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和記》研究

2019-04-26 01:10朱寧春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9年2期

朱寧春

摘要:許潮的雜劇總集《泰和記》作為文人劇的代表作品,不僅較旱地運用了南曲寫雜劇,還以月令為樞紐分譜二十四位古人佳事合為一本,突破了元雜劇的固有格式,解放了體式,是戲曲發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學界已有關于許潮的《泰和記》的文章,本文將結合青木正兒的《中國近世戲曲史》對《傣和記》的評判提出一些想法,為求更深入的研究《泰和記》。

關鍵詞:文人劇;《中國近世戲曲史》;《泰和記》

中圖分類號:J8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5-0005-02

一、許潮及《泰和記》

許潮,字時泉,湖南靖州人。約生于明正德年間,卒于萬歷初。嘉靖十三歲(1534年)中舉。嘉靖二十年(1541年)任河南新安知縣。許一生勤奮,博識多聞。但是宦途頗有不順,常作雜劇歌賦來表現落魄不失風骨的情操,抒發希望亨通的心境。曾撰《易解》、《史學續貂》、《山石筆乘》諸書,惜今己不存,現存《泰和記》十七散出,及十二首詩。

許潮的《泰和記》屬于明末文人?。愃朴谠妱?,被認為是不同于詩歌或是戲曲的一種邊緣文體)。以24節氣為線索譜24折,每折一位古人軼事,合為一體?,F殘存17部。分別為《公孫丑東郭息紛爭》、《東方朔割肉遺細君》、《張季鷹因風憶故鄉》、《陶處士栗里致交游》、《謝東山雪朝試女兒》、《王羲之蘭亭顯才藝》、《桓元帥龍山會僚友》、《劉蘇州席上寫風情》、《晉庾亮月夜登南樓》、《蘇子瞻泛月游赤壁》、《武陵春》、《午日吟》、《同甲會》、《漢相如晝錦歸西蜀》、《衛將軍元宵會僚友》、《元微之重訪蒲東寺》和《裴晉公綠野堂祝壽》。這十七出雜劇分別被收錄在沈泰編選的《盛明雜劇》、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胡文煥刊刻的《群音類選》、明黃正位所輯《陽春奏》和萬歷三十年(1606年)由紀振倫編選的《樂府紅珊中。

二、青木正兒對《泰和記》的研究

被中國學者譽為“日本研究中國曲學的泰斗”的青木正兒,以戲曲的舞臺演出角度為出發點,對明清戲曲持肯定態度。在多次向王國維求教并先后游學上海、北京,觀摩了昆腔、皮黃、梆子等劇的演出之后,青木正兒寫成《自昆腔至皮黃調之推移》(1926年)、《南北戲曲源流》(1927年)兩文。接著他又花了一年的時間,在此二文的基礎上寫成了《中國近世戲曲史》(1930年)。青木正兒以“場上之曲”為重,其學術成果也是對場上之曲的觀摩與感想。

青木正兒在《中國近世戲曲史》中,列出見于《盛明雜劇》二集中許潮名下的八部作品:《武陵春》、《蘭亭會》、《寫風情》、《午日吟》、《南樓月》、《赤壁游》、《龍山宴》、《同甲會》。并從內容出發,對以上作品,寫了較詳盡的劇情梗概。分析作品時,注重結構、取材、曲詞及聲律。重要作品的版本沿革,也略有介紹。

在青木正兒看來《泰和記》作品“關目均單調,并無若何妙想杰構,曲多詩話,白概以文語為之,終非本色當行也?!钡终f“許潮之雜劇,結構之可取者雖少,然曲白典雅,書味盎然,但惜乏才氣耳。也值得注意的是,青木正兒對《泰和記》中較出彩的部分給予了肯定。

《寫風情》寫唐劉禹錫赴任途中,路過揚州時受到杜司空的款待,杜司空專門差人找來如云、賽月二妓服侍劉禹錫,劉禹錫醉了一夜,不知二妓在一旁服侍。青木正兒說“此劇關目平凡,不用力寫劉禹錫之癡態,淡然無味?!?/p>

《午日吟》寫杜甫在成都的時候,端午日,劍南節度使嚴武拜訪杜甫于江畔草堂,接著梓州刺史、鄭駙馬、何將軍等人帶來歌妓彩船、龍舟和角黍等物助興,杜嚴二人在草堂中吟賞觀看表演。雖是虛構,但是以威風凜凜的節度使,拜訪一位窮詩人的草廬,執臂雅游為主要內容,故為一場佳劇。

《赤壁游》寫的則是蘇東坡游赤壁事,以黃山谷、佛印禪師與之同游,中間穿插著《后赤壁賦》的景色描寫。點出“朝為黃鶴,夜托漁翁”的漁父后,劇目稍破單調。而后四人一起吟詩看景,對話也是有趣。

《同甲會》寫丞相文彥博隱退后,與均己退職各為七十八歲之大官程珂、司馬旦、席汝言等人,為同甲會。幾人聚會內容不有趣,反而席間所演雜劇有趣:故事較為平常,但出場人物是“梅”、“竹”和“松”的化身,這是一部擬人的吉祥劇,曲白詼諧,皆取本色。

三、針對《中國近世戲曲史》評價的思考

青木正兒對《寫風情》的評價,推測是出于一個求新求異的觀眾角度來評判。但是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文人劇作家選擇了同為文人的名士做了自己劇作中的主人公,這位主人公代表的是自己的審美情趣和情操追求。不寫癡態,而是有妓在旁卻醉了一夜不知二人在身邊,這恰恰凸顯出自己潔身自好的品質。

《午日吟》中的“佳”應該是超出我們的普遍認知,身居高位的官員反而去拜訪一位落魄詩人,其他官員也一一獻出節日助興之物,并且所有人都悠閑自適,這樣出乎意料的安排是這一出劇的亮點。這出劇中,雖然一一點明這些顯要權勢的身份,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節度使是為拜訪杜甫,其他幾位其實是沖著節度使的面子,才會一一送禮。就節度使和杜甫的往來來看,也許能反映出當時(明末)為官者與學士文人的交集,畢竟在明代時,就算文人沒有入仕途,也享受著政府的俸祿,衣食無憂,依舊能以讀書為業,作些文章詩賦表表自己的情趣與志向。這時期文人是否能做官和元代時期相比,簡直天差地別。許潮做了官,只是官職小,因此他此時所作的這出雜劇,應該是贊揚杜甫作為一代有大學問的文人的人格魅力及他自己的精神追求。此處又有猜想,若他是以此言志,所言無外乎自己情操的高尚和不與世俗爭流的精神;但實際上許潮本人是無法做到更大的官職,所以有可能是借杜甫最后窮困但依舊怡然的狀態,給自己安慰,即苦中作樂。

《赤壁游》排場頗佳:私以為除了漁夫的出現外,還有漁夫專門換了一身行頭和三人站在一條船上,開始了他們的“文人趣味”。且在他們吟詩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景物是不斷變化的,觀眾(或是讀者)可從景色描寫跟隨幾位主人公一起“游赤壁”。不僅如此,還在此為赤壁之戰中,位于西岸的曹孟德;守在東岸的周公瑾;應于東山之巔的孫仲謀;和伏兵于西岸之隘的劉玄德孔明幾人抓鬮吟詩,將幾人的文韜武略以詩吟之,互相評判。

《同甲會》中的出彩點顯而易見,除插演雜劇是“擬人吉祥劇”外,這這些吉祥物幻化的人物表演,對話充滿詼諧的語調,氛圍輕松有趣。插演之劇中沒有直接說明幾人是什么的化身,反而是依據典故,從他們的名字知曉他們的本來象征,這恰好凸顯了文人愛用典的情趣,同樣,能發現幾人身份特殊的也必是知曉其中典故之人(當時文人劇的讀者應該都知曉),假設這些典故讀者或是觀眾看不懂,那么這些人起初就應該不算在作者的預期讀者內。

以上幾出是青木正兒點明了相比于其他幾出有可取之處的雜劇。

四、明末文人劇的形成原因及表現形式

《泰和記》有以下特點:內容方面情節單一;用當時沒有完全興盛的南曲為主體來寫劇;沒有明顯的“戲劇沖突”,故事的發展也是一帆風順的,就算將破了單調的安排看作情節波動,也是不同于我們以往劇本中的強烈沖突(因為此時的文人只寫了對其而言最高潮的部分);常被用來抒發情感表現愛憎,并為產生一定社會效果的人物形象塑造也顯得不那么刻意,因為是觀眾、讀者心中已有定式的人物?!短┖陀洝纷畲蟮耐黄埔苍谟谛螒B的變化,將多出雜劇合為一本傳奇。正是因為對戲曲的創作游刃有余,所以更要用不同以往的方式和結構創作。

明代中后期劇作家,一般出身較好,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們期望以自己的才華大展宏圖,現實卻是不斷地碰壁。這與他們的期望形成對比,因此飽有書生意氣的同時難免失意、落寞。加之明代中后期即盛行起文人家庭小劇場,促成了非功利性文人劇作的最后形成。結合這些來看就會發現,明中后期文人寫劇的目的,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思緒,與同道中人交流唱和,以此來發泄不滿,寄托理想,紓解胸臆。這時期的劇作很有可能在情節上沒有可取之處,只是通過劇作中的人物對話,及其他們的所見與遭遇表現自我的精神追求(以此言志亦或是苦中作樂,也有可能是有余力且傾心于戲曲之人的心血來潮)。

中國人有什么時間看什么戲的傳統,如一月要演喜慶劇或是滑稽戲為求熱鬧,如《過新年》;元宵節演《鬧花燈》之類的劇目;二月二《鬧龍燈》;三月三《蟠桃會》等等。作為有余力的文人劇作家,筆者可猜測,起先許潮在按節氣寫雜劇時,是為了應時只需,基于完成速度與整體時間的未知;同樣可以大膽猜測,這些按著節氣順序寫的作品,可能有節氣在前的劇作反而是靠后的時間才寫的。

明末的文人劇作為戲劇變革時期的創新劇作,雖在很大程度上難以被習慣劇情至上的普通觀眾認可,在曲家筆下也被嚴苛的評判,但是它們的文學意義也完全沒有被忽略。作家的情操品性,生活遭遇等,都在劇中一一體現,并且文人劇的創作量并不少,由此更能反映當時社會背景下文人生活狀況和社會發展的進程。身為戲劇發展史上必然出現的一種形式,文人劇也需要我們改變心態去接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