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師“研究—體驗”研訓模式的實踐探究

2019-03-18 11:52林石
課程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關鍵詞:體驗研究

林石

【摘要】“研究-體驗”研訓模式重視參訓教師在培訓過程中的經歷與體驗,培訓者與參訓教師共同就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切磋、探究、體驗,從而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完整生命發展。筆者嘗試根據此模式以“有效觀察的方法與策略”為主題進行了新教師研訓實踐,有效豐富了新教師個體的體驗和思考,在行動中學習、研究和成長。

【關鍵詞】研訓模式 研究-體驗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1-0243-02

新教師培訓是幫助新入職教師盡快適應教育教學要求,促進專業化成長的重要工作。多年來,倉山區師訓部門以鞏固專業思想,掌握學科的教學常規,獲得必備知識和教學實踐能力為支撐點,以短期集中培訓和園本崗位培訓為落腳點,加大新教師培訓力度,努力幫助新教師成為專業化人才。但是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原有的研訓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型教師培養的需求,因此,探索適合新形勢下幼兒園新教師職業起始階段研訓新模式,給予新教師有計劃、有系統的、持續的支持與幫助,促進其專業化成長勢在必行。

一、“研究—體驗”研訓模式提出的背景及目的

“研究—體驗”研訓模式的提出基于倉山區教育實際和新教師隊伍現狀。隨著幼兒園數量的不斷增加和辦園規模的不斷擴大,新教師在教師隊伍中的占比也日益增大。倉山區公辦幼兒園現有一線專任教師共147人,其中2014年后入職的青年教師67人,占45.58%,成為了幼兒園未來發展的主力軍。另外,我們在學習和總結新教師研訓經驗的基礎上,也發現仍然存在“單項培訓多,系列研訓少”、“聆聽接受多,研究體驗少”、“要我培訓多,我要培訓少”等現象,這些多是傳統培訓模式中重視單向傳授、忽視已有經驗、重視專家權威、忽視受訓教師主體地位的特點造成,抑制了新教師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遏制了反思創新的能力發展。

實施“研究—體驗”研訓一體的新教師培訓,就是以參訓教師為中心,立足于教育教學問題的解決,通過自主學習、主動反思,豐富新教師個體的體驗和思考,在行動中學習,行動中研究,行動中成長。

二、“研究-體驗”研訓模式的理論思考

“研究-體驗”式研訓,是以參訓教師為中心,培訓者與參訓教師共同就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切磋、探究、體驗,從而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完整生命發展的研訓模式[1]。這種研訓模式旨在引發參訓教師在研訓過程中融入自身經驗,以多維目標為引領,問題解決研究為導向,多向交流合作為手段,在學習研究與實踐運用中領會相關知識所蘊含的深刻意義,達到知行合一。

其主要特征是重視參訓教師的經歷與體驗,重視研訓目標的多維性,重視合作交流的多向性,重視共研問題的適切性。

三、“研究-體驗”研訓模式的實踐探索

結合本區實際情況,我們開展了為期三年的新教師“有效觀察的方法與策略”研訓活動,全過程采用了“研究-體驗”的研訓模式。

(一)研訓背景分析,確定研訓主題

研訓設計初期,我們圍繞研訓需求、參訓教師特征、研訓主題三個方面進行研訓背景分析,以使研訓主題的確定更具適切性。

首先是研訓需求分析。本次我們以“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為專題設計了需求調研提綱,采用了調查問卷、研討會、問題列表等方式。數據表明,67.3%的青年教師對“觀察解讀幼兒能力”內容有較為強烈的學習需求,普遍認為需要通過區級層面組織培訓來提升。

其次是參訓教師特征分析。新入職教師中學前教育專業100%,本科學歷59.52%,大專學歷40.48%,其中88.23%已參加大專起點本科學歷進修。這是一支年輕化、起點高,富有個性,有較強學習能力的參訓教師隊伍,一方面十分關注自己如何成為一名教學技巧成熟的老師,較少有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及其學習特點;另一方面又適逢職業認同感建立的關鍵期,她們需要來自身邊的成人甚至兒童的認可。觀察解讀幼兒能力的提升能很好地幫助她們達成這一目標。

第三是研訓主題分析。觀察與解讀要求教師始終以關注幼兒,理解幼兒為基礎,是教師落實《指南》精神的一項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時,觀察與解讀是一個認同、反思、獲得意義、從而達到內心世界改變的過程,是伴隨教師專業成長的,幫助新教師形成正確兒童觀,做有“兒童意識”的教育者,優化教育行為的重要能力。

經過研訓團隊的討論,最后確定本次研訓的主題為“幼兒園教師有效觀察的方法與策略”。

(二)厘清研訓目標,調整研訓形式

1.研訓目標制定。制定研訓目標需要對參訓教師進行進一步的準確定位,在其前期經驗的基礎上界定目標,是“研究-體驗”研訓模式的核心。因此,在設計研訓方案前,我們對青年教師走訪訪談,傾聽她們對觀察解讀的初步理解與感受,了解她們的已有經驗。

訪談中了解到有的教師“比較茫然”,覺得“不知道觀察幼兒的哪些方面,沒有目的性,不知如何分析幼兒”;有的教師覺得“做起來難,寫起來就更難吧”……還有的教師“有憧憬”,她們說:“初次接觸,應是大學時期,認為這是職業生涯中非常重要的技能,設想今后作為老師能夠熟練運用,了解兒童的發展需求?!?/p>

總而言之,大部分青年教師在職前接受過觀察解讀相關的較系統的理論學習,但因為缺乏實踐基礎,使得有關知識僅停留在有所了解的層面上。

教師的個體經驗是在主動經歷、充分體驗后積累獲得的,只有在經歷完整的問題研究、深度交流、實踐轉化過程中形成的經驗,才能扎根教師內心,喚醒教師靈魂。因此,我們不僅僅只關注在研訓結束時能不能寫出比較專業的觀察記錄材料,還關注喚醒自主學習、主動反思的積極性,更關注在研訓的過程中獲得的快樂體驗。在廣泛征詢后確定了總目標:“能理解觀察與解讀幼兒能力提升的內涵與意義,在實踐中主動研究和運用觀察解讀的基本方法,激活自主學習與主動反思的內在需求,逐步樹立‘兒童意識,并努力以之引領自身的教育行為”。為了便于組織實施,厘清區級層面和園級層面的研訓重點,又將總目標分解為三個階段目標,具體表述為:①通過身邊的故事案例,打開觀察視角,初步樹立觀察意識。②嘗試撰寫自己的教育故事,主動在教研活動中分享,體驗觀察的快樂,加深對“觀察與解讀”的專業理解。③立足實踐操作與理論梳理,靈活運用觀察和記錄方法,并具備評價的初級能力。其中,第一第二階段由進修校主導、園所配合完成,第三階段由新教師所在幼兒園主導、進修校支持指導完成。

2.調整研訓形式。參與式是近幾年培訓中大家較為重視的一種方式,受訓者可以通過感受與表現自己的教學觀念和行為,真正內化優秀的教育教學理念,形成積極的、動態的自我成長過程。我們在研訓活動中增加了沙龍活動、小組研討、案例剖析等形式,使參訓教師有了許多參與互動的機會,參與式研訓的占比大大提高。

(三)研訓具體實施

1.第一階段——體驗中接納,時間為一年半。首先,以案例分享的形式拉開研訓的序幕。高校專家改變了以往講授的形式,與參訓教師互為主體,共享話語權,將其站在宏觀視角建構的具有先進性、指導性的專業知識融合在案例精讀中,與青年教師娓娓道來,細細研品,讓先進經驗觸碰教師的內心。品讀的過程中,新教師不斷地對相關知識提出疑問,積極主動地與專家進行溝通研討;隨后,十四位熟手型教師的“神奇的榨汁機”、“糖果屋的故事”、“不愛洗手的貝貝”、“我的小確幸”、“跳蚤市場開業了”、“值日生不見了”等教學故事,引起了共鳴,故事中熟手型教師運用的方法與策略引發了學習的欲望。最后,培訓者和她們一起用列表的方式總結了做好一次觀察需要有哪些準備、可以使用哪些觀察方法等等,并對自己即將分享的故事進行討論。

“研究-體驗”式研訓為新教師提供了充分的聆聽、多向的交流和深入的研討的機會,并借此反觀自身的已有經驗,突破了原有對“觀察解讀幼兒”的認知與感受,形成了新的理解與思想,此時再與新教師聊起觀察與解讀就不那么懼怕了。

2.第二階段——研究中學習,時間為半年。經歷了第一階段研訓,帶著豐富的體驗和形成的新理解,新教師開始行動起來,參與到觀察活動中,尋找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孩子的故事,學期結束前與同伴一起分享了自己的教學故事。

此時的老師已經能運用手機或照相機捕捉孩子的活動,用敘事描述的方法把它記錄下來,初步嘗試著通過繼續觀察、與家長交流等方法進行分析,將獲得的新經驗新知識進行結構重建,形成自己的個體經驗。

3.第三階段——實踐中提升,時間為一年。多形式的實踐運用是促進理論內化的最佳手段。本階段以依托園本研訓為主,培訓者跟進指導為輔,強調結合園所研究的重點,以任務驅動、問題研究為主導,從合理運用觀察記錄材料入手,促使新教師在不斷運用觀察記錄材料中逐步熟練掌握有效觀察的方法與策略,提升觀察能力,這一過程將新教師在前期研訓中獲得的經歷與體驗更趨豐滿。

在園本研訓中,各園所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為新教師設置了系列實踐任務,教師在共同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多方求證,敢于創新,勇于突破,為幼兒、家長和幼兒園帶來了許多變化。

利用觀察手段,助力課程建設:教師在課程實施中堅持先觀察分析,制定目標,再運用多種途徑實施鞏固的路徑。例如大班下期是向小學過渡的重要期,通過小學與幼兒園的生活對比以及對幼兒的行為觀察,發現孩子們在責任感方面還沒有做好準備。為此,根據《指南》、《綱要》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制定了學期的總目標,并在課程實施推進中完成。

運用觀察記錄,助力教研有深度地開展:觀察記錄不但使老師有話說,還讓老師們說的有根據?;谟^察材料運用的教研活動,使新教師能大膽在集體面前發表自己的看法與意見,有利于教師專業自信的樹立。

開展觀察記錄研修,助力學習共同體形成:以團隊跟進式研訓加強對觀察記錄技能層面上的指導,不但能有效提升教師相關能力,還能促進學習共同體的形成。

借助觀察材料,助力家園共育: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捕捉到的觀察瞬間分享到班級微信、QQ等平臺,與家長共享,引發了家園共育方式的新變革,同事、家長紛紛跟帖,互動交流,拉近了新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距離。

同時,新教師們開展有效觀察的實踐中能常??吹絻和屓梭@喜的一面,發現幼兒的閃光點,這對負面情緒的減少,職業認同的加深,專業精神的養成都十分有好處,也深深影響著新教師自身對職業的態度和職業追求。

三年的研訓結束時,我們對參訓教師再次進行了訪談,讓她們聊聊自己的新體驗,老師們這樣說:

“感覺自己竟然可以觀察到平時不了解的一些情況,發現孩子好的與不足的需要改進的地方,非常的開心”……

“觀察孩子常常有驚喜,我靜靜的陪著玩,沒有附加條件,自己想到什么主意也跟他們平等討論,甚至加入他們的游戲。這時他們的是快樂的,我也是快樂的?!薄?/p>

“通過這三年對幼兒的觀察分析,最大的感受是知道怎么說話了。知道如何與幼兒對話,就像主持人,不喧賓奪主搶了孩子們的主場,又能合理接話幫助幼兒推進活動”……

四、“研究-體驗”研訓模式的成效與思考

(一)成效

1.喚醒了參訓教師自主學習、主動反思的積極性?!把芯?體驗”式研訓尊重參訓教師的個體經驗和內在體驗,為其發揮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提供了機會和平臺。在研訓過程中,參訓教師不再是被動受教,培訓雙方互為主體,充分交流,積極溝通,在自主學習、主動反思中自我成長。

2.形成了參訓教師相互支持的學習共同體?!把芯?體驗”式研訓注重參訓教師的主體性,倡導相互交流、共同學習,在支持與合作間獲得豐富的經歷與體驗。這一過程有利于學習共同體的形成。

3.提升了參訓教師行動驗證實踐再創的能力?!把芯?體驗”式研訓場地延伸到教學現場,問題來自于教育實踐,實現多向多主體間平等的交流與對話,在教育實踐中共同研究共同學習,參訓教師能敞開心懷,大膽將自己新構建的經驗付諸行動,在實踐中檢驗新知,大膽改進與創造,提升了行動驗證實踐再創的能力。

(二)思考

“研究-體驗”式研訓注重參訓教師的主體性,提倡充分交流與研討,每次參與人數不宜過多,受眾面??;研訓時間跨度大,活動類型多,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方配合,對組織實施的要求較高;另外,教師研訓是一個循環學習的過程,為了使研訓具有持久性,還應開展多形式的活動,比如和教學科研相結合,在課題研究中研訓、建立信息化交流平臺、開展相關內容的教學類競賽等等,促進參訓教師自主提升。

參考文獻:

[1]辛繼湘.從靜聽—接受到研究—體驗——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的變革[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5,17-19

猜你喜歡
體驗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體驗視角下文化旅游產品深度開發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習作的豐富素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