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加強“館校合作”開展小學科學校外生命教育活動的

2019-06-07 14:59郭婷婷李玉玲
內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3期
關鍵詞:館校合作生命教育小學科學

郭婷婷 李玉玲

摘 要:“館校合作”是指場館和學校為達到共同教育目的而開展的一種教學活動。然而,一直以來,“館校合作”有限,本文從“館校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了以下幾點合理建議:一要走出認識誤區,實現互補共贏;二要確立科學標準,完善評價手段;三要結合新理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筆者圍繞新課標結合STEAM課程理念進行了方案設計,希望對日后“館校合作”的開展提供有效參考意見。

關鍵詞:館校合作;小學科學;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19)03B-0004-03

“館校合作”是指場館和學校為了達到共同教育目的而開展的一種教學活動。從生命教育角度來看,小學科學課程作為一門生命科學啟蒙教育的基礎課程,應該承擔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重任,而“館校合作”的最大價值在于能優勢互補,合作開展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場館,在親近大自然中樹立生命觀念,在親歷探究中提升科學素養。然而,一直以來,因認識不足,缺乏溝通,評價單一等問題,“館校合作”有限,活動效果不佳。

現以呼和浩特市敕勒林海昆蟲館為例,結合筆者教育工作經驗,針對以上問題,就如何加強“館校合作”開展小學科學校外生命教育活動提出一些建議,以期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效參考。

一、從“?!背霭l——走進場館學習,走出“認識誤區”

2014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地要結合教育實際特別是師資隊伍情況等,整體設計培訓課程,豐富培訓方式方法,注重理論培訓與實踐研修相結合,提升教育水平。但呼和浩特市一些地區的小學教師往往不具備可利用資源,導致一些實踐性強的探究課程流于形式。走進場館學習不僅為教師們實踐研學提供了途徑,也為學校教師開發利用校外資源,服務課堂提供了平臺。教師們在專業老師通俗易懂的講解下,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豐富的、科學的、有趣的生物知識,還可以進行經驗交流,比如,站在生物學角度,這一現象解釋是否合理?這一活動設計是否科學?這一例子舉得是否恰當?往往這樣的培訓能夠帶給老師們更深的體會。

有的教師認為,校外參觀實踐活動就是學校學習生活的一種調節,甚至等同于參觀旅游。教師是孩子和家長溝通的紐帶,他們存在這樣的認識,家長也會受其影響,產生對校外實踐活動的負面看法。究其原因,在于教師缺乏對昆蟲館的了解,也沒有意識到昆蟲館作為社會教育場所,在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昆蟲館作為“第二課堂”,具有展品資源豐富、課程內容開放、活動時空充足、學習氛圍輕松和教學效益綜合的優勢,可以有效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一方面,學??梢匝堁芯俊梆^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專家到校開辦講座,教師認真學習“館校合作”教育模式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組織教師進場館實地考察學習,切身體會“館校合作”開展活動的實踐意義。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請場館專業老師進入學校指導小學生課外主題實踐活動,進行館校資源互借,在班內設置“生物角”,聯合開發校本特色課程等。通過多種方式的合作,加深老師們對昆蟲館的了解,將“館校合作”的教育理念逐漸滲透到教師隊伍中,教師一旦走出“認識誤區”,就會成為推動“館校合作”的重要力量。

二、從“館”出發——走進學校教材,走出“評價誤區”

皮亞杰曾說:“最好的一種教學,是要牢牢記住學校教材和實際經驗二者相互聯系的必要性,使學生養成一種態度,習慣于尋找這兩方面的接觸點和相互的關系?!薄梆^校合作”要尋求長足的發展,教學內容是首要的,不能一成不變,既要走進學校教材,結合場館資源,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也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課堂知識,在實際情景中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心理認知發展規律,做到個性化教學。

面對小學科學課程中眾多生物知識,昆蟲館與學校合作開展活動時如何選擇教育內容就成為活動有效開展的前提。根據工作經驗,筆者認為,要從教材出發,首先應選擇那些因教學時間有限、教學任務繁重、教學設施短缺、活動空間不足,導致難以在課堂上收到良好教學效果的內容,其次應根據場館實際進行適當拓展。以人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教材中《動物的家》一課為例,本節課是對常見動物的家及其特征的學習。文本中首先用“奇奇和他的同學們的身邊觀察”一段故事描述進行情景導入,隨后以問題的形式給出提示,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于常見動物的家(如鳥巢、蟻巢)開展探究活動。昆蟲館可以從教材出發,結合自身資源,選擇現有的“螞蟻地下王國”和“蝴蝶花園”兩個項目。以“觀察動物的家”為主題,以學生熟悉的螞蟻和感興趣的蝴蝶為觀察對象,以動物的家的環境、形狀、材料和構造為觀察內容,按照先觀察螞蟻再觀察蝴蝶的順序開展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專業老師引導學生根據觀察結果和生活經驗提出新的問題,通過問題的解決掌握新知,學生學會描述動物的家,并比較不同動物的家。

在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后,還要根據學生特點設計貼切的內容表述,讓學生在理解之余還能思考。比如,在開展“觀察動物的家”活動過程中,就可以用學生愛看的漫威電影《蟻人》或者“下雨天螞蟻搬家”這樣的生活常識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觀察用亞克力板制成的螞蟻巢穴時,可以將整個螞蟻巢穴類比為學生學習的教學樓,可以將巢穴內細長的管道類比為樓梯、通道,巢穴內的圓室類比為行使不同職能的房子,教室用來學習,辦公室用來辦公,整個巢穴猶如一棟大樓,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用類比來引導學生對螞蟻巢穴構造進行理解。

要想避免進入場館只是“走馬觀花”式的參觀,促進“館校合作”的深度融合,項目設計者就要依托館校資源對接課標設計進行實踐活動。因為課標不僅是設計和評價學校教學活動的依據,還是設計和評價“館校合作”活動的依據。2017年頒布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指出,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具體目標為“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和“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每一個具體目標根據學生階段性的認知和能力發展情況細分為總目標和學段目標。不僅如此,在設計評價指標時,我們還要考慮學段和年齡以及學生情況?!梆^校合作”活動對象主要是學生,但要全面評估活動效果,還應該針對其他教育工作和管理人員,包括場館講解員、輔導員、主管以及學校老師設計不同形式的問卷進行滿意度調查。正確有效的評測結果能為學生的學習成長情況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只有這樣,才能體現“館校合作”的價值——培養學生發展能力。

三、“館校合作”——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基礎知識是根本,綜合課程是核心,課程實踐是手段,而目前,學校教育一方面因為課堂上無法用有限的教學時間去解決長周期的實驗探究或者去觀察生物現象,所以大都是基礎知識的教育,課程實踐部分運用很少,而昆蟲館恰好提供了時空資源和豐富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因為館校雙方定位不準,學校視場館教育為非必需的補充,所以開展的活動缺乏學校的參與,活動內容單一,而STEAM課程理念以它強調學習多學科內容并注重利用跨學科思維解決問題,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科學素養,為“館校合作”尋求從“如何建立合作”過渡到“如何深入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機。

現以呼和浩特市敕勒林海昆蟲館自行設計推出的一整套項目為活動內容,基于STEAM課程理念,圍繞課標對館?;顒舆M行了以下的方案設計。

(一)活動基本信息

活動主題:“神秘的昆蟲世界——閃電殺手。

活動對象:小學3~6年級。

活動地點:呼和浩特市敕勒林海昆蟲館。

(二)活動目標

1.科學知識目標。

說出昆蟲的基本特征。

初步認識生物體結構形態與環境的關系。

2.科學探究目標。

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基于觀察記錄提出可探究的問題。

能結合已有的知識,作出假設。

能借助顯微鏡,觀察、描述和記錄生物體外部結構形態。

能在老師的引導下,比較、分析得出探究結論。

3.科學態度目標。

能對觀察某一生物現象或探究某一生物問題產生興趣。

能從事實出發作出判斷。

能小組協作完成任務,樂于分享想法,為小組貢獻力量。

4.科學、技術、環境與社會目標。

能具有熱愛生物、保護自然的意識。

認識到人類、動植物和環境相互依存的關系。

(三)活動內容

本次活動站在生命教育的角度,契合課標,充分利用場館資源,結合學生認知發展水平,按照STEAM課程理念設計了動畫情景引入、觀察記錄螳螂捕食行為、實驗室觀察昆蟲足、制作昆蟲足模型等多個環節,鼓勵學生參加標本制作、昆蟲領養等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提升在科學、技術、工程和藝術等領域的能力。

(四)活動設計

活動建議以3~4人的小組合作形式展開。

1.情境導入。

活動準備:電視、動畫短片。

活動過程:活動開始前,給同學們播放《黑貓警長》中關于螳螂的短片和《葫蘆娃》中關于蜈蚣精的短片,隨后用問題串引導:“同學們知道這是哪部動畫片嗎?”“動畫片里吃掉丈夫的是哪種昆蟲呢?那手持板斧,腿很多的又是什么蟲子呢?”“蜈蚣是昆蟲嗎?”隨后出示螳螂、蝴蝶、獨角仙等標本,向學生簡單介紹昆蟲基本特征,再制作出示蚯蚓、蜈蚣、馬蜂等標本嘗試讓學生分類(昆蟲綱和非昆蟲綱)。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喜歡的動畫片,激發學生興趣,通過不同標本的分類掌握昆蟲的基本特征。

2.觀察記錄。

活動準備:螳螂活體展柜、記錄表。

活動過程:老師提出問題“大家知道螳螂很厲害,剛才的動畫短片里,它的武器就是它的兩把刀,大家在螳螂身上可以找到這兩把刀嗎”,隨后以小組為單位分發螳螂活體展柜,輔導員引導學生觀察螳螂的外部形態特征,鼓勵學生進行描述并嘗試回答剛才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的答案可能是“足”“前足”“后腿”“觸角”等等,老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表述后,輔導員投食,此時觀察,縮小剛才學生回答的范圍,此時大部分學生通過觀察已經知道了螳螂的“刀”是前足。此時老師提出問題“為什么是前足厲害呢”,在這個環節留下疑問。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觀察、記錄、最后分析得出結論,并鼓勵學生勇于表達,同小組成員交流,最后留下疑問引發學生思考。

3.歸納總結。

活動準備:光學顯微鏡、昆蟲標本、實驗紙和畫筆。

活動過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入實驗室,在實驗員的輔導下,借助光學顯微鏡觀察螳螂前足標本,用畫筆簡單描繪昆蟲前足的形態,并在老師引導下,觀察螳螂足內側的刺狀結構,向學生提問“大家覺得螳螂能夠用前足抓緊獵物,依靠的是什么呢”,引導學生認識前足健碩并長有刺結構的生物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親歷探究,基于觀察結果這樣的事實依據發表看法或者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思維,使其了解探究問題的科學方法。

4.模型制作。

活動準備:剪刀、膠水、卡紙、細鐵絲、橡皮泥等。

活動過程: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利用道具,在輔導員的輔導下嘗試制作模型,完成后小組之間展示成果進行交流。

設計意圖:根據前面學習的知識,運用工程設計知識制作模型,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5.拓展延伸。

活動準備:其他活體昆蟲。

活動過程:老師提出問題:“是所有昆蟲的前足都和螳螂一樣,強壯而有刺嗎?”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活體昆蟲展示區的其他昆蟲,引導學生認真觀察不同昆蟲的足,講解員介紹不同昆蟲生活的環境、習性以及足的類型和用途。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通過同類橫向比較,讓學生知道即使同樣是昆蟲,但因受所處的生活環境影響,身體形態構造也不一樣。

6.主題升華。

活動準備:視頻短片。

活動過程:播放視頻,學生會看到螳螂短暫的一生,以及作為益蟲對農業的幫助,講解老師說明活動開始前《黑貓警長》中螳螂吃掉丈夫的生物學意義,使學生正確認識昆蟲。

設計意圖:認識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的關系,形成珍惜生命、愛護生物、保護自然的生命觀念。

現在全國各地館校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作為教學設計和實施的最高準則,進行優勢互補,力求為學生提供多方面的教育資源服務。雖然呼和浩特市敕勒林海昆蟲館現有的資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認識和理解生命世界奠定基礎,但只有不斷優化資源、創新實踐活動、提升場館服務才能在促進“館校合作”方面取得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 余力. 小學科學“第二課堂”的指導策略與實踐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5.

[2] 溫·哈倫著,韋鈺譯.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1.

猜你喜歡
館校合作生命教育小學科學
博物館與中小學美術教育合作的研究狀況分析
新時期科技館與學校合作模式淺析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加強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談談多媒體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簡談多媒體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
淺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銳意進取,不斷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
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
淺談福州科技館差異化科普活動探索“館校合作”思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