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林外史》中馬二先生作為“三獻”的原因探析

2019-04-26 01:10張園園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9年2期
關鍵詞:儒林外史

張園園

摘要:馬二先生在《儒林外史》中是一位形象鮮明的人物,在小說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在學問上,他迂闊腐朽,為人卻又古道熱腸,充分顯示出了他人格分裂的特點。本文力圖通過在泰伯祠大典上馬二力擔“三獻”重任這一角度,分析馬二先生的人物形象特點,從而滲透出作者吳敬梓試圖通過“仁義禮樂”來挽救包括馬二在內的當時丈人命運這一理想破滅的無奈與悲哀。

關鍵詞:《儒林外史》;馬二先生;三獻

中圖分類號:120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5-0008-02

一、前言

馬二先生在《儒林外史》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從結構上講,他在書中第十三回出現,上承蘧公孫,下起匡超人,起著紐帶性的作用;從占據文章分量來說,作者吳敬梓在文章的第十三、十四、十五回集中的交代了他的事跡,而在三十七、四十九回又穿插對他的描寫??梢娮髡邔︸R二先生這個人物還是很重視。馬二把科舉考試作為自己終身事業,他的命運與周進、范進相似,然而周、范紛紛中了舉、做了官,尤其是周進官運亨通。而他卻毫無收獲,但他并未氣餒,把精力又轉向了選批程墨,他對文章“理法”“舉業”的看法已經成為他的經典名言。從這個角度來說,馬二當然是迂腐愚昧的。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在泰伯祠大典上,做了“三獻”的工作。這其中的原因就值得我們探討。本文從三個維度探討分析馬二作為“三獻”原因。

二、出身江浙地區的地緣因素

首先我們看一下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馬二做了“三獻”工作。吳敬梓用整整一回目描寫了泰伯大典的盛況。虞育德作了大祭主祭之人,莊征君做了亞獻,遲衡上、杜少卿做了引贊的工作?!叭I”的位置則空缺出來,眾人相互推讓,似乎沒有特別合適的人選。眾所周知,虞育德、杜少卿等人在整部《儒林外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們是這部書的靈魂,無論在人品方面還是學問,都是作者所贊賞的,甚至是理想化的。由他們做泰伯祠大典的祭祀主持工作,當之無愧?!叭I”的地位雖然沒有他們的地位高,但也至少是諸生的杰出代表才可勝任。遲衡山引薦了馬二,是因為他是浙江人。陳美林認為馬二位置“三獻”有其所處地域的原因。他指出:泰伯所建立之吳國,其范圍包括蘇、浙、皖部分地區。主祭虞育德是江蘇常熟人,亞獻莊紹光為江蘇南京人,安徽之杜少卿要做引贊,三獻自必推擁浙江馬純上了。文木老人于此細末節處亦下功夫。馬二被推舉為“三獻”,其地域上占有先天性的優勢,這是首要原因。

三、瑕不掩瑜的“迂儒”品行

筆者認為馬二擔當“三獻”,眾人并無非議,除受地緣因素影響之外,而作者有其更深層用意。馬二做學問顯示了他的“迂”,魯迅稱之為“迂儒”,但在為人品行上,卻突出了他的“善”,又可稱得上為“善儒”。即使馬二家道沒有杜少卿、虞育德那樣殷實,聲望學問沒有他們顯達,但馬二作為一個小人物,始終沒有拋棄傳統儒學對于一個文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仍然堅守著儒家思想所倡導的道德價值,并以此作為自己行為準則。這一點是吳敬梓極力渲染的。

仗義疏財,崇義棄利。馬二最大的特點就是是“仗義疏財”,凡他人有困難,都義無反顧地慷慨解囊。吳敬梓甚至直接用了“馬純上仗義疏財”標明回目。在外貌上,吳敬梓并沒有把他塑造成一個猥瑣,邋遢的形象,“身長八尺,形容甚偉,頭帶方巾,身穿藍直綴,腳下粉底皂靴,面皮深黑,不多幾根胡子?!瘪R二雖其貌不揚,談不上英俊偉岸,但也至少也不令人生厭。這樣的外貌特點與其善良品性是相稱的。從這個細節上看,作者是有意塑造他在讀者心中形象的。馬二對朋友可謂是盡心盡力。他與蘧公孫見面不過數次,卻為朋友之義而傾囊相助。在與差人的周旋中,一方面彰顯了他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他待人真誠。在朋友危難之際,馬二挺身而出,為“義”而不惜“利”。就連魯小姐也嘖嘖稱贊,“像這樣的才是斯文骨肉朋友,有意氣!有膽識!相與了這樣的正人君子,也不枉死了!像我婁家表叔結交了多少人,一個個出乖露丑,若聽見這樣話,豈不羞死!”作為一心醉心于八股文章的魯小姐能對馬二有這樣的評價,真是語出驚人。本以為馬二是“舉業當行”之人,才那樣禮遇他,而今馬二卻做出這樣舉動,著實意外,更是讓人感激。而作者也借魯小姐之口表達了他自己對馬二的看法。從馬二先生對于“義”和“利”的態度上看,的確是個“君子”。

古道熱腸,淳樸善良。如果說馬二對于蘧公孫的仗義行為是緣于他們是朋友關系的話,那對于僅有一面之緣的洪憨仙和匡超人,更是顯示出了他古道熱腸。馬二先生游西湖時,看到那些美味食物垂涎三尺,可他只能買一碗面,幾個筍干填飽肚子,可見馬二真是沒錢了,也再次證明了他待人真誠。當得知洪憨仙是騙子時,他并有氣憤、懊惱。當得知他病倒了,馬二又急忙去看望他,直到紅憨仙氣絕身亡。事后還幫助料理紅憨仙后事。這原本不屬于他分內之事,然而馬二卻都做了,并且比他人做的更好。當馬二在給予匡超人的幫助時,更是展現了他淳樸善良的本性:幫他修改文章,教他文理之法,送他盤纏衣物,他像長者一樣對匡超人的諄諄教誨,又像一位兄長對他關懷備至。這讓匡超人感動的兩淚交流。他與匡超人本是路人,一個偶然機緣讓他們相識,或是覺得匡超人乖覺,或是同情他的經歷,或是覺得匡超人有仕宦前途,無論什么樣的原因,都讓這個萍水相逢之人不遺余力的幫助他,從而改變了匡超人的命運。

馬二的這些行為表現與杜少卿、虞育德有很多相似之處。杜少卿救助婁太爺直至去世,幫助鮑廷璽重整戲劇班子,對于他人的任何請求,都有情必應。他們并不看重金錢、名譽、地位。學識上,馬二先生或許比不上他們,然而在德行方面,可以說是與杜少卿一類的人物,杜少卿、虞育德等是作者所贊同的人物,馬二先生自然也是作者極力認可的。在馬二身上我們仍可以看到文人人性的善良,甚至帶有“俠膽義膽”的儒俠風格,凸顯了人性本身最質樸善良的一面。這與小說中的所描繪的道德滑坡、物欲縱橫的時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這是能當上“三獻”的原因之二。

四、“仁義禮樂”理想的創作意圖

吳敬梓特意安排馬二參加泰伯祠大典并且使其在大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緣由之三是作者在他身上寄予的“仁義禮樂”社會理想以及這種理想的破滅。泰伯祠大典是整部《儒林外史》的靈魂,本書以泰伯祠大典籌備、舉行、衰落為線索,暗含了作者社會理想由產生到破滅的過程?!墩撜Z》記載,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薄疤┎屘煜抡蔑@地是“仁”,表達地是對兄弟的“義”,體現的是對其父的“孝”。而“仁孝”則是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的根本。泰伯祠大典中體現的儀禮彬彬,聲樂和雅,實質上表達是作者倡導儒家傳統的“仁義禮樂”思想。作者試圖通過傳統儒家經典的“仁義禮樂”思想來挽救當時文人命運。作者對“名儒”“真賢”的追尋,對他們的奇聞異事的描述,既是作者對于自己理想的追求,又是樹立的“名儒”“真賢”榜樣,在當時文人中產生影響,從而使他們對于自己的職責,自己的命運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而不僅僅是為了追求“功名富貴”。

儒家思想對士人的要求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幫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痹u判一個社會是否有“道”的標準就是“仁義”。在“無道”的社會,儒者應是潔身自好,在社會動蕩政治黑暗時追求富貴是一種令人不恥的行為。而明朝統治者制定了以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成為講經論世的儒士們競相奔走的正途,伴隨而來的是做官講究許多的實際利益,從講究文行出處的“真儒士”到追求功名富貴的“偽儒生”,把原本保持著質樸善良人性的清寒儒士在追求仕途中失去了為人本性。作為一名儒士,失去了“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沒有了“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理想,一味的沉浸在做八股文章,倡導舉業當行世界里,抹殺了儒者的真正的職責。作者正是想通過舉行泰伯祠大典來喚醒當時沉迷的文人,尤其像馬二這類保有善良人性之人。

然而,大典之后,不僅儒士各奔東西,他們所追求的仍然沒有做任何的改變。而且連馬二也在追求科舉道路上會越走越遠,在科舉的大潮中越陷越深。幾年以后,泰伯祠已無人問津。當年的盛典僅存于人們的記憶之中。第四十八回“泰伯祠遺賢感舊”中,王玉輝和鄧質夫去看泰伯祠時,第一次泰伯祠大典的盛況已不復存在,剩下的只是一狼藉,桌子上的灰塵似乎向人們昭示著禮樂文化的衰落,以及世道的衰微,對于禮樂文化不在的感慨與無奈。而這恰恰說明了作者“仁義禮樂”的美好理想的破滅,以及對于這一切無法挽回的悲哀。

吳敬梓似乎讓馬二兜了一個圈,原本想通過泰伯祠能夠喚醒他對社會清醒的認識,重拾傳統儒家信仰,然而他卻仍然去尋求仕途之路。這也正表明了作者對當時士人追求“功名富貴”之路潮流的無力扭轉,以及由此產生的無奈與悲哀,同時也體現了科舉之路深深影響了一代文儒,他們都向著同一個目標前進,就連具有“疏財仗義”的馬二也不例外。

馬二是當時一類文人的代表,他們受整個社會氛圍的影響,逐漸被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不知不覺的所腐蝕,從而造成了為善又性迂的人格分裂。

猜你喜歡
儒林外史
單寶塔詩
《儒林外史》中的家庭倫理理想論析
清代優貢制度下的“辯才”
從《儒林外史》來看明清科舉制度
《儒林外史》中“土儀”一詞考釋
淺析《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和諷刺藝術
從匡超人的形象變化看《儒林外史》的主題
儒林中的“美”與“丑”
從《儒林外史》看科舉制度下學儒的生存百態
試談小說情節素材的文本解讀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