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課堂在小學教育中的開展與實踐研究

2019-03-05 13:03
云南經濟管理學院學報 2019年4期
關鍵詞:國學文化教育

(云南經濟管理學院,云南·昆明 650106)

一、國學教育的時代價值

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文化復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文化的復興,就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萬木有根,萬流有源,民族復興若是遺失了文化這一塊陣地,將難以立足于世界之林。所以,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的國學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就當代而言,國學教育的價值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重振國學對培育文化自信,增強文化凝聚力,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的思想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作用。文化不同是國家之間最本質的區別,中華文化五千年源遠流長,從未斷絕,優秀的中華文化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精神支柱。

第二,重振國學對提高國民素質,社會道德水平,精神生活水平,構建和諧社會有著現實意義。在中國傳統歷史文化中,一向重視對人的培養和規范,目的是把人培養成為恪守道德,有思想主見的人,能夠成為對國家和家庭有著強烈責任感和義務感的人,并且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系列的道德準則和倫理規范。在中國傳統思想中關于人的發展進程就是從修身開始的,這也是儒家志在培養“君子”和“大儒”的重要因素。

第三,重振國學對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具有理論意義。事實上馬克思主義是外來文化,馬克思主義雖是科學的理論,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要求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一起,進行理論升華,也必然要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歷史文化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真正包含中國元素,中國氣象,中國特色和中國語言所述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第四,重振國學對治國理政具有重要的歷史借鑒作用。中華文明歷經了五千年滄海桑田的變化,在這五千多年歷史當中,中國政治上發生無數次的朝代更迭,無論是強盛的漢唐時期還是走向衰弱的明清時期,每當一個新的王朝誕生時,統治者都會從以往的歷史中反思教訓、探索治國之道,由此可見治國理政的學術研究也有著漫長的歷史,在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學術體系當中,治國安邦的學問也是十分完備和豐富的。蘊含著德治、法治、仁治等許多經世致用的思想。中國豐富多彩的治國理念,中華民族的治國實踐和政治智慧,實在是一筆巨大的寶藏。從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凡是穩定和諧的時代,也是最具生命力與創造力的時代。

二、國學教育融入小學教育的現狀分析

國學教育想要發揮出其時代價值和實現對人的塑造,就必然要開展小學國學教育,因為小學階段是對人各方面塑造的關鍵時期,就目前現狀來看,當前小學國學教育發展正越來越受重視,教育部早在2014年3月26日就印發過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許多學校也積極的開展國學教育,但不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在開展國學教育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首先,國學教育城鄉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城市雖然有國學課堂的開展,但國學教育被狹義的定義為經典文章的誦讀,傳統戲劇,服飾以及傳統道德的學習,國學教育的范圍被窄化;在較為落后的農村學校,國學教育近乎空白,即使進行國學教育的也只是作為語文課的附庸來進行隨堂教育。

其次,教師國學基礎薄弱,缺乏完善教材和課程編排。絕大多數學校在開展國學教育時沒有專職國學教師,在許多學校里國學教師一般由語文老師兼任且課程的開展也是隨機進行的,教師國學知識相對匱乏;此外,沒有一套科學的、系統的小學國學教材使得國學教育的開展較為盲目,各個學校甚至各個班級之間參差不齊,另外沒有固定課時安排,也沒有相應的評價體系,國學教育只能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用隨機擴充的方式進行。

再次,國學教育形式單一,內容也比較雜亂。經、史、子、集,蒙學、小學(文字、訓,音韻)是國學之主體,而儒家文化是經學其核心。在所有開設國學教育的學校中,國學教育的內容,多為《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規》、唐詩宋詞等等,更本無法滿足國學教育的要求,充其量為國學的蒙學教育而已。對于涵蓋豐富知識和涉及廣闊的《論語》《老子》等卻涉獵不深。在國學教育的學校開展過程中教師知識的匱乏可能對學生形成誤導,再者一味強調學習數量也是當前國學教育的一大弊端。學生,只是一味的背誦和記憶文章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解,不僅是囫圇吞棗沒有效果的學習,也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加強小學教育階段國學教育的對策和建議

(一)提高教師國學素養,完善課程審定和編排工作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國學素養直接關乎到學生知識獲取到的正確性因此,在開展國學教育的過程中學校應重視教師國學素養提升,著重加強教師入職前國學素養培訓,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水瓶,為高水平的國學教育開展提供人才保障。此外,應該組織開展各類公開課、講座、報告等培訓。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和國學內涵。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學習個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此外規范國學教材十分重要,教育主管部門應該不斷完善國學教育課程體系,組織有關部門及專家進行教材審定工作,規范國學教材使用,制定課程標準,制定國學教育的評價標準,確保質量以及其科學性和合理性。如,在教育內容和教材的編排上,應該尋求相應專家,學者的意見,需闡明國學教育的重要性與時代價值。選取適應學生及學生感興趣的內容。

(二)加大教育資金投入,縮小地區差異

加大教教育資金投入力度,促進貧困地區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調節教育失衡,出臺相應政策,以資源流動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問題。教育均衡才有教育公平,進而才會有社會公平,而教育均衡的關鍵在于合理配置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合理流動,是實,教育均衡的重要途徑。加快研究制定促進教育均衡為展政策,推進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優質教育資源以師資為要繼續實施“志愿支教”"強弱結對”等教育幫扶工程。加強落后地區經濟建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三)打破傳統國學教育模式,走出課堂教學

首先,教師講解方式應該多樣,活躍課堂氣氛國學絕對不能用死記硬背能夠學全和領悟,教師要采取多種多樣的講解方式來讓學生進行學習和思考。傳統的國學教育僅僅局限于學生背誦經典國學文章,依舊停留在《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書本教學模式上;活動開展也僅僅在形式單一的著漢服表演上。教師應該清楚的認知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實現課堂翻轉。在開展活動中可以進行傳統武術,話劇,書法,音樂的表演,讓學生充分參與,體驗學習樂趣,增強對國學知識的了解和感悟。

(四)國學教學需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和生活之中去,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國學教育離不開社會和生活,教師可帶領學生觀光歷史古跡、展覽進行知識教育,國學中特別注重人的德育,而開展社會活動是最好的德育手段,學生在獻愛心,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等活動中能受到直接教育,國學教育不滿足于課本,應更多來源社會和生活。

綜上所述,國學教育的開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是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復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力發展國學教育有助于推動文化自覺與自信的構建;國學教育應當從小學開始抓起,小學階段的國學機教育是人格、道德塑造的重要時期,應加強和完善小學階段國學教育,培育品德優良、有責任感、有理想的新時代學生。

猜你喜歡
國學文化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題解教育『三問』
“垂”改成“掉”,好不好?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誰遠誰近?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奮斗雞—我的國學日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