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社科類博士生學術經歷對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影響

2019-07-06 01:29許丹東呂林海張紅霞顧亞琳
復旦教育論壇 2019年3期
關鍵詞:博士學位博士生創新性

許丹東,呂林海,張紅霞,顧亞琳,邵 然

(1.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江蘇南京210093;2.江蘇開放大學,江蘇 南京210036)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博士培養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理念的提出,我國的博士培養質量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在眾多體現博士培養質量的評價指標中,博士學位論文因集中反映了博士生就讀階段的學術知識積累、科研技能習得、創新思維激發等綜合性學術素養,而受到特別重視。有研究者認為,若要保證博士學位論文的質量,院校必須建立一套與博士培養體制相適應的學位論文保障體系,認真把關生源結構、培養機制、導師隊伍、博士學位論文寫作等各個環節[1]。吳志遠等人[2]總結了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成功經驗,提出加強學科建設和導師隊伍建設、嚴把生源質量關、建立有效的激勵和淘汰機制等管理對策??琢钜腫3]基于解釋性結構模型提出了影響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5個關鍵因素:院校實力、博士生導師遴選制度、博士生招生政策、研究生培養經費投入和人力資源管理能力。李艷等人[4]通過研究博士學位論文的評閱結果發現,錄取類別、選拔方式、學習年限等培養方式因素對博士學位論文創新性成果具有顯著影響。不難看出,上述關于博士學位論文質量保障或影響因素研究主要關注的是人力、物力投入的制度性、結構性因素,而對博士生培養的過程性因素,尤其是博士生學術經歷(博士教育階段的學習和研究經歷),相關研究頗為欠缺。實際上,該研究視角的缺失源于過往精英教育階段將博士生視為成熟研究者的一種習慣性角色定位,但隨著博士培養規模的擴大,博士生教育逐漸被更多地看成是學術素養熏陶和養成的過程,是為以后開展高水平的成熟研究所進行的準備和積淀。沈文欽、王東芳[5]發現,歐洲各國及澳大利亞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紛紛啟動的博士培養模式改革,其總體趨勢都是由視博士生為獨立研究者、學校不開設正式學術訓練課程的“歐洲模式”轉向需要選修大量課程、接受系統學術訓練的“美國模式”。陳洪捷[6]8教授指出,博士生教育在世界范圍內的改革無不在一定意義上回應著知識生產模式的新變化。也就是說,在博士生規模擴大、新的知識生產模式出現的今天,博士生已經具有了“研究者”和“學習者”的雙重身份?;谶@一認識,考察博士生學術經歷狀況及其與博士學位論文質量間的關系便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對需要經過長期積累、學術成果價值具有延時性特點的人文社科領域來說更是如此[7]。

從已有研究來看,博士生求學階段的學術經歷包括與導師的交流、項目參與、參加高水平學術會議、跨學科學習、課堂討論等[8],并且一些經歷對博士培養質量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實證研究支持。例如,Glenice Ives和Glenn Rowley[9]通過質性研究發現,博士生與導師高質量的互動交流能夠促進博士生的學術進步;Timothy Hogan[10]的研究表明,博士生參與導師科研項目的經歷對博士生教育質量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顧劍秀和羅英姿[11]發現,博士生參加國際會議的經歷能夠顯著地正向預測博士生對博士培養的滿意度評價。不過也有一些學術經歷雖然被認為是博士生教育中的關鍵內容,但它們對博士生培養的積極作用卻沒有得到實證研究的支持。研究顯示:跨學科學習經歷并不能顯著預測博士生的科研創新能力[12],而博士生的課程學習經歷對博士培養質量的預測作用也沒有統計上的顯著性[13]??偟膩碚f,已有研究較少系統性地考察博士生的學術經歷狀況,并且缺少對博士生學術經歷與博士學位論文質量之間關系的明確探討?;诖?,研究試圖從博士的視角對人文社科領域博士生的學術經歷狀況進行系統考察,并嘗試探索這些經歷與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關系,希望能對博士生自身的學習以及院校層面的培養工作帶來有益啟示。

二、研究對象、工具及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具體的研究問題包括:第一,人文社科類博士生學術經歷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博士生在這些方面的表現究竟如何?第二,博士生各方面學術經歷與博士學位論文質量有何關系?

(一)樣本選取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研究將調查對象限定為2000年以后取得國內人文社科類博士學位并就職于“211”(含“985”)高校的教師。課題組首先從各高校網站上獲取符合上述條件的大學教師的聯系方式,共收集到602條郵箱信息,然后進行邀請信和電子問卷的推送。調查時間是2015年4月至5月,課題組前后共進行了兩輪推送并為每位參與調查的教師準備了50元話費報酬,以盡量提高問卷回收率以及數據質量,最終共獲得有效問卷188份,回收率31.2%。此外,課題組還在2015年6月至8月期間對參與問卷調查的7名教師開展了訪談工作,以希望對數據結果形成進一步的解釋說明,每位受訪者均額外獲得200元話費①。

(二)研究工具

1.博士生學術經歷量表

借鑒已有調查的相關題項編制博士生學術經歷量表,具體內容包括博士生的課堂學習、與導師交流、跨學科學習、項目參與、參加學術會議等方面。題目采用4級計分方式,20道題的總體信度系數為0.87。

2.博士學位論文綜合質量量表與成果創新性測量

一般而言,評價博士學位論文的質量通常以同行評價的方式進行,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學術功底保證了評價的權威性。但同行專家的選擇、專家本人的研究偏好、評價標準的個體差異亦使其評價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主觀性[14]。已有研究表明,雖然博士學位論文的創新性得到專家學者的普遍重視,但不同專家對創新性的理解差異較大[15]。在綜合考慮各種限制條件之后,研究決定采用被調查者自評的方式測量博士學位論文質量。顯然,博士生對學位論文質量自評的可靠性是進行數據分析的基礎。課題組認為,能否獲得可靠的自評數據取決于以下兩個條件:一是博士生對自己的學位論文具有客觀評判的能力和意愿,二是所設計的評價指標具有清晰明確的含義。關于第一個條件,由于被調查者為高校教師(大多數為副教授及以上職稱),因此具備對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質量進行客觀評判的基本素質。而為了提高被調查者的參與意愿,課題組組長(職稱為教授)撰寫了附有實名落款的調查邀請信,在信中對本次調查的研究目的進行了充分說明,并向被調查者作出嚴格遵守研究倫理以及給予報酬的承諾。關于第二個條件,從已有研究來看,諸如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因果解釋的邏輯性等表述被認為含義明確具體,而像選題的意義這種表述則被認為含義模糊,不宜直接作為學位論文質量的評價指標[6]54。因此,課題組在問題設計上基于共識性的標準選取出既能夠反映博士學位論文質量、又含義明確的一些關鍵指標,以盡量保證被調查者對這些指標具有一致的理解。綜合以上考量,課題組最終選取出以下6個指標來測量博士學位論文的“綜合質量”:論據充分性、數據可靠性、篇章邏輯結構的合理性、學術貢獻和創新、研究方法的適切性、研究方法的新穎性和前沿性。被調查者需要對這6個指標在自己博士學位論文研究工作中的實際重要程度進行判斷。選項設計為4級計分方式,6個指標的總體均值越高代表博士學位論文的綜合質量水平越高。同時,使用“您的博士論文的主要成果符合以下哪一項描述”一題來測量博士學位論文的“成果創新性”,選項分別是“僅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在國內具有較大的創新性”“已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已在國際上具有較大的創新性”。

(三)分析方法

數據分析方法包括量化分析方法和質性分析方法。量化分析部分借助了SPSS19.0軟件,首先對博士生學術經歷版塊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提煉構念維度,隨后對博士生學術經歷各方面和博士學位論文質量分別進行描述統計和相關分析,最后分別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和二元邏輯斯蒂回歸分析探索博士生學術經歷各方面對博士學位論文綜合質量以及成果創新性的效應。質性分析部分采用了內容分析法對訪談資料展開探索。

三、研究結果

(一)樣本特征

參與本次調查的博士年齡最小為27歲,最大為56歲,平均年齡為38.2歲。表1呈現了樣本在性別、年齡(分組后呈現)、博士學位授予年份、博士學位授予院校類型、學科等方面的分布情況。從博士學位授予學校類型上來看,985院校的博士占比為80.9%。學科類型以社會科學為主,占比83.6%。

表1 樣本基本特征分布情況

(二)博士生學術經歷

1.博士生學術經歷因子提取

共通過20道題對學術經歷部分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最大方差法”進行正交旋轉,項目選取標準為因子負荷>0.45,因子提取標準為特征值>1,最終在刪除5道題后得到一個包含5個因子的穩定因子結構(KMO=0.82,累積解釋變異量為72.1%)。這5個因子分別為“課堂討論”“項目參與”“前沿涉獵”“跨學科學習”“導師交流”:課堂討論指博士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討論、與他人互動的行為;項目參與包括博士生投身項目研究、參與項目討論以及從項目活動中取得收獲;前沿涉獵指博士生關注國際最新研究進展、參與國際高水平學術活動等;跨學科學習為博士生進行跨學科領域的學習與交流;導師交流指博士生與導師進行各種形式的溝通交流狀況。博士生學術經歷因子提取結果見表2。

表2 博士生學術經歷因子提取結果

2.博士生學術經歷各方面描述統計

表3為博士生學術經歷因子均值的描述統計。由表3可知,導師交流均值最高,為3.26分;前沿涉獵均值最低,為2.70分。表4進一步描述了前沿涉獵因子中的各題得分。由表4可以看出,在“參加高水平國際會議”這個指標上博士生的表現最差,而在“閱讀國際期刊的最新論文”方面表現相對較好?!皡⒓訃H高水平會議”與“聆聽國際高水平專家學術報告”的相關系數為0.53(p<0.01),達到中度相關水平。

表3 博士生學術經歷因子均值描述統計

(三)博士學位論文質量

博士對學位論文的“綜合質量”自評得分較高(見表5),均值為3.49分(滿分4分);對學位論文的“成果創新性”評價較低,有78.7%的博士認為其博士學位論文成果在國內具有一定的或較大的創新性,認為在國際上具有一定或較大創新性的比例僅為21.3%(見表6)。

表4 “前沿涉獵”具體題項描述統計

表5 博士學位論文綜合質量描述統計

表6 博士學位論文成果創新性描述統計

(四)博士生學術經歷與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關系

1.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除導師交流外,博士生學術經歷各方面均與博士學位論文的綜合質量顯著正相關(見表7)。

表7 博士生各方面學術經歷與博士學位論文綜合質量之間的相關性

2.線性回歸分析

將5個學術經歷因子作為自變量、博士學位論文的綜合質量作為因變量,同時控制性別、年齡、畢業學校類型因素進行多元回歸分析?;貧w分析方法為強迫進入法,最終模型達到顯著(N=188,F=3.77,調整后R2=0.11),Durbin-Watson 的值為 1.92,處于[0,4]的優值區域內,且接近2這個完美值,分析結果如表8所示。對殘差的進一步分析表明,殘差分布較好地滿足OLS回歸所要求的正態性,說明樣本數據適合進行OLS回歸。同時,共線性診斷結果顯示,本次回歸分析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OLS回歸的結果表明,“項目參與”對博士學位論文綜合質量具有顯著正效應,即博士生在博士教育階段的項目參與水平越高,其學位論文綜合質量水平越高。

表8 對博士學位論文綜合質量的多元回歸分析(OLS回歸)

3.二元邏輯斯蒂回歸

為了數據分析的需要,將成果創新性選項的前兩項合并為“具有國內創新性”,用數字0代表,后兩項合并為“具有國際創新性”,用數字1代表。以成果創新性為因變量、以博士生學術經歷的5個方面為自變量進行二元邏輯斯蒂回歸分析,同時控制性別、年齡、畢業學校類型因素,最終模型亦達到顯著(N=188,X2=32.78,df=8,Cox&Snell R2=0.16,Nagelkerke R2=0.25),預測總正確率為81.9%,分析結果見表9。二元邏輯斯蒂回歸的結果表明,“前沿涉獵”對博士學位論文成果創新性具有顯著正效應,即博士生在博士教育階段“前沿涉獵”均值得分每增加一個單位,其博士學位論文的成果“具有國際創新性”的可能性增加4.12倍。

表9 對“成果創新性”的二元邏輯斯蒂回歸分析

(五)訪談資料的分析結果

基于上述數據結果,訪談工作主要聚焦于對下述兩個問題進行進一步探究:第一,博士生的前沿涉獵經歷究竟對博士學位論文寫作帶來何種幫助;第二,博士自我報告的學位論文成果創新性較低的原因。

1.前沿涉獵經歷對博士學位論文的作用

該部分的具體訪談問題如下:“您覺得參加國際高水平會議、閱讀國際期刊最新論文對您完成博士論文有怎樣的幫助?”從受訪者的回答來看,博士生們均非常認同參加國際高水平會議、閱讀國際期刊最新論文對完成學位論文的積極作用,包括使博士生獲得前沿的理論或動態、拓寬創作思路,得到學術大師的指點,從而促進博士學位論文創新性的提高。例如:

“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和閱讀國際期刊當然對完成論文有很大幫助,這是毋庸置疑的,從理論、方法上都有啟發?!保ㄊ茉L者A2,男,社會學專業,2010屆畢業生)

“參加國際高水平會議、閱讀國際期刊的最新論文可以幫助我了解目前學術最前沿的東西,開闊眼界、拓展創作思路?!保ㄊ茉L者A3,女,管理學專業,2007屆畢業生)

“其實參加會議的話對每一個博士生的成長都是有幫助的。我記得我以前參加的會議里面,就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術大師們,他們的眼界和洞察力是很強的,有可能說那么一兩句話稍微指點一下,就能對我們正處于成長期的人產生指向性的作用?!保ㄊ茉L者A6,女,教育學專業,2013屆畢業生)

2.博士學位論文的成果創新性

該部分的具體訪談問題主要圍繞博士學位論文的創新性展開。訪談結果顯示,受訪者對博士學位論文的創新性評價整體上持有比較謹慎的態度,主要原因在于若要在人文社科領域取得較大的學術創新并非易事,這往往需要以長時間的學術訓練和積累為根基。例如受訪者A1(女,教育學專業,2010屆畢業生)說道:“我讀的是教育史,我并不主張或者說我并不認為博士研究生能夠立刻發現新的主張、新的史料、新的問題。對于博士研究生來說,能夠在盡可能全面地掌握國內外前沿的基礎上,就一個他感興趣的問題往前邁一小步我覺得就已經很不容易了?!笔茉L者A5(男,經濟學專業,2009屆畢業生)談道:“博士的培養時間太短,三年時間學基礎知識都不太夠。積累不充分的話,很難做出什么創新……在(生活)壓力存在的情況下,實際上也很少有人會為了做出更高質量的學位論文而刻意把畢業時間延長?!笔茉L者A4(女,教育學專業,2011屆畢業生)則認為:“我覺得博士論文的創新,方法上的創新可以、理論上創新可以、時間上的創新也是可以的。我自己對這個創新要求是比較低的,我覺得只要是原創的差不多就可以了?!?/p>

盡管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術研究不易取得較大的創新性成果,但對創新性的追求仍然是該領域博士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而在博士學位論文評價標準中,理論或成果創新性指標被賦予的權重也通常比其他評價指標更大[7,16]。這無疑更加凸顯了學術訓練和積累在博士培養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實際上,不少受訪者在反思自己的讀博生涯時也強調了積累的重要性。對于“如果能重新來過的話,您覺得在博士學習期間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這一問題,A1說道:“我覺得讀博期間如果能抓緊讀更多的書、看更多的文獻會更好?!盇2認為:“如果再來一次的話,可能是再多讀一些書吧?!盇7(女,管理學專業2010屆畢業生)則希望“再潛心讀點書,把自己的基礎知識再打牢一些?!?/p>

四、主要研究發現與討論

(一)主要研究發現

研究以就職于“211”(含“985”)高校并取得國內人文社科領域博士學位的教師為研究對象,對其博士教育階段的學術經歷狀況以及學術經歷與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關系進行分析,所獲得的主要研究發現總結如下:第一,在博士教育階段的課堂討論、項目參與、前沿涉獵、跨學科學習以及導師交流這5個方面的學術經歷中,導師交流得分最高,前沿涉獵得分最低;第二,博士對學位論文的綜合質量評價較高,對學位論文的成果創新性評價較低;第三,回歸分析表明,項目參與對博士學位論文綜合質量、前沿涉獵對博士學位論文成果創新性均具有顯著正向效應,課堂討論、跨學科學習和導師交流無論對博士學位論文綜合質量還是成果創新性均未表現出顯著效應;第四,訪談結果顯示,博士非常認可前沿涉獵經歷的重要價值,并支持充分的學術訓練和積累對博士學位論文創新性的重要作用。

(二)討論與啟示

首先,應注重提升人文社科類博士生的前沿涉獵和項目參與水平。數據分析顯示,博士生學術經歷中的“前沿涉獵”對學位論文的成果創新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正向預測。從訪談結果來看,博士生從前沿涉獵經歷中得到的收獲可以說是多方面的,包括獲得前沿的理論或動態、創作思路得到拓寬、受益于學術大師的指點等。然而在研究中發現,前沿涉獵經歷的自評得分是最低的。結合前沿涉獵的具體問題統計和相關性分析結果,人文社科類博士生尚能夠閱讀足夠的國際期刊最新論文,但在參加國際高水平會議上顯得極為不足,這也大大影響了他們聆聽國際高水平專家報告的機會。雖然國內許多高校制定了相關政策以資助博士生參加國際高水平會議,但申請條件較為嚴格,比如要求申請者應獲得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正式口頭報告的資格[17-18]。這種要求嚴苛、機會有限的資助政策,很可能并沒有使國內博士生群體廣為受益?;氐角拔乃龅挠^點,博士生具有“研究者”和“學習者”的雙重身份,因此院校應為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國際學術前沿,而不是制定嚴苛的選拔政策,從而拔高了博士生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的門檻。另外,“項目參與”經歷對博士學位論文綜合質量的影響在本研究中得到了支持。院校也應當對博士生的項目參與經歷予以關注。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研究中所指的項目參與經歷主要指向博士生在項目研究中的交流討論行為以及產生新觀點等方面,而并非指向參與項目的數量多少。有研究顯示,博士生“參與科研課題的數目”與“參與課題對科研能力提高的幫助程度”負相關[19]。因此,提升博士生項目參與水平應落腳在博士生參與項目研究的實質性表現上,而不是盲目提升博士生參與項目的數量。

其次,對課堂討論、跨學科學習和導師交流經歷與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關系應開展進一步的深入探索。在本研究中,博士生的課堂討論、跨學科學習和導師交流經歷對學位論文綜合質量的影響并沒有統計上的顯著性,并且對成果創新性亦無顯著預測。這說明上述三方面的經歷很可能難以直接影響博士學位論文的質量。筆者認為,對此可以有以下兩方面解釋。一方面,相比于更多地指向學術研究過程的前沿涉獵和項目參與經歷,課堂討論、跨學科學習和導師交流經歷更偏向于博士生的學習過程。通過課堂上與他人的互動、與導師的交流以及進行跨學科的學習交流,博士生或收獲了基本的專業知識、或掌握了科學規范的研究方法、或開拓了學術研究的視野,故這些經歷對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產生的很可能是間接的影響,而非直接的作用。另一方面,上述變量對博士學位論文質量沒有顯著效應還可能與具體的測量內容有關。研究所設計的“跨學科學習”和“導師交流”題項主要涉及學習或交流行為的“量”,而沒有涉及“質”。有關導師指導的研究發現,雖然大部分博士生與導師平均每月有3次左右的交流頻率,但很多交流的實際效果和針對性并不高[20]。因此,僅僅考察行為頻次很可能不能準確獲得博士生學術經歷與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關系。未來的研究可以從調整具體的測量內容和尋找中介變量兩方面入手,對課堂討論、跨學科學習和導師交流經歷與博士學位論文質量間的關系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最后,應充分重視博士生學術經歷調查的診斷和反饋作用。本次調查顯示人文社科類博士對其學位論文的成果創新性評價較低,這一結果值得博士培養單位警惕與關注。不過制定恰當的改進舉措需要建立在充分的研究基礎之上,尤其是要有實證數據的支持。正如前文所述,學術創新需要一個長期積累和能量積蓄的過程,它是在扎實的學術訓練基礎上的敏銳捕捉和思想迸發的結果,因此創新的核心基礎仍然是大量的學術積累和不斷地研究訓練。本研究進一步的訪談結果反映出充分的學術積累對提高博士學位論文創新性的重要作用。這就要求博士生教育領域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應當充分重視博士生學術經歷這一過程性因素對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影響,而不僅僅是考察人力、物力投入等制度性、結構性因素。從目前來看,國內關于博士生學術經歷的系統性調查研究還非常欠缺,這勢必會導致博士生教育質量的后續跟蹤和改進始終缺乏抓手,相關政策的制定很難做到有的放矢。從國外的相關做法來看,各種協會、大學所開展的博士生調查項目為博士生教育工作改進提供了數據資料和證據支撐。如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生經歷評估項目(Doctoral Student Experience Assessment)、英國高等教育學會開展的PRES(Post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 Survey)項目,具體調查內容涉及導師指導、課程體驗、職業經歷、教學技能培訓等方方面面的體驗[21-22]。因此,未來的研究需要充分重視博士生學術經歷調查的診斷和反饋作用,打開博士生學術訓練及學術素養積累過程的“黑箱”,為我國博士生教育工作的不斷改進提供支持。

(三)研究的局限性

第一,關于研究結果的推廣性。鑒于本次調查樣本的特殊性和數據獲取的難度,本研究并未進行嚴格的隨機取樣,并且網絡調查回收率低的特點使得難以對研究樣本的分布進行事先控制,故需要謹慎考慮研究結果的適用范圍。從研究樣本的背景信息分布上來看,將本研究的研究發現僅推廣到“985工程”高校人文社科類博士生將更加合理。未來的相關研究需要擴大研究樣本的范圍,并盡量提高調查對象的代表性。第二,關于博士學位論文自評的權威性。雖然課題組認為作為高素質人才的高校教師能夠對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進行較為客觀的評價,但更為理想的狀態是在對博士調查的同時結合學位論文的專家評閱結果。然而受限于各種客觀條件,本次研究未能納入專家他評,故本研究不能完全排除自評可能帶來的研究偏誤。以后的相關研究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可考慮納入專家評價。第三,關于回溯性評價的準確性。本研究的調查對象大都博士畢業數年,并且畢業年數長短不一,目前尚沒有充分的研究證據來說明博士對已有經歷的回溯性評價會帶來怎樣的偏差。因此,未來對博士生學術經歷與博士論文質量關系的相關研究可考慮盡量選在博士畢業后不久的時間段內進行。

盡管本研究還存在著上述局限性,但作為一項探索性研究,取得的研究發現仍能給我國人文社科類博士培養工作以及未來的相關研究帶來有益啟示。課題組希望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克服上述局限,為我國人文社科類博士培養工作的改進和完善繼續貢獻力量。

致謝

本次研究所需研究經費全部由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教育學院前院長杜祖貽先生個人資助,對此我們表示由衷的感謝!同時,我們對杜先生關心中國人文社科領域學術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拳拳之心深感欽佩!

注釋

①課題組在問卷最后部分詢問了被調查者參與訪談的意愿,最終有50人愿意接受進一步的深入訪談。課題組從中隨機選取了7人,畢業院校分別為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

②調查對象中有4人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此處歸入“985院?!焙喜⒔y計。

猜你喜歡
博士學位博士生創新性
談高中作文教學的實用性和創新性
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流動幾何的創新性
如何寫好碩士博士學位論文
首都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
——陳桂蓉教授
陜西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
——拜根興教授
博士學位論文摘要
論媒介文化的混雜性與創新性
博士學位論文摘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