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鄉村導入藝術,把藝術還給人民

2019-03-12 13:22徐可吳雪蓮
藝術當代 2019年5期
關鍵詞:武隆大地藝術家

徐可 吳雪蓮

2019武隆·懶壩國際大地藝術季

2019.8.3—2019.11.3

中國重慶武隆·懶壩國際禪境藝術度假區

2019年8月3日,由懶壩美術館和四川美術學院聯合主辦的首屆“武隆·懶壩國際大地藝術季”于重慶武隆·懶壩正式開幕。本屆懶壩國際大地藝術季主題為:把藝術還給人民,并設立學術委員會機制,由孫振華擔任輪值主席,馮博一、韓晶、焦興濤、藍慶偉、呂澎、盧征遠、隋建國、汪大偉、楊小彥擔任學術委員會委員,以保證本屆大地藝術季作品的遴選、實施、呈現到收藏的專業性和學術性。經過四年的精心準備,首屆藝術季最終有三十九位/組藝術家、四十一件作品在懶壩得以落地呈現,它們分為三個板塊:《我從山中來》《大地的聲音》《村落共生計劃》,前兩個板塊為邀請國內外知名藝術家作品參展,后一板塊向社會廣泛征集作品。

大地藝術(LandArt)源自20世紀60年代末的歐美美術思潮,大地藝術家普遍厭倦了現代都市文明和高度標準化的工業社會,他們主張返回自然。早期的大地藝術多以大地山川為創作對象,以現場施工、現場完成為主,其作品也無意給觀者欣賞,直到60年代末紐約德萬畫廊將大地藝術的圖片和部分實物展示出來,觀眾才對它得以了解。雖然同樣以大自然的山川、田野、植物作為媒介或背景,讓藝術回歸自然并與之融為一體,但從早期克里斯托(J.Christo)的《山谷帷幕》單體作品到今天我們看到的武隆·懶壩國際大地藝術季,在內涵和模式上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早期大地藝術家更強調以作品的巨大體量、難以復制、幾乎不可能收藏的特點來警醒人們重視審視自然、重視審視自然與人的關系;而目前在亞洲推廣的一些藝術季模式則更突出通過藝術介入社會,對所在地區衰落的農業經濟的整體提升和對該地區文化旅游產業從無到有的打造。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轉型,尤其是“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這一口號的推廣,自然風光優美、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發展緩慢的城鎮、鄉村都在努力尋找新的發展模式進行轉型,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家、藝術家甚至政府規劃部門將注意力轉向了鄉村,希望通過藝術介入鄉村,進行在地體驗、創作、展覽和活動,提升當地第三產業的文化附加值。武隆·懶壩正是以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并基于,上述的社會背景,為大地藝術的創作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平臺。

匯聚國際巨匠,扎根在地創作

在《我從山中來》的板塊中,藝術季執行委員會特別邀請了六位國際藝術家進行在地創作。

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ChristianBoltanski,法國)鐘情于選擇形式簡潔卻內含豐富的日常物件作為創作材料,并賦予其史詩般的普世價值。他的作品一直充滿著令人扼腕的逝去和不經意的、稍縱即逝又溫情的記憶。藝術曾治愈了藝術家敏感受傷的童年,他也嘗試用藝術去拯救每一個畏懼著生命的你我,希望以此給當下帶來反思與改變。此次藝術季他帶來了中國第一所、全世界第二所的心跳博物館。2005年,波爾坦斯基在日本豐島設立了第一間“心跳博物館”,十四年來那里已經收集了包括喬布斯、奧巴馬在內的超過十二萬人的心跳聲?!拔矣X得人的生命實在是太脆弱了,我想用各種辦法來記住每個活著的人,給他們的生命做記錄?!痹谶@間心跳博物館建成后,波爾坦斯基提出一定要將建設這座博物館的工人們的心跳聲永遠保存下來。工人們的心跳聲被放置在進入博物館的甬道兩側,指引著觀眾走進心跳博物館,“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這些心跳,構筑起了博物館里的每一磚、每一瓦。它不僅是人們聆聽自己、緬懷友人的地方,在這里,在生命面前,它更像一塊塊無形的紀念碑,每一個個體都是平等的,都是應該被尊重的!

淺井裕介(YusukeAsai,日本)是一個以泥土為顏料、自學成才的藝術家。此次他與助手、志愿者在懶壩當地收集了多種泥土,分類、手工研磨,最后調制成十九種顏色,并與四十余位志愿者共同工作了近一個月,在苔蘚博物館的穹頂上,用“會呼吸”的泥土創作了大型壁畫《大地從天而降》。他邀請當地村民、孩子和志愿者,從一個點、一個局部開始畫起,連續不斷地向四周蔓延,慢慢地填滿整個畫面,其中會包含很多單元和章節,內容復雜、交織互聯,整幅作品完成后像一個肆意生長的山神,又像一整篇結構謹嚴的寓言。

松本秋則(AkinoriMatsumoto,日本)擅長“聲音物件的制作,材料從最初的金屬制品,逐漸發展到音色出色的竹子。截至到目前為止,他已經發明了三百余件有聲樂器。此次在懶壩,他多次拜訪了當地竹編藝人,講解他的竹樂的原理,讓從事竹編六十余年的匠人開始反思自己對“竹藝”的理解。原來“竹”這種在當地常見的材料不僅僅能幻化為千種姿態,更能在風的作用下發出“自然之聲”。藝術家與竹編藝人合作,選擇了一個有五十多年歷史的土屋作為作品展示場所,保留其原貌并將所有的“聲音物件”連接起來,還將光影元素融入創作,使觀者沉浸在竹音劇場的氣氛中?!俺料聛?,給生命加些厚重”,這是松本給當下焦慮的社會如何獲得幸福感的忠告。光與影作用在“聲音物件”上,將沉默的夯土老房變幻為恬淡的療愈空間。觀者走入作品內部,傾聽“竹音”,仿佛聽到土房默默講述著長達半個世紀的沉浮。

裝置、雕塑藝術家、設計師托馬斯·丹博(ThomasDambo,丹麥)是一位擅長變“垃圾”為“藝術品”的藝術家。在本次武隆·懶壩《愛的小徑》駐地創作中,托馬斯選擇武隆工地上木材處理場的廢舊木料作為主要材料來完成作品。托馬斯帶來三個巨人作品,圍繞著“愛的小徑”這一主題,營造出標準的“丹麥式童話氛圍”:在武隆·懶壩的一處森林中曾經住著一對幸福的巨人,后來因為吞噬森林的巨石怪出現,兩人被迫分離,隱藏在山林中,一人躲在森林的石縫角落中,一人躲在山腳的巨石之后。托馬斯希望觀眾行走在山林中發現自然的美麗,在幫助兩位巨人傳遞愛意時,也能意識到人們可以成為自然的守護者。

盧克·杰拉姆(LukeJerram,英國)帶來了直徑達七米的小月球——《月球博物館》?!对虑虿┪镳^》是由美國宇航局所拍攝的月球圖像組成,在大約1:500000的比例下,這個球體表面的每一厘米代表真實月球表面的五公里。有別于真實月球的光來自太陽光反射,《月球博物館》本體即是光源。在這件月球作品的有生之年,它將會被以多種方式在不同地點的室內外展出,以此來改變人們對它的感受與解讀,收獲新的樂章,以及不斷地收集人們的情緒、故事和當地的神話傳說。此外,它的存在還是現代月球科學的強調。結合現場由丹·瓊斯(DanJones)所設計的音效,人們將會體驗到如詩如畫的聲光效果與月亮感官意象。在這里,人們離舉手摘月的幻想只有一點點距離。

吉爾斯·斯圖薩特(GillesStassart,法國)打造了兩個與眾不同的餐廳,《漂浮的島嶼》如同一個飄在云端的玻璃盒子。在群山環繞之中,有一艘船帶著十六位專屬客人,在八米的長桌上開啟美食探索,享受中國食材與法國烹飪技法融合出的獨一無二的料理?!独匣C餐廳》中用廢舊自行車輪胎制成了包含多種食譜的食物老虎機,當人們拉動這個神奇的機器杠桿時,機器轉動,燈光閃爍,法式套餐隨機生成,在這里點餐成為隨機抽取的游戲。這是一場行為藝術,進入餐廳用餐就相當于成了藝術作品的參與者,基于環境的變化,如食客、建筑、風景、廚師、服務員等,藝術家的工作最終呈現出來的是一道道菜品,以及具有戲劇性的用餐經歷。

《大地的聲音》雕塑板塊由盧征遠擔任藝術總監,該板塊匯聚了國內一線藝術家,囊括了包括陳文令、戴丹丹、鄧筱、傅中望、高孝午、黃玉龍、景育民、柳青、臨時小組、劉洋、羅中立、龐茂琨、時子媛、田禾、唐勇、向京、于凡、張超、展望等十九位/組藝術家的經典作品。

面向全球征集,集結新興力量

除了上面介紹的《我從山中來》《大地的聲音》兩個板塊中的國內外藝術家,值得一提的還有《村落共生計劃》板塊。它由四川美術學院組織并主導,面向全球四十五歲以下的年輕藝術家進行征集,希望他們根據懶壩的資料和地方特色,創作與當地風土環境、生態系統相協調的地景藝術或公共藝術作品。在整個大地藝術季的籌備過程中,工作組以不計名投票方式從全球的海量來稿中,初選出具有在地性思考的七十四位/組藝術家、九十九個方案提交給學術委員。在耗時三個月,經過激烈角逐后,學術委員最終選出了十四位(組)藝術家的優秀方案完成“村落共生計劃”。尹代波《落葉——重生》、許毅博團隊《內核》、張曉影《拾II》、宋陳《母與子》等優秀的年輕藝術家的藝術項目通過嶄新的思想與方式,給當地的生活空間帶來了新的文化氣息。這些年輕藝術家參與到大地藝術創作的現場,這時,他們不僅僅只是創作者,而是作為合作者和策劃者介入到特定的社會現場和鄉村情景中。年輕藝術季、年輕的藝術家和年輕的團隊,共同傳達出了一種渴望以藝術的方式追求平等、分享與互利的態度。

同時,主辦方四川美術學院合作代表韓晶表示:“凡是征集入圍的藝術家,藝術季從作品材料、運輸、布展、落地等成本為每位藝術家都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這也是懶壩美術館和四川美術學院對年輕藝術家的一種扶持,這些年輕人的作品可能還沒有進入市場銷售過,市場認可度不高,而這次藝術季并沒有按照市場來判斷,我們認可每一件作品的價值。雖然很多參與者是剛畢業的青年藝術家,是一些藝術面孔比較新的人,但藝術季希望能給他們一個公開的平臺,同時也希望年輕的藝術家能為懶壩提供一些活力。

探索鄉村未來,優化展覽模式

武隆·懶壩大地藝術季為當地打造了響亮的文化品牌,并希望在國際范圍內擴大武隆·懶壩的知名度、影響力和傳播力。這些都離不開商業與藝術的結合,商業的介入也是本屆藝術季維持并在今后得以延續不可或缺的因素,對此執行委員會總負責人李娟表示,在藝術季運營期間便將商業邏輯融入了專業邏輯之中?!皬膶I邏輯上來講,我們參考了如越后妻有大地藝術季、威尼斯雙年展、烏鎮國際藝術邀請展等國內外眾多成功案例,從中探索出適合當地現狀和自身需求的藝術模式。就商業邏輯而言,中國的鄉村發展從宏觀趨勢來講,需要企業的介入,企業也是要進行商業經營的。在這個過程中,藝術的專業邏輯和商業邏輯會產生沖突,這也是中國未來比如以鄉村項目旅游來發展當地經濟文化時,他們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因此組委會做了更多的結構建設,一是邀請國際藝術家來中國進行創作,這些在國內首次亮相的作品讓藝術季呈現出了獨特的風貌;二是建立懶壩美術館,除了保證藝術的專業性,給予藝術家創作的空間,以及高水平的展陳,更把握了商業和藝術之間的平衡,呈現給大眾更多的理解路徑;三是強化作品的互動性,讓更多的人參與,使得作品可以有一定的成長性,這樣才能在更長遠的時間內平衡系統循環?!贝舜嗡囆g季中《村落共生計劃》的全部作品,以及《大地的聲音》和《我從山中來》板塊部分作品已被收藏。

目前中國的大地藝術的鄉村實踐并沒有一套現成、完整的理論和范式,武隆·懶壩大地藝術季,是否會為國際大地藝術貢獻一種獨特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方式,這種中國經驗的特別之處在哪?懶壩大地藝術季與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季、瀨戶內國際藝術季等案例的本質區別或是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對此,藝術季學術委員會輪值主席孫振華表示:“這是懶壩的大地藝術季的第一年,從它的模式來講現在還處于一個探索階段。這次藝術季展示出了不同的方向和一些未來的可能性,從目前看懶壩是以一個景區或是一個藝術園區的建設為載體的,而亞洲一些其他成功案例是以農村、以稻田、農舍、森林這些為載體的。在這過程中,由企業來出資還是廣泛地征集社會資金,在不同經濟模式之間會產生差異。在作品是否永久性、是否和所在地有更密切的關系這一點上,懶壩國際大地藝術季還有較大的探索空間?!?/p>

目前中國的大地藝術季和我們通常意義所說的當代藝術參與式藝術的鄉村實踐,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常見的有純學術式的,如中國的美術學院將藝術和傳統的“下鄉”結合起來,在鄉村考察來做作品,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體驗風土民情。他們讓藝術家融入到鄉村生活里,過程中并沒有過多的經濟訴求。孫振華表示:“懶壩大地藝術季則不同,它更多是與企業、園區的建設結合在一起,有經濟訴求。但每一種模式都體現了不同的可能性,因為中國的國情,大地藝術季的資金來源渠道會比較單一,無非是政府撥款和企業投入,但中國有明顯的體制優勢,包括社會動員的‘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中國特殊的國情所導致的。中國的大地藝術季只能在實踐過程中逐步探索,使之形成良好的經驗,形成中國做大型藝術活動的幾種模式,幾種模式的并舉,最終是未來讓鄉村發生改變,這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反思與期許

在展覽籌備期間,懶壩的居民們從起初的不了解到好奇、再到參與其中,武隆·懶壩國際大地藝術季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藝術的視角,讓他們成為藝術季的真正的參與者,他們在這里體驗著、感受著周圍的變化。最后藝術季變成一場全民參與的藝術盛典。由于中國鄉村情況的特殊性,當利用大地藝術的方式進行“文化鄉建”的時候,對于如何保證懶壩大地藝術季的獨特性,并使這個具有在地性的藝術展覽模式能夠長期持續,學術委員、藝術媒體代表和藝術季參與者們展開了一系列對大地藝術在中國實踐的反思。孫振華說道:“從目前的懶壩來看,企業有很大的投入,園區的質量頗高,但如果要形成獨特性和唯一性,長期可持續發展,懶壩的下一步要注意怎樣形成制度,或者說藝術機制。就策展而言,策展團隊、學術委員會、組委會的分工、職責要更明晰,整體的規劃和部署要更有序,這對目前的懶壩來說可能是最重要的?!?/p>

他也注意到,中國的西南地區的人們有很強烈的藝術熱情,這與他們長期以來的地理特點有關。相對過去所說的中心城市,西南地區的人們想通過藝術改變生態的訴求強烈,而這些地方的鄉土風俗、地理特點相對也很有特色。從最近的一系列活動,如廣安雕塑展、酉陽鄉村藝術季等,他認為西南地區的崛起并不奇怪,20世紀30年代梁漱溟做鄉村建設時并不是從中心城市來推動的。我們要珍惜我們在西南地區的藝術實踐,它們未來會發展得更好。

著名策展人馮博一先生認為現在在中國一旦涉及鄉村、大地的藝術都會提及越后妻有。北川富朗是想通過藝術的方式來激活日本一些落后鄉村的活力,但要知道全球化是有“時差”的,在中國的鄉土上是否一定要參照“越后妻有”方式,這個問題值得思考。中國的本土模式究竟應該有什么變化,是否更應該提高對于作品占多數的國內年輕藝術家的重視。藝術的在地性應該怎么和中國的鄉村結合起來,“把藝術還給人民”,大地藝術季互動性在于其公眾性,即藝術作品與觀眾發生互動,這種互動或參與不是簡單的觀眾來看作品。藝術家如何把創作和當地人真正發生聯系,這恰是公共藝術最重要、最缺乏的東西。

青年批評家、策展人藍慶偉認為,在資本驅動藝術的今天,作品的空間性越發重要。當代藝術在美術館的空間越來越壓縮,不考慮作品本身的情況下,在其走向鄉村或是大地藝術季的過程中,應該更多地考慮藝術作品與自然的關聯,讓作品煥發出更多生機。對于藝術的大眾化過程中藝術與人民的關系問題,在于當代藝術在當地的發展是否起到推動作用,這是藝術本身的問題。

《藝術當代》雜志主編徐可認為,本屆懶壩大地藝術季體現出了對環境規劃的耐心和對藝術商業的野心,通過用八年的時間八億的投資來規劃整個的園區,同時又以兩年一屆的大地藝術季持續引進國內外的藝術家在地進行創作,并把優秀的作品永久收藏,這種做法值得肯定。大地藝術季進入中國鄉村的前提是經濟的發展,城市的快節奏,以及人們對鄉村生活的向往和回歸。懶壩大地藝術季順應了這些大勢,但需要不斷修正、總結經驗、注重細節,逐步將拿來主義吸收消化,使之成為真正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經驗。

雅昌藝術網主編謝慕表示,做好藝術介入鄉村有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是情懷,北川富朗想將藝術介入鄉村的情懷,實際_上是想解決日本農村的問題。那么在中國做的大地藝術季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第二是堅持,中國的大地藝術季都處于起步階段,懶壩如何堅持下去,成為一個長久持續的藝術季。第三是輻射,希望懶壩藝術季不僅僅是做好這一場藝術展覽,更重要的是通過藝術的方式把當地特色推出來,用藝術幫助當地生活,帶動發展;村民與作品之間融合的互動性不僅在當地居民介入創作,且要考慮在之后如何保護這些作品的發展。

《畫刊》主編孟堯談道,當進入武隆的自然風光帶,我們會沉浸其中,在這個環境中藝術家的作品是大不過自然的,因此他更愿意從藝術進入鄉村的商業模式、流量前景和持久價值來談。今天社會的底層邏輯是商業邏輯,資本是所有建設發展的基礎,沒必要回避商業,關鍵是藝術用什么方式在商業中生效。他說道,流量前景指的是人們的關注,如果沒有關注,那在商業上也不存在回報,藝術品質和文化輸出的動力便會不足,其持續也會成為問題。

《公共藝術》副主編吳蔚認為,如果把藝術拋向公共環境中,它其實是最有效地解決公共領域問題的途徑。相比較鄉村自身的發展與所面臨的復雜問題,藝術介入的路徑和方法在今天都過于簡單。藝術家在具體面對有別于城市人文環境的鄉村時,藝術是很渺小的,當藝術介入鄉村其實對于藝術家、策展人、主辦方來說,要明確問題是什么?要解決什么?要思考當地鄉村的背景,他們自身面對問題的意識和愿望究竟是什么。

在開幕式上,武隆·懶壩國際大地藝術季出品人、海南錦鴻集團董事長陳勇表示:“文化和藝術才是建筑的內核,而文化和藝術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天僅僅是懶壩大地藝術季的開始,我要用下一個八年,甚至再下一個八年,把懶壩建設為一個真正具有親民性、在地性、生長性、互動性、趣味性、唯一性的藝術季。藝術季將不斷地邀請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來到武隆現場,依據武隆現場的文化、場域,以當地風貌為基底,用當地材料為素材,創作容易解讀并具有專業高度的藝術作品,強調與當地的關聯,更強調大眾的參與和互動,連通國際,激活鄉村?!?/p>

“懶壩”是這塊土地的名字,懶壩的英文Lab,正是來自于Life、Art、Believe,代表了懶壩的三個關鍵詞:生活、藝術、信仰。它從“懶”中生發出一種新的意義、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它充滿了藝術精神,充滿了未來感和前瞻性。大地藝術正在中國生根發芽,不僅開拓了中國當代藝術的新方向和領域,還將原本屬于都市的“當代藝術”,轉變為更具有原生色彩,富于中國本土經驗的“當代藝術”。

猜你喜歡
武隆大地藝術家
大地之歌
抗美援朝運動中的武隆人
“尋味武隆”讓當地農特產品走向世界
小小藝術家
小小藝術家
仰望大地
仰望大地
The Prospect of Wulong Tourism Development
裂開的大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