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文學的本土性分析—比較中西方文學作品之內涵

2019-07-12 08:40天津科技大學法政學院300457
大眾文藝 2019年11期
關鍵詞:悲劇文學文化

(天津科技大學法政學院 300457)

一國有一國之文學。因為地域的不同,人們生活習俗不同,形成的民族性格有異,價值觀念與思維習慣大相徑庭,體現在文學上,即創作意識、創作背景、創作素材源泉、作者成長經歷與心得、體現的價值觀念、甚至于創作的語言特征與寫作手法都有所迥異。

本文將以中外文學作品中體現的典型的文學特征作比其文化內涵:

一、貫穿始終的“宗教意識”與“儒家思想”

在西方文學作品中,十之八九都或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宗教社會的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或明朗或隱含地體現著宗教影響下的主體思想或人物形象。以世界中古時期的文學為例,基督教為核心的宗教文化幾乎占據著中世紀西方文學的所有內容,其中,由基督教僧侶寫作的以宣揚宗教思想觀念為主旨的教會文學和宗教色彩濃厚的騎士文學最為典型。

自基督教源起和盛行,不論是音樂、繪畫、文學、服飾、建筑等都時時處處地反映著基督教對西方社會的影響。自然在文學中,不論是表達對自由博愛的理想精神境界的追求還是對封建腐敗的教會系統的批判,不論是作者本人滲透的基督教信仰還是作品主人公表現的宗教信念,都無一不是宗教意識作用人生的例證。如:《圣經》《神曲》《失樂園》《浮士德》《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巴黎圣母院》等等。

在中國,甚至沒有像西方如此嚴格意義上的宗教一說。沒有禮拜,沒有開啟或結束信徒身份的特定儀式,也沒有唯一的救世主。中國的“宗教”是無形的,是思想的,是歷朝歷代傳承的,但確是民族性的。道統天下的儒家思想幾乎根植于每個中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的心中,儒釋道三教相融的思想在唐以后普遍地存在于文人精神世界。

儒家思想體現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如:四書五經、童蒙“三百千”、文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寫照、程朱理學等,幾乎無處不在的儒家觀念,也慢慢內化成中華民族的價值信仰。再如三教思想的熔爐《西游記》《紅樓夢》、蘇軾等大批文人的創作等。

二、獨特的“民族悲劇意識”與“大團圓式追求”

自古希臘神話史詩《伊利昂記》始,展現出崇高壯烈的英雄悲劇結局,為后世開辟了悲劇意識的創作道路。不是為了寫悲,而是通過壯烈的悲劇來展現崇高的英雄主義。后來有古希臘的三大悲劇家、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以及貫穿數世紀的英雄史詩等,西方的文學作品幾乎總是那樣悲傷而又憂郁的基調,一直到諸多現實主義作家的“悲劇人生”,不免讓人沉思。魯迅曾說:“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我認為,西方文學中的悲劇不僅僅是美好的毀滅,它的“悲劇意識”是深入骨髓的冷靜思考和選擇,具有獨特的文學韻味。

而中國長達幾千年的文學記載中,幾乎約定俗稱的敘事模式占據了大壁江山:才子佳人、負心郎轉意、中舉高官、洗冤昭雪、貪官佞吏刀下鬼清官廉臣上馬瞻,諸如此類。即使是作者已設定好的悲劇結局也會在流傳中被說書人或世俗百姓改為“大團圓式”的結局,最典型的有《西廂記》和《鶯鶯傳》。這符合我們中國人追求皆大歡喜的心理。英雄主義同樣體現,同樣崇高而壯烈,但結局總歸圓滿,所有人“善有善報,惡有惡懲”,中國文人的悲劇意識一直到明清之后才得以鋪展。這是社會的產物,是“文學是人學”的高度體現。

三、特殊制度下產生的文學類型與文化潮流

縱觀西方文學史的發展歷程,自上古文學—中古文學—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古典主義文學—啟蒙主義文學—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自然主義文學等多種文學并存。從一種文學到另外一種文學的跨越幾乎是同時跟隨著社會主潮流轉換的腳步,是社會不同時期生活狀態的反映。如:

(一)騎士制度

這是西方文學中世紀時期的典型標簽,因為特殊的騎士制度而產生的一系列騎士傳奇、敘事詩、歌頌騎士與女主人純潔典雅的愛情詩等作品。如《破曉歌》《堂吉訶德》等。

(二)資產階級背景下的文藝復興

由新興資產階級興起的文藝復習運動掀起了社會的潮流,人們主張反對中世紀神學對整個文化的統治,開始要求個性解放和個人自由,建立一種以人為本的文化,即人文主義文化的誕生。

(三)貴族文學

以古典主義時期的文學為例,實則貫穿西方階級文學之后的整個文學過程,古典主義文學是一種適應王權需要而產生的具有濃厚宮廷色彩的資產階級藝術流派,它的產生是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在政治上妥協的產物。例如莫里哀的《可笑的女才子》、《偽君子》等。

(四)因為資產階級矛盾尖銳導致階級關系發生變化而興起的現實主義文學。那些幻想的“理性王國”并不能實現,人們轉而開始冷靜務實地思考和生活,開始批判資產階級金錢利益的矛盾。典型的有:四大吝嗇鬼、個人奮斗者、多余人形象等。

在中國,文學流派異軍突起、文學樣式百花齊放要溯至五四運動新思潮引進之后了。在此之前,橫亙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似乎并未對文學的分化產生不可抗拒的作用。雖有先秦文學、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唐宋文學、明清文學朝代分割下的文風之別,但很難說是由特殊制度下產生的文學類型與文化潮流。詩詞、歌賦、小說、傳奇、牌曲、雜文……雖有派別,卻也貫穿始終。

四、文學源本和母題

(一)殺父娶母及戀母情結

古希臘神話中三代神的誕生和確立、俄狄浦斯王難逃“殺父娶母”的神示等,戀母情結可以說是古希臘神話留下的一個永恒的主題,即使是后世文學比較完備的道德觀也會受到人倫的沖擊。

(二)冒險經歷和流浪漢文學

世界上最早的個人冒險經歷來源于古埃及文學中的《遭難水手的故事》,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以個人冒險經歷為敘述對象的是荷馬史詩《奧德賽》、隨后有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再到《魯濱遜漂流記》、《老人與?!返?,描述困難重重下經歷磨難不畏困險頑強斗爭的主人公硬漢形象。

關于中國文學的源頭,歷代學者各執一說。歌謠式詠唱的《詩經》,天地法則繹釋之《易經》,亦或是神話傳說、圖畫符號、演奏章樂……其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亦深亦遠。

(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才子佳人、紅顏知己自古為文人所樂道。上有“寤寐思服,輾轉反側”,“死生契闊,與子成說”,下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無數日日夜夜的相思,種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愁;使這些盈盈于水間,繾綣含蓄而又熱烈奔放的愛情在歲月的長河中燦若星海,依依脈脈。

(四)“憂國憂民”與“壯志難酬”

在中國文人的精神深處,治國平天下的壯志豪情,保家衛國的赤膽忠心自始而終存。但當國家蔽日,奸佞在道時,知識分子表現出“憂國憂民”與“夢回沙場”的愛國情懷;又有“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的不得志,與“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憂郁懷恨;以及隨生出中國文人特有的“隱逸情懷”,才不得舒,壯志難酬之后寄情山水,浮生求閑?!鞍装l當歸隱,青山可結廬”,“吾老矣,久忘機,沙鷗相對不驚飛”……

五、“個人”與“集體”英雄主義價值觀

這里以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兩個典型的英雄形象——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為例。

阿喀琉斯是一個典型的個人主義英雄。他勇敢無畏、挑戰權威、又任性休戰導致人員傷亡,這是一個自由浪漫的英雄,是一個為榮譽和朋友而戰的英雄;相對比之下的赫克托耳則是一個具有集體主義和家國情懷的忠勇將士,這個人物形象則更符合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英雄形象,他們愛國、忠君、勇猛、堅強,為集體而舍個人,仿佛是一個完美主義的替身,一心為國斬斷情根,沒有弱點堅不可摧,甚至身經百戰而屹立不倒,即使少有的壯烈犧牲也會聲名長存。

但是在西方文學史上,英雄也有被打敗的時候,他們有優點也有缺點,甚至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英雄。例如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甚至堂吉訶德。

六、寫作藝術

(一)文學源頭與文學特征

比較中西方的文明發源,如若我們以《詩經》作為中國文學的發軔之作,《荷馬史詩》為西方文學之始,我們發現——《詩經》主以詠嘆、感喟的方式來抒發真摯而生動的情感。短小而深沉,反復而雋永的美學主張影響著后世文學的創作。

而同樣是詩歌,西方文學則表現出長長的精妙的敘事形式,如驚險震撼的戰爭場面、漂泊困難的冒險經歷,情節清晰,引人入勝。重視敘事和情節這一點在后世作品中也多有體現。

(二)文學審美與文學境界

中國文學追求“意境”,西方文學注重“探索”。崇尚自由民主、追求個性解放的探索精神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逐漸成為西方文化的根本內涵之一。抑郁求索的哈姆雷特王子、探尋生命終極意義渴望走出精神折磨的安娜·卡列尼娜、世人“讀不懂”的卡夫卡、難掙抑郁羅網苦于生命追尋的海明威……西方文學作品給人一種深沉的壓抑,一種追尋的失魂。

中國文學追求的“意境”則是一種“此地無聲勝有聲”的綿長、“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空靈。如“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氣魄;如“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超然;如“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閑愁;如“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的真意。中國文學尤其是詩學追求的文學觀——往往由個處簡單意象的搭配幻化出悠幽的意境。

不同的文學作品,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社會;而不同的社會文化又孕育著獨特的文學。我們不難發現,不論是文學的創作意識(如一、二),還是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源泉(如三、四),還是文學背后體現的民族價值觀和審美(如五、六)都與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獨特鄉土風貌大為相關。這正是“文學本土性”的體現。

中西方文學的對比,抑或說是文化的對比,核心基點是源于兩種根源性不同的文明狀態——華夏民族的大河與農耕文明和西方民族的海洋與商業文明。不違農時、靠天吃飯的生存狀態形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給予了中國人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知足常樂、兼容并包的中庸思想,尚德、重情、忠義、重集體的民族性格孕育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學性格。例如忠孝節義的英雄傳記、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樂府詩集、反映百姓社會的民間故事、情感含蓄筆觸細膩的文人詩作等等,無不是社會生活狀態的描摹與民族性格的體現;而同樣的,海洋文明下展現的冒險精神、民主自由思想和浪漫主義、重實、重法、以人為本這樣的民族特色也始終影響著西方文學的構建與發展。

每一方文化與文學都是流淌了數千年的長河,其紛繁復雜不可循法,我們永遠不能對文化作出最精確的解釋,也無法俱細到無可挑剔。所有的文化都不是既定的線條式發展,在中外文化對比中我們不要只是因為對比而隨意地張貼文化標簽,更何況在當今世界大融合的時代,文化之間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對已有的文化現象作以剖析、對比和深思,提高自我認知能力,提升鑒賞審美水平,為今后的文化交際做好預備,為文化傳播積淀本能,此足矣。

猜你喜歡
悲劇文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連環悲劇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們需要文學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你要有拒演悲劇的底氣
誰遠誰近?
畫家的悲劇
近視的悲劇
我與文學三十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