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誠信視角下大學生社會認同困境及培育思考

2019-06-07 14:59陳紅霞
內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3期
關鍵詞:社會認同誠信大學生

陳紅霞

摘 要:誠信是增進社會認同的重要道德資源。目前社會上出現的失信行為,不僅會污染大學生社會認同的場域,而且會瓦解他們對社會的信任心理,更為嚴重的是會沖擊大學生對誠信價值規范的認同。本文認為,高??赏ㄟ^開展校園誠信文化建設,增加誠信制度的有效供給,優化誠信道德教育范式的具體路徑來促進大學生群體的正向社會認同。

關鍵詞:誠信;社會認同;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19)03B-0009-03

“誠信觀作為人們對社會活動的一種價值判斷和取向的社會認同意識,在調整、改造和升華社會活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笨梢?,誠信是社會和諧的應有之義。面對社會上普遍失信行為,大學生群體是隨波逐流,還是充當誠信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這既關系著大學生的價值選擇,也決定著未來社會的價值取向。在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背景下,將誠信價值觀與大學生的社會認同意識結合起來,對弘揚良好社會風尚、維系社會信任具有現實意義。

一、誠信是增進社會認同的重要道德資源

“社會認同是一個社會的成員共同擁有的信仰、價值和行動取向的集中體現,本質上是一種集體觀念?!边@種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集體意識,讓社會成員獲得了一種情感認同感和社會生活的歸屬感。對于一個社會共同體而言,認同實際上涉及“認同什么”和“誰來認同”兩個基本問題。

首先,認同什么?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和合作不可避免,在本質上是彼此相依共在的,需要為實現社會成員良性互動提供可預期的規范約束。誠實守信作為自古以來儒家倫理的重要準則,是當代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這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來集體品格的傳承,也是當代社會共同體正常運行必需的“道德資源”。

其次,誰來認同?誠信并非遙不可及的美德,它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點,是民眾應該普遍認可并應遵守的“底線倫理”。如同其他社會資本形式,誠信具有累積性和生產性,社會中恪守誠信的人越多,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也就越大,“能夠促進合作行為來提高社會效率”,為社會認同提供良性循環的道德土壤;反之,誠信缺失則滋生猜疑、不信任感,大大損耗社會認同感。當下社會轉型期引發的誠信缺失亂象,引起了社會的普遍焦慮和信任危機,需要激濁揚清、抑惡揚善的道德輿論聲音和中堅力量。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边@是對大學生群體健康成長成才的殷切期待,也是社會共同體良性運轉必需的“集合意見”。

二、社會誠信缺失境遇中大學生的社會認同困境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如果說誠信資源豐富有助于個體對社會共同體產生認同感,那么社會誠信資源存量不足則會影響社會成員的社會認同感。

(一)社會誠信缺失泛濫擠占了大學生社會認同建構的“場域”

環境影響人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拔覈霈F大量不誠信現象,并已從經濟領域蔓延至社會其他領域,可以說人們已經對誠信產生了價值觀上的懷疑和動搖,我們正處于誠信危機的時代?!睆恼麄€社會環境看,政務、司法領域的官員腐敗、弄虛作假、司法不公,經濟生活制假販假、惡意拖欠,醫患關系緊張、好心人攙扶老人反被訛等負面事件嚴重動搖了公眾對社會共同體守望相助的信心。再看大學校園,考試作弊、簡歷作假、求職惡性競爭、騙取助學金、助學貸款逃債等現象并不少見,當失信風氣充斥社會和校園時,單方面要求價值觀尚在形成中的大學生建立正向的社會認同感極為艱難。

互聯網“時—空分離”特征導致時間和空間虛化,其虛擬性和匿名性:一方面為虛假信息制造者、傳遞者提供了技術保護傘,降低了造假、傳假的道德風險,使其成為消極影響不可低估、無處不在的幽靈;另一方面,紛繁蕪雜、瞬息萬變的海量信息導致大學生眼花繚亂、真假難辨,增加了大學生辨別真偽的難度,給他們造成了莫大的困惑:哪些信息是真的?誰說的是真的?尤其是熱點事件的一再反轉,對大學生的判斷真偽增設了難度。此外,誠信缺失的負面行為在信息時代被快速傳播,形成“暈輪效應”,加劇了公眾內心的不安,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大學生對社會積極認同的信心。

(二)社會誠信資源存量不足弱化了大學生社會認同的動力

“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本體性安全和信任感,而這種感受得以實現的基本機制是人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慣例?!敝袊鴤鹘y社會交往以社會關系的親疏遠近作為人際信任與否的準則。這套人際信任系統通過風俗習慣、社會輿論等運作,不但增進了社會成員守望相助的感情深度,也成為了人們本體安全感的心靈來源。由傳統社會向開放社會的轉型拓展了人們活動空間,卻使傳統信任系統運作出現功能失調,抽離了個體社會認同的信任根基。傳統信任系統的斷裂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大學生的本體性焦慮。如今的大學生成長于傳統向現代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從家鄉來到陌生的城市求學,校園生活中為了成績排名、評優評獎,有些人作弊造假,有人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受此傷害的人在潛意識里產生“人心叵測”的偏執認同,在人際交往中持猜疑戒備心理,產生人際緊張甚至對立情緒。大學生與陌生人的交往亦不例外,因為其社會防范能力和辨別能力不強,遭遇上門推銷偽劣產品、兼職工資拖欠、中介虛假消息、就業捷徑詐騙等,加劇了內心深處的“道德焦慮”。

此外,誠信制度的供給不足引發大學生誠信道德的反向認同。在我國傳統文化生活中,誠信作為做人的一種基本品質是毫無爭議的,即使重義輕利的傳統文化遭到功利價值觀的侵蝕,人們也并未拋棄誠信評判的基本標尺。誠信考試、杜絕作弊是眾所周知的考紀,《中國青年報》 曾對2000名大學生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僅有54.3%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考試作弊是一種不誠信的行為和表現 ,這意味著將近半數的大學生并不以作弊為恥。是什么顛覆了這些大學生的誠信認知?據了解,很多大學生自認為能做到誠信或基本誠信,周邊人不講誠信讓自己陷入不利。較之誠信倫理觀,失信現象的“破窗效應”更具有侵略性和傳播性,當“誠信本分使人吃虧、作弊造假使人受益”的扭曲現象屢次撕裂“德”與“?!钡囊蚬湑r,守信的人備受打擊,轉而認同作弊“亞文化”。部分學生對誠信倫理的反向認同,看起來是他們基于利益認同的非理性策略,關鍵是缺乏明確的制度規范給誠信與作弊失信之間畫出“邊界”,用強制性手段制裁越界行為來捍衛誠信本分者的利益和信心。

(三)學校誠信教育引導大學生對誠信價值認同的乏力

盡管強化誠信教育的呼聲不斷高漲,高校也比較重視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表現在:其一,教育渠道單一化。2016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個人誠信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將誠信教育作為中小學和高校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的通常做法是將誠信教育作為道德教育內容納入思政公共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由教師對學生進行誠信道德的顯性教育,而不太注重在專業課程中的隱性教育作用,致使誠信價值的情感說服力過于單薄。其二,教育內容不系統且缺乏針對性,誠信教育應該包括誠信價值、誠信公德、誠信美德、征信法制與經濟信用、規則意識等,如果僅對零碎的規范內容進行傳輸,不能全面把握誠信問題并回應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誠信困惑,則會讓學生一知半解,難以達到牢固樹立誠信價值觀的目的。其三,誠信教育缺乏長效機制,有些高校在實際工作中參與積極性不高、支持力度不夠,沒有能夠形成各部門齊心協力、立體式教育的有效合力。

此外,學校誠信軟環境有待完善,缺乏示范性。高校誠信軟環境是指,高校運轉、政策、機制、文化等體現誠信為本理念,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產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由于市場化浪潮裹挾下的激烈競爭,高校普遍重視“知識本位教育”“能力本位教育”,相對忽視“人格本位教育”,誠信精神讓位給工具理性,為了生源,招生宣傳工作中夸大、美化學校的硬件設施、軟件配備、師資力量等;為了通過各類評估,在宣傳上報材料、接受檢查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做表面文章現象;為提高畢業生一次就業簽約率,將畢業證發放和畢業生就業掛鉤,“為拿畢業證,學生被迫提供虛假就業證明”;與此同時,教師學術造假、違規使用科研經費等不誠信事件屢屢曝光,學校及其教育者的失范行為不僅大大削弱了學校的誠信教育軟環境資源,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誠信教育的示范效果。

三、加大誠信資源增量,提升大學生社會認同感

(一)充分發揮誠信文化的涵養功能,增進大學生的正向認同

沒有一個社會是百分之百誠信的“君子國”,誠信正文化總是與誠信負文化共在,區別在于誠信文化占主流,抑或失信文化占上風。盡管個體的社會認同是基于主體的自覺基礎上對客體的認識、接納乃至尊崇的心理過程,但也不可否認外在環境耳濡目染的影響。因此,應著重建設學校誠信文化,營造誠信校園的文化氛圍。對學生而言,可通過第二課堂、黨團組織生活、學生社團活動等渠道廣泛開展誠信文化的實踐活動,固化其誠信情感,塑造誠信品格。對高校而言,誠信校園建設應該與其育人宗旨、治校理念、校風學風建設緊密結合,不僅要求大學生恪守誠信,也要增進廣大教師、黨政管理人員、后勤服務人員等對誠信重要性的認識,秉持踏踏實實、真誠無私的態度,在其教學科研活動、行政服務工作、后勤保障活動中貫徹誠信價值觀念,抵制弄虛作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努力營造人人守信的校園文化氛圍。憑心而論,大學生日常生活并非封閉的校園“場域”,再加上誠信負文化的特殊性,使之具有滲透性、反復性的特征,單靠學校建設誠信文化的微環境遠遠不夠,社會環境的變化會動搖人的誠信觀念。因此,要把誠信文化滲透到新農村建設、城市社區建設、黨政機關建設、企業文化建設、網絡文化建設中,形成誠信文化建設的立體網絡。

(二)增強誠信制度的有效供給,提升大學生的“本體性安全感”

相對于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進度,迄今為止我國在國家層面沒有大學生誠信制度,而各校對大學生誠信制度建設的價值認識和重視程度不一,探索實踐力度參差不齊,總體而言,大學生誠信建設制度化程度低。根據當務之急和成本效率,迫切需要頂層設計,打破大學生誠信建設制度化盲區。切實落實《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 《關于加強個人誠信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精神,遵循系統化、科學化原則,可以由團中央牽頭,調研大學生的群體特點和實際誠信狀況,參照一些高校的探索性成果,制定包括學生日?;顒诱\信制度、誠信評價和獎懲制度以及誠信檔案制度為主要內容的高校誠信體系。然后,高校根據實際情況加強信用管理,全方位、多渠道收集學生政治活動、經濟活動、社會交往、學習活動、求職創業等誠信狀況信息,通過過程性和結果性評價,形成比較客觀準確的個人信用檔案,并與入黨競聘、評獎學金、評優評先、推薦就業升學、助學還款等掛鉤,嚴厲懲戒學術造假、考試舞弊、偽造就業材料、不履行助學貸款還款承諾等校園不誠信突出行為,讓學生積極地預期誠信,獲得“本體性安全感”。

(三)優化誠信道德教育范式,強化大學生對誠信價值的積極認同

認同源于人的理性思維,并非盲目服從式認同,也不能是強制性認同,馬克思也說過:“真正的人=思維著的人的精神”。所以,誠信道德教育需要改進對大學生單純進行誠信道德正當性及籠統抽象的規范要求教育范式,可結合專業理論課和專業實習、社會兼職活動等途徑,引導學生從社會公德、職業倫理、家庭美德、法律規范、市場發展等角度對誠信問題進行思考:怎樣確立誠信?面對失信,我們如何做?怎樣增進社會的誠信?鼓勵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會把誠信道德的社會秩序的需要性與個體生存發展的需要性統一起來,培育道德認同中的主體獨立性和理性精神,培養學生的誠信自覺。

毋庸置疑,誠信危機需要誠信制度重典治理,但并非意味著無需誠信美德培育。即使出臺了統一的高校誠信制度,也并非意味著我們可以迷信制度的無所不能,從而一勞永逸,因為制度設置難免有疏漏且制度長期運行有僵硬化特征,此外,要考慮制度運行的成本及有效性,離不開社會成員的誠信美德。高校誠信制度畢竟是外在于人的客觀存在,它的良性運轉依賴于人對制度信仰的信念和誠信價值觀念,作為時代新人的大學生,只有努力培養個體誠信美德的向善力,尊重制度倫理的外部規約性,強化自律精神,才能擔當起引領社會良好風尚的使命。

基金項目:福建省思政工作研究會項目“社會熱點問題對高校學生思想的影響及應對研究”(JBS2014514),福建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日常生活中誠信認同困境與認同建構研究”(JAS180102)。

參考文獻:

[1]申燕.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影響因素及調節機制[J].現代教育,2016,(8).

[2]劉靖雯,梁卉薇,徐世超,黃俊東,程道猛.廣州市青少年自殺行為的危險因素分析[J].廣州醫藥,2016,(4).

[3]申燕.大學生社會心態的現狀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13).

[4]余加寶,余小波,肖玲.社會心態:大學立德樹人的心理前提[J].大學教育科學,2015,(2).

[5]周曉虹.轉型時代的社會心態與中國體驗——兼與《社會心態:轉型社會的社會心理研究》一文商榷[J].社會學研究,2014,(4).

[6]王俊秀.社會心態:轉型社會的社會心理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4,(1).

猜你喜歡
社會認同誠信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美好生活離不開誠信
我們和誠信在一起
大學生之歌
那一次,我把誠信丟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中西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探究
經濟新常態下社會認同的變化及其影響
民族傳統體育儀式的文化解讀
《彩虹艷盡半邊天》對黑人女性的社會認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