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事件的教育價值和教學融入

2019-06-30 23:21閆彩虹
湖南教育·B版 2019年6期
關鍵詞:價值觀教學學生

閆彩虹

社會熱點事件是指國際國內發生的,引發官方或民間高度關注的重大事件。瞬間燃爆大街小巷的社會熱點事件,或帶來溫暖、希望,激發社會向善力量;或產生嚴重負面社會效應,給社會和人們造成不可衡量的創傷。社會事件對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構架產生重要影響。

一、社會事件的教育價值

社會事件蘊含特別的教育元素,對學生行為具有真實的指導意義。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充分挖掘社會事件的教育價值,發揮社會事件的行為導向作用、凝聚激勵作用,培養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思辨能力。

所謂導向功能,就是通過社會事件對學生思想、行為起引導作用。社會事件的導向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價值觀的引導。價值觀決定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處理問題的基本準則,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判斷,實施正確的行為。當前社會思想文化激蕩,道德缺失現象嚴重,青少年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不成熟,將學生的價值觀向正確的方向引導,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責任。社會事件為我們提供了鮮活生動的案例,我們可以從社會事件中尋找教育素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他們實現道德的自我完善。二是道德規范的約束。道德規范是社會規范的一種形式,它從倫理關系的角度來約束人的行為。從社會事件中,引導學生找到道德規范的標準,明確違背道德規范要求就會受到社會或他人的譴責,讓學生自我建構,內生出道德規范,從而約束個體行為,完成品德形成的“外塑-內生-外化”過程。

發揮社會事件的凝聚激勵作用。有的社會事件能觸動人們心靈深處的民族情感,讓大家的心緊緊凝聚在一起。如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后,災區人民奮起抗震救災,救援人員不怕困難、連續作戰,20多萬志愿者活躍在災區的每個角落,全國人民心系災區,捐款捐物。學生對災區人民的同情,對社會大義大愛的感動,都會擴展為強烈的民族意識;社會各界力量的凝聚,讓學生迸發出真情實感:面對困難危險,萬眾一心是最強大的力量。有的社會事件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他們會更加努力,用實際行動維護國家的榮譽和形象;有的社會事件會激勵學生找準目標,鞭策自己,用實際行動去提升自己。

培養社會認知能力。對社會有全面客觀的認知,才能更好地適應和改造社會。培養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教師一方面應充分挖掘社會事件的價值,拓寬學生社會認知范疇,讓學生全面了解社會,正確看待社會現象;另一方面應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解讀社會事件,逐漸形成關心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提升社會認知能力。

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即思考與辨析能力。小學階段,學生開始探究“意義”問題,初步進行邏輯推理;中學階段,學生開始討論倫理、道德等社會議題,比如公平、自然、規則、性別歧視、兒童權利、動物權利等。真實的社會事件可以讓學生接觸不同的觀點,學會從不同維度思考各種觀點的合理性,探究事物的本質,推理發展方向。

三、教學融入原則及策略

1.融入原則。

教學融入是把社會事件巧妙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情境與環節之中。教學融入要收到“潤物細無聲”、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時效性原則。社會熱點事件因其“熱”“新”,能引起學生關注、激發學生思考與評判的興趣,所以選擇教學內容時,一定要注重時效,選擇近期發生的、大家正在關注或記憶猶新的素材,學生才能在事件的初始階段,快速明辨是非,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認識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現狀和審視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進而親近社會、適應社會。

客觀性原則??陀^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事件中的每一個具體事實必須符合客觀實際,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原因、經過、結果等內容真實準確,不道聽途說,不憑空捏造;二是觀點上的客觀公正與全面,不帶過多個人感情。選取真實客觀的社會事件,引導學生進行觀點評述,可以引領學生學會將事實和觀點分開,正確看待問題,形成理性評價事件或他人的能力,客觀、全面、辯證的思維模式。

適切性原則。所謂“適切性”,即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適合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領等。適切性原則要求選擇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不同年齡的學生受其心智發展水平限制,能理解、接受的內容是不一樣的,超出學生經驗或能力范圍,不切實際的內容都不適合融入教學,應該舍棄。

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基本要求。社會事件作為教學資源,必須彰顯正能量,或催人奮進,或促人反省,借以培養學生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中小學生行為模仿能力強,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避免對社會事件的違法過程、惡劣后果、暴力恐怖內容等過度渲染,以免產生負面效應。

學科性原則。社會事件的選擇及運用,要注意學科的關聯性,要佐證或延伸教材的觀點,要為學科教學服務,不能為了吸引學生眼球,而選擇與學科教學無關的內容,采取與學科教學無關的方式。

2.融入策略。

社會事件新、奇、特,學生比較感興趣,但要充分發揮其教育價值,還需要教師精選素材,精心設計,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落實到生活實踐中。

選擇適當的素材。社會事件的素材選擇非常關鍵。既要廣泛搜集和積累資料,也要充分了解事件,選擇恰當的切入點,把握正確的價值導向;注意素材的適切性和學科關聯性,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素材。

激活對話者間的關系。根據事件設計問題,采取師生互動、小組合作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對話中來,學生進行清晰、合理、豐富的表述,師生、生生、小組間交流評價反饋。對話中,“課堂轉變成為一個探究的群體”學生參與互動,從被動加工的客體轉變為自主思考、自由表達的主體。對話者批判性地探討別人的觀點,站在不同的維度思考,產生新的觀點,不斷豐富知識,提升精神境界。

對話不僅僅是表達,而且還有傾聽。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傾聽不同的聲音。一方面,學生要在學習共同體中學會傾聽不一樣的聲音,找到不同觀點背后的原因,才能準確把握自己的不足、某個維度上認知的缺失;另一方面,學生不能禁錮于被濃縮的社會事件或學科內容,他們可以采取現代化手段,自由地遨游于必要領域,獲取想要的知識。鼓勵學生傾聽不同領域聲音,整合不同領域知識,學生才能形成自己的觀點,挖掘社會事件更深更廣的意義。

在實踐中形成意義。價值觀深層次地影響學生行為實踐,也在學生實踐活動中養成和體現,社會事件要盡可能跟生活實踐緊密結合,直面中小學生生活實踐,以生活實踐為載體,通過生活實踐落實價值觀,展現良好道德品質。

教師通過社會事件引導學生的情感、態度及對有關問題的認知,同時要有針對性地聯系生活實踐,如讓學生對相應的生態問題、安全問題、稅務問題、種族問題、厭學問題等交流討論,或者開展活動、開發項目進行主題研究。教師還要注意觀察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的行為表現,了解學生是否真正將道德規范、法律法規內化為行為準則自覺指導自己的實踐。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子弟小學)

猜你喜歡
價值觀教學學生
我的價值觀
價值觀(二)
價值觀(一)
趕不走的學生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學生寫話
在遺憾的教學中前行
計算教學要做到“五個重視”
知名企業的價值觀
教育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