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立院?!锻鈬膶W史》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

2019-06-07 14:59王赫佳
內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3期
關鍵詞:獨立院校創新教學方法

王赫佳

摘 要:獨立院校因其學生錄取分數線普遍偏低,學生基礎差、自主學習能力弱、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文學的積累和積淀少,使得“外國文學史”課程不能按照普通高校傳統的方式授課。但是,獨立院校的學生思想較為活躍,主觀能動性強,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并愿意嘗試新事物新方法等,這就為“外國文學史”的教學提供了可供探索的途徑。從授課教師的“教”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學”的角度出發,精選教學內容,強調“三重點”教學法;調整教學模式,引入多種方式輔助教學;采用靈活的評定辦法,不“唯”期末成績定優劣。只有契合于獨立院校學生的教學方法,才能將“外國文學史”講好、學好,在體現課程設置價值的同時,也凸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關鍵詞:獨立院校;外國文學史;教學方法;創新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19)03B-0012-03

獨立院校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是隨著本科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轉變而產生的新生事物。獨立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新嘗試,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普通高校精英教育的壓力,擴大了全民接受高等教育的范圍。但不可否認的是,獨立院校招生門檻(即分數)較低,使傳統高等教育教學模式不斷遭遇新的挑戰?!巴鈬膶W史”就是一門在探索中謀求更適合獨立院校的專業必修課。

普通高校中文系一般會在大學二年級上學期或者下學期開設“外國文學史”課程。這門課程是中文類專業(漢語言文學、新聞學、對外漢語、播音與主持藝術等)學生的必修課程,是了解外國文學的起源、發展,各個派別的出現、各種文學思潮的傳承、各國著名文學家及作品,了解世界文學的發展動態,以及同時期外國文學發展狀況的一門課程。學習此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鑒賞外國文學家、文學作品的能力,進而借鑒與學習國外豐富的藝術經驗、表現形式和創作技巧。此外,“外國文學史”的學習對之后開設的“比較文學”“文學批評”“西方文論”等課程可起到一定的積淀作用。課程設置一般為1~2個學期。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開課2學期,每周4課時,分上、下兩部分講解,一般以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為劃分界限。新聞學、對外漢語、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開課1學期,每周4課時。

目前,絕大部分高校的“外國文學史”教材選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系列。此教材分上下兩冊,共有10章61節。如果按照每學期16教學周的教學周期計算,一學期至多64節課。講完整本教材顯然是不太可能完成的教學任務。因此,只能根據教師的授課安排,在梳理文學發展脈絡的同時,選講一些重點作家作品。由于每位教師的研究方向,對國別、作家的喜好的不同,“外國文學史”講授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從學生的角度看,外國文學史對于他們來說是陌生的,除非對外國歷史或某國歷史非常感興趣,或是對某國某位作家特別鐘愛的學生,可能對某部分外國文學稍有了解。絕大部分學生對別國歷史并不十分感興趣,知識儲備可能只有中學時期的淺顯記憶,對文學史的發展脈絡更是知之甚少。這就給“外國文學史”的授課過程帶來極大的困難。而獨立院校開設“外國文學史”課程的難度更大。獨立院校在生源質量、學生素質、對學習的認知程度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點,這就使得“外國文學史”課程不能按照普通高校傳統的方式授課,必須尋找符合獨立院校學生特點的“外國文學史”教學方法,才能將這門課程講好,讓學生學懂。

一、“外國文學史”傳統教學模式之分析

“外國文學史”作為高校中文系學生必修課之一,原本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但從近幾年授課教師反饋、教學論文的檢索上分析,“外國文學史”教學似乎陷入了一種尷尬境地,即課時量不斷縮減,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疏于課堂互動,更多的是“一言堂”“滿堂灌”,且信息量極大,而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并不高,教學效果堪憂?!巴鈬膶W史”教學面臨重重困境。

(一)教學課時有限,教學內容繁多,不利于整體把握

前文提到,“外國文學史”教程涵蓋內容廣,從上古時期的神話傳說一直延續至20世紀中后期的文學。如此繁多的作家作品,有足夠多的時間才能逐一講完。但受到課時的限制,課上只能做大致梳理。很多內容無法在課堂上展開講解,必須依靠學生課后查閱資料,自主學習。教師只能根據對整本教材的把握,挑重要時期的經典作家、作品進行細致講解。而在教學過程中,受限于教師學術造詣的高低、教學經驗的多少和對文學家、文學作品的偏好,以及對教材運用的熟練程度,“外國文學史”這門課程不容易把握得十分到位。其章節內容的詳略講解,有限時間的合理分配都需要不斷摸索,不斷調整。

(二)教學模式僵化,教學效果不佳,影響知識框架的建構

按照傳統教學模式,“外國文學史”課程的講解一般會以文學史發展為線索展開。所謂“文史哲不分家”,學文學,前提是必須了解歷史。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授課教師一般會以時間為軸,先簡要概述某個時期外國文學發展的總體情況,其間產生的各種文學思潮、流派(產生原因、文學主張、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然后選取有代表性的作家進行講解。而對代表作家的講解往往又是按照作者生平、創作概況、重點作品分析的流程展開。這樣的授課模式中規中矩,但也較為僵化。因為完全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講文學的發展,雖然可以了解同一時間平行國家文學思想的傳播和接受,但割裂了某國文學的傳承與創新,使學生無法形成某國文學的整體性概念,影響了知識框架的建構。

(三)考查手段單一,學生應付了事,知識牢固程度差

目前,期末考試依然是絕大部分高校對“外國文學史”教學效果的主要考查手段。雖然有時授課教師也會結合平時成績、課堂討論、讀書報告、學術論文等形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考量,但作為主干課程,基礎知識的掌握仍是考查重點。在一張滿分100分的試卷里,如何排布都無法將整學期的重點難點盡數呈現,只能選取重中之重進行考查。例如,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浪漫主義文學、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等。學生找準規律,只要在期末復習時將外國文學史上的各種主要思潮流派(含文學主張、藝術特征),每一個流派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人物關系、思想內容、藝術特色)進行梳理、總結,并背會,就基本能順利通過考試。這樣的做法,大大降低了學生掌握知識的牢固程度。學生應付了事,考完就忘,學習的目的性被極大地削弱,更無法談及“豐富知識儲備,提高鑒賞能力”了。

二、獨立院校中文系學生特點分析

獨立院校原本是本科三批錄取批次,近幾年合并入本科二批,作為本科二批C類錄取。就其生源狀況而言,本科二批C類是在提前錄取批次、本科一批、本科二批之后進行錄取的,考生成績不是很理想,基礎也不是很扎實。

缺乏對專業的認知。在高考后選擇專業時,絕大部分學生沒有清晰的定位和明確的喜好,對大學學習什么專業,以后從事什么職業認識很模糊。所以專業的選擇權又回到了父母的手中。父母往往從經驗出發,替孩子選擇“可能”以后會容易就業的中文專業,學生“被選擇”了專業。中文專業的學生能主動根據自己意愿選擇專業的少之又少,據調查,以60人/班的班容量為例,明確表示自己確實喜歡本專業的學生人數不足10人。

缺少甚至毫無文學積淀。從總體上看,獨立院校中文專業絕大部分學生在中學階段疲于應付各種考試,無暇閱讀任何課外書籍、名著小說,在他們身上幾乎看不到任何文學積淀。而文學素養和文學積淀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起來的,這需要發自內心的熱愛和長時間在文學作品中的浸染。上大學以后,因外在管束力量(主要指家長)的弱化,學生處于一個相對自由、自主的環境中。原本擁有能夠自主調配的時間,可以去圖書館閱讀名著、學術論著,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忙于“刷手機”“玩游戲”“逛淘寶”“開網店”“追網劇”的學生遠遠超過靜下心閱讀紙質文本的學生。

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傳統中小學教育方式一般會以教師課堂授課為主,課后練習為輔,缺少互動性教育和探索式教育。素質教育的缺失,造成現已步入大學的學生沒有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不具備主動學習的能力。在課堂上仍然只會等待教師“灌”,而不會依托課本、圖書館、互聯網去主動尋找學習之“源”,使學習流于形式,無法深入內心。另外,學習方法不當且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制約了大學專業課的順利展開。

較之于普通高等院校,獨立院校學生的優勢也極為明顯。一是思想較為活躍,積極務實。獨立院校的學生在經歷高考后已經認識到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對自我的定位比較明確,對社會環境也有了一定的認知,比較講求實際。二是技能特長比較明顯,參與意識強。獨立院校學生的情商較高,有不少學生在文藝、體育、動手能力方面有特長,愿意參與到活動中,彰顯自我價值。三是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愿意嘗試新事物新方法。這就為“外國文學史”的教學提供了更多可供探索和嘗試的途徑。

三、獨立院?!巴鈬膶W史”創新教學方法之探析

課程開設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獲得知識。獨立院校是適應社會教育發展需要產生的民辦高等學府,為社會培養有用的高層次人才。只是相對于普通高校而言,獨立院校更傾向于以教育改革為重點,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辦學方向。獨立院校中對“外國文學史”的教學,也不應因循普通高校傳統教學模式,而應立足獨立院校學生的實際,積極嘗試探索適應于獨立院校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將書本知識入腦入心地“傳授”給學生,使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內生動力和創造能力,靈活運用。本文就從“外國文學史”的“教”與“學”方面進行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精選教學內容,強調“三重要”學習法

獨立院校學生普遍存在基礎薄弱、專注力差的特點,要對《外國文學史》教材進行詳略、難易程度的劃分,將最精華的部分在課堂上作細致講解和分析。以往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與其將各個時期、所有思潮、所有作家作品都講到,不如選取最重要時期、最重要作家、最重要作品進行針對性講解。這對學生掌握重點知識大有裨益。例如文藝復興時期文學,文藝復興是歐洲文學的一次重大轉折,是第一次大規模的文化運動,從文藝思潮、文化傳統、社會環境到人的價值觀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應作重點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尤其在分析經典作品時應適當結合當下,使“古今互現”,使學生能在了解精彩作品的同時,感受經典的傳世價值。這需要授課教師前期做大量準備工作,在備課環節花大力氣揣摩每個環節的設置,積累資料,引導學生懷揣興趣主動學習。

(二)調整教學模式,干預教學過程

在中國知網上查閱“外國文學史”教學改革內容時,發現多位學者提到借助影像資料輔助教學,即結合改編成電影的經典文學作品進行延展式學習;進行“課堂反轉教學”,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把經典戲劇作品搬到課堂,讓學生利用角色扮演融入作品人物、劇情,體悟作品深意;建立第二課堂興趣小組,培養學生對外國文學的熱愛,等等。以上方式方法都不錯,但就獨立院校學生而言,自主學習能力本就偏弱,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總是被動學習。針對這個問題,必須有外力的干預,這就是授課教師。雖然大學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學能力,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獨立院校的學生需要在干預下進行學習。

對于“外國文學史”的學習,首先應該有預習環節。預習是對課堂內容的提前梳理,對課本內容的提前熟悉。授課教師可有針對性、由淺入深地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增強閱讀的目的性。其次,授課教師進行課堂講解。在“三重點”的課堂講解中,建議不僅作同時代的“平行分析”,還應按國別(如英國文學、法國文學)作縱向的影響分析,使學生對某國文學的前后傳承有整體性把握,更加明確文學史的脈絡。第三,讀原著、共討論。拿出某些經典作品中的經典段落在課堂上共同學習。在閱讀過程中感受經典,在領悟的基礎上開展分組討論——可針對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或者作品的深刻內涵,抑或是作者創作傾向等問題展開,討論后派代表作總結發言。這一方法有利于學生積極展開思考,激發其學習熱情和動力。第四,課后布置學習筆記。督促學生閱讀文本,可借助影像資料輔助閱讀,閱讀后做學習筆記。引導學生發現文本與電影在情節設置、內容取舍、人物編排上的異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第五,借助微信、微博、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向學生推送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名人軼事、作品分析、理論研究,補上課堂知識的疏漏,完善學生知識結構。

(三)靈活的評定辦法,不“唯”期末考試成績定優劣

針對學生的特點,將課堂討論、讀書筆記、學術論文等平時考查內容作量化分析,換算成百分比成績。期末考試的成績只作為課程成績的一部分,占一定百分比。將幾部分成績進行綜合,得出學生課程成績。這樣做的目的在于既提高學生平時參與學習、討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改變學生“平時松、期末緊”、考前臨時“抱佛腳”的學習狀態,又合理化課程評定辦法,使課程成績不再局限于期末考試“一張試卷定乾坤”的尷尬境地。

獨立院?!巴鈬膶W史”的教學方法,始終應契合學生的發展特點。只有不斷地探索、積極地調整,才能找到適合的“教”與“學”的方法。只有合適的方法,才能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同時,提升“外國文學史”的教學質量,體現課程設置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李靜.論獨立學院《外國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8,(2).

[2]梁西萍.師范類漢語言本科專業外國文學課程教學立體模式研究[J].長江叢刊,2018,(17).

[3]袁盛財.基于文本細讀的外國文學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文學教育(上),2015,(5).

[4]高順潔.獨立學院外國文學精品賞析課的教學改革探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5,(7).

[5]崔俊勇.開放式教學模式在外國文學史課程教學中的運用及實踐反思[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3,(8).

猜你喜歡
獨立院校創新教學方法
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方法初探
教學方法與知識類型的適宜
獨立院校圖書館服務咨詢體系的構建
淺談獨立院校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組織與實踐
慕課背景下獨立學院大學英語后續課程建設的思考
翻轉課堂在獨立院校線性代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初中數學教師不可忽視的幾種教學方法
我的教學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