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及其超越

2019-04-15 01:52徐作輝
黨政研究 2019年2期
關鍵詞:平等社會主義資本主義

徐作輝

〔摘要〕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以“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指明了資本主義僅以交換價值作為平等的同一性尺度來審視和裁決人的實踐與交往的事實,揭示了交換價值基礎上的平等權利是資產階級利用物質條件奴役和剝削無產階級的正義偽裝。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平等權利以勞動作為平等的同一性尺度,雖然保證了剩余價值剝削的不可能性但卻仍然是“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范圍內的平等形式。按需分配以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重新界定了人類平等境域,徹底揚棄了以同一性尺度作為平等計量方式的歷史局限,因而超越了“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是彰顯著人的本性生成和自由個性充分實現的真正平等。

〔關鍵詞〕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按勞分配;按需分配;平等;馬克思;拉薩爾

〔中圖分類號〕D0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8048-(2019)02-0066-09

“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1〕及其超越是馬克思晚年著作《哥達綱領批判》中關于平等的重要議題。通過這一議題,馬克思不但進一步揭露了資產階級權利即交換價值基礎上的平等權利的形式性,同時也深入分析了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平等權利的“弊病”,進而展望了超越“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的人類平等境域。對“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及其超越的闡釋和發揮,集中體現了馬克思關于平等問題的思想進路,對于我們深刻洞察當下西方現實并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平等價值觀構建,無疑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一、交換價值交換與平等權利確立:“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之歷史形成

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激烈地批駁了拉薩爾平等權利的空話,同時正面立論,較為系統地說明了資本主義交換價值基礎上的平等權利和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平等權利的各自規定性,明確了二者之間的同一性與本質區別,并以此為基礎提出并闡釋了“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拉薩爾反對無產階級革命,企圖通過爭取普選權和議會斗爭等“合法手段”建立“自由國家”,進而“依靠國家幫助”以和平方式將資本主義改造為社會主義。其中,“按照平等的權利”將個人消費品進行“公平的分配”則被拉薩爾奉為實現社會主義平等的重要舉措。因此,“勞動所得應當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權利屬于社會一切成員”〔2〕就作為首要口號,被哥達綱領的制定者們寫在了德國工人黨的旗幟上。

馬克思之所以斥拉薩爾所謂“平等的權利”為空話,至少有如下三個方面原因:首先,拉薩爾沒有對“平等的權利”做出具體說明,在資本主義交換價值基礎上的平等權利和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平等權利之間沒有進行清晰區分,掩蓋了階級不平等和矛盾,不但不利于實際問題的解決而且容易引起思想上的混亂,對無產階級運動產生消極影響;其次,不改變資本主義經濟基礎而奢談社會主義平等無異于緣木求魚,因為平等權利作為法的關系是從經濟關系中產生的,而不是相反,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上形成的只能是有利于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平等權利;最后,社會主義并非拉薩爾所想象的“平等的王國”,因為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平等權利“按照原則仍然是資產階級權利”〔3〕,仍然存有“弊病”,只有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歷史條件下才能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實現真正的平等。

拉薩爾平等權利的空話不但暴露了其庸俗民主主義的本質,而且也表明他根本不懂得歷史地看待平等,不理解平等權利產生和存在的現實基礎。與拉薩爾完全不同,馬克思闡發平等問題的鮮明特點是確認社會經濟基礎為平等的真實根源,并將平等置于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之中來考察。在撰寫《哥達綱領批判》以前,馬克思在一系列著作中已經深入研究了資本主義及以往全部人類歷史,明確指出“交換價值的交換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產的、現實的基礎”〔4〕。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固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只是在一定范圍內存在,且在自然經濟的罅隙中緩慢發展,因而不占統治地位?!叭绻覀冞M一步研究,在什么樣的狀態下,全部產品或至少大部分產品采取商品的形式,我們就會發現,這種情況只有在一種十分特殊的生產方式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才會發生?!薄?〕商品交換的普遍化,特別是勞動力成為商品的狀況并非為所有歷史時代所共有,相反,這種社會關系是以往歷史發展的結果,“是許多次經濟變革的產物,是一系列陳舊的社會生產形態滅亡的產物”〔6〕。

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成為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形態,歸根結底是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結果?!半S著一旦已經發生的、表現為工藝革命的生產力革命,還實現著生產關系的革命?!薄?〕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工具的變革以及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向歐洲的傳入,宣告著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15世紀末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各國內部、各國之間的交換,乃至于世界范圍內的大規模貿易得以迅速發展,而18世紀更是商業的世紀?!疤貦?、優先權符合與等級相聯系的私有制,而權利符合于競爭、自由和私有制狀態?!?〔8〕在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中不可能產生一切人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的要求。而在商品交換普遍化的條件下,勞動產品以商品這種一般形式存在,商品占有者之間的關系成為社會關系的主導,由此平等觀念自然成為國民的牢固成見。平等觀念伴隨商品交換的發展繁榮而產生,其原因在于商品本身是天生的平等派,商品交換只以等同性的交換價值為根據,因而商品交換的形式性規定要求僅僅視交往中的個人為具有同樣社會職能的交換主體,即視其為相互平等的個人,這種要求體現在政治、法律和社會關系上就必然確立起平等的權利。

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將交換價值基礎上的平等權利稱為“資產階級權利”,其中有著深刻蘊意。一方面,在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過程中,資產階級始終是平等權利要求的代表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孕育于封建社會內部,并伴隨著商品交換范圍的擴大而逐漸發展。在此期間,原有的封建手工業生產為工場手工業所代替,進而現代大工業又代替了工場手工業。與此過程相一致,資產階級也不斷發展壯大。從封建的市民等級到工業的中間等級、再到現代工業中的百萬富翁即現代的資產者,資產階級作為新興階級在為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開拓道路的過程中,自然強烈要求打碎各種封建桎梏,廢除封建的不平等,在政治上確立起保障自由交換的平等權利。在歷史上,資產階級甚至將平等權利宣稱為“天賦人權”,以此號召包括無產階級在內的廣大人民向神權、王權和特權宣戰。打著“天賦人權”旗幟的資產階級革命最終結束了西歐黑暗的中世紀,在封建主義的廢墟上建立起資本主義的社會大廈,為商品交換的進一步發展掃清了障礙。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的勝利意味著新社會制度的勝利,意味著“資產階級權利對中世紀特權的勝利”〔9〕。

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以后,雖然在原則上平等權利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所共同享有,但在事實上卻淪為資產階級實現對無產階級剝削、取得最大化利益的工具。資產階級在占有生活資料的同時占據著全部生產資料,而無產階級被排除在這種占有之外,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以存在和運轉的前提。無產階級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不得不將勞動力作為商品出賣給資產階級?!皠趧恿φ加姓吆拓泿耪加姓咴谑袌錾舷嘤?,彼此作為身份平等的商品占有者發生關系,所不同的只是一個是買者,一個是賣者,因此雙方是在法律上平等的人?!薄?0〕至于迫使無產階級出賣自己勞動力的經濟地位則是與法律毫無關系的事情。平等權利承認資本家的私有財產所有權,同時也承認工人對勞動力的所有權,并保障勞動力商品買賣的等價交換。然而,一旦離開等價交換的流通領域進入生產過程以后,勞動力便只能在資本家任意支配下使用,從而為其創造超過勞動力價格的剩余價值,使“不通過交換卻又在交換的假象下占有他人勞動” 〔11〕的生產方式成為可能。由此可見,平等權利不但為生產剩余價值創造必要條件,而且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剝削,是資產階級利用物質條件奴役和剝削無產階級的正義偽裝。

如果說“資產階級權利”就是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平等權利,那么“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則指明了資本主義僅以交換價值作為平等的同一性尺度來審視和裁決人的實踐與交往的事實。需要強調的是,縱然平等權利維護的是資產階級利益,但“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歸根結底源于商品交換關系的狹隘性,并非資產階級主觀意志所能決定。資本主義商品交換關系中,受私人利益和分工隔離的每個個人雖然為自己勞動,但產品卻不為自己所用,而是必須把產品交換成自己所需的生活資料,在此意義上,每個個人都必須生產交換價值,或者說每個個人只有成為交換價值的所有者才能行使支配別人活動或支配社會財富的權力。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勞動產品、貨幣等等都是交換價值的物化形式,“不管活動采取怎樣的個人表現形式,也不管活動的產品具有怎樣的特性,活動和活動的產品都是交換價值”〔12〕。因此,在交換滲入一切生產關系的資本主義社會,以往社會中個人相互之間的統治和從屬關系就被以交換價值為紐帶的全面依賴的社會聯系所取代。但馬克思強調,這種聯系對于個人而言具有的明顯異己性質只是表明,個人仍然處于創造社會生活條件過程之中而非從這種條件出發開始自己的社會生活,因而僅僅是“各個人在一定的狹隘的生產關系內的自發的聯系” 〔13〕。在這種“狹隘的生產關系”中對交換價值的占有成為每一個人取得和證明自己社會性存在的唯一方式,因而必然形成與這種片面生存狀態相一致的“狹隘眼界”。

雖然“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從根本上取決于普遍性的商品交換,但由于商品交換中的平等關系畢竟有利于資產階級利益的維護,資產階級在實現自身統治過程中才以法權形式將其提升至上層建筑的高度,并通過意識形態的修辭使其合理化、永恒化。由此以交換價值作為平等的同一性尺度來審視和裁決人的實踐與交往便得以豎立和鞏固。事實上,交換價值作為整個資本主義生產制度的基礎,從一開始就包含著對個人的強制,包含著工資和資本的對立,也包含雇傭勞動關系等靠交換來實現的生產聯系的較高級的形式。馬克思因此指出,交換價值或確切地說貨幣制度當然是平等與自由的制度,“而在這個制度更進一步的發展中對平等和自由起干擾作用的,是這個制度所固有的干擾,這正好是平等和自由的實現”〔14〕。也就是說,交換價值交換這種簡單的經濟關系是以各種深刻的對立為媒介的。然而,資產階級辯護論者的全部聰明才智不過是停留于交換價值交換這種簡單的經濟關系上,并熱衷于宣稱商品經濟及其市場邏輯是“最高的歷史成就”〔15〕,自由競爭是“人類自由的終極發展”〔16〕,等等。這類意識形態修辭的實質正是以交換價值交換遮蔽現實中各種對立和矛盾的狡黠言說,是鉗制人們以“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看待資本主義的思想灌注。

二、按勞分配的平等權利:“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范圍內之平等形式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交換價值的交換是平等權利的現實基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平等權利則是以按勞分配經濟關系為依據?!跋M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薄?7〕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特征,按勞分配就是由生產資料公有制決定的。但按勞分配并非拉薩爾所想象的“不折不扣”分配勞動所得,而是在社會總產品中作出必要扣除以后再按照勞動者提供的勞動量分配消費資料,這些扣除包括用于補償社會生產消耗、追加擴大再生產、社會公共事業和福利事業建設等方面的費用。由于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的物質條件已經是勞動者的自己的集體財產,所以在社會總產品中扣除的一切,即在每一個生產者身上扣除的一切,最終會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為處于社會成員地位的每一個生產者謀利益。

按勞分配的實質是生產者之間不同形式的等量勞動相交換。在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的條件下,私人勞動具有二重的社會性質,私人勞動的獨特的社會性只有通過生產者勞動產品的交換,把個人勞動折合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通過價值中介才能表現出來,這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只有“經過迂回曲折的道路”〔18〕才能在事實上證實為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與此相反,社會主義已經廢除了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不存在彼此獨立進行的私人勞動,而是通過社會有計劃地調節各種勞動職能與各種需要之間的適當比例,使每一個生產者的勞動直接具有社會性質,直接作為社會總勞動的組成部分而存在。因此,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者無需交換自己的勞動產品,不再通過商品交換獲取生活資料,而是在作了社會扣除以后,依據自己提供給社會的勞動量直接從社會儲存中領取耗費同等勞動量的消費資料。在這種情況下,生產者以適合社會需要的形式提供勞動,又以適合個人需要的形式獲取消費資料,他耗費在勞動產品上的勞動不再表現為商品的價值,他所獲取的生活資料也同樣不表現為價值而是直接表現為勞動,“他以一種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又以另一種形式領回來”〔19〕。因而消費資料在生產者之間的分配即體現為生產者之間不同形式的等量勞動相交換。

按勞分配的重要意義在于廢除了資本主義的剩余價值剝削。馬克思強調,按勞分配中的等量勞動相交換與資本主義等價交換相比,“內容和形式都改變了” 〔20〕。從“內容”改變的角度來看,在等量勞動相交換關系中,生產者只能向社會提供勞動,除此以外不能提供其他任何東西;只能獲取與其本人提供勞動量相等的消費資料,除此以外也不能獲取其他任何東西。而在資本主義等價交換關系中,可交換的“內容”不只局限于消費資料,除消費資料以外,還包括生產資料甚至勞動力??梢?,“內容”的改變使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處于交換范圍之外,因而不可能出現一些人占有生產的物質條件并通過雇傭勞動力來剝削剩余價值的情況。

從“形式”改變的角度來看,等量勞動相交換關系中勞動已不表現為價值,更不體現為價格,而是直接由生產者的勞動時間來計量,不存在等價交換關系中在每個個別場合價格都與價值相背離的“原則和實踐的矛盾”〔21〕。也就是說,等量勞動相交換無論在生產上還是在分配上,生產者同他的勞動和勞動產品的社會關系都是簡單明了的。因此,僅以個人的勞動量作為獲取消費資料的依據,意味著他提供給社會的勞動量最終能夠全部領回,在這種條件下任何人都不可能無償占有他人的勞動。在資本主義等價交換關系中不但存在“原則和實踐的矛盾”,而且當勞動作為勞動力的使用價值隨著勞動力的買賣而轉讓的時候,勞動則完全為勞動力的購買者所支配,從而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包括勞動力自身價值在內的更多價值。生產者所創造的全部價值或所付出的全部勞動只不過以工資即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形式部分領回,而不是全部領回,其中的差額則被勞動力的購買者即資本家無償占有。這說明等價交換不但不排斥剝削,反而是資本主義剝削得以實現的社會形式??傊?,無論從“形式”改變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內容”改變的角度來看,按勞分配中等量勞動相交換關系都使得剝削成為不可能。按勞分配的平等權利就是對這種關系的鞏固和維護。

雖然按勞分配的平等權利保證了剝削的不可能性,但“按照原則仍然是資產階級權利”〔22〕。在等價交換和等量勞動相交換關系中,若抽去二者在內容、形式等各個方面的不同,仍然存有相同之處,即等價交換和等量勞動相交換中所包含的平等關系都是以同一性的尺度來計量的。前者是以交換價值作為同一性尺度,后者是以勞動作為同一性尺度。馬克思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反復強調按勞分配關系中“通行的是商品等價物的交換中通行的同一原則” 〔23〕。這里的“同一原則”不是“同一個原則”,而是指平等計量方式上的相同之處。固然價值在最終意義上也是人類勞動的凝結,是生產者的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物化在產品之中的勞動,但勞動只有在等價交換關系中,在資本主義這一特定社會過程中才體現為價值,是社會過程本身決定了它必須采取這種最一般的形式。關于等價交換實質就是等量勞動相交換的膚淺認識,無異于馬克思曾經批判過的法國社會主義者的幼稚想象,“認為交換價值不會發展成為資本,或者說,生產交換價值的勞動不會發展成為雇傭勞動,這是一種虔誠而愚蠢的愿望”〔24〕。如果等價交換的實質就是等量勞動相交換,那么資本家付給工人的工資就是勞動的價格而不是勞動力的價格,因而也就無所謂剝削,社會主義平等權利和資本主義平等權利也就沒有本質區別。馬克思批評拉薩爾泛泛地談論“勞動”和“社會”以及“鐵的工資規律”,就是因為他不理解勞動的社會性質,不明白工資只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隱蔽形式而不是勞動的價格,混淆了資本主義平等權利和社會主義平等權利,嚴重扭曲了無產階級的反抗意識。當然,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為了剖析拉薩爾把社會主義視為平等王國的荒謬看法,因而把說明的重點放在了二者之間的一致性上。正是由于按勞分配平等權利仍然是包含同一性計量尺度的平等形式,所以縱然有明顯的進步意義,卻“總還是被限制在一個資產階級的框框里” 〔25〕,并沒有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

以勞動作為同一性計量尺度在實踐中又會造成新的不平等,這是按勞分配平等權利仍未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的實際體現。馬克思指出,權利在其本性上來講就是運用同一尺度來計量,實質是要求從同一個角度或從同一個特定層面去對待不同的個人,而不再把他們看做別的什么。以勞動作為同一性計量尺度,就是把不同等的個人只當做勞動者來對待,其他方面的一切差別都被拋開了。首先,它撇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自然差別,從而默認了勞動者的不同天賦、不同工作能力是天然的特權,“但是,一個人在體力上或智力上勝過另一個人,因此在同一時間內提供較多勞動,或者能夠勞動較長的時間”〔26〕,那么他就會獲得更多的消費資料;其次,按勞分配的平等權利也抽掉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差別。人與人之間不但存在著永恒的自然差別,同樣也存在著無法消除的社會差別,比如,從家庭的角度來看,勞動者的婚姻狀況、子女的多少都是不同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們提供相同的勞動、獲得相同份額的消費資料,那么他們的實際生活水準和富裕程度就會存在重要差異。

可見,如果考慮到人的自然差別和社會差別的影響,按勞分配的平等權利對于不同的勞動者來說仍然是不平等的權利,仍然會造成新的社會不平等。這種情況是由社會主義的經濟結構和社會文化發展狀況決定的歷史的局限性,因而是不可避免的“弊病”。馬克思進一步強調:“要避免所有這些弊病,權利就不應當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薄?7〕這就是說,只有超越“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不再以同一性的尺度對待不同的個人,而是按照不同人的不同需要給予同等對待才能達至人類平等的理想境域。這一理想境域就是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

三、按需分配的平等境域:“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之歷史性超越

按需分配以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重新界定了人類平等境域。作為歷史前提的有生命的個人是為了滿足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從事物質生產,而已經得以滿足的需要、為滿足需要所從事的活動以及在從事活動過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又會引起新需要,從而對物質生產提出新要求,推動物質生產不斷擴大和進步。人類社會就是在人的需要不斷被滿足又不斷被突破、新需要不斷涌現過程中實現發展和躍遷的,全部人類歷史就是為了“使‘人作為人的需要成為需要而作準備的歷史” 〔28〕。在社會主義前提下,需要的豐富證明著人的本質力量和自由個性不斷展現,而需要的滿足又意味著人的本質獲得了新的充實。即使在階級對立社會人的本質特性以異化、物化的形式表現出來,“他的每一種本質活動和特性,他的每一種生命欲望都會成為一種需要,成為一種把他的私欲變為追逐身外其他事物和其他人的需求”〔29〕。因此,需要及需要的滿足承載著歷史的人性內涵和人性的歷史本質。馬克思強調,共產主義以研究人的本性為基礎的實際信念,要求通過現實的占有與消費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消除“占有和消費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權” 〔30〕,主張將按能力計酬變為“按需分配”這樣一個原理。按需分配不再把人僅僅視為勞動者,更不把人僅僅視為商品所有者或勞動力,而是把“人作為人”的需要當作分配的評判尺度,由此界定的平等境域揚棄了權利的排他性競爭形式和以勞動能力為自然必然性的外在限制,因而是超越了“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彰顯著人的本性生成和自由個性充分實現的真正平等。

馬克思對按需分配平等境域的展望與拉薩爾憑空想象的關于權利平等的廢話有著本質性區別。一方面,按需分配的平等境域決不僅僅是應然意義上的道德要求,而是基于對人類歷史發展的科學認知,“你們認為公道和公平的東西, 與問題毫無關系。問題就在于:一定的生產制度所必需的和不可避免的東西是什么” 〔31〕。馬克思正是在考察資本主義及以往歷史的基礎上發現了支配人類歷史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及其現實運動的客觀條件中把握人類歷史的進一步發展趨勢,將按需分配的平等境域建立在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不可抗拒的必然性上;另一方面,正是由于馬克思以人類歷史客觀規律為認識根據、歷史地看待平等,所以即使在展望人類未來平等理想境域時,仍然緊緊結合相應的客觀條件來說明其合理性。因此在《哥達綱領批判》中,當談到如何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時,馬克思強調了社會分工、勞動性質和生產力三個層面的客觀要求,從而指正了超越“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不斷推進人類平等建構的根本性遵循。

超越“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要求消除“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32〕。馬克思指出:“分工的各個不同發展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這就是說,分工的每一個階段還決定個人在勞動材料、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方面的相互關系?!薄?3〕從自然分工到自發分工,再到自覺分工是社會分工必然經歷的歷史形態。其中,由性別、天賦、需要、偶然性等因素所決定的自然分工存在于原始共產制的共同體中。但嚴格說來,這種簡單的自然分工還不是“真實的分工”,生產是狹小范圍內的共同生產,決定了消費也是生產者對自己產品的直接支配。自然分工所決定的產品分配體現了人與人之間原始的平等關系。私有制的出現即是自發分工的發軔,“分工與私有制是相等的表達方式”〔34〕。自發分工始于原始社會后期并在資本主義實現了其最充分的發展形式,其間完成了農業和畜牧業的分離、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進而又實現了商業與農業、手工業的分離。自發分工不斷發展使“精神勞動和物質勞動、享受和勞動、生產和消費由不同的個人來分擔”〔35〕,因此自發分工在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的同時,又造成并加劇著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比如在資本主義社會,不從事勞動的資產階級卻占有消費資料,并擁有享受和發展自身的機會,而無產階級的每一個成員都被限制于一個特殊的活動范圍,在從事繁重的生產勞動的同時卻喪失了享受勞動產品和全面發展的機會。

自覺分工只有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才能實現,而在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由于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還殘留著資本主義的痕跡,特別是社會成員自身也不具備與生產資料自由結合的能力,因而仍然存在自發性的社會分工。但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已經為消滅自發分工創造了重要條件,“在這個制度之下,……通過有計劃地利用和進一步發展一切社會成員的現有的巨大生產力,在人人都必須勞動的條件下,人人也都將同等地、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36〕。生產者對生產和生存條件的控制,使其能夠按照自身發展需要不斷變革原有的社會分工,進而逐步消除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對立與差別,直至以自覺分工取代自發分工。自覺的社會分工意味著人們不再受固定活動范圍的限制,而是按照自己的興趣參與社會,可以在任一部門內獲得發展,在生產與消費、享受與發展的有機統一中展現自由個性,從而表征著按需分配平等境域的真正實現。

超越“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要求勞動本身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37〕。如果說分工決定了個人在勞動產品方面的相互關系,那么自發分工在本質上則是作為類活動的人的勞動的異化和外化的表現形式。勞動作為人的類特性,本應該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然而在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中,勞動卻不是勞動者自由意志的表達,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異化為維持最低生活需要即維持肉體存在的一種手段。異化勞動意味著勞動不屬于勞動者的本質,而是一種自我犧牲、自我折磨,因此以無償占有他人勞動產品的方式來逃避勞動、轉嫁勞動成為邏輯的必然,在此意義上馬克思指出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本質規定,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外在表現。然而,從現實層面馬克思則認為二者之間是相互作用的關系,強調私有財產既是異化勞動的產物又是異化勞動借以實現的手段,沒有私有財產也就不可能產生異化勞動。因此,改變勞動與享受對立的分配方式,必須消除作為異化勞動借以實現手段的私有制,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廢除雇傭勞動制度。

社會主義社會通過“對所有權和資產階級生產關系實行強制性的干涉”〔38〕,采用“剝奪地產”“廢除繼承權”“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等措施,消除了作為異化勞動借以實現手段的私有制,解構了資本主義私有財產包含的非工人對工人、對勞動產品的關系體系,將社會成員全部還原為“勞動者”。社會主義雖然變革了生產資料所有制和生產關系的性質,使勞動者能夠以為自己勞動取代以往的被迫勞動,但卻不可能立即改變勞動作為純生理耗費而不是自由自覺活動的性質,勞動仍然是謀生的手段,斤斤計較付出勞動與收入報酬的比例在所難免,由此決定了建立在與勞動貢獻緊密聯系基礎之上的按勞分配是勞動者所能普遍接受的平等原則。這說明,實現按需分配的平等境域就必須進一步改變勞動作為謀生手段的性質,即通過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的不斷調整,讓勞動成為人的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全部潛能即體能和智能的機會,在創造出更多物質資料和精神資料的同時,使勞動自身從一種外在負擔變為生活樂趣和幸福體驗,成為與享受本質同構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即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

超越“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要求生產力不斷發展并使“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 〔39〕。自發分工以及異化勞動造成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享受和勞動、生產和消費之間的對立,歸根結底是由于生產力已經有所發展且沒有得到充分發展所引起的,“作為過去取得的一切自由的基礎的是有限的生產力;受這種生產力所制約的、不能滿足整個社會的生產,使得人們的發展只能具有這樣的形式:一些人靠另一些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數)得到了發展的壟斷權;而另一些人(多數)經常地為滿足最迫切的需要而進行斗爭,因而暫時(即在新的革命的生產力產生以前)失去了任何發展的可能性”〔40〕。這種不平等的社會關系不能依靠人們從頭腦里拋開關于這一現象的一般觀念的辦法來改變,相反只有在現實實踐中通過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才能實現徹底變革,“只有交往和生產力已經發展到這樣普遍的程度,以致私有制和分工變成了它們的桎梏的時候,分工才會消滅”〔41〕。也就是說,只有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并使生產在逐步滿足整個社會需要的過程中,“才有可能把勞動無例外地分配給一切社會成員” 〔42〕,從根本上改變一部分社會成員被束縛于片面而繁重的物質生產之中,而另一部分社會成員則處于物質生產之外,憑借已經占有的、作為勞動積累的私有財產而不失時機地把越來越沉重的勞動負擔轉加到勞動者身上的歷史狀況。

社會主義按勞分配改變了轉嫁勞動和占有他人勞動的可能性,但活動上、勞動上的差別仍然會引起占有和消費方面的不平等和特權,而“人們的頭腦和智力的差別,根本不應引起胃和肉體需要的差別” 〔43〕,如何將需要內化為分配的尺度,是社會全體成員在占有生產資料方面的平等即勞動平等、工資平等實現以后所不可避免地要解決的問題?!胺峙浞绞奖举|上畢竟要取決于有多少產品可供分配,而這當然隨著生產和社會組織的進步而改變,從而分配方式也應當改變?!?〔44〕生產力的持續增長,物質財富的增加,才能逐漸消解以勞動為尺度分配產品的必要性。沒有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這一前提,而僅僅是“圍繞著分配兜圈子” 〔45〕,不但不會實現按需分配,反而會導致平均主義及其所帶來的普遍貧窮,在這種情況下又會“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 〔46〕。社會主義通過對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革命性改造,使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而人的全面發展又會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于勞動生產力”〔47〕。伴隨著人的全面發展及其本質力量的充分展現,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人們將通過自由的聯合勞動創造出極為豐富的集體財富。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會認識到:“侈談平等和權利就像今天侈談貴族等等的世襲特權一樣顯得可笑;……誰如果堅持要求絲毫不差地給他平等的、公正的一份產品,別人就會給他兩份以示嘲笑?!?〔48〕總之,只有不斷推進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徹底揚棄以同一性尺度作為平等計量方式的歷史局限,實現按需分配的平等境域,超越“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

〔參考文獻〕

〔1〕 〔2〕 〔3〕 〔17〕 〔18〕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32〕 〔37〕 〔3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428,434,436,434,434,434,434,434,434,435,435,435,435,435,436.

〔4〕 〔11〕 〔12〕 〔13〕 〔14〕 〔2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9,505,106-107,112,204,204.

〔5〕 〔6〕 〔10〕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7,197,195.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73.

〔8〕 〔30〕 〔40〕 〔41〕 〔43〕 〔4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29,638,507,516,638,436.

〔9〕 〔3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4,52.

〔15〕 〔42〕 〔4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2,189,354.

〔16〕 〔4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3,108.

〔28〕 〔29〕 〔33〕 〔34〕 〔35〕 〔36〕 〔4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4,321-322,521,536,535,709-710,538.

〔3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89.

〔4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6.

【責任編輯:劉彥武】

猜你喜歡
平等社會主義資本主義
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創建新時期高中思想政治課堂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學生社團建設
小學教育中轉化差生之我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積極課堂氣氛的營造與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培育
論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問題
也談資本主義一詞的使用
不要給資本主義過多的“榮譽”
重要更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