統的二十四孝,這里面既有孝老尊親的美德,也有盲目愚昧的觀念,絕不能不加區分地繼承。譬如濃厚的家國情懷往往是國人精神殿堂的明燈,其中延續的鄉土觀念更是不絕如縷,但是也要看到充斥其中的保守主義,特別是和現代化格格不入的人情面子意識。此等事例,無法一一列舉。

二、學習借鑒世界先進文化,為文化自信定向

世界從點狀分布走向聯通一體,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也經歷了戰爭與和平、隔膜與交流、封閉與開放,各個民族創造的不同文化經歷了碰撞和融合,最終那些為人所公認的先進文化終于引領了世界文化的潮流和發展方向。

馬克思主義作為世界先進文化的代表,就在于指明人類發展方向、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這一思想被中華民族先進分子所掌握之后,就成為改變我國歷史趨勢,扭轉國運軌跡,引領我國走向民族偉大復興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相結合,實現了民族偉大復興的階段性目標,證明了它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律性和真理性。譬如人類社會發展的階段劃分、歷程演變,就為我國民主主義革命指明了方向,就為每一名共產黨人勾勒出清晰的奮斗前途。譬如堅持唯物主義立場、方法和觀點,就為我們精準確立時代坐標、科學劃分歷史階段、客觀認識社會主要矛盾提供了犀利的思想武器,讓我們運用真理的力量重塑了國家與民族的面貌等。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把握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把道理講透徹,把事例講充分,從而堅定青年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文化自信指明方向。

三、學習傳播紅色革命文化,為文化自信固本

中國共產黨通過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國家統一的目標;通過建設探索,實現了國民經濟體系的獨立完整和社會穩定、制度完善的目標;通過改革開放,實現了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和綜合國力的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改善。經歷百年,形成了具有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和革命文化相融合的紅色文化,夯實了民族自信的脊梁,成為我們必須堅守的文化立場。

紅色革命文化是一切積極進步思想的熔爐,是中華民族鳳凰涅槃的基因突變,可以說沒有紅色革命文化的參與,我們的文化自信是缺乏底氣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從強基固本入手,把紅色革命文化的來龍去脈講清楚,把紅色革命故事的前因后果講明白,把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譬如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革命發展演變進程中的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從此中國革命就走上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道路軌跡,這就要從建黨前后社會矛盾的分析和國內外背景的介紹上,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性和其與生俱來的革命自覺。譬如新中國的成立意味著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如能廣泛聯系新舊兩個中國的對比,就不難得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探索傳統文化、世界先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有機融合,特別是結合地方實際,把文化講透講活。譬如我們慶陽作為革命老區,既是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又是傳統民俗文化的活化石,還是紅色革命文化的重要形成區域之一,可以說不同文化類型的文化形態在慶陽廣泛分布。這就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要著力于鄉土文化的研發,從校本教材的角度入手,講好慶陽故事,培育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工程,青少年是樹立文化自信的關鍵人群。高中思想政治課教育必須以百倍努力、千般形式、萬種探索為根本,堅定文化自信,為培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作出不懈探索!

參考文獻:

[1]劉建軍.怎樣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J].求實,2019(8).

[2]陳寶生.全力辦好新時代學校思政課[N].人民日報,2019-04-23.

作者簡介:王靜敏(1975.11—),女,漢族,甘肅省西峰區人,慶陽市第三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政治教育。

編輯 王彥清

猜你喜歡
文化自信思想政治青少年
青少年發明家
如何創新文化企業思想政治工作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問題探析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人文教育的結合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他為青少年開展普法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