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2019-03-15 09:16朱文良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期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人民新時代

【摘 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本文以馬克思人的需要理論為指導,從理論和現實正反兩方面入手,強調追求美好生活與人的全面發展之間的關系,突出眾多發展中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強調在協調中破解當前我國社會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難題,不斷提高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程度。

【關鍵詞】 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人的全面發展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作出了科學論斷,并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主要矛盾明顯的轉變,表明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新的歷史性的改變,需要從理論層面對此進行概括,以此來反映我國進入新時代發展所體現出來的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和判斷我國社會發展的這一歷史性特征,有助于我們為現時代人的需要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一、唯物史觀視域下人的需要理論

我們黨提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這個概念,并非無的放矢,而是在馬克思唯物史觀指導下,從馬克思關于人的需要理論中總結出來的結果,這體現了黨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所作出的準確把握。當前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如果不隨著外界環境的改變而不去調整,不去適應時代要求,那么歷史將會拋棄我們。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并指出:“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2]

馬克思指出:“新的事實迫使人們對以往的全部歷史做一番新的研究”。[3]馬克思對人的需要理論的探討,就是自覺地適應時代需要,直面現實問題,并對時代給予的問題作出科學的回答。將每個時代所產生的社會問題,放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來考察,依據歷史條件本身,把這種要求和愿望落實在人的發展的價值取向上,這樣才無愧于人的本性。人之所以為之奮斗一切,就是為了滿足人的物質和精神的需要?!叭魏稳巳绻煌瑫r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4]就是說,人的需要的產生和滿足是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而發生相應的變化,人是在這樣的社會關系下,按照自身的目的和愿望不斷的克服困難,遵循客觀世界的規律,努力地去改造世界,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地滿足自身的需要。人類社會的發展是隨著人的需要的不斷追求而向前推進,在自身需要的持續推動下,通過人類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有效的去改變客觀世界,從而不斷的提高生活質量,提升自身的素質。在這樣一個不斷創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發展過程中,人的需要呈現出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層次過程,這種階梯式的發展過程也完全符合馬克思關于人的需要的理論。人的需要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起到關鍵作用,它是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隱形動力,其意義是非常巨大的,人的需要必須通過一定的表現形式才能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體現人的價值和意義。

在馬克思看來,人的需要是一種現實需要,是從現實世界的社會性來解釋現實的人的存在形式,由這種社會存在狀態出發,進一步說明面向人的現實需要。因此,在理解人的需要的時候,首先要充分理解現實世界,這是基礎,因為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第一個前提條件是把人看成是有生命活動的肉體性的存在。作為現實的人必須從外部世界獲取各種各樣的物質資料,用來維持生命的延續,正是由于人的這種需要意識,才使人不斷通過現實世界的對象性活動,把自然的人變為社會化的人,從而使得人的本質活動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中逐漸生成,也就從根本上區別了與動物的本能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人存在的一種生存狀態,它是主體為了生存和發展而依賴于客體的一種需求。需要的主體性使人的需要具有了特殊的自覺意識,進而能夠把自身需要的滿足置于整個社會實踐活動之中。在此過程中,已經滿足的需要,在新的需要的驅動下,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和客觀規律,重新驅動,不斷更新已有的需要,促進社會和人的不斷發展。同時,將人的需要的滿足看成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指標,人的需要實際上是社會的需要,因為人是社會中的個人,孤立的個人和抽象的社會不是唯物主義的內容,所以,從人的現實需要出發,解決現實問題,采取措施,變革現有的生產方式,進行生產工具和組織現實的研制和創新,引起新的需要,再進行創新發展??傊?,人的需要與社會發展相互影響,每一階段的人們都是從現實的生產條件為基礎,生產著自己時代的社會需要。

二、創造美好生活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創造性是人的主體性最為關注的地方,也是主體的人的需要發展的內在動力。美好生活的實現絕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而是需要歷史的創造者,即人民群眾在付出艱苦努力之后,所能取得的勞動成果。美好生活的實現不能脫離人的全面發展的正確軌道,如果片面追求美好生活,而忽略人的全面發展,就會造成顧此失彼的嚴重后果,沒有人的全面發展,美好生活也就不可能真正實現。

人的需要是一個不斷更新的持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中,人的需要激發了人們的創造性,正是由于需要的生產和再生產,推動了人的發展進程。馬克思確立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目標,就是為人類爭取美好生活,實現人的自由生活狀態。馬克思早在中學讀書期間,就樹立了為人類美好生活而矢志奮斗的崇高志向。馬克思為我們道明了人類追求和創造美好生活的前提條件。指出真正的人的生活不像資本主義社會下的非人的、物的單向需要,而是建立在沒有剝削、物質產品極大豐富、人與人之間的普遍交往基礎上的。當然,要想真正實現美好生活,需要在歷史發展中的每一個階段付出巨大的努力。當前我們國家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充分說明了人們的生活需要,隨著社會發展程度的提高,已經發生了改變,在最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滿足之后,更高層次的需求凸顯了出來,特別是追求全面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要轉變觀念,善于發現問題,從人民之所思、所需出發,抓住主要矛盾,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問題入手,緊跟問題,這樣我們的工作就會好做,問題也就容易解決多了。

對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解,思想家們各顯其能,從多個角度闡述了他們眼中的美好生活,其中馬克思從人的發展角度理解了他眼中的美好生活,他認為每個人的全面發展是未來社會發展的理想狀態。在新時代,我們黨高瞻遠矚,將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然,我們應該清晰地認識到,雖然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但是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依然沒有改變。所以,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客觀的對待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訴求,對人民群眾講清楚這一歷史階段,鼓勵人們去追求幸福生活,讓他們明白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道理,從而可以更好地把握新時代這個實踐,使得我們可以從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這個問題出發,解決現實問題。在此基礎上,從理想和現實的雙向關系中,塑造和領會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真實意義,使之人的需要和全面發展并行而立。

三、提出美好生活的重要意義

理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去指導實踐,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提出或者創新符合現時代的理論顯得尤為重要,馬克思人的需要理論與我國社會現在所面臨的問題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馬克思認為需要是人的本性,從人的需要出發,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解決好不同歷史條件下的社會矛盾。對矛盾作出正確的評判,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為行動方案,結合我國社會實際情況,進行理論創新。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是協調處理好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其中協調發展是破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點。因此,立足當前的發展情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兼顧好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關系,以人民立場為原則,注重解決我國社會長期存在的供給不平衡的矛盾,直面供給失衡的問題,探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改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實現供給協同共生。

創造美好生活,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是中國社會經濟進入新時代,對此作出的現實調整。人的需要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人民的需要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新的變化。中國進入新時代,如何破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已成為擺在我們共產黨人面前的歷史使命。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我們黨的改革宗旨和價值取向,為我們下一步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明確回答了發展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這一原則性的立場,保障了我們的奮斗目標。立足新時代的歷史發展階段,基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通過對每個人的生活質量的全面優化,來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在此基礎上通過完善社會保障系統,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從而可以把現實的人與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使得人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切切實實的感受到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F實生活中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并不是經過深思熟慮后產生的結果,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只是每個人為了滿足欲望,單一的對外界所作出的意向和愿望而已。所以,在對美好生活的訴求過程中,人們很大程度上并沒有對對象化的現實作出過必要的批判和反思,這種情況如果不及時調整或糾正的話,很有可能對民眾造成誤導,其所造成的虛假效應也是不合理的。所以,作為理論工作者,從理論層面應該義無反顧的正確引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理解。

基于全體人民美好生活的前景考慮,馬克思關于人的需要理論在與現時代中國的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啟示。因此,正確把握和運用馬克思的需要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有利于調適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主要矛盾有了新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已經不是簡單的某一方面的需求,而是全方位的。40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在各個領域有了長足的發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即將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之際,我們黨經過全盤考慮,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發展的新時代,我們的奮斗目標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訴求,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突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其次,有利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的需要是無止境的,需要的滿足,它的外在表現形式是使用價值。所以,在過去一段時間以來,特別是人類在實現工業化的進程中,大肆開采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導致出現全球變暖、物種瀕臨滅絕、環境污染等生態危機。這種以人類中心主義的發展模式,是值得我們深刻反思的。以史為鑒,不能重蹈覆轍,要重視生產和需要的關系,把控好供需之間平衡,實現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最后,有利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人的需要理論以人的發展為重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發展,當然人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但不是“唯物世尊”,作為歷史發展的主體,人的需要是豐富多彩的,拜物主義將會使整個社會失去前進的動力,我們要警惕物質利益之上的極端思想,以馬克思的需要理論為指導,引導人們合理的去追求美好生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21.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5.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作者簡介】

朱文良(1992—)男,青海西寧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社會哲學與發展理論.

猜你喜歡
人的全面發展人民新時代
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視域下的共享發展理念
淺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的全面發展重要思想的指導意義
“依法治國”的哲學思考
淺論提高我國公務員素質的途徑
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研究
新時代特點下的大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淺析
領導干部為民服務“四要四不要”
西方在濫用“人民”概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