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量效關系的《傷寒雜病論》麻黃用藥規律研究

2019-03-18 01:57張偉郝萌萌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019年2期
關鍵詞:傷寒雜病論麻黃

張偉 郝萌萌

摘要:目的 ?分析《傷寒雜病論》中麻黃的量效關系及用藥配伍規律,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整理《傷寒雜病論》收載的含麻黃方劑,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單因素邏輯回歸分析及二元相關性分析研究麻黃劑量與相關因素之間關系。結果 ?《傷寒雜病論》含麻黃方劑32首,占全部方劑的12.40%,其中30首可進行劑量轉換。麻黃單次用量與藥味數(P=0.016)、用水量(P=0.032)、單次服用水量(P=0.000)及服用次數(P=0.030)密切相關,而與剩余水量無顯著相關性(P>0.05)。單因素邏輯回歸分析顯示,麻黃是否為主藥與麻黃單次用量、陰陽類方、藥味數、用水量、剩余水量、單次服用水量及服用次數均無顯著相關性(P>0.05)?!秱s病論》中麻黃不單獨使用,將其作為基礎藥對使用的有麻黃甘草湯、半夏麻黃丸、麻黃醇酒湯,并多與杏仁、桂枝和芍藥、附子、石膏、半夏等配伍使用。麻黃作為主藥與其作為非主藥的單次用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從量效關系可發現《傷寒雜病論》麻黃的臨床應用及療效發揮主要在于藥物配伍。臨證應嚴格遵守麻黃配伍規律并靈活應用。

關鍵詞:傷寒雜病論;麻黃;量效關系;單因素邏輯回歸分析

中圖分類號:R222;R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9)02-0110-04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9.02.02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and medication compatibility rules of Ephedrae Herba;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medication. Methods It systematically arranged prescriptions containing Ephedrae Herba in Shang Han Za Bing Lu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se of Ephedrae Herba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were analyzed through un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binary correlation analysis by SPSS20.0 statistical software. Results After screening, 32 prescriptions including Ephedrae Herba were selected, accounting for 12.40% in the total prescriptions of Shang Han Za Bing Lun, and 30 of them could be dose converted. The single dose of Ephedrae Herba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aste (P=0.016), water consumption (P=0.032), single dose (P=0.000) and number of doses (P=0.030), but had no correlation with the remaining water (P>0.05). Un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Ephedrae Herba as primary medicine and the single dose of Ephedrae Herba, yin or yang prescription, number of medicine, water consumption, remaining water, single dose, and number of dose (P>0.05). In Shang Han Za Bing Lun, Ephedrae Herba was not used alone, and was used as basic medicine in Mahuang Gancao Decoction, Mahuang Banxia Pills, and Mahuang Chunjiu Decoction. Ephedrae Herba was used with Semen Armeniacae Amarum, Cinnamomi Ramulus, Paeonia lactiflora Pall.,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Gypsum Fibrosum, and Pinelliae Rhizoma.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single dose of Ephedrae Herba as the main medicine and as non-main medicine (P>0.05). Conclusion From 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efficacy of Ephedrae Herba mainly lie in medicine compatibility. It should be strictly abide by the rule of its medicine compatibility and should be applied flexibly.

??? Keywords: Shang Han Za Bing Lun; Ephedrae Herba;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un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麻黃又名龍沙,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或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質莖?!渡褶r本草經》將其歸于中品,載“味甘、溫、無毒。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秱畞硖K集》提出“麻黃為衛分驅風散寒第一品藥”。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載其功能為“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于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1]。

《傷寒雜病論》方劑臨床療效卓著,其藥物使用極為精準,用量加減均講究嚴格法度而又靈活多變。其中麻黃功效及其量效關系歷代醫家并無詳述。本研究分析宋本《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論》麻黃的應用規律,探討量效關系以推測其使用原意[2-3],避免使用其他學說釋義造成內容牽強,從而為臨床應用提供借鑒。

1? 資料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宋本《傷寒論》[4](113首)和《金匱要略方論》[5](145首),整理含麻黃方劑的條文。

1.2? 數據規范處理

組方歸經依據《解讀張仲景醫學經方六經類方證》[6]進行分類,存在異議的根據其組方特點及主治進行分類。分析藥物配伍時,主要根據麻黃與其他藥物在組方中的劑量比較,判斷其是否作為主藥。

根據考證東漢時期1兩=24銖=13.80 g,1斗=10升,1升=200 mL進行劑量轉換[7]。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半夏麻黃丸由于無法轉換劑量,劑量分析不包含此2首。

1.3? 觀察指標

①麻黃組方的歸經以及麻黃的劑量、藥味數、用水量、剩余水量、單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數、麻黃單次用量。其中麻黃單次用量=單次服用水量÷用水量×麻黃劑量。②麻黃單次用量與其他因素之間的關系。③麻黃作為主藥或非主藥時與其他藥物配伍的劑量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One-Sample Kolmogorov-Smirnov Test進行正態分布檢驗。若符合正態分布,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若不符合正態分布,用MQR)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采用二元相關性分析研究麻黃單次用量與其他因素間的相關性。采用單因素邏輯回歸分析研究麻黃作為主藥或非主藥(主藥=1、非主藥=2)時與麻黃單次用量、陰陽類方(陽經方證=1、陰經方證=2、陰陽合經方證=3)、藥味數、用水量、剩余水量、單次服用水量及服用次數之間的關系。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組方歸經

含麻黃的方劑共32首,其中《傷寒論》13首、《金匱要略方論》19首,占全部258首方劑的12.40%。從六經分布來看,含麻黃方劑分布依次為太陽太陰陽明病8首、太陽陽明病7首、太陽病6首、太陽太陰病4首、少陰病3首、少陰太陰病2首、厥陰病及少陰太陰陽明病各1首。從陰陽來看,其中陽經方證13首、陰經方證6首、陰陽合經方證13首。

2.2? 麻黃劑量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半夏麻黃丸由于無法轉換劑量,納入統計學分析的為30首。30首含麻黃方劑劑量情況見表1。二元相關性分析顯示,麻黃單次用量與藥味數(P=0.016)、用水量(P=0.032)、單次服用水量(P=0.000)及服用次數(P=0.030)密切相關,而與剩余水量無顯著相關性(P>0.05)。

2.3? 麻黃是否為主藥相關因素

單因素邏輯回歸分析顯示,麻黃是否為主藥與麻黃單次用量、陰陽類方、藥味數、用水量、剩余水量、單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數均無顯著相關性(P>0.05),見表2。

2.4? 麻黃配伍劑量

由于麻黃是否為主藥與其他因素均無顯著相關性,故其發揮功效主要在于配伍,作為基礎藥對使用的有麻黃甘草湯、半夏麻黃丸、麻黃醇酒湯,并多與杏仁、石膏、附子、桂枝和芍藥配伍使用。

2.4.1? 配伍杏仁

麻黃與杏仁配伍方劑9首,其中麻黃為主藥3首、為非主藥6首。麻黃為主藥時剩余水量顯著高于其為非主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42,P=0.047);而麻黃單次用量、藥味數、用水量、單次服用水量及服用次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若組方為6味藥,每日2次,如麻黃為主藥其服藥劑量為10.29 g(≈10 g),如為非主藥則服藥劑量為7.43 g(≈7 g)。

2.4.2? 配伍桂枝、芍藥

麻黃與桂枝、芍藥配伍方劑6首,其中麻黃為主藥1首、為非主藥5首。麻黃為主藥時藥味數顯著高于麻黃為非主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而麻黃單次用量、用水量、剩余水量、單次服用水量及服用次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4。若組方為6味藥,每日2次,如麻黃為主藥其服藥劑量為2.96 g(≈3 g),如為非主藥則服藥劑量為5.62 g(≈6 g)。

2.4.3? 配伍附子

麻黃與附子配伍方劑4首,其中麻黃為主藥3首、為非主藥1首。麻黃單次用量分別為(3.81±0.99)g、2.63 g,藥味數分別為3、7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若組方為6味藥,每日2次,如麻黃為主藥其服藥劑量為15.24 g(≈15 g),如為非主藥則服藥劑量為4.51 g(≈5 g)。

2.4.4? 配伍石膏

麻黃與石膏配伍方劑4首,麻黃均為非主藥。麻黃單次用量為13.80(5.00,13.80)g,藥味數為6.00(5.25,6.75)。若組方為6味藥,每日2次,如麻黃為非主藥則服藥劑量為27.60 g(≈28 g)。

2.4.5? 配伍半夏

麻黃與半夏配伍方劑3首,其中半夏麻黃丸無法進行劑量轉換,而麻黃在厚樸麻黃湯和射干麻黃湯中均為非主藥。麻黃單次用量為4.60 g,藥味數為9。若組方為6味藥,每日2次,則麻黃服藥劑量為6.13 g(≈6 g)。

3? 討論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載麻黃“能透出皮膚毛孔之外,又能深入凝痰停血之中,凡藥力所不能到之處,此能無微不至”。本研究結果表明,《傷寒雜病論》中含麻黃的方劑32首,占全部方劑的比例為12.40%。其中可進行劑量轉換的為30首。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麻黃單次用量與藥味數、用水量、單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數具有顯著相關性,而與剩余水量無相關性,這與麻黃單次用量由單次服用水量、用水量、麻黃的劑量計算得出的結果基本相符。同時,單因素邏輯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麻黃是否為主藥與以上各因素均無相關性。因此,麻黃的運用充分體現了其因證的輕重、病體的虛實、邪氣的兼夾等情況而相應施量配伍的辨證論治思想[8]。此外,從六經分布來看其在陽證、陰證、陰陽合證中均有使用,與《傷寒來蘇集》認為“太陽有麻黃癥,陽明亦有麻黃癥,則麻黃湯不獨為太陽設也,見麻黃癥即用麻黃湯,是仲景大法”的認識相符。因此,麻黃配伍特點及其量效關系具有重要的臨床參考價值。

麻黃與杏仁配伍,麻黃為主藥以麻黃湯為代表,麻黃用量為3兩,杏仁為70個(1.65兩),非主藥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為代表,麻黃用量為2兩,杏仁為40個(0.94兩)。劑量分析表明,麻黃為主藥與非主藥相比僅剩余水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麻黃與杏仁配伍時無量效關系。一方面當表邪突出或里邪并不嚴重時麻黃需要在組方中居于最大劑量以祛邪外出,另一方面當配伍藥物的藥量大于麻黃時,并不影響其發汗解表的作用。臨床使用時,若組方為6味藥,每日2次,如麻黃為主藥,則其服藥劑量為10.29 g(≈10 g),如為非主藥則服藥劑量為7.43 g(≈7 g),其二者用量亦無差別。

麻黃與桂枝、芍藥配伍,麻黃為主藥的為麻黃升麻湯,其中麻黃2.5兩、芍藥0.25兩、桂枝0.25兩,治療“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非主藥以葛根湯為代表,其中麻黃3兩、芍藥2兩、桂枝2兩,方中更加葛根4兩,區別于桂枝加葛根湯,“無汗”時則需用麻黃以發汗解表。劑量分析表明,麻黃為主藥與非主藥相比僅藥味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梢娐辄S與桂枝、芍藥配伍時,其主要作用仍為發汗解表。若表無外邪,可以通過調整配伍和用量發揮其“散”的作用而作為主藥使用,正如《神農本草經百種錄》載麻黃“止咳逆上氣,輕揚能散肺邪。除寒熱,散榮衛之外邪。破癥堅積聚,散臟腑之內結”均突出其“散”的功效。臨床使用時,若組方為6味藥,每日2次,如麻黃為主藥其服藥劑量為2.96 g(≈3 g),如為非主藥則服藥劑量為5.62 g(≈6 g),其二者用量亦無差別。

麻黃與附子配伍,麻黃為主藥時以麻黃附子甘草湯為代表,其中麻黃2兩、附子1枚(0.76兩)。非主藥時以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為代表,其中麻黃2兩、附子1枚(0.76兩)。胡希恕教授認為六經八綱體系中的太陽證和少陰證分別為表證的陽證和陰證,故在甘草麻黃湯證的基礎上出現陰證則需加用附子[6]127。劑量分析表明,麻黃為主藥與非主藥相比各個因素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麻黃與附子配伍的作用亦為發汗解表,加大麻黃的用量組成麻黃附子湯則發汗力強,若寒證明顯則增細辛之熱、去甘草之緩,組成麻黃細辛附子湯以溫陽發汗。雖然臨床應用時,組方為6味藥,每日2次,如麻黃為主藥其服藥劑量為15.24 g(≈15 g)明顯大于其為非主藥的服藥劑量4.51 g(≈5 g),此因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的藥味數為7個所致,因此在應用此方劑時應仍按照麻黃細辛附子湯的使用方法進行辨證應用,不能減少其用量。

麻黃與石膏配伍麻黃均為非主藥,以越婢湯為代表,方中麻黃6兩、石膏8兩,此二藥均是《傷寒雜病論》中最大用量方。說明麻黃與石膏配伍時用法較為單一,主要用于表有邪而里有熱,且程度均較重,其中麻黃的作用為發汗解表。此外,麻黃與石膏配伍時應作為非主藥使用,二者使用的最佳比例為3∶4。臨床使用時,若組方為6味藥,每日2次,麻黃服藥劑量為27.60 g(≈28 g)。

麻黃與半夏配伍,從半夏麻黃丸二者等量來看,麻黃在此方中為主藥,在厚樸麻黃湯和射干麻黃湯中麻黃則均為非主藥,其中麻黃均為4兩(55.2 g),半夏均為0.5升(合64 g)?!靶南录抡?,半夏麻黃丸主之”,胡希恕教授認為此方證見于表實見心下悸者,用于“心下悸,由于水飲停滯引起,應或見浮腫、表實無汗等癥”,說明麻黃具有散水氣的作用[6]143。而厚樸麻黃湯和射干麻黃湯均治“咳”,麻黃的作用仍為“發汗解表”。若組方為6味藥,每日2次,則麻黃服藥劑量為6.13 g(≈6 g)。

綜上所述,《傷寒雜病論》中麻黃僅用于表證,主要功效在于發汗解表,僅麻黃升麻湯、半夏麻黃丸使用了其“散”的作用。而且麻黃無明顯寒熱屬性,出現合并證時則通過配伍其他藥物達到治療復雜臨床癥狀的目的。量效關系研究發現,麻黃與其他藥物配伍呈非劑量相關,作為復方應用時多與杏仁、桂枝和芍藥、附子、石膏、半夏進行配伍合用。另外,麻黃不與少陽之柴胡,陽明之大黃、芒硝合用,可見發汗時禁與“和法”或“下法”同時使用。因此,嚴格遵守麻黃的藥物配伍規律,并“依證組方用藥”,才能靈活掌握其使用方法。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320-321.

[2] 張偉.從量效關系探討《傷寒論》桂枝用藥規律[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7,24(7):98-101.

[3] 張偉.從量效關系探討《傷寒論》甘草用藥規律[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6,23(9):52-55.

[4] 上海中醫學院傷寒論教研室.宋本《傷寒論》[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1991.

[5] 漢·張仲景述,晉·王叔和集.金匱要略方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

[6] 馮世綸,張長恩.解讀張仲景醫學經方六經類方證[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6.

[7] 傅延齡,宋佳,張林.論張仲景對方藥的計量只能用東漢官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6(6):365-370.

[8] 余秋平,韓佳瑞,焦擁政.從張仲景對麻黃的運用看經方的用藥策略[J].中醫雜志,2011,52(21):1824-1827.

猜你喜歡
傷寒雜病論麻黃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關注麻黃的配伍禁忌
麻黃-杏仁藥對成分-效應間變化規律
《傷寒雜病論》中“護胃保中”思想的探討
運用芍藥甘草湯治療癌性疼痛探析
淺談學用《傷寒雜病論》的三步曲
淺談《傷寒雜病論》中譫語的證治
芻議《傷寒雜病論》中舌診的特點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